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分析史/晏智杰译文集

现代经济分析史/晏智杰译文集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英] ,
2019-08
版次: 1
ISBN: 9787550439726
定价: 14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578页
分类: 经济
6人买过
  •   《现代经济分析史/晏智杰译文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一方面,以各个时期的主流和正统派学说为主线,兼及非主流及非正统;另一方面,以19世纪90年代为界,对此前的论述以人物或学派为序,对此后的则以论题为序。这对专题研究很有参考价值。
      作者对各时期经济理论的论述不拘泥于各学派各学说的详情细节,而着力于扼要概括地指出其基本点和主要层次,并注意历史的和逻辑的联系与比较,提纲挈领,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完整而生动的图景,又为欲知其详者指出了进一步探讨的门径,附于书末的参考书目还提供了一份内容丰富的书单。
      此外,作者对方法论很注意,这也是该书一大特点和优点。   晏智杰,著名经济学家,经济思想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二十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钱伟长总主编)入传者。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等职,现任北京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多所高等院校兼职或兼课教授、《经济学家》等刊物学术顾问或审稿人。1985年赴美国、1991年赴德国、2000年赴日本等国做访学研究。
      几十年来,一直在北京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努力践行北大校训“勤奋、严谨、求实、创新”,获得丰硕成果,桃李满天下;1995年荣获首届北京大学研究生和大学生评选“我们爱戴的老师”称号;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成绩斐然:迄今已出版著作20余部,译著1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多次获奖。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在陈岱孙教授的直接指导下,在国内学界率先系统研究和重新评价了西方经济学的边际主义思潮(流派),填补了一项学术空白;破除了多年来根深蒂固的教条主义说教,开创了实事求是地看待西方经济学之先河,开启了作者重新研究和评价西方经济学之开端。
      20世纪90年代,本着与时俱进,打破旧模式、探索新模式的宗旨,重新研究和撰写了近现代西方经济学说史。对从重商主义到凯恩斯主义为止的重要经济人物及其理论或观点,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论述,体现了作者敢于面对现实,坚持独立思考的勇气和担当。
      世纪之交,本着为改革立论的宗旨,以实践为准绳,经过长期艰苦探索,在重新评价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最终构建了“多元要素价值论”及“按要素贡献分配论”等新的基本理论。这些成果被誉为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创新,“为党的十六大做了理论准备”。
      多年来,就改革开放所面临的政策和现实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看法或建议。20世纪90年代,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取向应是自由竞争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指出“国有经济的作用不容否定”,但须对之进行市场化改革;针对否定改革思潮,提出“中国经济改革不容逆转”;倡导市场经济与道德情操统一;主张建立适应中国国情和满足中国需要的经济学;还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的条件等进行了探讨。
      进入21世纪以来,致力于研究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肯定了民营经济的战略地位和巨大贡献,呼吁解除妨碍其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对直接危及其生存的“离场论”和“消灭私有制论”等提出了批评。呼吁警惕计划经济思维回潮;对认为大数据时代必然回归计划经济的观点提出质疑;指出综合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值论的想法行不通;拥护和肯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同时提出要警惕淡化体制改革目标,切勿以行政手段代替市场化解决方案;主张追求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与统一,等等。
      主要学术著作:《经济边际主义》(1987年)、《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学》(1996年)、《古典经济学》(1998年)、《边际革命与新古典经济学》(2009年)、《劳动价值学说新探》(2001年)、《经济剩余论》(2009年)、《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导读》(合著,1985年)、《晏智杰讲亚当·斯密》(2011年)、《晏智杰解读(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2018年)等。发表论文逾百篇。
      主要译著:《亚当·斯密和现代政治经济学》(俄文版)、《魁奈经济著作选集》(英文版、俄文版)、《生产与分配理论》(英文版)、《科学的青春》(俄文版)、《经济思想的成长》(合译,英文版)、《西方经济学发展阶段》(合译,俄文版)等。 1 绪论
    1.1 经济分析史
    1.2 科学哲学的若干概念
    1.3 本书研究方法

    第一篇 背景:1870年前的政治经济学
    2 亚当·斯密
    2.1 政治经济学是斯密主义者的创作
    2.2 斯密的体系
    2.3 增长论
    2.4 价值和分配
    2.5 经济政策
    2.6 斯密的遗产
    3 李嘉图的价值论与分配论
    3.1 引言
    3.2 谷物模式
    3.3 劳动价值论
    3.4 工资基金与机器
    3.5 结论
    4 取代李嘉图经济学的各种学说
    4.1 法国学派
    4.2 英国人对劳动价值论的批判
    4.3 工资与利润
    4.4 几位德国人的贡献
    4.5 约翰·穆勒
    4.6 结论:1870年的政治经济学
    5 货币与商业危机
    5.1 背景
    5.2 金块争论
    5.3 关于银行业的争论
    5.4 萨伊定律
    5.5 商业危机
    6 国际贸易与经济政策
    6.1 贸易理论
    6.2 英帝国
    6.3 经济政策

