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碌有为

碌碌有为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2022-10
版次: 1
ISBN: 9787521747614
定价: 128.00
装帧: 其他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888页
分类: 历史
988人买过
  • 了解过去的中国社会,对我们今天的普通人来说,重要吗? 当然重要。
      我们今天的文化、传统、习俗、审美等诸多方面,仍然深受过去长期形成的社会行为和文化传统影响。了解过去,我们才能更自在地活好当下。
      而通常,我们了解的历史,多是王侯将相、知识精英、英雄豪杰,少了普通人的生活。本书则聚焦微历史,以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法,从一个个普通人和家庭的故事,逐步延伸至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展现人口的变迁、衣食住行、农村和城市的形成、秘密社会、风俗习惯、文人与教育、宗教信仰、法律与社会、宗族与家庭等等,让大家看到更细节的中国。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
      上卷“人、日常和文化”聚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人们为什么会“以貌取人”,服饰是如何反映阶层和社会变迁的?厨房里的必需品与人们的环境和生活习惯有什么样的关系?古代的轿子、车、船有什么独特发展历程?从集市到城镇,这种流通与集散的网络是如何形成的?真实的“勾栏”“瓦舍”是我们以为的勾栏、瓦舍吗?古人为什么喜欢翻老黄历?“十里不同俗”,传统社区的人们是靠什么凝聚起来的?古代真的无“礼”寸步难行吗?
      下卷“家、群体和法律”,则讲述家族、群体和法律。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宗族力量不容小觑,那宗族是一个使钱生钱的公司吗?在传统的儒家社会,法律的制定是从哪里出发的?传统社会的那些酷刑与刑具,是怎么发明出来的?除了庙堂,江湖上的三教九流、黑帮会社靠什么来管理?中国传统社会有“小升初、中考和高考”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文人们真的都“书画琴棋诗酒花”,诗意地栖居?
      看历史就像看电影,我们会看到全景、中景,但更真实的情景可能来自近景与细节。我们只有把历史放在显微镜下,倾听普通人的声音,才能看到更鲜活、更有血有肉的历史,感受中国社会的烟火与温度。 王笛,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澳门大学讲席教授。

    曾任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英文学术季刊《中国历史前沿》(FHC)共同主编、中国留美历史学会会长等。作品曾获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首届吕梁文学奖、中国会党史学会最佳著作奖等。

    主要关注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新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和微观史的研究。

    代表著作有《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茶馆: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与复兴(1950—2000)》《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社会史实证研究的方法转向》《那间街角的茶铺》《消失的古城》等。   目录

    自序 观察中国社会的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 V

    引言 发现中国社会 001

    第一章  人口,是资源还是负担? 007

    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011

    我们的祖宗从哪里来? 025

    人口背后的大道理 044

    第二章  最根本的需求:衣食住行 063

    衣:以貌取人? 067

    食:人之大欲 083

    住:建筑的美学想象 096

    行:人们不再隔绝 110

    第三章  社会的根基:农业 135 

    农国的生活 139

    与天斗,与地斗 152

    水:文明和生命之源 165

    第四章  从集市到城市 183

    集市与交易 188

    手艺人、小贩和商人 202

    经济与娱乐 216

    市民的城市 231

    第五章  文化的隐藏密码 251

    老黄历:神秘的权威 255

    娱乐与礼仪:融进文化血液 269

    一个礼治的社会:无礼寸步难行 285 

    第六章  民众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305

    “十里不同俗” 310

    人际关系:见证生活的每个维度 323

    日常生活空间:不可思议的茶馆 337

    物质文化的传承 352

    第七章  信仰的无穷力量 371

    佛在山中还是佛在心中? 375

    神秘的道山 388

    芸芸众生的信仰 402

    宗教的冲突与融合 416

    第八章  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 437

    不容小觑的宗族力量 442

    宗族的管理也是一门学问 455

    家庭关系:映射出社会形态 468

    文学中的宗族角色 482

    第九章  “法制”国家,但不是“法治”国家 501

    法律从何而起? 505

    体罚和酷刑 517

    文学中的法律 531

    经典中的三个“大案” 544 

    第十章  游离在社会边缘的人群 563

    在社会上混,还是要靠实力 567

    挣扎在社会底层 580

    诱惑:金钱、鸦片和人口买卖 595

    第十一章  江湖和庙堂的对立 613

    “叛乱”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 617

    秘密会党的起源和发展 631

    黑帮与民国政治 645

    第十二章  道不尽、说不清的文人社会 663

    现实当中的文人世界 667

    闲情雅致:诗、园林和琴棋书画 681

    经典文学中的文人社会 702

    第十三章  艰难的上升之路 719

    唯有读书高 723

    印刷文化的流行 737

    有教无类是优良传统 752

    教育必须脱胎换骨 767

    第十四章  远离国家的社会自治 787

    跨越地域,连接银钱 791

    地方社会稳定的基石 804

    组成团体,保护自己的利益 816

    进入政治舞台 828

     

