权力非常道2:血刃皇朝

权力非常道2:血刃皇朝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2012-06
版次: 1
ISBN: 9787550611733
定价: 32.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分类: 历史
22人买过
  •   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大搞专制、独裁,他们的资本就在于掌握了最高权力。而巍巍皇城,天子御座,就象征着那至高无上的权力。为了能坐上、坐稳这把龙椅,多少人杀得头破血流、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为了它,金銮殿里上演过多少出父子反目、骨肉相残的戏码!

      在百姓眼中,皇帝高不可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这个“半人半神”的皇者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可是,自从皇帝制度在中国诞生,与之相生相伴的“伴侣”——围绕皇位的拼死厮杀也就随之而来。

      在皇宫中“你死我活”的权力争夺的现象,那是一场没有感情可言,只论胜负成败的博弈。权力是嗜血的,不管是敌人的血,还是亲人的血,都可以为权力补给养料。为了争夺权力,有的人殚精竭虑于金銮殿内,有的人奔走于草莽之间;有的人喋血宫门,有的人在疆场上浴血拼杀。时而祸起萧墙,时而乱起边陲。

      自古以来,在“权力场”这个大舞台上,对权力的角逐就如影随形般地在历史舞台上一幕幕地上演着。君臣百官、嫔妃宗亲、外戚宦官,各色人等粉墨登场,上演无数个“悲剧”和“喜剧”:滑稽者让人捧腹大笑,又喜又忧,丑恶者则令人既怜又恨。有的令人肃然起敬,有的却是让人扼腕叹息。这当中的形色人物、形色事件真可谓五光十色,异彩纷呈。

      皇朝之上,一把血刃已经出鞘……   文天尧,军事、历史类作家,铁血网驻站作家,天涯人气作家,长期关注历史、战争、情报、军事防务和国际问题,擅长于历史、军事写作。出版有《中东战争史》、《世界海军征战史》、《欧洲新战场》等书。 (序)嗜血的权力场

    第一章武力窃国——夏王朝的血雨腥风
    中国皇权,莫不是强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突出皇权的不可替代性和永恒性。夏王朝最后一任君主夏桀就认为自己的统治永远不会灭亡。这个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以手中的权力制造了亡国经典“酒池肉林”,他的暴政也为自己留下了“桀骜不驯”的警句。他曾说过:“天上有太阳,正像我有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然而,历经400多年的夏王朝最后还是葬送在了夏桀手里。不错,在百姓的心里,太阳就是他们心中的一种信仰,然而,夏朝的臣民却指着太阳咒骂夏桀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意思就是,你几时灭亡,我情愿与你同归于尽。可见,信仰也不是盲目的。
    1、太康,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因被篡权谋位而被迫流亡的君王
    2、窃国的后羿与傀儡君王仲康间的明争暗斗
    3、百年权力更迭,少康终复国都

    第二章卫国宫闱内的权力之争
    中国人讲究忠、孝、礼、仪,皇权之下,尤以“忠”字排头。在恪守为臣之道上,石碏和石厚两父子都可谓典范,但最终石碏成了人人称颂的贤人,石厚却落得一身骂名。石厚和石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所侍奉的主人的口碑有所不同,说白了,就是一个人的忠奸好坏不能一言简而论之,这完全要取决于时代,取决于当时的人心所向。
    1、通向权力之路的敌人
    2、背后下手,剑刃透前心
    3、大义灭亲

    第三章失德卫宣公引发的王室悲剧
    古语有云,人善人欺天不欺。古语又云,公道自在人心。这两句话用在失德的卫国宫廷之内真是最合适不过了。一个国君,在做尽了失德的事情后,还指望这个国家能好好的延续下去吗?
    1、父起杀子歹心
    2、弟代兄死,兄以死报弟
    3、王权杖握四年,换来几千年骂名

    第四章一个女人让晋国乱了30年
    在任何时候,人才都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有了人才,并能胸怀伟大,能够广进言路,这才能成就为英明君王,才能使国家兴旺。
    1、英雄难过美人关
    2、不想坐以待毙的重耳和夷吾
    3、许愿的总是比还愿的多
    4、流亡公子回国成霸

