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重组与社区重建:项苏州工业园区失地农民聚居区的研究

空间重组与社区重建:项苏州工业园区失地农民聚居区的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2012-03
版次: 1
ISBN: 9787030332486
定价: 4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44页
字数: 171千字
分类: 经济
2人买过
  • 《空间重组与社区重建:项苏州工业园区失地农民聚居区的研究》以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失地农民发展问题”为选题,立足于社区理论视角,对苏南区域一个因城市化而完全失地的具有代表性的失地农民生活区予以了社区综合研究。研究首先依据作者对调查地横剖研究的数据描述了被访失地农民在完全失地并被纳入城市社区建设体系之后的生活形态(包含居住适应、就业谋求、人际交往、社会参与、心理调适)。结合描述研究,作者依据深度访谈和非参与观察资料分析了影响被访对象基于地域要素重构城市社区生活空间的结构性因素与行动者因素。个案研究中因果分析的结果表明:完全失地农民在城市重构社区生活空间的过程与结果影响其城市适应的进程,而城市适应的结果则直接关乎其在城市发展的空间拓展与权利获得。根据研究结果,作者为失地农民城市发展问题的有效解决提出了“失地农民社区重建”的新途径。失地农民的“社区重建”是失地农民群体基于乡村社区生活共同体要素,有选择地纳入城市生活要素,重塑日常生活领域和互动场景,有创造性地建构失地农民生活社区的过程。它并非是向封闭型、缺乏应对国家和市场外来力量冲击能力的传统乡村来恢复,也非向开放型、缺少社区内部利益认同和互助能力的商品房住区去塑造,它是要以社区功能重置为手段,以形成社区精神共同体为目标,重构符合失地农民自身特点的城市社区。继横剖研究数年之后,作者再次赴调查地对个案社区进行了同期群研究。调研结果对作者依据社区理论与初次调研结果提出的相关假设进行了验证并做出了证实性的回答。作者的追踪研究结果还表明,影响农民失地安置的结构性因素刚性地确立了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准入条件,而行动者因素――失地农民个体适应城市的能动作用成为型塑失地农民城市社区形态的主要力量,失地农民在规则丛林间寻求生存与发展机遇的社区生活实践又富有弹性地造就了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结果。作者开展研究的历史使命正是在于透过社区理论的视角分析和认知失地农民基于城市新居地展开市民化生活的外在条件与内在机制,从而为探索更有效的失地农民市民化途径,为其在所“失”之后更有所“得”而能在城市获得可持续发展而做一点有益的探索。   汪萍,1976年生,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专业(理论社会学及应用方向)博士,师从郑杭生教授。

    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变迁、社区建设、社区治理、社区工作研究,主持相关方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研究。 第1章引论
    1.1失地农民:由现象到问题
    1.1.1农民失地现象
    1.1.2失地农民问题
    1.2完全失地的城市化:被集中安置入城的农民
    1.2.1“失地农民”概念考据
    1.2.2“三集中、三置换”
    1.2.3失地农民聚居区之形成
    1.3“准市民”与社区
    1.3.1失地农民成为“准市民”
    1.3.2“准市民”融入社区

    第2章理论准备
    2.1人的现代化理论:失地农民的发展议题
    2.2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空间性
    2.3社区理论:失地农民与城市社会的融合性实践

    第3章研究设计
    3.1个案研究
    3.1.1个案研究法的选择
    3.1.2个案研究的“内含型设计”
    3.2研究思路
    3.3研究内容
    3.4调研选点
    3.5调研实施
    3.6调研对象与研究假设
    3.6.1调查地概况
    3.6.2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6.3相关研究假设

