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全史

日本全史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工人出版社
2018-07
版次: 1
ISBN: 9787500868576
定价: 45.00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分类: 历史
28人买过
  • 陈恭禄(1900-1966),著名历史学家。1900年生于江苏省丹徒县。1916年考入美国教会办的扬州美汉中学,1921年考入金陵大学,先习化学,再转农科,后入历史系学习,大学期间撰写《日本全史》《印度通史大纲》,深受欢迎。1933年到武汉大学任教,1934年完成巨著《中国近代史》,数月内售至四版,被列为当时大学丛书之一,其后又重印再版多次,在当时的学界影响极大。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66年10月8日病逝。与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教授,并称为“史坛二陈”。

    主要著作:《中国近代史》《中国通史》《中国上古史史料之评论》《甲午战后庚子乱前中国变法运动之研究》《近代中国史料评论》《曾国藩与海军》《日本全史》《印度通史》《中国近百年史》《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等。 第一篇 日本之位置与其地理上之影响 001

    日本之位置 日本之气候 日本之物产 日本之渔农及工商等职业 日本之地理与其国民性 日本民族发展问题

     

    第二篇 佛教输入前之日本(?— 552A.D.) 007

    神武开国之传说 日本土著 日本民族 开国时之情势 天皇之威权 古代生活风俗及女子之地位 神道教之由来 古代日本与大陆之关系一 古代日本与大陆之关系二 古代日本与大陆之关系三

     

    第三篇 佛教输入后之改革时期(552— 857) 015

    佛教初输入时与神道教之冲突 推古女皇时圣德太子之摄政 中臣镰足谋诛苏我氏 大化改革 《大宝律令》之渊源与其效用 奈良奠都始革酋长帐幕之风 佛教之盛行 求三韩工匠以大兴寺观及文学之萌芽 改革所以不彻底之原因

     

    第四篇 藤原氏之专横及平源二氏之盛衰(857— 1192) 027

    藤原氏之专横 菅原道真之贬谪 藤原时代风纪之坏 僧徒一变为兵 藤原氏之衰落 关东武士皆附源氏 君臣父子相杀之局 源氏被摒于平氏 平氏之贵盛 源赖政之举兵及源赖朝之崛起 赖朝定关东 赖朝杀叔行家弟义经

     

    第五篇 中世纪之武人时代(1192— 1606) 037

    (一)镰仓幕府(1192— 1333) 038

    镰仓幕府之起源 镰仓幕府之成因 赖朝多猜忌而独信北条氏 北条氏之得势 《贞永式目》 北条氏利用幼年将军 忽必烈欲通日本及镰仓对元之强硬 北条氏上下一心以备元 蒙古兵败之过程 蒙古兵败之原因 战胜蒙古后北条氏之势渐衰 北条氏亡镰仓幕府告终

    (二)战争时代(1333— 1392) 046

    北条氏亡后之乱政 南北统一 南北朝之战士变为倭寇

    (三)室町幕府(1338— 1573) 048

    足利氏开室町幕府 室町幕府之腐败 应仁之乱 明代嘉靖年间之倭寇 战略时代割据之局

    (四)三雄平乱(1573— 1606) 051

    织田信长焚死本能寺 丰臣秀吉为关白 丰臣秀吉用兵朝鲜之对内外原因 朝鲜以军备不修而败 汉城平壤之失陷 明军援朝鲜失利 丰臣秀吉受明册封之失望 杨镐败后水师之胜利 朝鲜人深恨日人及中国援韩之不得已 丰臣秀吉在行政上之设施

     

    第六篇 耶教在日本之盛衰(1549— 1638) 057

    葡船漂至太隅之种子岛 初传天主教之萨弼 蕃侯援助天主教及织田信长之摧残佛教 对于佛耶二教之社会心理 丰臣秀吉严禁天主教 德川家康惧日本天主教化 德川秀忠严禁旧教、屠戮教土 宗教战争杀戮之惨 历行闭关主义

     

    第七篇 江户幕府之极盛时代(1606— 1651) 065

    家康为征夷大将军 丰臣德川二家之不相容 《武家法例》 家康对于列藩之用心 家康对于朝廷之用心 日人心目中之天皇 家康执政之制度 三亲藩 藩之削弱 朝廷之控制 藩内之兵农工商 德川家康之为人 江户初年中国内乱明亡,朝鲜琉球属于中国及日本 刊印书籍,中国学术在日本盛行 建筑发达

     

