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合集 本套书 新增加第二十二卷《捧墨赠友》

秋雨合集   本套书 新增加第二十二卷《捧墨赠友》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4-10
版次: 1
ISBN: 9787532885749
定价: 198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分类: 文学
50人买过
  • ◆主体八卷

      第一卷《中国文脉》

      这是几十年来第一部以审美品级为标准的中国宏观文学史。出版后曾获联合国邀请在纽约联合国大厦隆重开讲,同时在纽约大学讲授,被美国资深翻译专家汪班先生评论为“平生所见最独立、最简洁、最有魅力的中国文学通史”。

      第二卷《山河之书》

      如果说,《中国文脉》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时间力量,那么,《山河之书》则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空间力量。作者以二十余年的亲自踏访,唤醒了广大读者对一系列最重要文化古迹的当代认知。所写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著作,发行量在一千万册以上,相继在全国点燃了晋商文化热、清宫文化热、藏书文化热、敦煌文化热、都江堰文化热、书院文化热,并创建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体。本书就是对那些著作的精选、提升和增补。

      第三卷《千年一叹》

      作者在完成对中华文明的时间梳理和空间梳理后,又投入了对世界上其他重大文明故地的对比性考察,此书为考察日记。由于整个过程需要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世界上最恐怖地区,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关注,世界上有十一家报纸曾经同步刊载这份日记。直到今天,作者仍是全球知名人文学者中完成这一考察的唯一人。本书最后在尼泊尔山谷对各大文明的总结思考,非亲临者不能为。

      第四卷《行者无疆》

      如果说《千年一叹》让中华文明在与其他古文明的对比中显现出了一系列优点,那么,《行者无疆》则让中华文明在与欧洲文明的对比中显现出了一系列弱点。作者为写作此书考察了欧洲九十六座城市,全书最后的总结,是对中华文明的深切自省。据有关部门统计,本书由于独特的吸引力,已成为近十年来中国旅行者游历欧洲时携带最多的一本书。

      第五卷《何谓文化》

      这是作者在系统考察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之后对文化的综合思索。其中在联合国世界文明大会上的主题演讲,在联合国发布世界文化报告仪式上的主题演讲,以及在澳门科技大学获授荣誉博士仪式上的长篇演讲,都在国际学术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但本书更大的篇幅,则描述了一批以自身人格来阐释文化的当代杰出人物,例如谢晋、巴金、黄佐临、章培恒以及台湾的星云大师、林怀民、白先勇、余光中等。这些文章发表后,在读者中产生过强烈的情感效应。

      第六卷《君子之道》

      本书进一步把《何谓文化》的整体课题延伸到中华文化的核心课题上。文化人类学认为,一切重大文化的核心机密是集体人格;而本书作者则进而认为,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本书缕析了儒、道两家在君子之道上的九项要点和四大难题,作为打开中华文化核心机密的钥匙。同时,阐述了作者本人在佛学上的修行感悟。此外,作者围绕着人生问题还提供了一系列国际视角。此书的部分内容,曾在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演讲。

      第七卷《吾家小史》

      本书以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三代经历折射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困境,既是一种“记忆文学”,也是一种“感性文化”。整个记述与通常的历史定论处处相悖,却保留了一种平静的真实。这个中国家庭正好是作者自己的家庭,整部书的写作,早在“文革”灾难中作者为父亲写交代时已经开始动笔,然后又调查、考证了三十年。作者说:“我写了中国,写了世界,最后写自家,终于进入了文化的秘境。”

      第八卷《冰河》

      文化的最终成果,更应该是感性形态。本书是继《吾家小史》之后的另一种感性形态:一项纯粹的创作。作者完成这项创作的美学追求是:“为生命哲学,披上通俗情节的外衣;为颠覆历史,设计貌似历史的游戏。”这种追求,处于当代国际艺术探索的最前沿。这项创作是作者为妻子马兰的演出而几度延伸的,因此又可看作《吾家小史》的一个实证补充。

      ◆学术六卷

      第九卷《北大授课》

      本书是作者为北京大学不同系科授课的课堂记录,副题为《中华文化四十七讲》。与一般学术著作不同的是,它由教授和学生一起完成。课堂上北大学生的活跃、机敏、博识、快乐,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可程度,颇具学术测试价值。作者在课堂中的作用,是对文化哲学的思维路线作整体引导。此书从初版至今,已几度再版,在海峡两岸受到远远超乎预料的热烈欢迎。