    第4章失地农民的社区实践
    4.1失地农民社区的地域空间
    4.1.1地理空间对失地农民重构社会联系行为产生的影响
    4.1.2资源分布对失地农民重构社会联系行为产生的影响
    4.1.3失地农民的社区社会网络
    4.2失地农民的社区心理与社区参与
    4.2.1在“生活世界”中认知社区
    4.2.2受“乡村经验”影响的社区参与意愿
    4.2.3由“趣缘”促成的失地农民类社区参与行为
    4.2.4社区认同的“两面性”
    4.2.5“虚强实弱”的社区归属感

    第5章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与社区建设
    5.1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
    5.1.1让人怀念又不怀念的乡村
    5.1.2说不清的市民身份
    5.1.3失地农民社区建设与失地农民城市融合的相互建构
    5.2失地农民的社区重建
    5.2.1失地农民社区重建是否可能
    5.2.2社区重建:失地农民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5.3失地农民的社区治理
    5.3.1失地农民社区的“准治理”
    5.3.2从“准治理”到“治理”

    第6章结语
    6.1研究的主要结论
    6.2研究的回应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 内容简介:
    《空间重组与社区重建:项苏州工业园区失地农民聚居区的研究》以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失地农民发展问题”为选题,立足于社区理论视角,对苏南区域一个因城市化而完全失地的具有代表性的失地农民生活区予以了社区综合研究。研究首先依据作者对调查地横剖研究的数据描述了被访失地农民在完全失地并被纳入城市社区建设体系之后的生活形态(包含居住适应、就业谋求、人际交往、社会参与、心理调适)。结合描述研究,作者依据深度访谈和非参与观察资料分析了影响被访对象基于地域要素重构城市社区生活空间的结构性因素与行动者因素。个案研究中因果分析的结果表明:完全失地农民在城市重构社区生活空间的过程与结果影响其城市适应的进程,而城市适应的结果则直接关乎其在城市发展的空间拓展与权利获得。根据研究结果,作者为失地农民城市发展问题的有效解决提出了“失地农民社区重建”的新途径。失地农民的“社区重建”是失地农民群体基于乡村社区生活共同体要素,有选择地纳入城市生活要素,重塑日常生活领域和互动场景,有创造性地建构失地农民生活社区的过程。它并非是向封闭型、缺乏应对国家和市场外来力量冲击能力的传统乡村来恢复,也非向开放型、缺少社区内部利益认同和互助能力的商品房住区去塑造,它是要以社区功能重置为手段,以形成社区精神共同体为目标,重构符合失地农民自身特点的城市社区。继横剖研究数年之后,作者再次赴调查地对个案社区进行了同期群研究。调研结果对作者依据社区理论与初次调研结果提出的相关假设进行了验证并做出了证实性的回答。作者的追踪研究结果还表明,影响农民失地安置的结构性因素刚性地确立了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准入条件,而行动者因素――失地农民个体适应城市的能动作用成为型塑失地农民城市社区形态的主要力量,失地农民在规则丛林间寻求生存与发展机遇的社区生活实践又富有弹性地造就了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结果。作者开展研究的历史使命正是在于透过社区理论的视角分析和认知失地农民基于城市新居地展开市民化生活的外在条件与内在机制,从而为探索更有效的失地农民市民化途径,为其在所“失”之后更有所“得”而能在城市获得可持续发展而做一点有益的探索。
  • 作者简介:
      汪萍,1976年生,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专业(理论社会学及应用方向)博士,师从郑杭生教授。

    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变迁、社区建设、社区治理、社区工作研究,主持相关方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研究。
  • 目录:
    第1章引论
    1.1失地农民:由现象到问题
    1.1.1农民失地现象
    1.1.2失地农民问题
    1.2完全失地的城市化:被集中安置入城的农民
    1.2.1“失地农民”概念考据
    1.2.2“三集中、三置换”
    1.2.3失地农民聚居区之形成
    1.3“准市民”与社区
    1.3.1失地农民成为“准市民”
    1.3.2“准市民”融入社区

    第2章理论准备
    2.1人的现代化理论:失地农民的发展议题
    2.2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空间性
    2.3社区理论:失地农民与城市社会的融合性实践