    结论 怎样认识中国社会? 849

    后记 867

     
  • 内容简介:
    了解过去的中国社会,对我们今天的普通人来说,重要吗? 当然重要。
      我们今天的文化、传统、习俗、审美等诸多方面,仍然深受过去长期形成的社会行为和文化传统影响。了解过去,我们才能更自在地活好当下。
      而通常,我们了解的历史,多是王侯将相、知识精英、英雄豪杰,少了普通人的生活。本书则聚焦微历史,以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法,从一个个普通人和家庭的故事,逐步延伸至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展现人口的变迁、衣食住行、农村和城市的形成、秘密社会、风俗习惯、文人与教育、宗教信仰、法律与社会、宗族与家庭等等,让大家看到更细节的中国。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
      上卷“人、日常和文化”聚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人们为什么会“以貌取人”,服饰是如何反映阶层和社会变迁的?厨房里的必需品与人们的环境和生活习惯有什么样的关系?古代的轿子、车、船有什么独特发展历程?从集市到城镇,这种流通与集散的网络是如何形成的?真实的“勾栏”“瓦舍”是我们以为的勾栏、瓦舍吗?古人为什么喜欢翻老黄历?“十里不同俗”,传统社区的人们是靠什么凝聚起来的?古代真的无“礼”寸步难行吗?
      下卷“家、群体和法律”,则讲述家族、群体和法律。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宗族力量不容小觑,那宗族是一个使钱生钱的公司吗?在传统的儒家社会,法律的制定是从哪里出发的?传统社会的那些酷刑与刑具,是怎么发明出来的?除了庙堂,江湖上的三教九流、黑帮会社靠什么来管理?中国传统社会有“小升初、中考和高考”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文人们真的都“书画琴棋诗酒花”,诗意地栖居?
      看历史就像看电影,我们会看到全景、中景,但更真实的情景可能来自近景与细节。我们只有把历史放在显微镜下,倾听普通人的声音,才能看到更鲜活、更有血有肉的历史,感受中国社会的烟火与温度。
  • 作者简介:
    王笛,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澳门大学讲席教授。

    曾任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英文学术季刊《中国历史前沿》(FHC)共同主编、中国留美历史学会会长等。作品曾获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首届吕梁文学奖、中国会党史学会最佳著作奖等。

    主要关注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新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和微观史的研究。

    代表著作有《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茶馆: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与复兴(1950—2000)》《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社会史实证研究的方法转向》《那间街角的茶铺》《消失的古城》等。  
  • 目录:
    目录

    自序 观察中国社会的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 V

    引言 发现中国社会 001

    第一章  人口,是资源还是负担? 007

    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011

    我们的祖宗从哪里来? 025

    人口背后的大道理 044

    第二章  最根本的需求:衣食住行 063

    衣:以貌取人? 067

    食:人之大欲 083

    住:建筑的美学想象 096

    行:人们不再隔绝 110

    第三章  社会的根基:农业 135 

    农国的生活 139

    与天斗,与地斗 152

    水:文明和生命之源 165

    第四章  从集市到城市 183

    集市与交易 188

    手艺人、小贩和商人 202

    经济与娱乐 216

    市民的城市 231

    第五章  文化的隐藏密码 251

    老黄历:神秘的权威 255

    娱乐与礼仪:融进文化血液 269

    一个礼治的社会:无礼寸步难行 285 

    第六章  民众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305

    “十里不同俗” 310

    人际关系:见证生活的每个维度 323

    日常生活空间:不可思议的茶馆 337

    物质文化的传承 352

    第七章  信仰的无穷力量 371

    佛在山中还是佛在心中? 375

    神秘的道山 388

    芸芸众生的信仰 402

    宗教的冲突与融合 416

    第八章  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 437

    不容小觑的宗族力量 442

    宗族的管理也是一门学问 455

    家庭关系:映射出社会形态 468

    文学中的宗族角色 482

    第九章  “法制”国家,但不是“法治”国家 501

    法律从何而起? 505

    体罚和酷刑 517

    文学中的法律 531

    经典中的三个“大案” 544 

    第十章  游离在社会边缘的人群 563

    在社会上混,还是要靠实力 567

    挣扎在社会底层 580

    诱惑:金钱、鸦片和人口买卖 595

    第十一章  江湖和庙堂的对立 613

    “叛乱”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 617

    秘密会党的起源和发展 631

    黑帮与民国政治 645

    第十二章  道不尽、说不清的文人社会 663

    现实当中的文人世界 667

    闲情雅致:诗、园林和琴棋书画 681

    经典文学中的文人社会 702

    第十三章  艰难的上升之路 719

    唯有读书高 723

    印刷文化的流行 737

    有教无类是优良传统 752

    教育必须脱胎换骨 767

    第十四章  远离国家的社会自治 787

    跨越地域,连接银钱 791

    地方社会稳定的基石 804

    组成团体,保护自己的利益 816

    进入政治舞台 828

     

    结论 怎样认识中国社会? 849

    后记 867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碌碌有为
碌碌集
陈思和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