    第五章祖龙一毙二世争权
    有时候,野心就是一把屠刀,而一个有野心,且是野心不断膨胀的人,是会挥着屠刀向任何一个遏制他膨胀野心的人砍去的。刘备曾说“惟贤惟德,方能服人。”可是,在嗜血的权力场中,这句话却又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相比之下,韩非子的“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诎贤者也”更加一针见血,中国的皇朝血史不止一次证明了,才德能不能服众是未知数,可有权有势却的确能控制有才德的人。权力有时候就是那么的可怕。
    1、有了皇帝有了朕
    2、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3、左膀与右臂争权
    4、万世夙愿仅在二世就被终结

    第六章阴谋家王莽觊觎刘家汉室江山
    在实现代汉立新这条路上,王莽选择了水滴石穿的方略,不惜以自己的至亲骨肉为代价,苦心孤诣,长期忍耐,最终身披黄袍,坐上了龙椅。然而,能夺江山却不见得能守江山。阴谋与手段能帮助王莽代汉立新,却不能帮他维护和巩固统治。王莽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也明白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才是维护和巩固统治的关键,因此王莽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即“王莽改制”。但是,王莽的改革并没有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反而还触怒了豪强,种种问题最终引发了天下大乱,王莽的新朝也很快被颠覆在农民起义的汹涌浪潮中。
    1、经营名声的高手
    2、杀亲子以图东山再起
    3、茶毒女婿,黄袍加身
    4、新朝不过是一枕黄粱

    第七章深藏爪牙,司马懿蚕食曹家江山
    《十七史商榷》对司马懿的一生做了精妙的总结:“少壮则为魏划篡汉策,及老则又自为子孙定篡位策,兴亡若置棋,亦可叹矣。”司马懿用了一生的时间为司马家的最终夺权称帝做铺垫,试问天下间有几个人能有这份心思,几个人能有这种耐性?不管是司马懿有心插柳还是为势所迫,最终司马家族还是完成了从臣子到帝皇的一个截然的身份易位,司马懿当之无愧为中国历史上的头牌政治人物。
    1、处乱不惊待刺客
    2、军事灼见令曹惊
    3、赌诸葛亮死
    4、司马家替换了曹家

    第八章西晋痴愚皇帝权力真空下的争斗
    说起“窝里斗”,在中国历史上,最为纷乱绝伦的莫过于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所谓八王,按出场顺序排列,依次分别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其中,司马亮和司马伦分别是司马懿的第四子和第九子,司马颙和司马越分别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和司马馗的孙子,司马玮、司马乂和司马颖分别是司马懿的孙子晋武帝的第五子、第六子和第十六子。论起亲疏来,这八王还真都是自家人。综观古今,为了一个“权”字,父子相残,夫妻反目,手足相争都不足为奇,直系亲属尚且如此,何况亲戚呢。
    1、痴愚太子难服众口
    2、女人相争必有后患
    3、借刀杀人
    4、太子死了,皇后也得死了
    5、狗尾续貂惹祸上身

    第九章血染隋宫
    隋炀帝在位只有短短的14年,无论在正史还是在野史上,隋炀帝得到的都是贬多于褒。但在今天看来,隋炀帝的确创造了其他帝王都难以创造的丰功伟绩。只可惜,这位帝王不关心民生疾苦,视百姓如牛马,如此,即便他留给后人一些所谓的帝王功绩,也抵不过悠悠众口对他的责难。历史又一次证明,什么宏伟建筑,什么开疆扩土,什么帝国荣耀,于当时而言,那些只是满足帝王虚荣心的政绩工程。一个帝王,只知道用手中的权力来满足自己的激情梦想,罔顾民生,那人民自然也会毫不犹豫地没收他手中的权力。
    1、虎父犬子
    2、连根拔起宇文皇族
    3、“真兄弟”,悲下场
    4、有着“当时罪,千秋功”的雄心帝王
    5、死于一根白练巾