      这第十卷《极端之美》

      这是一部特殊的美学著作。作者的美学思想曾接受又摆脱了过于学理化的康德、黑格尔,更倾向于解剖具体美学范例如《拉奥孔》的莱辛。作者认为解剖范例应取其极端状态为“临界标本”,而中华民族在这方面的范例有三项:书法、昆曲、普洱茶。其中普洱茶是一种极端性的生态美学范例,在美学的走向上具有开拓性。由于作者本人在这三项中都取得了社会公认的发言权,因此这部美学著作又包含着专业权威性。

      第十一卷《世界戏剧学》

      “文革”灾难因发动全民批判《海瑞罢官》、全民独拜“革命样板戏”而爆发,因此在那十年间一直实行着“戏剧恐怖主义”,致使不少戏剧家为此入狱或丧生。本书作者就在这种背景下悄悄地以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的外文书库为基地,开始了“世界戏剧学”学术体系的构建。这是一个在拼死对抗中建立起来的国际级文化工程,完整地展现了惊人的学术良知。此书在“文革”结束后快速出版,几十年来,获得多项学术大奖,至今仍是这一学科唯一的权威教材。

      第十二卷《中国戏剧史》

      白先勇先生评价此书是“第一部从文化人类学高度写出的《中国戏剧史》,在学术上非常重要”。二十八年前,在两岸还处于基本隔绝的情况下,本书成了台湾书商首部盗印的大陆学术著作。

      第十三卷《艺术创造学》

      本书建立了完整的学术体系,全方位地论述了艺术的第一本性是创造,而不是中国社会广泛误读的“遗产保护”和“传统继承”。本书所论,涵盖古今中外,却又主要取材于创造力最强的法国,以及创造态势最为综合的电影。本书曾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关键时期在人文学科上最有代表性的几部突破性著作之一,也创造了高层学术著作获得畅销的奇迹。

      第十四卷《观众心理学》

      本书以独创的学术体系,首次建立了实践型的心理美学。曾因美学界前辈蒋孔阳、伍蠡甫等教授的强力推荐,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与《艺术创造学》一样,本书也因艺术实例丰富而成为很多艺术创造者的案头之书。

      ◆译写七卷

      第十五卷《重大碑书》

      这是作者应邀为各个重大文化遗址书写的碑文,而书法也出于作者之手,故称碑书。其中包括《炎帝之碑》、《法门寺碑》、《采石矶碑》、《钟山之碑》、《大圣塔碑》、《金钟楼碑记》等。这么多顶级文化遗址都不约而同地邀请一个并无官职的文化人书写碑文,这样的事从古未有。作者所写碑文,都以现代观念回视历史,并以当代多数旅行者能够顺畅朗读的古典文体写出。书法用行书,但各碑因内容差异而采用不同风格。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两份重要的现代墓志铭。

      第十六卷《遗迹题额》

      这也是一种“重大碑书”,只不过并无完整的碑文,而只是题写遗迹之名,称为题额。这些遗迹很多,例如:仰韶遗址、秦长城、都江堰、云冈石窟、荆王陵、东坡书院、峨眉讲堂、昆仑第一城、张謇故里等等。这些题额,都已镌刻于各个遗址。作者把这些题额收入本书时,还叙述了每个遗址的历史意义以及自己选择题写的理由。把这些叙述加在一起,也可看成是一种依傍大地实景的历史导览。

      第十七卷《庄子译写》

      这是对庄子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逍遥游》的今译以及对原文的书写。今译严格忠于原文,但不缠绕于背景分析、历史考订,而是衍化为流畅而简洁的现代散文,借以展示两千多年间文心相连、文气相续。书写,用的是行书。作者在自己所有的行书作品中,对《逍遥游》的书写较为满意。这份长篇书法,已镌刻于中国道教圣地江苏茅山。

      第十八卷《屈原译写》

      作者对先秦文学评价最高的,一为庄子,二为屈原。屈原《离骚》的今译,近代以来有不少人做过,有的还试着用现代诗体来译,结果都很坎坷。本书的今译在严密考订的基础上,洗淡学术痕迹,用通透的现代散文留住了原作的跨时空诗情。作者曾在北大授课时朗读这一今译,深受当代青年学生的好评。作者对这一今译的自我期许是:“为《离骚》留一个尽可能优美的当代文本。”《离骚》原文多达二千四百余字,历来书法家很少有体力能够一鼓作气地完整书写。本书以行书通贯全文而气韵不散,诚为难得。