    第八篇 闭关时代及威逼通商(1651— 1858) 077

    幕府式微原因 纲吉戒杀之影响 家宣殁后之幕府 岛原乱后各国通商之限制 日俄交涉之始 闭关政策之不适时势 美使陂理至日 幕府之主和 与陂理订约 英俄荷法相继订约 美国驻日领事巴理士续订商约 幕府签约之困难 条约中日本之失败:协定关税 条约中日本之失败:治外法权 开设商埠之利害 闭关时代告终

     

    第九篇 订约通商后之内忧外患(1858— 1867) 091

    日本人对于商约忘理 井伊直弼被刺 日人谓皇妹下嫁为幕府轻侮皇室 浪士仇杀外人 日人不知欧美金银市价 长萨二藩之崛起 诸藩妻子归国后之江户 萨藩侍从暴杀外人 长藩攘夷 长军入京之失败 伊藤博文、井上馨游学归国 长藩内部二党之消长 讨长声中之开港问题 幕府讨长之失败 新

    开兵库港

     

    第十篇 幕府覆亡 101

    强藩劝将军归政 幕府告终 幕府覆亡之原因 一、奢靡穷困 二、神道教及忠君说之盛 三、亲藩之离心 四、浪士之激昂 五、强藩骤起 六、藩士之尊王覆幕 七、外交之困难 幕府对外主和之功

     

    第十一篇 武士道 109

    武士阶级之养成 幕府列藩奖励武士好学 浅野长矩之不辱 大石良雄等袭杀吉良义央 良雄之友天野直之 武士幼年之训练及战时之态度 武士在家庭中及社会上之行为 武士之自杀及殉葬之风 武士之妻 武士道与佛教及儒学 武士流为浪士 武士道之在今日

     

    第十二篇 明治初年中之改革(1867— 1873) 117

    被废幕时之波折 幕兵之败 庆喜之屈服 废幕后之外交 改革期中之官制 复古维新之争 《五事誓文》之用意 初期议官之失败 民始信教自由 维新三杰合谋废藩 废藩之实行 废藩前后之农工商 赋税之改良

     

    第十三篇 文治武功派之党争及立宪运动(1873— 1890) 129

    文治武功三派征韩论之争 江藤新平起兵佐贺 熊本藩士因怨望而起兵 西乡隆盛起兵鹿儿岛 隆盛围攻熊本之失败 隆盛破围重入鹿儿岛 隆盛死后政府之威权 板垣退助请召集民选议院 大隈重信谋开国会 大隈之职被免 伊藤博文组织内阁与修改条约 继续修改条约 过渡时代政党之需要与其缺点

     

    第十四篇 宪法与政府的制度 139

    伊藤博文之编纂宪法 宪法第一章天皇之大权 第二章人民之权利义务 第三章议会法 第四章国务院大臣及枢密顾问 第五章司法之规定 第六章预算 日本宪法不规定地方自治 日本宪法之重大缺点

     

    第十五篇 立宪初期政府政党之冲突(1890— 1894) 147

    二院议员之资格 第一次议会之召集及解散 第二次议会之纷扰 议会削减元勋内阁预算案 议会与政府协商通过预算 国民协会与改进党合作、第二次议会之解散 第三次议会之选举及解散 贵族院袒护内阁 政府与下院冲突之五原因 政府谋移国民注意力于对外

     

    第十六篇 明治二十七年中内政之发达(1867— 1894) 153

    陆 军 154

    实行征实制

    海 军 155

    海军预算之扩张

    财 政 156

    太政官票 财政上三大计划 银行以渐发达

    司 法 158

    《新律纲领》 编制民法商法 监狱之改良

    教 育 160

    学制之订定 女子教育 教会学校及私立学校 文学作品及报纸

    交 通 162

    铁路之建筑 商办铁路之发达 汽船会社 邮局电报及电话

    农工商业 163

    农产与人口之比 造林 渔业 矿业 纺织 商业

    宗 教 165

    定神道为国教 佛教之改革 耶教之盛衰

     

    第十七篇 明治二十七年前之外交(1867— 1894) 167

    修约大使之失败 日俄交换千岛库页 日本收回小笠原岛 中日之琉球台湾交涉 中国争台湾而遗琉球 格兰特论当时东亚情势 日本侵略琉球之野心 日与朝鲜订约认为自主之国 李鸿章对于朝鲜片面之外交政策 一八八二年朝鲜之内乱 日公使助韩开化党作乱 修改条约始末 改约成功之主因

     