    第十章兄弟相争,兵变玄武门
    每个朝代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权力的不平衡。一个再怎样宽厚仁慈的人,一旦处身在权力角逐中的时候,就不得不为了利益而战。作为一个君王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需要的时候不惜一切代价,诬陷、策反、谋杀都成为其成事所必要的工具,然后踏着鲜血走上权力之巅,接着用温文尔雅的姿态安抚民心,最终在国家权力高峰上大呼仁义道德。李渊是这样走过来的,他的儿子李世明也是这样走过来的,而后来的李唐王朝也一直在重复着这个梦魇。
    1、王公贵胄的李家
    2、称帝,一统天下
    3、从水底浮上水面的兄弟相争
    4、玄武门杀兄逼宫

    第十一章武则天霸国改号
    在中国的帝王史中,武则天是特立独行的。在中国的皇权史中,武则天则是独一无二的。即便是她死后,也异于其他的帝皇——立了一块“无字碑”。一个贯以文字为自己歌功颂德的女皇,死后的石碑却没有刻一个字。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其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是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还是连武则天自己也无法定义自己的一生,遂将自己的功过是非留待后人去评论?拥有权力到此地步,恐怕是武则天自己也没有料想到。而权力能衍生、延伸至怎样,又有多少人能控制呢。
    1、王皇后引狼入室
    2、武皇后狠驭朝柄
    3、日月当空照的“圣神皇帝”
    4、皇权之下暗潮汹涌
    5、李显的暴力除瘤

    第十二章两登皇位,三让天下
    “太极”,是唐睿宗第二次在位期间的年号。而综观睿宗的一生,其耍太极的功夫可谓是一流。尽管在政治斗争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睿宗的平衡法则最终也是化为泡影。可身处于那个与宗室沾点边就可能遭遇杀身之祸的大唐,睿宗竟得以善终,这已经说明睿宗确有过人之处。引用《旧唐书?睿宗纪》的话:“自则天初临朝及革命之际,王室屡有变故,帝(睿宗)每恭俭退让,竟免于祸。”睿宗的“睿”,那可真是名副其实。
    1、梅开二度的皇帝
    2、李隆基禁苑兵变拥皇父
    3、挟父制姑登位
    4、夺了天下,自己的天下就被人惦记
    5、一个老太子成为皇帝的雄心壮志

    第十三章变色龙朱温的蓄谋
    乱世之中不乏英雄的身影,然而,唐末至五代时期,则是个没有英雄的时代,有的只是一群乱臣贼子在一场场表演着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的叛变戏码。乱世之中,为了地盘、为了权力,什么正义和良心都可以被抛之脑后,兄弟相杀,朋友反目,成了那个时期最黑暗的一面。
    1、在黄巢起义中起家
    2、反叛之后的霸业
    3、杀,只是为了权力

    第十四章从黄袍加身到斧声烛影
    宋太祖在位期间,赵匡义就已经深居要职,掌握实权,其所形成的政治势力也是根深蒂固。即位后的赵匡义,马上开始安插自己的亲信在朝中掌握重要的官职,从而更加全面掌控朝政。为了安抚人心,打消别人对他篡位的猜疑,宋太宗将宋太祖时的一些旧臣子都加官晋爵,那些宋太祖在位时要处罚的人,他也将他们赦免了。除此之外,宋太宗还广纳贤才,广招幕僚。到了最后,朝中越来越多的人对宋太宗只是存着感激之情,至于宋太宗是如何得到皇位的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由此,宋太宗的皇位也得到了巩固。
    1、黄袍加身,兵变陈桥驿
    2、杯酒释兵权,皆大欢喜的结局
    3、斧声烛影,太祖殒命
    4、作茧自缚,解铃还须系铃人

    第十五章契丹建辽,后宫阴谋不断
    嫡长子继承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立长不立贤,这不可避免的和契丹的传统发生冲突,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是基于对国家社稷稳定的考虑,而10世纪中叶的契丹人刚刚结束部落联合制的生活方式,对社稷还没有太过深入的认识。契丹人信奉强者,认为追随强者,立最强者为领袖才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在辽国权力争夺的战争中,强者总是最让统治者防备的。可往往,总是防不胜防。除非,统治者更加强大。
    1、阿保机起而争权
    2、辽太祖的半壁江山
    3、辽皇帝的继承危机
    4、政变阴谋接连不断