    第二篇 新体系:1870-1890年
    7 杰文斯
    7.1 引言
    7.2 杰文斯的体系
    7.3 经济理论:效用和个人利益的机制
    ……
    第三篇 新古典时期:1890-1939年
    第四篇 现代时期:1939-1980年
  • 内容简介:
      《现代经济分析史/晏智杰译文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一方面,以各个时期的主流和正统派学说为主线,兼及非主流及非正统;另一方面,以19世纪90年代为界,对此前的论述以人物或学派为序,对此后的则以论题为序。这对专题研究很有参考价值。
      作者对各时期经济理论的论述不拘泥于各学派各学说的详情细节,而着力于扼要概括地指出其基本点和主要层次,并注意历史的和逻辑的联系与比较,提纲挈领,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完整而生动的图景,又为欲知其详者指出了进一步探讨的门径,附于书末的参考书目还提供了一份内容丰富的书单。
      此外,作者对方法论很注意,这也是该书一大特点和优点。
  • 作者简介:
      晏智杰,著名经济学家,经济思想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二十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钱伟长总主编)入传者。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等职,现任北京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多所高等院校兼职或兼课教授、《经济学家》等刊物学术顾问或审稿人。1985年赴美国、1991年赴德国、2000年赴日本等国做访学研究。
      几十年来,一直在北京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努力践行北大校训“勤奋、严谨、求实、创新”,获得丰硕成果,桃李满天下;1995年荣获首届北京大学研究生和大学生评选“我们爱戴的老师”称号;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成绩斐然:迄今已出版著作20余部,译著1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多次获奖。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在陈岱孙教授的直接指导下,在国内学界率先系统研究和重新评价了西方经济学的边际主义思潮(流派),填补了一项学术空白;破除了多年来根深蒂固的教条主义说教,开创了实事求是地看待西方经济学之先河,开启了作者重新研究和评价西方经济学之开端。
      20世纪90年代,本着与时俱进,打破旧模式、探索新模式的宗旨,重新研究和撰写了近现代西方经济学说史。对从重商主义到凯恩斯主义为止的重要经济人物及其理论或观点,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论述,体现了作者敢于面对现实,坚持独立思考的勇气和担当。
      世纪之交,本着为改革立论的宗旨,以实践为准绳,经过长期艰苦探索,在重新评价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最终构建了“多元要素价值论”及“按要素贡献分配论”等新的基本理论。这些成果被誉为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创新,“为党的十六大做了理论准备”。
      多年来,就改革开放所面临的政策和现实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看法或建议。20世纪90年代,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取向应是自由竞争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指出“国有经济的作用不容否定”,但须对之进行市场化改革;针对否定改革思潮,提出“中国经济改革不容逆转”;倡导市场经济与道德情操统一;主张建立适应中国国情和满足中国需要的经济学;还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的条件等进行了探讨。
      进入21世纪以来,致力于研究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肯定了民营经济的战略地位和巨大贡献,呼吁解除妨碍其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对直接危及其生存的“离场论”和“消灭私有制论”等提出了批评。呼吁警惕计划经济思维回潮;对认为大数据时代必然回归计划经济的观点提出质疑;指出综合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值论的想法行不通;拥护和肯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同时提出要警惕淡化体制改革目标,切勿以行政手段代替市场化解决方案;主张追求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与统一,等等。
      主要学术著作:《经济边际主义》(1987年)、《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学》(1996年)、《古典经济学》(1998年)、《边际革命与新古典经济学》(2009年)、《劳动价值学说新探》(2001年)、《经济剩余论》(2009年)、《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导读》(合著,1985年)、《晏智杰讲亚当·斯密》(2011年)、《晏智杰解读(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2018年)等。发表论文逾百篇。
      主要译著:《亚当·斯密和现代政治经济学》(俄文版)、《魁奈经济著作选集》(英文版、俄文版)、《生产与分配理论》(英文版)、《科学的青春》(俄文版)、《经济思想的成长》(合译,英文版)、《西方经济学发展阶段》(合译,俄文版)等。
  • 目录:
    1 绪论
    1.1 经济分析史
    1.2 科学哲学的若干概念
    1.3 本书研究方法

    第一篇 背景:1870年前的政治经济学
    2 亚当·斯密
    2.1 政治经济学是斯密主义者的创作
    2.2 斯密的体系
    2.3 增长论
    2.4 价值和分配
    2.5 经济政策
    2.6 斯密的遗产
    3 李嘉图的价值论与分配论
    3.1 引言
    3.2 谷物模式
    3.3 劳动价值论
    3.4 工资基金与机器
    3.5 结论
    4 取代李嘉图经济学的各种学说
    4.1 法国学派
    4.2 英国人对劳动价值论的批判
    4.3 工资与利润
    4.4 几位德国人的贡献
    4.5 约翰·穆勒
    4.6 结论:1870年的政治经济学
    5 货币与商业危机
    5.1 背景
    5.2 金块争论
    5.3 关于银行业的争论
    5.4 萨伊定律
    5.5 商业危机
    6 国际贸易与经济政策
    6.1 贸易理论
    6.2 英帝国
    6.3 经济政策

    第二篇 新体系:1870-1890年
    7 杰文斯
    7.1 引言
    7.2 杰文斯的体系
    7.3 经济理论:效用和个人利益的机制
    ……
    第三篇 新古典时期:1890-1939年
    第四篇 现代时期:1939-1980年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