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

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0-04
版次: 1
ISBN: 9787500483786
定价: 3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其他
页数: 208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29人买过
  • 博学鸿儒科是康熙十八年清政府为了笼络山林隐逸和名儒硕彦而增开的一个特殊的制科,用以消弭士人与清廷的对抗情绪,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该书从三个大的方面来探讨康熙时期的博学鸿儒及其与清初学术转变的关系等问题。首先,通过考察博学鸿儒群体审视士人与清廷的关系,探寻促成学术转变的外在因素。其次,通过对鸿儒代表的个案研究,论述其学术转换的轨迹和所起作用。最后,综论博学鸿儒在清初学术中承上启下的转换作用。 赖玉芹,湖北荆门人,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武汉大学博士后。1991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又于2001年和2004年先后获得该校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明清学术思想史和社会史研究工作。曾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历史教学问题》、《人文论丛》、《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代表作有《论博学鸿儒纂修〈明史〉》、《经学以经世辨礼为生民》、《好古敏求以友辅学——朱彝尊学术交游论》等,并主持和参与了教育部、国家民委及国家社科基金等研究项目。 丛书总序

    绪论
    一、引言
    二、研究前史及评析
    三、概念、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康熙年间的博学鸿儒
    第一节清初士人风气
    一、清贫自守,谨慎交游
    二、恢复传统道德,重孝笃友
    三、畅饮赋诗,旷达不羁
    四、潜心读书,致力经史
    第二节康熙对士人的怀柔政策
    一、士人的排拒
    二、康熙的怀柔政策
    第三节群英荟萃的博学鸿儒群体
    一、鸿儒理学,走向二途
    二、经济事功,宏图难展
    三、沉酣经史,游刃有余
    四、诗赋之葩,争奇斗妍
    第四节博学鸿儒的主要文化活动
    一、纂修《明史》
    二、典试各省及经筵日讲

    第二章个案研究:鸿儒学人的学术走向
    第一节明末清初的多元思潮与主脉凸显
    一、东林复社倡导由虚入实
    二、思想学术对明亡的回应
    三、考据学的兴起
    四、西学输入引起反响
    五、对宋明理学的修正与挑战
    第二节汤斌:躬行实践,倡导经学
    一、躬行务实,讲求儒效的理学思想与实践
    二、倡导经学,勉力修史
    三、余论
    第三节朱彝尊:笃实问学,研经博物
    一、广泛交游,学兼众长
    二、保护典籍,致力经史
    三、余论
    第四节潘耒:承亭林学术,宣扬实学
    一、师从亭林,明经世致用
    二、“搜采欲博,考证欲精”
    三、研究音韵,宣扬实学
    四、余论
    第五节毛奇龄:由理学向经学转化之典范
    一、江南学风和毛奇龄的交游
    二、渊源王学,回归经学
    三、余论

    第三章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
    第一节鸿儒学人与清初学术发展
    一、清初促使学术转变的外在因素
    二、由经世实学到尊经复古
    三、治学精神和态度的承袭
    四、学术规范和方法的确立
    第二节鸿儒学人对乾嘉学术的影响
    一、考据学
    二、义理学
    结语
    一、鸿儒是清初有别于明清之际大儒的又一代学人
    二、鸿儒学人的主要贡献及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博学鸿儒科是康熙十八年清政府为了笼络山林隐逸和名儒硕彦而增开的一个特殊的制科,用以消弭士人与清廷的对抗情绪,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该书从三个大的方面来探讨康熙时期的博学鸿儒及其与清初学术转变的关系等问题。首先,通过考察博学鸿儒群体审视士人与清廷的关系,探寻促成学术转变的外在因素。其次,通过对鸿儒代表的个案研究,论述其学术转换的轨迹和所起作用。最后,综论博学鸿儒在清初学术中承上启下的转换作用。
  • 作者简介:
    赖玉芹,湖北荆门人,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武汉大学博士后。1991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又于2001年和2004年先后获得该校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明清学术思想史和社会史研究工作。曾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历史教学问题》、《人文论丛》、《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代表作有《论博学鸿儒纂修〈明史〉》、《经学以经世辨礼为生民》、《好古敏求以友辅学——朱彝尊学术交游论》等,并主持和参与了教育部、国家民委及国家社科基金等研究项目。
  • 目录:
    丛书总序

    绪论
    一、引言
    二、研究前史及评析
    三、概念、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康熙年间的博学鸿儒
    第一节清初士人风气
    一、清贫自守,谨慎交游
    二、恢复传统道德,重孝笃友
    三、畅饮赋诗,旷达不羁
    四、潜心读书,致力经史
    第二节康熙对士人的怀柔政策
    一、士人的排拒
    二、康熙的怀柔政策
    第三节群英荟萃的博学鸿儒群体
    一、鸿儒理学,走向二途
    二、经济事功,宏图难展
    三、沉酣经史,游刃有余
    四、诗赋之葩,争奇斗妍
    第四节博学鸿儒的主要文化活动
    一、纂修《明史》
    二、典试各省及经筵日讲

    第二章个案研究:鸿儒学人的学术走向
    第一节明末清初的多元思潮与主脉凸显
    一、东林复社倡导由虚入实
    二、思想学术对明亡的回应
    三、考据学的兴起
    四、西学输入引起反响
    五、对宋明理学的修正与挑战
    第二节汤斌:躬行实践,倡导经学
    一、躬行务实,讲求儒效的理学思想与实践
    二、倡导经学,勉力修史
    三、余论
    第三节朱彝尊:笃实问学,研经博物
    一、广泛交游,学兼众长
    二、保护典籍,致力经史
    三、余论
    第四节潘耒:承亭林学术,宣扬实学
    一、师从亭林,明经世致用
    二、“搜采欲博,考证欲精”
    三、研究音韵,宣扬实学
    四、余论
    第五节毛奇龄:由理学向经学转化之典范
    一、江南学风和毛奇龄的交游
    二、渊源王学,回归经学
    三、余论

    第三章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
    第一节鸿儒学人与清初学术发展
    一、清初促使学术转变的外在因素
    二、由经世实学到尊经复古
    三、治学精神和态度的承袭
    四、学术规范和方法的确立
    第二节鸿儒学人对乾嘉学术的影响
    一、考据学
    二、义理学
    结语
    一、鸿儒是清初有别于明清之际大儒的又一代学人
    二、鸿儒学人的主要贡献及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
明清社会群体研究
吴琦 著
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
清初江南遗民画家与遗民画研究
蔡敏 著;吴琦 编
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
明清地方力量与地方社会
吴琦 著
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
明代言官群体研究
蔡明伦、吴琦 著
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
明代 “问题皇帝” 研究:一项基于社会类群的考察
吴琦、赵秀丽 著;吴琦 编
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
群体·社会丛书:清代湖北义学研究
冯明 著
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
回归边缘:清代一个土家族乡村社会秩序的重构
吴雪梅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