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半塘文库: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

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半塘文库: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2-12
版次: 1
ISBN: 9787509739747
定价: 4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75页
字数: 258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文学
6人买过
  •   端木蕻良(1912~1996),现代著名满族作家,创作生涯长达70年,作品总字数逾千万,且体裁多样,内涵丰富,表现出多方面的才学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素养,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20世纪40年代就曾有人呼吁:“我们应该从端木身上汲取营养。”遗憾的是,这份“营养”迄今尚未得到很好的研究、开发和汲取。《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半塘文库: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专论端木蕻良与中国文学传统的关系,探讨中国传统文学对他的深刻影响及其在小说创作上的体现。
      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是一个涵盖面颇为广阔的论题。我们欲从端木身上汲取营养,先得搞清楚端木身上有哪些营养,这些营养是从哪儿汲取来的。“问题缘起”因此由端木的笔名联想到“植根于华夏沃土的‘端木’”;“传统要义”作为全文的“破题”,解说传统的形成流变。随后进入端木蕻良与中国文学传统关系的概观,既涉猎其对传统的理解、反思,确认其同时从中国古代和现代两大文学传统汲取营养,又概览其创作历程中的表现;端木的“个性气质”在中国文学传统影响下形成,又反过来影响其传统继承的取向;“文学积累”包括文学起步前的生活积累、知识准备,直接体现并决定端木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联系的程度;这种联系又受到端木生活创作的时代历史语境的影响和制约。导论部分旨在先行廓清与本论题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为下面择取端木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几个重要的联结点,展开具体的考察、论析奠定基础。
      端木蕻良与中国文学传统的联系首先表现在精神层面,表现在爱国主义文学传统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浓郁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端木自小就从土地的沉重负载中培养起生命的自觉,在参加“五四”爱国游行中产生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使命感。提笔创作后,便将自己满腔的忧患意识投射到广漠而浩瀚的土地上面,写出关于土地的系列故事。他怀着“九一八”之后失去故土的痛苦与悲愤,既写土地的沉实、草原的美丽,又写土地的蒙难、故土的沦丧,更写土地的觉醒、民众的反抗,勾画出“大地之子”忧郁、憎恨、反抗、战斗的情感历程;表现了“大地之子”深广的忧患意识,“时代之子”强烈的爱国情怀,平民百姓英勇杀敌、舍命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继承和弘扬了中华爱国主义文学传统。
      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与中国史传文学传统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立意构架上“通古今之变”的历史意识,题材选择上执著现实人生的实录写真,人物刻画上美丑并举、善恶并陈,价值评判上采用史传论赞,借鉴“春秋笔法”,追求小说的“潜流”等方面。端木一方面承传了中国史传文学实录写真的传统,对客观写实表现出一种与生俱来的偏爱;另一方面,作为20世纪30年代登上文坛的作家,又承传了新文学传统,接受了西方传来的现实主义理论的影响。他将学习借鉴的目光更多地投向曹雪芹、鲁迅、茅盾、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左拉等中外现实主义大师,在叙事手段上也推陈出新,实现了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的现代性转换。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有其独特的言志、抒情的内涵,在其承传流变过程中,交织着“言志”与“抒情”、束缚与突破、结合与分离的嬗变。端木很重视作品感情的抒发,他的小说洋溢着浓烈的感情,从以诗意许人到自己被许为诗人,端木小说以其强烈的主观政治倾向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独特地域风情描写中敞露着大地之子的爱憎情怀著称。《科尔沁旗草原》兼容情感与理性、抒情与言志,实现了两者的融合。小说的开端以“抒情”为主;随着叙事的发展,“言志”的因素逐渐加重,呈现出由“抒情”而“言志”的转换。“抒情”—“言志”—“抒情”,是端木小说情感的总体流向。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从古代和现代叙事、抒情两大文学传统中汲取营养,形成了颇具个性的抒情特色:或通过独特的自我抒写,直露作者的主观情怀;或刻意追求作品的“潜流”,通过冷静客观地写实叙事,像戏剧那样地客观呈现,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不写之写,意在言外;或描写意象、营构意境,将主观感情艺术地渗透于独特的客观意象,从而营造出一种诗化的审美氛围、艺术境界。   马宏柏,1958年出生,江苏如皋人,文学博士,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作家研究。 弁言对端木蕻良与中国文学传统的再认识
    摘要

