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间到场所:住区户外环境的社会维度

从空间到场所:住区户外环境的社会维度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9-07
版次: 1
ISBN: 9787561149652
定价: 3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09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工程技术
5人买过
  •   建筑师齐康认为住区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功能:生活的组织功能、交往及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功能、休憩和工作平衡的功能以及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功能。在这四方面功能中,前三项都与住区户外环境和户外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户外环境中的绿化、道路、广场等公共或半公共场所的建设、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比例、关系等都会影响这些功能的实现以及最终的效果。
      如何使住区户外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满足这些功能,实践证明并非易事,甚至比其他类型的园林景观项目更难做好。美国园林景观设计师盖瑞特·埃克博1910-2000)在1969年出版的《我们看到的景观》一书中写道:“对于各行的设计师来说,居住设计是最为复杂,最为专业化,最重要,也是责任最大和最容易遭到失败的领域。”纵观20世纪的园林景观作品,相对城市公共项目来说,住区园林景观类鲜有优秀的作品,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人开始认识到一直追求的现代城市和现代生活出现了问题,他们感到科学、技术和工业正在将人与人、人与环境逐渐剥离开来,并减弱了它们之间相互的依赖关系,致使人们对生活的城市和环境失去信赖、安全和归属感,于是开始对关注物质的城市生活和环境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评。
      法国空间理论学者列斐伏尔(HenriLefebvre)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他认为与资本主义同步的现代主义的本质在于都市空间的生产,工业化将空间变成了生产和再生产的对象。工业化以后,空间被均质化和序列化,被刻意地分割和操控。正是这个空间的资本生产过程消灭了具有人性的场所(冯雷,《理解空间——现代空间观念的批判和重构》)。
      按照人的尺度,空间由上、下、左、右、前、后的界面及其中的元素构成,而空间中的人、社会、事件、历史使其成为有意义和有内容的空间,即形成了人栖居的、生活的场所。但如果空间有了,空间中的人、社会、事件、历史都是未知的或与空间不匹配的,则难以形成有意义的人的场所。 一住区户外环境的历史
    1.1传统聚居环境
    1.1.1永远的乌托邦一一理想人居环境
    1.1.2传统聚居环境
    1.2西方近现代住区户外环境
    1.3中国近现代住区户外环境
    1.3.1中国传统居住环境
    1.3.之中国近现代住区户外环境

    二解析当代住区户外环境
    2.1当代住区户外环境
    2.1.1残留的自然力
    2.1.2住区规划与空间形态
    2.1.3车行交通对住区环境的影响
    2.2解析当代住区户外环境
    2.2.1住区户外硬环境的特征
    2.2.2住区户外软环境的特征

    三住区户外环境的社会维度
    3.1使用者的需求
    3.1.1需求
    3.1.2需求的复杂性
    3.1.3解析住区使用者对户外环境的需求
    3.2住区户外环境的多重价值取向
    3.2.1价值取向
    3.2.Z人对住区户外环境的价值取向
    3.2.3“以人为本”的价值层次
    3.1.4价值取向的矛盾与冲突
    3.2.5住区户外环境的多种价值取向
    3.3住区户外环境中人的行为
    3.3.1住区户外场所、空间与人的行为
    3.3.2住区户外环境中人的行为解析
    3.4居民的参与和共享
    3.4.1公众参与的历史
    3.4.2公众参与的意义
    3.4.3公众参与的方法和技术
    3.4.4居民参与住区建设和维护
    3.4.5尴尬的公众参与
    3.5邻里关系与社区归属感
    3.5.1社区与邻里关系
    3.5.2影响邻里关系的因素
    3.5.3社区归属感
    3.5.4设计促进邻里交往
    3.6住区户外环境设计因素

