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变迁与宪法教义学: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观

宪法变迁与宪法教义学: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观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2018-07
版次: 1
ISBN: 9787519720476
定价: 53.00
装帧: 其他
开本: 大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97页
字数: 298千字
分类: 法律
35人买过
  •   中国社会自1949年之后经历了剧烈转型,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行"八二宪法"文本屡经修改,其文本的背景与制定时也完全不同,同样的条款在变迁的社会情势下,规范意涵自然大不相同。对"八二宪法"的解释需进行历史、文本与现实的三重融合:一方面,需回到历史,对宪法规范的原初含义进行原旨主义的解读;另一方面,需关切社会现实的变化。这就需要在文本的基础上,将历史的视域与当下的视域融合到一起,在"宪法变迁"的视角下,讲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转型的逻辑,并以此为基础对现行《宪法》进行解释。需要有一种理论,能够兼顾宪法的相对恒定性与动态生长性,从而具有回应社会变迁的能力,这对中国而言,尤其如此。一种"以宪法变迁为基础的宪法教义学"和"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观"就成为转型中国宪法理论构建的基础。   李忠夏,山东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入选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2018年)、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2016年)。西北政法学院法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北京大学法学双博士。曾获德国戴姆勒-奔驰奖学金赴德国留学6年,以优异成绩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出版德文专著1部。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人民日报》等期刊报纸发表文章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一般项目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宪法学方法论、宪法变迁、基本权利、国家所有等。

      绪论:转型中国的宪法理论——文本、历史与现实的

    三重融合

    引言: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观

    一、分裂的国家观:主权与权利之间

    二、迈向功能分化的中国社会转型

    三、作为“框架秩序”的宪法:主权与权利的双重变奏

    上篇正当性与合法性之间:德国的经验

    第一章域外经验:德国宪法学中的理论与方法之争

    一、方法论问题的提出

    二、德国国家法学的前史:实证主义的萌芽

    (一)国家法学的自然法基础及“普世公法”

    (二)帝国公法学

    (三)实证主义的初步兴起

    (四)哈勒、哥廷根大学的国家法历史化

    (五)浪漫主义唯心哲学对国家法理论的短暂影响

    三、实证主义方法的开端:格贝尔—拉班德时期的德国国家法学

    (一)国家法实证主义得以产生的社会—政治因素

    (二)格贝尔—拉班德实证主义的源起

    (三)格贝尔法学实证主义与拉班德法律实证主义之间的差异

    (四)对实证主义的批评以及实证主义内部的自我修正

    四、魏玛时期的实证主义

    (一)新康德主义的问题意识

    (二)凯尔森纯粹法学的内在困境

    五、《魏玛宪法》时期的方法与方向之争

    (一)“正当性”问题的提出

    (二)国家法中新方法的引入

    (三)魏玛时期反实证主义的内部分歧

    六、价值理论在法学中的引入——由西南德意志学派到

    当代价值相对主义

    (一)价值理论引入国家法学

    (二)西南德意志学派——文化作为沟通规范与现实的桥梁

    (三)客观价值思维

    七、德国当代的国家法学方法讨论

    (一)自然法的短暂复兴和拉德布鲁赫的方法三元论

    (Methodentrialismus)

    (二)从认识论转向生存哲学——德国战后法哲学的讨论

    (三)国家法的讨论状况——方法综合论和方法多元主义

    (四)宪法解释方法

    八、方法论之于宪法学的意义

    下篇宪法教义学在中国:危机与挑战

    第二章中国宪法学方法论争论的现状与反思

    一、围绕“规范与事实”:政治宪法学与规范宪法学之争

    二、面向事实及政治现实的宪法学进路

    三、中国宪法学中的规范路径

    四、作为诠释学的宪法学

    第三章中国迈向宪法教义学的内在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问题之提出

    二、立国、立宪与革命的政治动因

    (一)关于“革命”

    (二)中国革命的任务:救亡优于自由

    (三)立国与立宪:政治主导立宪

    三、国家的正当性:制宪权角度的反思

    (一)人民意志、国家与制宪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宪时刻”以及制宪权的行使

    四、制宪权视野中宪法的全面修改:修宪抑或制宪?

