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创新

羌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创新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9-07
ISBN: 9787564368265
定价: 8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分类: 社会文化
2人买过
  • 本书从教育人类学视角出发,借鉴民族教育学、教育文化学、教育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运用深度访谈、参与观察、历史文献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羌族传统文化主要文化事项当代传承现状的详细考察及羌族传统文化主要传承方式的利弊分析,阐述了以羌族大学生为代表的羌族青年一代,如何通过教育实现对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本书对当前羌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关键——“传承人”所做的相关探索,为进一步完善羌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策略,提供了鲜活的实践启示。本书既可为相关理论研究者做进一步探讨提供参考,也可为羌族地区文化保护与教育发展提供决策借鉴。 章羌族文化概况001

    节羌族概况001

    一、羌族历史001

    二、羌族人口分布002

    第二节羌族地区社会关系现状004

    一、羌族居住环境004

    二、羌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005

    三、羌族地区的社会文化现状007

    第三节民族文化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008

    一、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界定008

    二、民族与民族文化011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014

    四、文化传承018

    第四节羌族文化主要文化事象及其主要特征020

    一、羌语022

    二、释比文化023

    三、宗教信仰028

    四、习俗文化029

    五、莎朗文化046

    六、工艺文化050

    七、民间文学058

    八、饮食文化059

    九、医药文化060

    十、民间游艺与竞技文化060

    第五节羌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当代价值064

    一、羌族文化的基本特征064

    二、羌族传统文化的价值067

    第二章羌族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变迁070

    节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071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072

    二、羌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与传承075

    第二节羌语对羌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影响081

    一、羌语在羌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082

    二、羌语使用现状083

    三、羌语保护与羌语教育089

    第三节羌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具体途径094

    一、非遗传承人的传承095

    二、释比传承104

    三、家庭活动传承108

    四、节庆活动112

    五、旅游开发活动114

    六、教育传承117

    第三章羌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123

    节羌族文化适应与发展性传承123

    一、文化适应是羌族传统文化有效传承的前提124

    二、羌族文化的发展性传承观念128

    第二节发展性传承视野下的教育传承130

    一、教育传承是最理想的发展性传承131

    二、羌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系统的构建136

    第四章羌族大学生与羌族传统文化的认同现状151

    节羌族大学生对羌族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和评价151

    一、当代羌族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152

    二、羌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155

    第二节羌族传统文化对羌族大学生的影响168

    一、不同文化事象对羌族大学生的影响168

    二、羌族传统文化教育对羌族大学生的影响181

    第五章羌族大学生对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185

    节羌族大学生传承羌族传统文化的现实条件186

    一、羌族大学生作为羌族文化传承人的可能性186

    二、羌族大学生作为羌族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192

    第二节羌族大学生传承羌族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和具体内容202

    一、主要途径203

    二、具体内容209

    第三节关于羌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和展望217

    一、羌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机遇217

    二、如何突破羌族传统文化传承瓶颈219

    三、教育传承对推进羌族文化传承的展望220

    参考文献226
  • 内容简介:
    本书从教育人类学视角出发,借鉴民族教育学、教育文化学、教育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运用深度访谈、参与观察、历史文献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羌族传统文化主要文化事项当代传承现状的详细考察及羌族传统文化主要传承方式的利弊分析,阐述了以羌族大学生为代表的羌族青年一代,如何通过教育实现对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本书对当前羌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关键——“传承人”所做的相关探索,为进一步完善羌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策略,提供了鲜活的实践启示。本书既可为相关理论研究者做进一步探讨提供参考,也可为羌族地区文化保护与教育发展提供决策借鉴。
  • 目录:
    章羌族文化概况001

    节羌族概况001

    一、羌族历史001

    二、羌族人口分布002

    第二节羌族地区社会关系现状004

    一、羌族居住环境004

    二、羌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005

    三、羌族地区的社会文化现状007

    第三节民族文化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008

    一、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界定008

    二、民族与民族文化011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014

    四、文化传承018

    第四节羌族文化主要文化事象及其主要特征020

    一、羌语022

    二、释比文化023

    三、宗教信仰028

    四、习俗文化029

    五、莎朗文化046

    六、工艺文化050

    七、民间文学058

    八、饮食文化059

    九、医药文化060

    十、民间游艺与竞技文化060

    第五节羌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当代价值064

    一、羌族文化的基本特征064

    二、羌族传统文化的价值067

    第二章羌族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变迁070

    节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071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072

    二、羌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与传承075

    第二节羌语对羌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影响081

    一、羌语在羌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082

    二、羌语使用现状083

    三、羌语保护与羌语教育089

    第三节羌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具体途径094

    一、非遗传承人的传承095

    二、释比传承104

    三、家庭活动传承108

    四、节庆活动112

    五、旅游开发活动114

    六、教育传承117

    第三章羌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123

    节羌族文化适应与发展性传承123

    一、文化适应是羌族传统文化有效传承的前提124

    二、羌族文化的发展性传承观念128

    第二节发展性传承视野下的教育传承130

    一、教育传承是最理想的发展性传承131

    二、羌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系统的构建136

    第四章羌族大学生与羌族传统文化的认同现状151

    节羌族大学生对羌族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和评价151

    一、当代羌族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152

    二、羌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155

    第二节羌族传统文化对羌族大学生的影响168

    一、不同文化事象对羌族大学生的影响168

    二、羌族传统文化教育对羌族大学生的影响181

    第五章羌族大学生对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185

    节羌族大学生传承羌族传统文化的现实条件186

    一、羌族大学生作为羌族文化传承人的可能性186

    二、羌族大学生作为羌族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192

    第二节羌族大学生传承羌族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和具体内容202

    一、主要途径203

    二、具体内容209

    第三节关于羌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和展望217

    一、羌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机遇217

    二、如何突破羌族传统文化传承瓶颈219

    三、教育传承对推进羌族文化传承的展望220

    参考文献226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羌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创新
羌族民间舞蹈文化与身体表意
赵明、陈志惠、雷睿 著
羌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创新
羌族莎朗舞献五月五(汉英对照)(精)/中国民族节日风俗故事画库
皮轩 著;颜湘君、胡丹 译;陈巽如 绘
羌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创新
羌族传统舞蹈研习(尔日布·日莎卷)
扎西江措 著
羌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创新
羌族民居室内环境设计研究
李瑞君、陈依婷 著
羌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创新
羌族姓氏文化研究
余昕 著
羌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创新
羌族文学作品选 : 诗歌卷
欧阳梅 主编;梦非 诗歌主编
羌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创新
羌族《刷勒日》图经初释
杨成立
羌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创新
羌族《刷勒日》唱经 : 上下
杨成立
羌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创新
羌族民间故事
林继富 编;彭书跃 选编
羌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创新
羌族文学史
李明 编
羌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创新
羌族刺绣图像学
耿兆辉 著;郑姣;李明
羌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创新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周毓华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