    第一章导论:植根于华夏沃土的“端木”
    第一节“问题”缘起
    第二节“传统”要义
    第三节创作历程
    第四节个性气质
    第五节文学积累
    第六节历史语境

    第二章忧患意识与爱国情怀
    第一节端木蕻良小说与爱国主义文学传统
    第二节“大地之子”深广的忧患意识
    第三节“时代之子”强烈的爱国情怀
    第四节平凡英雄英勇抗敌与舍命报国

    第三章端木蕻良小说与史传文学传统
    第一节“通古今之变”的历史意识
    第二节执著人生的实录写真
    第三节美丑毕露的人物描写
    第四节叙事模式的推陈出新

    第四章端木蕻良小说与中国文学抒情传统
    第一节“诗言志”与“诗缘情”的交响、嬗递
    第二节《科尔沁旗草原》的“言志”与“缘情”
    第三节端木蕻良小说的情感流向
    第四节端木蕻良小说的抒情特色

    第五章端木蕻良小说与传统文本比较
    第一节《曹雪芹》与《红楼梦》
    〔附录〕端木蕻良短篇小说学用《红楼梦》
    人物描写艺术举隅
    第二节《雕鹗堡》与《长明灯》
    第三节《鴜鹭湖的忧郁》与《湖畔儿语》
    第四节《科尔沁旗草原》和《子夜》

    第六章结语:端木蕻良小说创作所受外国文学的影响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现代著名满族作家,创作生涯长达70年,作品总字数逾千万,且体裁多样,内涵丰富,表现出多方面的才学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素养,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20世纪40年代就曾有人呼吁:“我们应该从端木身上汲取营养。”遗憾的是,这份“营养”迄今尚未得到很好的研究、开发和汲取。《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半塘文库: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专论端木蕻良与中国文学传统的关系,探讨中国传统文学对他的深刻影响及其在小说创作上的体现。
      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是一个涵盖面颇为广阔的论题。我们欲从端木身上汲取营养,先得搞清楚端木身上有哪些营养,这些营养是从哪儿汲取来的。“问题缘起”因此由端木的笔名联想到“植根于华夏沃土的‘端木’”;“传统要义”作为全文的“破题”,解说传统的形成流变。随后进入端木蕻良与中国文学传统关系的概观,既涉猎其对传统的理解、反思,确认其同时从中国古代和现代两大文学传统汲取营养,又概览其创作历程中的表现;端木的“个性气质”在中国文学传统影响下形成,又反过来影响其传统继承的取向;“文学积累”包括文学起步前的生活积累、知识准备,直接体现并决定端木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联系的程度;这种联系又受到端木生活创作的时代历史语境的影响和制约。导论部分旨在先行廓清与本论题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为下面择取端木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几个重要的联结点,展开具体的考察、论析奠定基础。
      端木蕻良与中国文学传统的联系首先表现在精神层面,表现在爱国主义文学传统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浓郁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端木自小就从土地的沉重负载中培养起生命的自觉,在参加“五四”爱国游行中产生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使命感。提笔创作后,便将自己满腔的忧患意识投射到广漠而浩瀚的土地上面,写出关于土地的系列故事。他怀着“九一八”之后失去故土的痛苦与悲愤,既写土地的沉实、草原的美丽,又写土地的蒙难、故土的沦丧,更写土地的觉醒、民众的反抗,勾画出“大地之子”忧郁、憎恨、反抗、战斗的情感历程;表现了“大地之子”深广的忧患意识,“时代之子”强烈的爱国情怀,平民百姓英勇杀敌、舍命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继承和弘扬了中华爱国主义文学传统。
      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与中国史传文学传统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立意构架上“通古今之变”的历史意识,题材选择上执著现实人生的实录写真,人物刻画上美丑并举、善恶并陈,价值评判上采用史传论赞,借鉴“春秋笔法”,追求小说的“潜流”等方面。端木一方面承传了中国史传文学实录写真的传统,对客观写实表现出一种与生俱来的偏爱;另一方面,作为20世纪30年代登上文坛的作家,又承传了新文学传统,接受了西方传来的现实主义理论的影响。他将学习借鉴的目光更多地投向曹雪芹、鲁迅、茅盾、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左拉等中外现实主义大师,在叙事手段上也推陈出新,实现了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的现代性转换。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有其独特的言志、抒情的内涵,在其承传流变过程中,交织着“言志”与“抒情”、束缚与突破、结合与分离的嬗变。端木很重视作品感情的抒发,他的小说洋溢着浓烈的感情,从以诗意许人到自己被许为诗人,端木小说以其强烈的主观政治倾向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独特地域风情描写中敞露着大地之子的爱憎情怀著称。《科尔沁旗草原》兼容情感与理性、抒情与言志,实现了两者的融合。小说的开端以“抒情”为主;随着叙事的发展,“言志”的因素逐渐加重,呈现出由“抒情”而“言志”的转换。“抒情”—“言志”—“抒情”,是端木小说情感的总体流向。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从古代和现代叙事、抒情两大文学传统中汲取营养,形成了颇具个性的抒情特色:或通过独特的自我抒写,直露作者的主观情怀;或刻意追求作品的“潜流”,通过冷静客观地写实叙事,像戏剧那样地客观呈现,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不写之写,意在言外;或描写意象、营构意境,将主观感情艺术地渗透于独特的客观意象,从而营造出一种诗化的审美氛围、艺术境界。
  • 作者简介:
      马宏柏,1958年出生,江苏如皋人,文学博士,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作家研究。
  • 目录:
    弁言对端木蕻良与中国文学传统的再认识
    摘要