    四新城市主义与我们的未来
    4.1新城市主义住区
    4.2新城市主义住区的特征
    4.3共享街道
    4.4“两难结构”之间的徘徊
    4.5新城市主义是否是我们的未来?
    后记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建筑师齐康认为住区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功能:生活的组织功能、交往及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功能、休憩和工作平衡的功能以及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功能。在这四方面功能中,前三项都与住区户外环境和户外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户外环境中的绿化、道路、广场等公共或半公共场所的建设、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比例、关系等都会影响这些功能的实现以及最终的效果。
      如何使住区户外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满足这些功能,实践证明并非易事,甚至比其他类型的园林景观项目更难做好。美国园林景观设计师盖瑞特·埃克博1910-2000)在1969年出版的《我们看到的景观》一书中写道:“对于各行的设计师来说,居住设计是最为复杂,最为专业化,最重要,也是责任最大和最容易遭到失败的领域。”纵观20世纪的园林景观作品,相对城市公共项目来说,住区园林景观类鲜有优秀的作品,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人开始认识到一直追求的现代城市和现代生活出现了问题,他们感到科学、技术和工业正在将人与人、人与环境逐渐剥离开来,并减弱了它们之间相互的依赖关系,致使人们对生活的城市和环境失去信赖、安全和归属感,于是开始对关注物质的城市生活和环境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评。
      法国空间理论学者列斐伏尔(HenriLefebvre)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他认为与资本主义同步的现代主义的本质在于都市空间的生产,工业化将空间变成了生产和再生产的对象。工业化以后,空间被均质化和序列化,被刻意地分割和操控。正是这个空间的资本生产过程消灭了具有人性的场所(冯雷,《理解空间——现代空间观念的批判和重构》)。
      按照人的尺度,空间由上、下、左、右、前、后的界面及其中的元素构成,而空间中的人、社会、事件、历史使其成为有意义和有内容的空间,即形成了人栖居的、生活的场所。但如果空间有了,空间中的人、社会、事件、历史都是未知的或与空间不匹配的,则难以形成有意义的人的场所。
  • 目录:
    一住区户外环境的历史
    1.1传统聚居环境
    1.1.1永远的乌托邦一一理想人居环境
    1.1.2传统聚居环境
    1.2西方近现代住区户外环境
    1.3中国近现代住区户外环境
    1.3.1中国传统居住环境
    1.3.之中国近现代住区户外环境

    二解析当代住区户外环境
    2.1当代住区户外环境
    2.1.1残留的自然力
    2.1.2住区规划与空间形态
    2.1.3车行交通对住区环境的影响
    2.2解析当代住区户外环境
    2.2.1住区户外硬环境的特征
    2.2.2住区户外软环境的特征

    三住区户外环境的社会维度
    3.1使用者的需求
    3.1.1需求
    3.1.2需求的复杂性
    3.1.3解析住区使用者对户外环境的需求
    3.2住区户外环境的多重价值取向
    3.2.1价值取向
    3.2.Z人对住区户外环境的价值取向
    3.2.3“以人为本”的价值层次
    3.1.4价值取向的矛盾与冲突
    3.2.5住区户外环境的多种价值取向
    3.3住区户外环境中人的行为
    3.3.1住区户外场所、空间与人的行为
    3.3.2住区户外环境中人的行为解析
    3.4居民的参与和共享
    3.4.1公众参与的历史
    3.4.2公众参与的意义
    3.4.3公众参与的方法和技术
    3.4.4居民参与住区建设和维护
    3.4.5尴尬的公众参与
    3.5邻里关系与社区归属感
    3.5.1社区与邻里关系
    3.5.2影响邻里关系的因素
    3.5.3社区归属感
    3.5.4设计促进邻里交往
    3.6住区户外环境设计因素

    四新城市主义与我们的未来
    4.1新城市主义住区
    4.2新城市主义住区的特征
    4.3共享街道
    4.4“两难结构”之间的徘徊
    4.5新城市主义是否是我们的未来?
    后记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从空间到场所:住区户外环境的社会维度
从空间到风格——历史类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
李倩倩
从空间到场所:住区户外环境的社会维度
从空中看黄河
殷鹤仙、刘娟 著
从空间到场所:住区户外环境的社会维度
从空间追寻时间
马吉福 著
从空间到场所:住区户外环境的社会维度
从空间曲线到高斯-博内定理
冯承天 著
从空间到场所:住区户外环境的社会维度
从空性到佛性:晋宋佛学核心论题的转换
张源旺 著
从空间到场所:住区户外环境的社会维度
从空中看地球·遥感——走向科学的明天丛书
杨超武 著;童庆禧
从空间到场所:住区户外环境的社会维度
从空中看北京:汉英对照
郑炎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