    第3章研究设计
    3.1个案研究
    3.1.1个案研究法的选择
    3.1.2个案研究的“内含型设计”
    3.2研究思路
    3.3研究内容
    3.4调研选点
    3.5调研实施
    3.6调研对象与研究假设
    3.6.1调查地概况
    3.6.2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6.3相关研究假设

    第4章失地农民的社区实践
    4.1失地农民社区的地域空间
    4.1.1地理空间对失地农民重构社会联系行为产生的影响
    4.1.2资源分布对失地农民重构社会联系行为产生的影响
    4.1.3失地农民的社区社会网络
    4.2失地农民的社区心理与社区参与
    4.2.1在“生活世界”中认知社区
    4.2.2受“乡村经验”影响的社区参与意愿
    4.2.3由“趣缘”促成的失地农民类社区参与行为
    4.2.4社区认同的“两面性”
    4.2.5“虚强实弱”的社区归属感

    第5章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与社区建设
    5.1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
    5.1.1让人怀念又不怀念的乡村
    5.1.2说不清的市民身份
    5.1.3失地农民社区建设与失地农民城市融合的相互建构
    5.2失地农民的社区重建
    5.2.1失地农民社区重建是否可能
    5.2.2社区重建:失地农民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5.3失地农民的社区治理
    5.3.1失地农民社区的“准治理”
    5.3.2从“准治理”到“治理”

    第6章结语
    6.1研究的主要结论
    6.2研究的回应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空间重组与社区重建:项苏州工业园区失地农民聚居区的研究
空间与社会评论(2023年第2期):区域一体化与空间治理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地理学专业委员会
空间重组与社区重建:项苏州工业园区失地农民聚居区的研究
空间与历史:布达拉宫沿革史论
多吉平措
空间重组与社区重建:项苏州工业园区失地农民聚居区的研究
空间大科学工程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郝敏
空间重组与社区重建:项苏州工业园区失地农民聚居区的研究
空间陈设设计的创新应用
刘皎洁
空间重组与社区重建:项苏州工业园区失地农民聚居区的研究
空间群组密钥管理研究:基于自主的深空DTN密钥管理
周健
空间重组与社区重建:项苏州工业园区失地农民聚居区的研究
空间之变:数字时代的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创新
陈水生
空间重组与社区重建:项苏州工业园区失地农民聚居区的研究
空间简史(与《时间简史》《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并称“四大简史”,入选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张双南、荷利军、李森联袂推荐)
[意]托马斯·马卡卡罗 [意]克劳迪奥·M. 达达里
空间重组与社区重建:项苏州工业园区失地农民聚居区的研究
空间相干激光通信技术 精装版
孙建锋
空间重组与社区重建:项苏州工业园区失地农民聚居区的研究
空间与社会评论(2023年第1期):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空间重组与社区重建:项苏州工业园区失地农民聚居区的研究
空间态势感知
耿文东
空间重组与社区重建:项苏州工业园区失地农民聚居区的研究
空间再造——大学图书馆空间设计与评估
彭雷
空间重组与社区重建:项苏州工业园区失地农民聚居区的研究
空间-时间-物质
(德) 赫尔曼·外尔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空间重组与社区重建:项苏州工业园区失地农民聚居区的研究
数据结构与算法的问题与实验
汪萍 编
空间重组与社区重建:项苏州工业园区失地农民聚居区的研究
小儿家庭常用护理技术操作手册
汪萍 编
空间重组与社区重建:项苏州工业园区失地农民聚居区的研究
儿科护理学
汪萍 主编
空间重组与社区重建:项苏州工业园区失地农民聚居区的研究
实用心理学ABC
汪萍 著
空间重组与社区重建:项苏州工业园区失地农民聚居区的研究
婴幼儿乳品喂养228问
汪萍 编
空间重组与社区重建:项苏州工业园区失地农民聚居区的研究
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法学系列:婚姻家庭法
汪萍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