    第十六章蒙古元朝兄弟操戈
    自蒙古汗国时期起至元朝建立,最高权力的传承几乎就是毫无章法可言,每一次政权的更迭都伴随着激烈的纷争,甚至是内战。除了政权更迭杂乱无章、内斗频繁外,元朝的统治者都只晓得马上得天下——所以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阔的王朝;却不知下马治天下——单单是一个等级制度,就让民族矛盾难以调和。最终,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加速了元朝灭亡的进程。
    1、谁来执掌“黄金家族”
    2、乃马真氏称制摄国
    3、夺汗位互相残杀
    4、元宪宗殒命钓鱼城
    5、忽必烈同室操戈夺汗位
    6、毫无章法可言的帝位传承

    第十七章朱棣“靖难”夺皇权
    一边是书呆子皇帝,加上一群不通世故且迂腐不知变通,又自命抱负不凡的文人臣子,他们致力于建立一个“仁慈”的文治国家。一边是崇尚武力的藩王,依靠着军官们的支持,经营着拥有极大权势的、半自治的国中国。双方的对峙的结果,显然不仅仅是争夺帝位的阋墙之争。这是儒家精英阶层与军人的权力之争。另外,半自治的藩王已经对明王朝的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当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军事势力压过了文官制度,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其结果都是藩王挖了皇帝权力的墙脚。所以,双方的权力之争是不可避免的。值得一提的是,燕王朱棣篡位成功,这个崇武的帝王却没有了原来“国中国”的威胁,此时的他是尚武也好,文治也罢,他都已经是手握两者之权达到了权力的顶峰。
    1、本是同宗,相煎太急
    2、装疯扮傻,露馅起兵
    3、为江山,叔侄逐鹿于中原
    4、直趋长江,侄难挡
    5、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拒绝讲和
    6、血溅明宫

    第十八章朱祁镇的复辟
    明代的皇位之争,最无意义的非“南宫复辟”莫属了——明英宗是复了位,可恰逢其时,明代宗也暴薨。本来,当初明代宗取明英宗而代之,就是权宜之计。如此这般也就罢了,可明代宗眷恋权位,唯恐明英宗再夺回其位。说到册立自己的血脉,传承正统,这也无可厚非,可自己的儿子命薄,无缘帝位,加之自己已无子嗣,此时将皇位归还明英宗一脉也是理所应当。兄弟失和,本有极好的机会修复关系,可偏偏明代宗不明其理。也正是如此,野心分子有了作乱的机会,小人有了滋生事端的空间。
    1、明英宗御驾亲征,狼狈被俘
    2、挟持太上皇,毫无用处
    3、太子风波
    4、太上皇重登盘龙御座

    第十九章一个传奇女人的权祸人生
    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清末新政”并没有引起戊戌变法那样大的影响,原因之一是“清末新政”是在《辛丑条约》签订的巨大屈辱下开始实施的,且实施中需要的巨额款项又大大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再说,那些和戊戌变法类似的改革方案已经不能引起人们心灵上的震荡。或者可以这样说,在“清末新政”中,慈禧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不是她在实施新政上所展现出来的眼光和魄力,而是她在帝国主义列强下的屈服姿态。毕竟,慈禧想得更多的是如何依靠外国人来维护自己的皇权。所以,光绪因戊戌变法的失败成了为人惋惜同情的悲剧人物,而同样实行新政的慈禧则成了腐朽、顽固的代名词。
    1、正统皇权与实权派间的较量
    2、作为一个母亲的失败
    3、悲剧之后的悲剧
    4、光绪对慈禧的最大一次反叛
    5、皇朝的终结
  • 内容简介:
      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大搞专制、独裁,他们的资本就在于掌握了最高权力。而巍巍皇城,天子御座,就象征着那至高无上的权力。为了能坐上、坐稳这把龙椅,多少人杀得头破血流、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为了它,金銮殿里上演过多少出父子反目、骨肉相残的戏码!