    (一)全面修改、制宪权以及国家的连续性

    (二)制宪权理论的现实困境

    (三)制宪权的历史本质

    (四)宪法存在的必要性:摆脱制宪权的理论困境

    五、“八二宪法”的转折:多元主义的生成与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传统的继续与超越

    (二)多元主义、价值冲突与社会自主性

    六、反思:立宪时刻、人民主权与宪法

    第四章政治宪法学产生的时代条件:以政治与宪法的关系为切入点

    一、“政治宪法学”因何而生

    二、中国化的“政治宪法学”:问题意识与知识资源

    (一)“历史性”的政治宪法学

    (二)“中国模式”思维框架下的“政治宪法学”

    (三)“政治”维度中的政治宪法学:以正当性对抗合法性

    三、如何理解“政治”:政治宪法学的内在分歧

    四、面向未来:宪法学中政治与宪法关系的展开

    第五章宪法教义学在中国:基于社会系统理论的反思

    一、引言: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之争

    (一)乡土中国的现代性

    (二)宪法学中的政治之维

    二、中国宪法教义学的挑战

    三、法教义学的前世:法学与科学的汇流

    四、法教义学转向与科学性的变迁:法教义学的双重体系

    (一)知识的清教主义:完全排除价值判断的法学

    (二)法教义学的双重体系:知识体系与价值判断

    (三)对“科学”的不同理解:法学作为科学的可能性

    五、法教义学的科学之殇:价值判断

    (一)法学中价值判断的不同路径

    (二)法学的挑战:合法性与正当性

    六、社会变迁中宪法教义学的功能定位

    (一)宪法的双重功能:法律系统封闭与开放的“控制阀”

    (二)法教义学的功能变迁:从确定性至可能性

    (三)宪法教义学的功能定位:整合安定性与后果考量

    (四)宪法教义学反思:以宪法变迁为定向的宪法教义学建构

    七、中国宪法教义学的时代回应:方法综合与交叉学科的可能性

    第六章法治国的宪法内涵: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变迁

    一、清末民国的立宪政治:政治系统的重塑与扩张

    二、理想化的人民民主国家:个体、社会与国家的同质化

    三、“法治国”的范式转型

    (一)改革:从上/下分层走向功能分化

    (二)法治国的范式转型:法律系统的功能分出

    (三)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奠基/限制的双重功能

    四、宪法中的“法治国”原则:功能的双重性

    (一)法治国的双面性:从形式到实质

    (二)法治国的宪法意义及其实现

    (三)“八二宪法”的“实质价值基础”:公私二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五、结语: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学转型