    第一章导论:植根于华夏沃土的“端木”
    第一节“问题”缘起
    第二节“传统”要义
    第三节创作历程
    第四节个性气质
    第五节文学积累
    第六节历史语境

    第二章忧患意识与爱国情怀
    第一节端木蕻良小说与爱国主义文学传统
    第二节“大地之子”深广的忧患意识
    第三节“时代之子”强烈的爱国情怀
    第四节平凡英雄英勇抗敌与舍命报国

    第三章端木蕻良小说与史传文学传统
    第一节“通古今之变”的历史意识
    第二节执著人生的实录写真
    第三节美丑毕露的人物描写
    第四节叙事模式的推陈出新

    第四章端木蕻良小说与中国文学抒情传统
    第一节“诗言志”与“诗缘情”的交响、嬗递
    第二节《科尔沁旗草原》的“言志”与“缘情”
    第三节端木蕻良小说的情感流向
    第四节端木蕻良小说的抒情特色

    第五章端木蕻良小说与传统文本比较
    第一节《曹雪芹》与《红楼梦》
    〔附录〕端木蕻良短篇小说学用《红楼梦》
    人物描写艺术举隅
    第二节《雕鹗堡》与《长明灯》
    第三节《鴜鹭湖的忧郁》与《湖畔儿语》
    第四节《科尔沁旗草原》和《子夜》

    第六章结语:端木蕻良小说创作所受外国文学的影响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半塘文库: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
人文地理学(第三版)
周尚意 主编
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半塘文库: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
人文社科名著导读
王峰
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半塘文库: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
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黄晓军、李钢、陈海 编
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半塘文库: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
人文与社会译丛:荒原(一部文化史)关于“反风景如画”态度的经典著作;荒原既是文明的对立面,又是文明的产物;一部关于“荒原”观念变化的文化史
维多利亚·迪·帕尔玛 著,梅雪芹 、刘黛军、颜蕾 译
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半塘文库: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
人文与科技.第八辑
吴晓萍 著;刘实鹏、刘实鹏、吴晓萍 编
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半塘文库: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
人文的重量 访谈四季
高明勇
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半塘文库: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
人文护理教学案例
许冬红
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半塘文库: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
人文护理的理论与实践
韩丹
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半塘文库: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
人文通史(有趣好读的经典人文通识图书,三十年长销不衰,不断修订)
(美)坎宁安,赖希,菲奇纳-拉瑟斯
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半塘文库: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
人文杭黄(精)/杭黄高铁创新设计丛书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著;盛晖、郑洪、罗汉斌 编
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半塘文库: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
人文与社会译丛:追寻美德(道德理论研究)当代著名伦理学家麦金太尔经典著作;据第三版修订,新增四万字导读;在自由主义衰落的时代,探索人类道德的坚实根基!
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 著,宋继杰 译
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半塘文库: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
人文社科选题炼题:100问+700例
黄忠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