      在百姓眼中,皇帝高不可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这个“半人半神”的皇者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可是,自从皇帝制度在中国诞生,与之相生相伴的“伴侣”——围绕皇位的拼死厮杀也就随之而来。

      在皇宫中“你死我活”的权力争夺的现象,那是一场没有感情可言,只论胜负成败的博弈。权力是嗜血的,不管是敌人的血,还是亲人的血,都可以为权力补给养料。为了争夺权力,有的人殚精竭虑于金銮殿内,有的人奔走于草莽之间;有的人喋血宫门,有的人在疆场上浴血拼杀。时而祸起萧墙,时而乱起边陲。

      自古以来,在“权力场”这个大舞台上,对权力的角逐就如影随形般地在历史舞台上一幕幕地上演着。君臣百官、嫔妃宗亲、外戚宦官,各色人等粉墨登场,上演无数个“悲剧”和“喜剧”:滑稽者让人捧腹大笑,又喜又忧,丑恶者则令人既怜又恨。有的令人肃然起敬,有的却是让人扼腕叹息。这当中的形色人物、形色事件真可谓五光十色,异彩纷呈。

      皇朝之上,一把血刃已经出鞘……
  • 作者简介:
      文天尧,军事、历史类作家,铁血网驻站作家,天涯人气作家,长期关注历史、战争、情报、军事防务和国际问题,擅长于历史、军事写作。出版有《中东战争史》、《世界海军征战史》、《欧洲新战场》等书。
  • 目录:
    (序)嗜血的权力场

    第一章武力窃国——夏王朝的血雨腥风
    中国皇权,莫不是强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突出皇权的不可替代性和永恒性。夏王朝最后一任君主夏桀就认为自己的统治永远不会灭亡。这个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以手中的权力制造了亡国经典“酒池肉林”,他的暴政也为自己留下了“桀骜不驯”的警句。他曾说过:“天上有太阳,正像我有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然而,历经400多年的夏王朝最后还是葬送在了夏桀手里。不错,在百姓的心里,太阳就是他们心中的一种信仰,然而,夏朝的臣民却指着太阳咒骂夏桀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意思就是,你几时灭亡,我情愿与你同归于尽。可见,信仰也不是盲目的。
    1、太康,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因被篡权谋位而被迫流亡的君王
    2、窃国的后羿与傀儡君王仲康间的明争暗斗
    3、百年权力更迭,少康终复国都

    第二章卫国宫闱内的权力之争
    中国人讲究忠、孝、礼、仪,皇权之下,尤以“忠”字排头。在恪守为臣之道上,石碏和石厚两父子都可谓典范,但最终石碏成了人人称颂的贤人,石厚却落得一身骂名。石厚和石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所侍奉的主人的口碑有所不同,说白了,就是一个人的忠奸好坏不能一言简而论之,这完全要取决于时代,取决于当时的人心所向。
    1、通向权力之路的敌人
    2、背后下手,剑刃透前心
    3、大义灭亲

    第三章失德卫宣公引发的王室悲剧
    古语有云,人善人欺天不欺。古语又云,公道自在人心。这两句话用在失德的卫国宫廷之内真是最合适不过了。一个国君,在做尽了失德的事情后,还指望这个国家能好好的延续下去吗?
    1、父起杀子歹心
    2、弟代兄死,兄以死报弟
    3、王权杖握四年,换来几千年骂名

    第四章一个女人让晋国乱了30年
    在任何时候,人才都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有了人才,并能胸怀伟大,能够广进言路,这才能成就为英明君王,才能使国家兴旺。
    1、英雄难过美人关
    2、不想坐以待毙的重耳和夷吾
    3、许愿的总是比还愿的多
    4、流亡公子回国成霸

    第五章祖龙一毙二世争权
    有时候,野心就是一把屠刀,而一个有野心,且是野心不断膨胀的人,是会挥着屠刀向任何一个遏制他膨胀野心的人砍去的。刘备曾说“惟贤惟德,方能服人。”可是,在嗜血的权力场中,这句话却又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相比之下,韩非子的“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诎贤者也”更加一针见血,中国的皇朝血史不止一次证明了,才德能不能服众是未知数,可有权有势却的确能控制有才德的人。权力有时候就是那么的可怕。
    1、有了皇帝有了朕
    2、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3、左膀与右臂争权
    4、万世夙愿仅在二世就被终结

