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历来时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在华出版传播研究

历历来时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在华出版传播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9-11
版次: 1
ISBN: 9787305214721
定价: 36.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57页
分类: 社会文化
5人买过
  •   《历历来时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在华出版传播研究》系统考察了泰戈尔、阿斯图里亚斯、萨缪尔·贝克特、巴勃罗·聂鲁达、加西亚·马尔克斯、奥克塔维奥·帕斯、巴尔加斯·略萨、鲍勃·迪伦等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代表作在中国出版传播的流变及成因,夹叙夹议,史论结合。《吉檀迦利》《总统先生》《等待戈多》《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百年孤独》《太阳石》《城市与狗》等获奖作品在华的译介出版、融合传播经验,为当代中国出版业转型升级尤其是文学出版国际化运营提供了启示和镜鉴。   刘火雄,湖南郴州人,博士;现就职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暨出版研究院,主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早年曾在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人民日报社旗下报刊社等相关机构担任编辑职务;著有旧体诗词集《曾经年少轻离别》等。 前言
    第一章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吉檀迦利》在华出版传播景观
    一、《吉檀迦利》英文版的诞生
    二、冰心、许地山、郑振铎结缘泰戈尔诗歌
    三、泰戈尔访华风波及其作品翻译出版热
    四、从冰心全译本《吉檀迦利》到《泰戈尔作品集》
    五、《吉檀迦利》出版复兴及其反思

    第二章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中智文化交流的纽带
    一、《死的十四行诗》:爱情的绝望
    二、热心教育的女诗人
    三、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载誉归来
    四、“和平运动代表”“反美人士”形象建构
    五、作品汇编出版与中智文化纽带
    六、女性主义视域中的研究与出版
    七、绘本与有声书资源整合
    八、双语版诗集、书信集出版的可行性

    第三章 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魔幻现实主义先驱及其反独裁小说《总统先生》
    一、创作《危地马拉传说》崭露头角
    二、从《政治乞丐》到《总统先生》
    三、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总统先生》的“偏见
    四、《总统先生》主要中文译本
    五、上海译文出版社版作品系列

    第四章 萨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及荒诞派戏剧的中国化
    一、“荒诞派戏剧”价值判断的分野
    二、“内部发行”施咸荣译《等待戈多》
    三、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世上首套贝克特作品全集
    四、陈加林、孟京辉排演《等待戈多》
    五、任鸣、林兆华“人艺”版《等待戈多》
    六、赖声川、吴兴国版《等待果陀》
    七、从《等待戈多》到《车站》
    八、孤独与等待——人生永恒的主题

    第五章 巴勃罗·聂鲁达——从“政治诗人”到“爱情诗人”的形象建构
    一、《让那伐木者醒来》与“反帝"1t,1t局
    二、出版《聂鲁达诗文集》呼应作者访华
    三、“冷战”背景下出版《葡萄园和风》《英雄事业的赞歌》
    四、“智利著名诗人”沦为“修正主义分子
    五、《聂鲁达诗选》突破“禁区
    六、聂鲁达诗文选集凸显“爱情”题材作品
    七、“爱情诗人”形象的确立
    八、聂鲁达相关传记受到青睐
    九、文坛影响及影视跨界传播

    第六章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亚马逊中国、当当网“网评”样本分析
    一、网评样本热词词频分布
    二、《百年孤独》中译本流变
    三、翻译质量争议与优化路径
    四、作品内容接受的文化差异与伦理困境
    五、“网评”行为的媒介仪式反思

    第七章 奥克塔维奥·帕斯——《太阳石》及其批评的激情
    一、拒绝批判安德烈·纪德的《访苏归来》
    二、外交官诗人的东方文化素养
    三、“我喜欢《荒原》胜过《太阳石》
    四、“一切诗以诗人为代价而成就
    五、诗人的中国古典情结
    六、“天下大师·帕斯作品”系列
    七、出版市场中的“曲高和寡”

    第八章 德里克·沃尔科特——《白鹭》《奥麦罗斯》及其“诗人朋友圈”
    一、“要么我谁也不是,要么我就是一个民族
    二、“他是我们身边最了不起的诗人
    三、“他有点像是鲁滨逊,却带着一个当代‘星期五’的痛苦
    四、“纽约的每个人都生活在情景喜剧里。我生活在一部拉美小说里
    五、“谁的沉默这么早发出尖叫
    六、“谢谢你给予我的巨大荣誉,我将努力不辜负于此

    第九章 巴尔加斯·略萨——《城市与狗》《绿房子》及其他
    一、“内部发行”的作家作品
    二、小说《城市与狗》率先出版
    三、巴尔加斯·略萨全集出版缘起
    四、巴尔加斯·略萨访华的联动效应
    五、文学评论作品出版相对滞后

    第十章 鲍勃·迪伦——答案仍在风中飘荡
    一、“抗议歌手”的象征符码
    二、音乐与诗歌边界的消弭
    三、对华跨文化交流及其接受
    四、一桩诺贝尔文学奖的“图书生意”
    五、热点事件背后的出版空间
    六、当代诗歌出版与跨界融合

    第十一章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国际版权运营策略——以文学代理人卡门·巴尔塞伊丝为考察中心
    一、独具慧眼获得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代理权
    二、维系拉美文学作家共同体友情
    三、代理合作以作家利益为核心诉求
    四、文学代理人的迭代与挑战

