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秘境之旅:四川大凉山

中国秘境之旅:四川大凉山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2006-05
版次: 1
ISBN: 9787503227950
定价: 2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12页
字数: 200千字
分类: 生活
82人买过
  • 《中国秘境之旅:四川大凉山》系列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些独具特色的城镇、乡村和景区,解读其形成、发展和存在的原因,追寻数百年前先祖的生活意韵,感受其特有的文化氛围、远古传承的生活方式及深厚的人文底蕴,这里你会得到永久的精神享受。相传,很古的时候,在天和地的中间,在大地的中央,有一个终年被一团团红云和一片片白云掩映着的地方,天上的神,地上的人,只有在红云和白云交替的时候,才能看得见这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这个被称为“苏祖博涅”的地方,就是凉山。这里,高山耸立,山势陡峭,峡谷纵深,江河奔流,盆地坝子相嵌其问,海子湖泊星罗棋布。这里,是中国彝族最大的聚居区。你不想进去看看吗?!
    大凉山是一幅无始也无终的时间图案。注目凝视这一方彝族文化的华野天地,会使你沉浸在族群与文化、祖先与后代、历史与现实、神秘与庄严、水恒与瞬间的辉煌之中……
    四川境内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北段,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北起大渡河,南临金沙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古“蜀身毒道”、“灵关道”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北达巴蜀、中原,南通边陲、外邦。在这条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上,古桥驭水如故,栈道驾山依然。这里群峰横亘,峡谷深切,万岭拔地,干仞插天……这种使古人嗟哦、喟叹的西南奇险,也使凉山的地理环境处于相对孤立和封闭的状态,这不但对当地彝人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影响极大,对山地社会的观念意识与思维模式亦影响极大。由于自然地理上的天然屏障,社会制度上的自成一体,经济发展的相对缓慢,使彝族传统文化在这里得以完整保留,并按自己的方式延续和发展至今。 巴莫姊妹三人,系四川凉山越西人,彝族,生于凉山,长于凉山。1991年11月在父亲巴莫尔哈的倡议下,姊妹三人在家乡成立了巴莫姊妹彝学小组。小组成立的宗旨是:以繁荣祖国民族文化,振奋彝族精神,弘扬彝族传统文化为目标;以探索彝学研究新路,拓展彝学研究领域,充实研究总体构架为已任;通过长期的田野实地调查,在广泛搜集第一手彝族文化素材的基础上,对彝学领域中的文化传承进行归纳、整理,进而从理论上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十多年来的学术实践和专业研究,小组成员已形成了各自的学术特长和学术思想,在专业范围内组织和实施了数次时间较长的田野调查,积累了一定的田野作业经验,完成了一系列的小组或个人的研究计划和课题。 卷一雪子十二支:族源叙事
    尼木——诺苏彝人的故乡
    雪子十二支
    六祖分支
    鹰的后子

    卷二走下天梯的使者
    事毕摩与巫师苏尼
    毕摩大师的故事——阿史拉则
    传播知识的五大工具
    古老的彝文
    活着的经典
    神枝与仪式场
    神图与鬼板

    卷三山色苍茫中的生命之旅
    触手纳员:诞生礼
    换童裙:成年礼
    没有新郎的婚礼
    魂归祖界:死亡仪礼

    卷四栖居山林的民生
    瓦板房中的火塘:彝山村寨
    椎髻·披毡·百褶裙:穿在身上的文化史
    坨坨肉:转转酒·荞麦粑:民以食为天

    卷五民间智慧:洛戈工匠
    一个漆器世家的历史
    银匠
    男不纺织女不擀毡

    卷六山外有山天外天:岁时节日
    十月太阳历
    彝历新年:与祖先同在
    火把节:眼睛的节日
    阿依蒙格:彝族儿童节
    季节与仪式:山民的仪式生活
    卵石上的树:时间经验

