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在中国近代百年传播研究(1851-1949)

世博会在中国近代百年传播研究(1851-1949)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0-05
版次: 1
ISBN: 9787501370566
定价: 80.00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36页
分类: 社会文化
2人买过
  •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本书将世博会视为西方工业文明扩张背景下产生的文化“舶来品”,重在分析近代国人借助报刊为主的印刷媒介对其长达百年的认知、理解与接受过程,实质上是纵向地考察世博会在近代中国的文化传播史。研究样本是我国近代报刊上与世博会相关的各类新闻报道。本书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从报道量变化、媒体来源、叙事框架、内容侧重点、舆论态度、新闻生产动力及传播效果等方面,对这些一手新闻史料进行梳理与归纳,从而提炼世博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传播表征、规律及演进趋势,为现当代会展类大型活动的举办提供历史借鉴。 魏殿林,辽宁本溪人,1979年生,传播学博士,副教授。现任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2005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从教于中国计量大学媒体与文化传播系广告学专业。学术主攻方向为:会展研究、文化传播史、新媒体研究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杭州市社科规划课题等;在浙江大学一级学术期刊目录、CSSCI、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等收录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兼任上海大学上海会展研究院研究员等。2011—2016年于上海大学攻读会展研究方向博士期间,主要参与中外会展业动态评估系列蓝皮书编撰工作及中国国际艺术节、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第三方评估课题等。 导 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方法 

      第二节 相关研究回顾 

    第一章 世博会的近代文化缘起与传播背景 

      第一节 世博会的缘起——服务于全球化时代的交往需求 

      第二节 世博会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环境下的总体发展 

    第二章 世博会报刊传播的时间特征:媒介呈现的仪式“阈限” 

      第一节 仪式的“阈限”特征及其在世博会的呈现 

      第二节 近代国内报道对世博会“阈限”的媒介呈现 

      第三节 对世博会现场情形的“媒介仪式性”描述 

    第三章 世博会报刊传播的空间特征:媒介呈现的文化场域 

      第一节 仪式文化场域的相关概念及特征 

      第二节 世博会组织与文化沟通所生成的仪式场域特征 

      第三节 近代国内报道对世博会“场域”的媒介呈现 

    第四章 世博会报刊传播的框架与主题:媒介呈现的竞技仪式 

      第一节 世博会活动组织过程中的文化目标、内涵与主题 

      第二节 近代国内世博报道的主题之一:仪式化的交往 

      第三节 近代国内世博报道的主题之二:仪式化的竞技 

      第四节 近代国内世博报道的主题之三:仪式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第五章 世博会报刊传播的表述方式:符号象征系统的建构 