    第十二章 多卷本外国文学作品系列的策划出版——基于漓江出版社“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的考察
    一、“诺奖丛书”创意缘起
    二、出版方、译者的分工协作
    三、“清除精神污染”与丛书出版
    四、以书为媒的跨文化交流
    五、产品链的拓展与研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历历来时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在华出版传播研究》系统考察了泰戈尔、阿斯图里亚斯、萨缪尔·贝克特、巴勃罗·聂鲁达、加西亚·马尔克斯、奥克塔维奥·帕斯、巴尔加斯·略萨、鲍勃·迪伦等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代表作在中国出版传播的流变及成因,夹叙夹议,史论结合。《吉檀迦利》《总统先生》《等待戈多》《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百年孤独》《太阳石》《城市与狗》等获奖作品在华的译介出版、融合传播经验,为当代中国出版业转型升级尤其是文学出版国际化运营提供了启示和镜鉴。
  • 作者简介:
      刘火雄,湖南郴州人,博士;现就职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暨出版研究院,主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早年曾在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人民日报社旗下报刊社等相关机构担任编辑职务;著有旧体诗词集《曾经年少轻离别》等。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吉檀迦利》在华出版传播景观
    一、《吉檀迦利》英文版的诞生
    二、冰心、许地山、郑振铎结缘泰戈尔诗歌
    三、泰戈尔访华风波及其作品翻译出版热
    四、从冰心全译本《吉檀迦利》到《泰戈尔作品集》
    五、《吉檀迦利》出版复兴及其反思

    第二章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中智文化交流的纽带
    一、《死的十四行诗》:爱情的绝望
    二、热心教育的女诗人
    三、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载誉归来
    四、“和平运动代表”“反美人士”形象建构
    五、作品汇编出版与中智文化纽带
    六、女性主义视域中的研究与出版
    七、绘本与有声书资源整合
    八、双语版诗集、书信集出版的可行性

    第三章 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魔幻现实主义先驱及其反独裁小说《总统先生》
    一、创作《危地马拉传说》崭露头角
    二、从《政治乞丐》到《总统先生》
    三、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总统先生》的“偏见
    四、《总统先生》主要中文译本
    五、上海译文出版社版作品系列

    第四章 萨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及荒诞派戏剧的中国化
    一、“荒诞派戏剧”价值判断的分野
    二、“内部发行”施咸荣译《等待戈多》
    三、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世上首套贝克特作品全集
    四、陈加林、孟京辉排演《等待戈多》
    五、任鸣、林兆华“人艺”版《等待戈多》
    六、赖声川、吴兴国版《等待果陀》
    七、从《等待戈多》到《车站》
    八、孤独与等待——人生永恒的主题

    第五章 巴勃罗·聂鲁达——从“政治诗人”到“爱情诗人”的形象建构
    一、《让那伐木者醒来》与“反帝"1t,1t局
    二、出版《聂鲁达诗文集》呼应作者访华
    三、“冷战”背景下出版《葡萄园和风》《英雄事业的赞歌》
    四、“智利著名诗人”沦为“修正主义分子
    五、《聂鲁达诗选》突破“禁区
    六、聂鲁达诗文选集凸显“爱情”题材作品
    七、“爱情诗人”形象的确立
    八、聂鲁达相关传记受到青睐
    九、文坛影响及影视跨界传播

    第六章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亚马逊中国、当当网“网评”样本分析
    一、网评样本热词词频分布
    二、《百年孤独》中译本流变
    三、翻译质量争议与优化路径
    四、作品内容接受的文化差异与伦理困境
    五、“网评”行为的媒介仪式反思

    第七章 奥克塔维奥·帕斯——《太阳石》及其批评的激情
    一、拒绝批判安德烈·纪德的《访苏归来》
    二、外交官诗人的东方文化素养
    三、“我喜欢《荒原》胜过《太阳石》
    四、“一切诗以诗人为代价而成就
    五、诗人的中国古典情结
    六、“天下大师·帕斯作品”系列
    七、出版市场中的“曲高和寡”

    第八章 德里克·沃尔科特——《白鹭》《奥麦罗斯》及其“诗人朋友圈”
    一、“要么我谁也不是,要么我就是一个民族
    二、“他是我们身边最了不起的诗人
    三、“他有点像是鲁滨逊,却带着一个当代‘星期五’的痛苦
    四、“纽约的每个人都生活在情景喜剧里。我生活在一部拉美小说里
    五、“谁的沉默这么早发出尖叫
    六、“谢谢你给予我的巨大荣誉,我将努力不辜负于此

    第九章 巴尔加斯·略萨——《城市与狗》《绿房子》及其他
    一、“内部发行”的作家作品
    二、小说《城市与狗》率先出版
    三、巴尔加斯·略萨全集出版缘起
    四、巴尔加斯·略萨访华的联动效应
    五、文学评论作品出版相对滞后

    第十章 鲍勃·迪伦——答案仍在风中飘荡
    一、“抗议歌手”的象征符码
    二、音乐与诗歌边界的消弭
    三、对华跨文化交流及其接受
    四、一桩诺贝尔文学奖的“图书生意”
    五、热点事件背后的出版空间
    六、当代诗歌出版与跨界融合

    第十一章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国际版权运营策略——以文学代理人卡门·巴尔塞伊丝为考察中心
    一、独具慧眼获得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代理权
    二、维系拉美文学作家共同体友情
    三、代理合作以作家利益为核心诉求
    四、文学代理人的迭代与挑战

    第十二章 多卷本外国文学作品系列的策划出版——基于漓江出版社“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的考察
    一、“诺奖丛书”创意缘起
    二、出版方、译者的分工协作
    三、“清除精神污染”与丛书出版
    四、以书为媒的跨文化交流
    五、产品链的拓展与研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