    第七章基本权利的社会功能

    一、走出自由主义的基本权利理论

    (一)国家与社会分立背景下的基本权利功能

    (二)自由主义神话的打破:传统基本权利理论的困境

    (三)从“自由”到“价值”:社会演进背景下基本权利的重新定位

    二、维系“社会功能分化”的基本权利

    (一)“功能分化社会”中的宪法:政治系统与法律系统的界分

    (二)基本权利的社会功能:维系社会系统的功能分化

    (三)系统与环境:基本权利冲突问题的展现

    三、实现社会功能系统“结构耦合”的基本权利

    (一)作为“结构耦合”的宪法

    (二)法律系统内的价值输入:作为“结构耦合”的基本权利

    (三)立足社会的基本权利教义学

    四、对中国的意义:建构“中国的”基本权利教义学

    后记

     
  • 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自1949年之后经历了剧烈转型,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行"八二宪法"文本屡经修改,其文本的背景与制定时也完全不同,同样的条款在变迁的社会情势下,规范意涵自然大不相同。对"八二宪法"的解释需进行历史、文本与现实的三重融合:一方面,需回到历史,对宪法规范的原初含义进行原旨主义的解读;另一方面,需关切社会现实的变化。这就需要在文本的基础上,将历史的视域与当下的视域融合到一起,在"宪法变迁"的视角下,讲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转型的逻辑,并以此为基础对现行《宪法》进行解释。需要有一种理论,能够兼顾宪法的相对恒定性与动态生长性,从而具有回应社会变迁的能力,这对中国而言,尤其如此。一种"以宪法变迁为基础的宪法教义学"和"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观"就成为转型中国宪法理论构建的基础。
  • 作者简介:
      李忠夏,山东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入选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2018年)、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2016年)。西北政法学院法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北京大学法学双博士。曾获德国戴姆勒-奔驰奖学金赴德国留学6年,以优异成绩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出版德文专著1部。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人民日报》等期刊报纸发表文章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一般项目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宪法学方法论、宪法变迁、基本权利、国家所有等。

     
  • 目录:
    绪论:转型中国的宪法理论——文本、历史与现实的

    三重融合

    引言: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观

    一、分裂的国家观:主权与权利之间

    二、迈向功能分化的中国社会转型

    三、作为“框架秩序”的宪法:主权与权利的双重变奏

    上篇正当性与合法性之间:德国的经验

    第一章域外经验:德国宪法学中的理论与方法之争

    一、方法论问题的提出

    二、德国国家法学的前史:实证主义的萌芽

    (一)国家法学的自然法基础及“普世公法”

    (二)帝国公法学

    (三)实证主义的初步兴起

    (四)哈勒、哥廷根大学的国家法历史化

    (五)浪漫主义唯心哲学对国家法理论的短暂影响

    三、实证主义方法的开端:格贝尔—拉班德时期的德国国家法学

    (一)国家法实证主义得以产生的社会—政治因素

    (二)格贝尔—拉班德实证主义的源起

    (三)格贝尔法学实证主义与拉班德法律实证主义之间的差异

    (四)对实证主义的批评以及实证主义内部的自我修正

    四、魏玛时期的实证主义

    (一)新康德主义的问题意识

    (二)凯尔森纯粹法学的内在困境

    五、《魏玛宪法》时期的方法与方向之争

    (一)“正当性”问题的提出

    (二)国家法中新方法的引入

    (三)魏玛时期反实证主义的内部分歧

    六、价值理论在法学中的引入——由西南德意志学派到

    当代价值相对主义

    (一)价值理论引入国家法学

    (二)西南德意志学派——文化作为沟通规范与现实的桥梁

    (三)客观价值思维

    七、德国当代的国家法学方法讨论

    (一)自然法的短暂复兴和拉德布鲁赫的方法三元论

    (Methodentrialismus)

    (二)从认识论转向生存哲学——德国战后法哲学的讨论

    (三)国家法的讨论状况——方法综合论和方法多元主义

    (四)宪法解释方法

    八、方法论之于宪法学的意义

    下篇宪法教义学在中国:危机与挑战

    第二章中国宪法学方法论争论的现状与反思

    一、围绕“规范与事实”:政治宪法学与规范宪法学之争

    二、面向事实及政治现实的宪法学进路

    三、中国宪法学中的规范路径

    四、作为诠释学的宪法学

    第三章中国迈向宪法教义学的内在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问题之提出

    二、立国、立宪与革命的政治动因

    (一)关于“革命”

    (二)中国革命的任务:救亡优于自由

    (三)立国与立宪:政治主导立宪

    三、国家的正当性:制宪权角度的反思

    (一)人民意志、国家与制宪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宪时刻”以及制宪权的行使

    四、制宪权视野中宪法的全面修改:修宪抑或制宪?

    (一)全面修改、制宪权以及国家的连续性

    (二)制宪权理论的现实困境

    (三)制宪权的历史本质

    (四)宪法存在的必要性:摆脱制宪权的理论困境

    五、“八二宪法”的转折:多元主义的生成与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传统的继续与超越

    (二)多元主义、价值冲突与社会自主性

    六、反思:立宪时刻、人民主权与宪法

    第四章政治宪法学产生的时代条件:以政治与宪法的关系为切入点

    一、“政治宪法学”因何而生

    二、中国化的“政治宪法学”:问题意识与知识资源

    (一)“历史性”的政治宪法学

    (二)“中国模式”思维框架下的“政治宪法学”