      第十九卷《苏轼译写》是作者对苏轼前、后《赤壁赋》的今译和书写。由于苏轼原文的精致结构,今译也就更像两则哲理散文。此外,本书又收录了作者研究苏轼的论文以及其他两份抄录苏轼名词的书法。

      第二十卷《〈心经〉译写》

      今译《心经》,颇为不易;要让大量普通读者都能读懂,更是艰难。今译,是译而不释,也就是只能将深奥的佛理渗透在浅显的现代词语中而又简洁无缠,这是本书的努力。书中《写经修行》一文,是对《心经》的切身感悟。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作者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化关系的论文。作者对《心经》恭录过很多版本,本书集中了普陀山刻本、宝华山刻本和雅昌刻本三种。其中作者对刻于宝华山的草书文本更为满意。普陀山和宝华山都是著名佛教圣地,有缘把手抄的《心经》镌刻于这样的圣地,是一件大事。

      第二十一卷《捧墨赠友》

      这是作者历年受朋友之请题写的各种隽语联楹。所有内容均为作者自撰、自选的人生格言、境界描述。作者自己认为,由于状态轻松愉快,本书在书法水准上很可能高于前面的碑书和经典抄写。此外,本书还选录了作者的“行世十诫”和作者自填自书的七阕词作。

      ◆散文自选

      卷外卷《文化苦旅》

      本书问世二十余年,多种版本在全球的发行量难以计数,如果包括层出不穷的盗版,应在千万册以上,无疑是印刷量最大的现代汉语散文著作。此次再度由作者自选,篇目与初版已有很大不同,除保留原来的中国之旅外,又增加了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但是,由于多数篇目选自庞大的《秋雨合集》,本书就不能包罗在《秋雨合集》之内了。根据广大读者和出版家的强烈要求,姑且作为“卷外卷”来压卷。

      ◆附

      《签名导览册》

      本书为余秋雨亲笔签名册,内附《秋雨合集》各卷提要、目录和重要版本书影及各种精彩照片。   余秋雨

      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早在“文革”灾难时期,针对当时以戏剧为起点的文化极端主义专制,勇敢地建立了《世界戏剧学》的宏大构架。灾难方过,及时出版,至今三十余年仍是这一领域唯一的权威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同时,又以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完成了全新的《中国戏剧史》,以接受美学的高度完成了国内首部《观众心理学》,并创建了自成体系的《艺术创造学》,皆获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所写作品,既大力推动了文物保护,又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体,模仿者众多。

      二十世纪末,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作为迄今全球唯一完成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一路上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他所写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在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近十年来,他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自二○○二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联合国中国书会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世界坐标下的中国文化”等课题,每次都掀起极大反响。二○○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香港凤凰卫视首席文化顾问、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陈羽) 签名导览册

    名家之评

    “秋雨合集”总览

    祭笔

    自叙五阕

    目录

    主体八卷 

     第一卷 中国文脉

     第二卷 山河之书

     第三卷 千年一叹

     第四卷 行者无疆

     第五卷 何谓文化

     第六卷 君子之道

     第七卷 吾家小史

     第八卷 冰河

    学术六卷 

     第九卷 北大授课

     第十卷 极端之美

     第十一卷 世界戏剧学

     第十二卷 中国戏剧史

     第十三卷 艺术创造学

     第十四卷 观众心理学

    译写六卷 

     第十五卷 重大碑书

     第十六卷 遗迹题额

     第十七卷 庄子译写

     第十八卷 屈原译写

     第十九卷 苏轼译写

     第二十卷 心经译写

    散文自选

    卷外卷 文化苦旅
  • 内容简介:
    ◆主体八卷

      第一卷《中国文脉》

      这是几十年来第一部以审美品级为标准的中国宏观文学史。出版后曾获联合国邀请在纽约联合国大厦隆重开讲,同时在纽约大学讲授,被美国资深翻译专家汪班先生评论为“平生所见最独立、最简洁、最有魅力的中国文学通史”。