    第六章阴谋家王莽觊觎刘家汉室江山
    在实现代汉立新这条路上,王莽选择了水滴石穿的方略,不惜以自己的至亲骨肉为代价,苦心孤诣,长期忍耐,最终身披黄袍,坐上了龙椅。然而,能夺江山却不见得能守江山。阴谋与手段能帮助王莽代汉立新,却不能帮他维护和巩固统治。王莽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也明白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才是维护和巩固统治的关键,因此王莽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即“王莽改制”。但是,王莽的改革并没有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反而还触怒了豪强,种种问题最终引发了天下大乱,王莽的新朝也很快被颠覆在农民起义的汹涌浪潮中。
    1、经营名声的高手
    2、杀亲子以图东山再起
    3、茶毒女婿,黄袍加身
    4、新朝不过是一枕黄粱

    第七章深藏爪牙,司马懿蚕食曹家江山
    《十七史商榷》对司马懿的一生做了精妙的总结:“少壮则为魏划篡汉策,及老则又自为子孙定篡位策,兴亡若置棋,亦可叹矣。”司马懿用了一生的时间为司马家的最终夺权称帝做铺垫,试问天下间有几个人能有这份心思,几个人能有这种耐性?不管是司马懿有心插柳还是为势所迫,最终司马家族还是完成了从臣子到帝皇的一个截然的身份易位,司马懿当之无愧为中国历史上的头牌政治人物。
    1、处乱不惊待刺客
    2、军事灼见令曹惊
    3、赌诸葛亮死
    4、司马家替换了曹家

    第八章西晋痴愚皇帝权力真空下的争斗
    说起“窝里斗”,在中国历史上,最为纷乱绝伦的莫过于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所谓八王,按出场顺序排列,依次分别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其中,司马亮和司马伦分别是司马懿的第四子和第九子,司马颙和司马越分别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和司马馗的孙子,司马玮、司马乂和司马颖分别是司马懿的孙子晋武帝的第五子、第六子和第十六子。论起亲疏来,这八王还真都是自家人。综观古今,为了一个“权”字,父子相残,夫妻反目,手足相争都不足为奇,直系亲属尚且如此,何况亲戚呢。
    1、痴愚太子难服众口
    2、女人相争必有后患
    3、借刀杀人
    4、太子死了,皇后也得死了
    5、狗尾续貂惹祸上身

    第九章血染隋宫
    隋炀帝在位只有短短的14年,无论在正史还是在野史上,隋炀帝得到的都是贬多于褒。但在今天看来,隋炀帝的确创造了其他帝王都难以创造的丰功伟绩。只可惜,这位帝王不关心民生疾苦,视百姓如牛马,如此,即便他留给后人一些所谓的帝王功绩,也抵不过悠悠众口对他的责难。历史又一次证明,什么宏伟建筑,什么开疆扩土,什么帝国荣耀,于当时而言,那些只是满足帝王虚荣心的政绩工程。一个帝王,只知道用手中的权力来满足自己的激情梦想,罔顾民生,那人民自然也会毫不犹豫地没收他手中的权力。
    1、虎父犬子
    2、连根拔起宇文皇族
    3、“真兄弟”,悲下场
    4、有着“当时罪,千秋功”的雄心帝王
    5、死于一根白练巾

    第十章兄弟相争,兵变玄武门
    每个朝代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权力的不平衡。一个再怎样宽厚仁慈的人,一旦处身在权力角逐中的时候,就不得不为了利益而战。作为一个君王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需要的时候不惜一切代价,诬陷、策反、谋杀都成为其成事所必要的工具,然后踏着鲜血走上权力之巅,接着用温文尔雅的姿态安抚民心,最终在国家权力高峰上大呼仁义道德。李渊是这样走过来的,他的儿子李世明也是这样走过来的,而后来的李唐王朝也一直在重复着这个梦魇。
    1、王公贵胄的李家
    2、称帝,一统天下
    3、从水底浮上水面的兄弟相争
    4、玄武门杀兄逼宫