      第一节 世博会媒介呈现的“符号化”表达及其体系建构 

      第二节 仪式场域视角下近代报刊对世博会的展品介绍 

      第三节 仪式场域视角下近代报刊对世博会的展馆描述 

    第六章 世博会报刊传播的模式与效果:媒介仪式的营造 

      第一节 世博会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仪式功能与目标:文化制度化 

      第二节 国内报刊在协助世博会组织水平提升与制度进步方面的表征 

      第三节 沟通与说服: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的国际交往规则与愿景呈现 

    第七章 世博会传播的动力与启示:中国语境下的转型 

      第一节 世博会媒介仪式传播的历史选择及其新闻生产动力 

      第二节 世博会文化传播的时代启示:中国语境下的仪式模式创新 

      第三节 历史局限性:西方中心主义文化霸权与工具理性主义的缺陷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本书将世博会视为西方工业文明扩张背景下产生的文化“舶来品”,重在分析近代国人借助报刊为主的印刷媒介对其长达百年的认知、理解与接受过程,实质上是纵向地考察世博会在近代中国的文化传播史。研究样本是我国近代报刊上与世博会相关的各类新闻报道。本书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从报道量变化、媒体来源、叙事框架、内容侧重点、舆论态度、新闻生产动力及传播效果等方面,对这些一手新闻史料进行梳理与归纳,从而提炼世博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传播表征、规律及演进趋势,为现当代会展类大型活动的举办提供历史借鉴。
  • 作者简介:
    魏殿林,辽宁本溪人,1979年生,传播学博士,副教授。现任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2005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从教于中国计量大学媒体与文化传播系广告学专业。学术主攻方向为:会展研究、文化传播史、新媒体研究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杭州市社科规划课题等;在浙江大学一级学术期刊目录、CSSCI、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等收录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兼任上海大学上海会展研究院研究员等。2011—2016年于上海大学攻读会展研究方向博士期间,主要参与中外会展业动态评估系列蓝皮书编撰工作及中国国际艺术节、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第三方评估课题等。
  • 目录:
    导 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方法 

      第二节 相关研究回顾 

    第一章 世博会的近代文化缘起与传播背景 

      第一节 世博会的缘起——服务于全球化时代的交往需求 

      第二节 世博会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环境下的总体发展 

    第二章 世博会报刊传播的时间特征:媒介呈现的仪式“阈限” 

      第一节 仪式的“阈限”特征及其在世博会的呈现 

      第二节 近代国内报道对世博会“阈限”的媒介呈现 

      第三节 对世博会现场情形的“媒介仪式性”描述 

    第三章 世博会报刊传播的空间特征:媒介呈现的文化场域 

      第一节 仪式文化场域的相关概念及特征 

      第二节 世博会组织与文化沟通所生成的仪式场域特征 

      第三节 近代国内报道对世博会“场域”的媒介呈现 

    第四章 世博会报刊传播的框架与主题:媒介呈现的竞技仪式 

      第一节 世博会活动组织过程中的文化目标、内涵与主题 

      第二节 近代国内世博报道的主题之一:仪式化的交往 

      第三节 近代国内世博报道的主题之二:仪式化的竞技 

      第四节 近代国内世博报道的主题之三:仪式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第五章 世博会报刊传播的表述方式:符号象征系统的建构 

      第一节 世博会媒介呈现的“符号化”表达及其体系建构 

      第二节 仪式场域视角下近代报刊对世博会的展品介绍 

      第三节 仪式场域视角下近代报刊对世博会的展馆描述 

    第六章 世博会报刊传播的模式与效果:媒介仪式的营造 

      第一节 世博会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仪式功能与目标:文化制度化 

      第二节 国内报刊在协助世博会组织水平提升与制度进步方面的表征 

      第三节 沟通与说服: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的国际交往规则与愿景呈现 

    第七章 世博会传播的动力与启示:中国语境下的转型 

      第一节 世博会媒介仪式传播的历史选择及其新闻生产动力 

      第二节 世博会文化传播的时代启示:中国语境下的仪式模式创新 

      第三节 历史局限性:西方中心主义文化霸权与工具理性主义的缺陷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世博会在中国近代百年传播研究(1851-1949)
世博与视觉产业
《上海世博》杂志辑部 编
世博会在中国近代百年传播研究(1851-1949)
世博会展示设计研究
单宁;蒋梦菲
世博会在中国近代百年传播研究(1851-1949)
世博精品酒店(第2版)
李壮 编
世博会在中国近代百年传播研究(1851-1949)
世博会简史
周秀琴、李近明、刘守柔 著
世博会在中国近代百年传播研究(1851-1949)
世博心旅
王国庆 著
世博会在中国近代百年传播研究(1851-1949)
世博园及世博场馆建筑与规划设计研究
同济大学 编;郑时龄 主编
世博会在中国近代百年传播研究(1851-1949)
世博攻略
唐湘 编著
世博会在中国近代百年传播研究(1851-1949)
世博冠军湖丝仔·游戏篇:解谜题
上海红摩炫动画设计有限公司 编
世博会在中国近代百年传播研究(1851-1949)
世博学(POD)
陈燮君 刘健 沈浩
世博会在中国近代百年传播研究(1851-1949)
世博与日本
程旭 著
世博会在中国近代百年传播研究(1851-1949)
世博与环保
王芳芳、李良美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