      第二卷《山河之书》

      如果说,《中国文脉》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时间力量,那么,《山河之书》则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空间力量。作者以二十余年的亲自踏访,唤醒了广大读者对一系列最重要文化古迹的当代认知。所写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著作,发行量在一千万册以上,相继在全国点燃了晋商文化热、清宫文化热、藏书文化热、敦煌文化热、都江堰文化热、书院文化热,并创建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体。本书就是对那些著作的精选、提升和增补。

      第三卷《千年一叹》

      作者在完成对中华文明的时间梳理和空间梳理后,又投入了对世界上其他重大文明故地的对比性考察,此书为考察日记。由于整个过程需要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世界上最恐怖地区,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关注,世界上有十一家报纸曾经同步刊载这份日记。直到今天,作者仍是全球知名人文学者中完成这一考察的唯一人。本书最后在尼泊尔山谷对各大文明的总结思考,非亲临者不能为。

      第四卷《行者无疆》

      如果说《千年一叹》让中华文明在与其他古文明的对比中显现出了一系列优点,那么,《行者无疆》则让中华文明在与欧洲文明的对比中显现出了一系列弱点。作者为写作此书考察了欧洲九十六座城市,全书最后的总结,是对中华文明的深切自省。据有关部门统计,本书由于独特的吸引力,已成为近十年来中国旅行者游历欧洲时携带最多的一本书。

      第五卷《何谓文化》

      这是作者在系统考察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之后对文化的综合思索。其中在联合国世界文明大会上的主题演讲,在联合国发布世界文化报告仪式上的主题演讲,以及在澳门科技大学获授荣誉博士仪式上的长篇演讲,都在国际学术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但本书更大的篇幅,则描述了一批以自身人格来阐释文化的当代杰出人物,例如谢晋、巴金、黄佐临、章培恒以及台湾的星云大师、林怀民、白先勇、余光中等。这些文章发表后,在读者中产生过强烈的情感效应。

      第六卷《君子之道》

      本书进一步把《何谓文化》的整体课题延伸到中华文化的核心课题上。文化人类学认为,一切重大文化的核心机密是集体人格;而本书作者则进而认为,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本书缕析了儒、道两家在君子之道上的九项要点和四大难题,作为打开中华文化核心机密的钥匙。同时,阐述了作者本人在佛学上的修行感悟。此外,作者围绕着人生问题还提供了一系列国际视角。此书的部分内容,曾在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演讲。

      第七卷《吾家小史》

      本书以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三代经历折射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困境,既是一种“记忆文学”,也是一种“感性文化”。整个记述与通常的历史定论处处相悖,却保留了一种平静的真实。这个中国家庭正好是作者自己的家庭,整部书的写作,早在“文革”灾难中作者为父亲写交代时已经开始动笔,然后又调查、考证了三十年。作者说:“我写了中国,写了世界,最后写自家,终于进入了文化的秘境。”

      第八卷《冰河》

      文化的最终成果,更应该是感性形态。本书是继《吾家小史》之后的另一种感性形态:一项纯粹的创作。作者完成这项创作的美学追求是:“为生命哲学,披上通俗情节的外衣;为颠覆历史,设计貌似历史的游戏。”这种追求,处于当代国际艺术探索的最前沿。这项创作是作者为妻子马兰的演出而几度延伸的,因此又可看作《吾家小史》的一个实证补充。

      ◆学术六卷

      第九卷《北大授课》

      本书是作者为北京大学不同系科授课的课堂记录,副题为《中华文化四十七讲》。与一般学术著作不同的是,它由教授和学生一起完成。课堂上北大学生的活跃、机敏、博识、快乐,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可程度,颇具学术测试价值。作者在课堂中的作用,是对文化哲学的思维路线作整体引导。此书从初版至今,已几度再版,在海峡两岸受到远远超乎预料的热烈欢迎。

      这第十卷《极端之美》

      这是一部特殊的美学著作。作者的美学思想曾接受又摆脱了过于学理化的康德、黑格尔,更倾向于解剖具体美学范例如《拉奥孔》的莱辛。作者认为解剖范例应取其极端状态为“临界标本”,而中华民族在这方面的范例有三项:书法、昆曲、普洱茶。其中普洱茶是一种极端性的生态美学范例,在美学的走向上具有开拓性。由于作者本人在这三项中都取得了社会公认的发言权,因此这部美学著作又包含着专业权威性。