    第十一章武则天霸国改号
    在中国的帝王史中,武则天是特立独行的。在中国的皇权史中,武则天则是独一无二的。即便是她死后,也异于其他的帝皇——立了一块“无字碑”。一个贯以文字为自己歌功颂德的女皇,死后的石碑却没有刻一个字。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其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是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还是连武则天自己也无法定义自己的一生,遂将自己的功过是非留待后人去评论?拥有权力到此地步,恐怕是武则天自己也没有料想到。而权力能衍生、延伸至怎样,又有多少人能控制呢。
    1、王皇后引狼入室
    2、武皇后狠驭朝柄
    3、日月当空照的“圣神皇帝”
    4、皇权之下暗潮汹涌
    5、李显的暴力除瘤

    第十二章两登皇位,三让天下
    “太极”,是唐睿宗第二次在位期间的年号。而综观睿宗的一生,其耍太极的功夫可谓是一流。尽管在政治斗争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睿宗的平衡法则最终也是化为泡影。可身处于那个与宗室沾点边就可能遭遇杀身之祸的大唐,睿宗竟得以善终,这已经说明睿宗确有过人之处。引用《旧唐书?睿宗纪》的话:“自则天初临朝及革命之际,王室屡有变故,帝(睿宗)每恭俭退让,竟免于祸。”睿宗的“睿”,那可真是名副其实。
    1、梅开二度的皇帝
    2、李隆基禁苑兵变拥皇父
    3、挟父制姑登位
    4、夺了天下,自己的天下就被人惦记
    5、一个老太子成为皇帝的雄心壮志

    第十三章变色龙朱温的蓄谋
    乱世之中不乏英雄的身影,然而,唐末至五代时期,则是个没有英雄的时代,有的只是一群乱臣贼子在一场场表演着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的叛变戏码。乱世之中,为了地盘、为了权力,什么正义和良心都可以被抛之脑后,兄弟相杀,朋友反目,成了那个时期最黑暗的一面。
    1、在黄巢起义中起家
    2、反叛之后的霸业
    3、杀,只是为了权力

    第十四章从黄袍加身到斧声烛影
    宋太祖在位期间,赵匡义就已经深居要职,掌握实权,其所形成的政治势力也是根深蒂固。即位后的赵匡义,马上开始安插自己的亲信在朝中掌握重要的官职,从而更加全面掌控朝政。为了安抚人心,打消别人对他篡位的猜疑,宋太宗将宋太祖时的一些旧臣子都加官晋爵,那些宋太祖在位时要处罚的人,他也将他们赦免了。除此之外,宋太宗还广纳贤才,广招幕僚。到了最后,朝中越来越多的人对宋太宗只是存着感激之情,至于宋太宗是如何得到皇位的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由此,宋太宗的皇位也得到了巩固。
    1、黄袍加身,兵变陈桥驿
    2、杯酒释兵权,皆大欢喜的结局
    3、斧声烛影,太祖殒命
    4、作茧自缚,解铃还须系铃人

    第十五章契丹建辽,后宫阴谋不断
    嫡长子继承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立长不立贤,这不可避免的和契丹的传统发生冲突,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是基于对国家社稷稳定的考虑,而10世纪中叶的契丹人刚刚结束部落联合制的生活方式,对社稷还没有太过深入的认识。契丹人信奉强者,认为追随强者,立最强者为领袖才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在辽国权力争夺的战争中,强者总是最让统治者防备的。可往往,总是防不胜防。除非,统治者更加强大。
    1、阿保机起而争权
    2、辽太祖的半壁江山
    3、辽皇帝的继承危机
    4、政变阴谋接连不断

    第十六章蒙古元朝兄弟操戈
    自蒙古汗国时期起至元朝建立,最高权力的传承几乎就是毫无章法可言,每一次政权的更迭都伴随着激烈的纷争,甚至是内战。除了政权更迭杂乱无章、内斗频繁外,元朝的统治者都只晓得马上得天下——所以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阔的王朝;却不知下马治天下——单单是一个等级制度,就让民族矛盾难以调和。最终,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加速了元朝灭亡的进程。
    1、谁来执掌“黄金家族”
    2、乃马真氏称制摄国
    3、夺汗位互相残杀
    4、元宪宗殒命钓鱼城
    5、忽必烈同室操戈夺汗位
    6、毫无章法可言的帝位传承