    卷七磊山脉动的节奏:歌诗论辩与音乐舞蹈
    诗的民族
    智慧的欢歌:口头论辩
    口弦能说话,月琴会唱歌
    民间歌舞艺术奇葩:达体舞
    四川大凉山旅游资讯
  • 内容简介:
    《中国秘境之旅:四川大凉山》系列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些独具特色的城镇、乡村和景区,解读其形成、发展和存在的原因,追寻数百年前先祖的生活意韵,感受其特有的文化氛围、远古传承的生活方式及深厚的人文底蕴,这里你会得到永久的精神享受。相传,很古的时候,在天和地的中间,在大地的中央,有一个终年被一团团红云和一片片白云掩映着的地方,天上的神,地上的人,只有在红云和白云交替的时候,才能看得见这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这个被称为“苏祖博涅”的地方,就是凉山。这里,高山耸立,山势陡峭,峡谷纵深,江河奔流,盆地坝子相嵌其问,海子湖泊星罗棋布。这里,是中国彝族最大的聚居区。你不想进去看看吗?!
    大凉山是一幅无始也无终的时间图案。注目凝视这一方彝族文化的华野天地,会使你沉浸在族群与文化、祖先与后代、历史与现实、神秘与庄严、水恒与瞬间的辉煌之中……
    四川境内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北段,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北起大渡河,南临金沙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古“蜀身毒道”、“灵关道”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北达巴蜀、中原,南通边陲、外邦。在这条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上,古桥驭水如故,栈道驾山依然。这里群峰横亘,峡谷深切,万岭拔地,干仞插天……这种使古人嗟哦、喟叹的西南奇险,也使凉山的地理环境处于相对孤立和封闭的状态,这不但对当地彝人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影响极大,对山地社会的观念意识与思维模式亦影响极大。由于自然地理上的天然屏障,社会制度上的自成一体,经济发展的相对缓慢,使彝族传统文化在这里得以完整保留,并按自己的方式延续和发展至今。
  • 作者简介:
    巴莫姊妹三人,系四川凉山越西人,彝族,生于凉山,长于凉山。1991年11月在父亲巴莫尔哈的倡议下,姊妹三人在家乡成立了巴莫姊妹彝学小组。小组成立的宗旨是:以繁荣祖国民族文化,振奋彝族精神,弘扬彝族传统文化为目标;以探索彝学研究新路,拓展彝学研究领域,充实研究总体构架为已任;通过长期的田野实地调查,在广泛搜集第一手彝族文化素材的基础上,对彝学领域中的文化传承进行归纳、整理,进而从理论上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十多年来的学术实践和专业研究,小组成员已形成了各自的学术特长和学术思想,在专业范围内组织和实施了数次时间较长的田野调查,积累了一定的田野作业经验,完成了一系列的小组或个人的研究计划和课题。
  • 目录:
    卷一雪子十二支:族源叙事
    尼木——诺苏彝人的故乡
    雪子十二支
    六祖分支
    鹰的后子

    卷二走下天梯的使者
    事毕摩与巫师苏尼
    毕摩大师的故事——阿史拉则
    传播知识的五大工具
    古老的彝文
    活着的经典
    神枝与仪式场
    神图与鬼板

    卷三山色苍茫中的生命之旅
    触手纳员:诞生礼
    换童裙:成年礼
    没有新郎的婚礼
    魂归祖界:死亡仪礼

    卷四栖居山林的民生
    瓦板房中的火塘:彝山村寨
    椎髻·披毡·百褶裙:穿在身上的文化史
    坨坨肉:转转酒·荞麦粑:民以食为天

    卷五民间智慧:洛戈工匠
    一个漆器世家的历史
    银匠
    男不纺织女不擀毡

    卷六山外有山天外天:岁时节日
    十月太阳历
    彝历新年:与祖先同在
    火把节:眼睛的节日
    阿依蒙格:彝族儿童节
    季节与仪式:山民的仪式生活
    卵石上的树:时间经验

    卷七磊山脉动的节奏:歌诗论辩与音乐舞蹈
    诗的民族
    智慧的欢歌:口头论辩
    口弦能说话,月琴会唱歌
    民间歌舞艺术奇葩:达体舞
    四川大凉山旅游资讯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