      第十一卷《世界戏剧学》

      “文革”灾难因发动全民批判《海瑞罢官》、全民独拜“革命样板戏”而爆发,因此在那十年间一直实行着“戏剧恐怖主义”,致使不少戏剧家为此入狱或丧生。本书作者就在这种背景下悄悄地以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的外文书库为基地,开始了“世界戏剧学”学术体系的构建。这是一个在拼死对抗中建立起来的国际级文化工程,完整地展现了惊人的学术良知。此书在“文革”结束后快速出版,几十年来,获得多项学术大奖,至今仍是这一学科唯一的权威教材。

      第十二卷《中国戏剧史》

      白先勇先生评价此书是“第一部从文化人类学高度写出的《中国戏剧史》,在学术上非常重要”。二十八年前,在两岸还处于基本隔绝的情况下,本书成了台湾书商首部盗印的大陆学术著作。

      第十三卷《艺术创造学》

      本书建立了完整的学术体系,全方位地论述了艺术的第一本性是创造,而不是中国社会广泛误读的“遗产保护”和“传统继承”。本书所论,涵盖古今中外,却又主要取材于创造力最强的法国,以及创造态势最为综合的电影。本书曾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关键时期在人文学科上最有代表性的几部突破性著作之一,也创造了高层学术著作获得畅销的奇迹。

      第十四卷《观众心理学》

      本书以独创的学术体系,首次建立了实践型的心理美学。曾因美学界前辈蒋孔阳、伍蠡甫等教授的强力推荐,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与《艺术创造学》一样,本书也因艺术实例丰富而成为很多艺术创造者的案头之书。

      ◆译写七卷

      第十五卷《重大碑书》

      这是作者应邀为各个重大文化遗址书写的碑文,而书法也出于作者之手,故称碑书。其中包括《炎帝之碑》、《法门寺碑》、《采石矶碑》、《钟山之碑》、《大圣塔碑》、《金钟楼碑记》等。这么多顶级文化遗址都不约而同地邀请一个并无官职的文化人书写碑文,这样的事从古未有。作者所写碑文,都以现代观念回视历史,并以当代多数旅行者能够顺畅朗读的古典文体写出。书法用行书,但各碑因内容差异而采用不同风格。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两份重要的现代墓志铭。

      第十六卷《遗迹题额》

      这也是一种“重大碑书”,只不过并无完整的碑文,而只是题写遗迹之名,称为题额。这些遗迹很多,例如:仰韶遗址、秦长城、都江堰、云冈石窟、荆王陵、东坡书院、峨眉讲堂、昆仑第一城、张謇故里等等。这些题额,都已镌刻于各个遗址。作者把这些题额收入本书时,还叙述了每个遗址的历史意义以及自己选择题写的理由。把这些叙述加在一起,也可看成是一种依傍大地实景的历史导览。

      第十七卷《庄子译写》

      这是对庄子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逍遥游》的今译以及对原文的书写。今译严格忠于原文,但不缠绕于背景分析、历史考订,而是衍化为流畅而简洁的现代散文,借以展示两千多年间文心相连、文气相续。书写,用的是行书。作者在自己所有的行书作品中,对《逍遥游》的书写较为满意。这份长篇书法,已镌刻于中国道教圣地江苏茅山。

      第十八卷《屈原译写》

      作者对先秦文学评价最高的,一为庄子,二为屈原。屈原《离骚》的今译,近代以来有不少人做过,有的还试着用现代诗体来译,结果都很坎坷。本书的今译在严密考订的基础上,洗淡学术痕迹,用通透的现代散文留住了原作的跨时空诗情。作者曾在北大授课时朗读这一今译,深受当代青年学生的好评。作者对这一今译的自我期许是:“为《离骚》留一个尽可能优美的当代文本。”《离骚》原文多达二千四百余字,历来书法家很少有体力能够一鼓作气地完整书写。本书以行书通贯全文而气韵不散,诚为难得。

      第十九卷《苏轼译写》是作者对苏轼前、后《赤壁赋》的今译和书写。由于苏轼原文的精致结构,今译也就更像两则哲理散文。此外,本书又收录了作者研究苏轼的论文以及其他两份抄录苏轼名词的书法。