    第十七章朱棣“靖难”夺皇权
    一边是书呆子皇帝,加上一群不通世故且迂腐不知变通,又自命抱负不凡的文人臣子,他们致力于建立一个“仁慈”的文治国家。一边是崇尚武力的藩王,依靠着军官们的支持,经营着拥有极大权势的、半自治的国中国。双方的对峙的结果,显然不仅仅是争夺帝位的阋墙之争。这是儒家精英阶层与军人的权力之争。另外,半自治的藩王已经对明王朝的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当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军事势力压过了文官制度,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其结果都是藩王挖了皇帝权力的墙脚。所以,双方的权力之争是不可避免的。值得一提的是,燕王朱棣篡位成功,这个崇武的帝王却没有了原来“国中国”的威胁,此时的他是尚武也好,文治也罢,他都已经是手握两者之权达到了权力的顶峰。
    1、本是同宗,相煎太急
    2、装疯扮傻,露馅起兵
    3、为江山,叔侄逐鹿于中原
    4、直趋长江,侄难挡
    5、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拒绝讲和
    6、血溅明宫

    第十八章朱祁镇的复辟
    明代的皇位之争,最无意义的非“南宫复辟”莫属了——明英宗是复了位,可恰逢其时,明代宗也暴薨。本来,当初明代宗取明英宗而代之,就是权宜之计。如此这般也就罢了,可明代宗眷恋权位,唯恐明英宗再夺回其位。说到册立自己的血脉,传承正统,这也无可厚非,可自己的儿子命薄,无缘帝位,加之自己已无子嗣,此时将皇位归还明英宗一脉也是理所应当。兄弟失和,本有极好的机会修复关系,可偏偏明代宗不明其理。也正是如此,野心分子有了作乱的机会,小人有了滋生事端的空间。
    1、明英宗御驾亲征,狼狈被俘
    2、挟持太上皇,毫无用处
    3、太子风波
    4、太上皇重登盘龙御座

    第十九章一个传奇女人的权祸人生
    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清末新政”并没有引起戊戌变法那样大的影响,原因之一是“清末新政”是在《辛丑条约》签订的巨大屈辱下开始实施的,且实施中需要的巨额款项又大大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再说,那些和戊戌变法类似的改革方案已经不能引起人们心灵上的震荡。或者可以这样说,在“清末新政”中,慈禧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不是她在实施新政上所展现出来的眼光和魄力,而是她在帝国主义列强下的屈服姿态。毕竟,慈禧想得更多的是如何依靠外国人来维护自己的皇权。所以,光绪因戊戌变法的失败成了为人惋惜同情的悲剧人物,而同样实行新政的慈禧则成了腐朽、顽固的代名词。
    1、正统皇权与实权派间的较量
    2、作为一个母亲的失败
    3、悲剧之后的悲剧
    4、光绪对慈禧的最大一次反叛
    5、皇朝的终结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权力非常道2:血刃皇朝
权力与预测
阿杰伊·阿格拉沃尔 乔舒亚·甘斯 阿维·戈德法布
权力非常道2:血刃皇朝
权力与诱惑:亚马逊崛起
[美]罗宾·加斯特 著;李青 译;金珺;王黎萤
权力非常道2:血刃皇朝
权力结构与国家发展:国家兴衰的政治经济学
高波
权力非常道2:血刃皇朝
权力的面孔 一幅中央帝国的权力图像 张宏杰著
张宏杰 著;磨铁文化 出品
权力非常道2:血刃皇朝
权力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
权力非常道2:血刃皇朝
权力·话语·实践:全球治理深度变革的逻辑
余博闻 著
权力非常道2:血刃皇朝
权力的边界
果麦文化
权力非常道2:血刃皇朝
权力与风格:西方政治文化的修辞研究
罗伯特·哈里曼
权力非常道2:血刃皇朝
权力进化论
●(美)·杰弗瑞·菲佛(Jeffrey Pfeffer) 著;郑晓明 译;湛庐 出品
权力非常道2:血刃皇朝
权力的支柱(英国史前沿译丛)
[英]约翰·布鲁尔
权力非常道2:血刃皇朝
权力与资本:中西政商关系的伦理视差
靳凤林
权力非常道2:血刃皇朝
权力:为什么只为某些人所拥有
[美]杰弗瑞·菲佛(Jeffrey Pfeffer) 著;杨洋 译;湛庐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