    (三)“政治”维度中的政治宪法学:以正当性对抗合法性

    三、如何理解“政治”:政治宪法学的内在分歧

    四、面向未来:宪法学中政治与宪法关系的展开

    第五章宪法教义学在中国:基于社会系统理论的反思

    一、引言: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之争

    (一)乡土中国的现代性

    (二)宪法学中的政治之维

    二、中国宪法教义学的挑战

    三、法教义学的前世:法学与科学的汇流

    四、法教义学转向与科学性的变迁:法教义学的双重体系

    (一)知识的清教主义:完全排除价值判断的法学

    (二)法教义学的双重体系:知识体系与价值判断

    (三)对“科学”的不同理解:法学作为科学的可能性

    五、法教义学的科学之殇:价值判断

    (一)法学中价值判断的不同路径

    (二)法学的挑战:合法性与正当性

    六、社会变迁中宪法教义学的功能定位

    (一)宪法的双重功能:法律系统封闭与开放的“控制阀”

    (二)法教义学的功能变迁:从确定性至可能性

    (三)宪法教义学的功能定位:整合安定性与后果考量

    (四)宪法教义学反思:以宪法变迁为定向的宪法教义学建构

    七、中国宪法教义学的时代回应:方法综合与交叉学科的可能性

    第六章法治国的宪法内涵: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变迁

    一、清末民国的立宪政治:政治系统的重塑与扩张

    二、理想化的人民民主国家:个体、社会与国家的同质化

    三、“法治国”的范式转型

    (一)改革:从上/下分层走向功能分化

    (二)法治国的范式转型:法律系统的功能分出

    (三)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奠基/限制的双重功能

    四、宪法中的“法治国”原则:功能的双重性

    (一)法治国的双面性:从形式到实质

    (二)法治国的宪法意义及其实现

    (三)“八二宪法”的“实质价值基础”:公私二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五、结语: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学转型

    第七章基本权利的社会功能

    一、走出自由主义的基本权利理论

    (一)国家与社会分立背景下的基本权利功能

    (二)自由主义神话的打破:传统基本权利理论的困境

    (三)从“自由”到“价值”:社会演进背景下基本权利的重新定位

    二、维系“社会功能分化”的基本权利

    (一)“功能分化社会”中的宪法:政治系统与法律系统的界分

    (二)基本权利的社会功能:维系社会系统的功能分化

    (三)系统与环境:基本权利冲突问题的展现

    三、实现社会功能系统“结构耦合”的基本权利

    (一)作为“结构耦合”的宪法

    (二)法律系统内的价值输入:作为“结构耦合”的基本权利

    (三)立足社会的基本权利教义学

    四、对中国的意义:建构“中国的”基本权利教义学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宪法变迁与宪法教义学: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观
宪法宣誓制度研究
陈小鲁 著
宪法变迁与宪法教义学: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观
宪法学案例研究指导
焦洪昌 著
宪法变迁与宪法教义学: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观
宪法视阈下纵向府际关系研究
任进
宪法变迁与宪法教义学: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观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学习汇编(修订版)
中国法制出版社
宪法变迁与宪法教义学: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观
宪法与宪法理论
[葡萄牙]若泽·若阿金·高美士·卡诺迪略(José Joaquim Gomes Canotilho)
宪法变迁与宪法教义学: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观
宪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汇编(金牌汇编系列)
中国法制出版社
宪法变迁与宪法教义学: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观
宪法学讲义(第四版)(法学精义)
林来梵
宪法变迁与宪法教义学: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观
宪法配套测试(第十一版)(高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配套测试)
教学辅导中心 组编
宪法变迁与宪法教义学: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观
宪法古今概念史(德国公法译丛)
海因茨·默恩豪普特(Heinz Mohnhaupt)
宪法变迁与宪法教义学: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观
宪法 监督法 地方组织法 选举法 代表法
法律法规编辑中心
宪法变迁与宪法教义学: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观
宪法: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徐骏;陈宇
宪法变迁与宪法教义学: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观
宪法及相关法学习宣传本(知识点+大字本+普及本)
《宪法及相关法学习宣传本》编写组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