      第二十卷《〈心经〉译写》

      今译《心经》,颇为不易;要让大量普通读者都能读懂,更是艰难。今译,是译而不释,也就是只能将深奥的佛理渗透在浅显的现代词语中而又简洁无缠,这是本书的努力。书中《写经修行》一文,是对《心经》的切身感悟。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作者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化关系的论文。作者对《心经》恭录过很多版本,本书集中了普陀山刻本、宝华山刻本和雅昌刻本三种。其中作者对刻于宝华山的草书文本更为满意。普陀山和宝华山都是著名佛教圣地,有缘把手抄的《心经》镌刻于这样的圣地,是一件大事。

      第二十一卷《捧墨赠友》

      这是作者历年受朋友之请题写的各种隽语联楹。所有内容均为作者自撰、自选的人生格言、境界描述。作者自己认为,由于状态轻松愉快,本书在书法水准上很可能高于前面的碑书和经典抄写。此外,本书还选录了作者的“行世十诫”和作者自填自书的七阕词作。

      ◆散文自选

      卷外卷《文化苦旅》

      本书问世二十余年,多种版本在全球的发行量难以计数,如果包括层出不穷的盗版,应在千万册以上,无疑是印刷量最大的现代汉语散文著作。此次再度由作者自选,篇目与初版已有很大不同,除保留原来的中国之旅外,又增加了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但是,由于多数篇目选自庞大的《秋雨合集》,本书就不能包罗在《秋雨合集》之内了。根据广大读者和出版家的强烈要求,姑且作为“卷外卷”来压卷。

      ◆附

      《签名导览册》

      本书为余秋雨亲笔签名册,内附《秋雨合集》各卷提要、目录和重要版本书影及各种精彩照片。
  • 作者简介:
      余秋雨

      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早在“文革”灾难时期,针对当时以戏剧为起点的文化极端主义专制,勇敢地建立了《世界戏剧学》的宏大构架。灾难方过,及时出版,至今三十余年仍是这一领域唯一的权威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同时,又以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完成了全新的《中国戏剧史》,以接受美学的高度完成了国内首部《观众心理学》,并创建了自成体系的《艺术创造学》,皆获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所写作品,既大力推动了文物保护,又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体,模仿者众多。

      二十世纪末,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作为迄今全球唯一完成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一路上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他所写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在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近十年来,他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自二○○二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联合国中国书会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世界坐标下的中国文化”等课题,每次都掀起极大反响。二○○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香港凤凰卫视首席文化顾问、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陈羽)
  • 目录:
    签名导览册

    名家之评

    “秋雨合集”总览

    祭笔

    自叙五阕

    目录

    主体八卷 

     第一卷 中国文脉

     第二卷 山河之书

     第三卷 千年一叹

     第四卷 行者无疆

     第五卷 何谓文化

     第六卷 君子之道

     第七卷 吾家小史

     第八卷 冰河

    学术六卷 

     第九卷 北大授课

     第十卷 极端之美

     第十一卷 世界戏剧学

     第十二卷 中国戏剧史

     第十三卷 艺术创造学

     第十四卷 观众心理学

    译写六卷 

     第十五卷 重大碑书

     第十六卷 遗迹题额

     第十七卷 庄子译写

     第十八卷 屈原译写

     第十九卷 苏轼译写

     第二十卷 心经译写

    散文自选

    卷外卷 文化苦旅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秋雨合集   本套书 新增加第二十二卷《捧墨赠友》
秋雨
何立杰 著
秋雨合集   本套书 新增加第二十二卷《捧墨赠友》
秋雨碑书
余秋雨 著
秋雨合集   本套书 新增加第二十二卷《捧墨赠友》
秋雨洗葡萄(精装)
本社 编
秋雨合集   本套书 新增加第二十二卷《捧墨赠友》
秋雨散文
余秋雨
秋雨合集   本套书 新增加第二十二卷《捧墨赠友》
秋雨歌诗宋元文明一本通
姜越 编
秋雨合集   本套书 新增加第二十二卷《捧墨赠友》
秋雨楹联:余秋雨自撰自书(余秋雨题写楹联精选集!借楹联之精简,续美学之典雅,共文化之传承。)
余秋雨 著;磨铁文化 出品
秋雨合集   本套书 新增加第二十二卷《捧墨赠友》
秋雨翰墨
余秋雨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