    第十八篇 中日之战(1894— 1895) 179

    天津条约中国对韩势力之让步 日韩之邦交益恶 袁世凯监督朝鲜之严厉 朝鲜臣民之无能 中国对韩外交上之孤立 金玉均被刺 朝鲜东学党之乱、中日出兵朝鲜 日使向朝廷要求四事 牙山之战 平壤之战 黄海之战 奉天东南部之战、金州旅顺之战 盖平海城之战 威海卫之战 营口之战 中国议和大使被拒绝 李鸿章被日人狙击、中日媾和 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之酝酿 日人欲望之奢侈

     

    第十九篇 中日战后十年中之内政外交(1894— 1904) 197

    松方及伊藤内阁与议会之冲突 党阁之内讧 议会通过增税案及选举法 立宪政友会与伊藤内阁 桂太郎内阁 军阀势力下之日本内阁 军备以外之各种内政 日政府之经营台湾 朝鲜之局势 列强分割中国之议 美国倡议开放中国门户 英日两国缔结同盟 英日两国盟约重要条款

     

    第二十篇 日俄战争(1904— 1905) 209

    俄国不肯撤满洲驻兵、日俄猜忌渐深 日俄开战前之邦交

    态势 旅顺仁川之海战 鸭绿江之战 金州南山之战 旅顺之

    第二次海战 辽阳之战 辽阳之反攻 旅顺被攻下 奉天大战 

    波罗的海舰队丧失 日军战胜之原因 俄军失败之原因 日俄

    议和,签订《朴资冒斯和约》 日本愿意议和原因分析 日人对

    于外交失败之愤激

     

    第二十一篇 明治末年国势之膨涨(1905— 1912) 221

    西园寺内阁 桂内阁减轻公债息改订关税率 西园内阁整理财政计划 军阀反对西园内阁、议会反对桂内阁 日本谋韩益急 日韩合并 中日间之满洲交涉 美国提议国际共同管理满洲铁路 日英缔结新约 旧金山禁止日童入学之原因、日美协定《绅士同意》及对华条约 日法、日俄缔约

     

    第二十二篇 最近日本内政之嬗变(1912— 1925) 231

    山本权兵卫组阁 大隈首相言行之矛盾 日本对德宣战 日人对华之舆论 元老不满意于大隈 寺内军阀内阁主借款于中国 原敬内阁改定枢密院之律令 华盛顿会议期间原敬被刺 加藤内阁撤回西比利亚驻军 山本内阁时之大地震 皇太子被刺不中 清浦内阁解散议会 加藤高明内阁之政绩 政党党纲之空泛 欧战后日本经济状况 教育之进步 台湾收入之丰 日本改良韩人待遇

     

    第二十三篇 日本最近之外交政策(1912— 1925) 241

    日人赞助中国革命 中国二次革命与日本 日本对中国之二十一条要求 日本不顾中国民情 寺内内阁与段祺瑞 华人主张国民外交之失败 山东问题解决后日人对华注重之点 日美对华宣言 美参议院保留《凡尔赛和约》中之要案 华盛顿会议 美人排日运动 一九二四年美国之移民律 日本在欧战和会之目的 欧战后之日本与俄 日俄缔约

     

    第二十四篇 结论(日本对于世界之贡献及其国内问题) 253

    日人对于世界文明之贡献 政治上重大问题 军事与人民生活问题 教育与固有道德问题 工商业原料器械与妇女问题 资本集中与社会主义问题 人口增加问题 属地同化问题 中日亲善问题 美日开战问题

     

    附录参考书目 260
  • 作者简介:
    陈恭禄(1900-1966),著名历史学家。1900年生于江苏省丹徒县。1916年考入美国教会办的扬州美汉中学,1921年考入金陵大学,先习化学,再转农科,后入历史系学习,大学期间撰写《日本全史》《印度通史大纲》,深受欢迎。1933年到武汉大学任教,1934年完成巨著《中国近代史》,数月内售至四版,被列为当时大学丛书之一,其后又重印再版多次,在当时的学界影响极大。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66年10月8日病逝。与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教授,并称为“史坛二陈”。

    主要著作:《中国近代史》《中国通史》《中国上古史史料之评论》《甲午战后庚子乱前中国变法运动之研究》《近代中国史料评论》《曾国藩与海军》《日本全史》《印度通史》《中国近百年史》《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等。
  • 目录:
    第一篇 日本之位置与其地理上之影响 001

    日本之位置 日本之气候 日本之物产 日本之渔农及工商等职业 日本之地理与其国民性 日本民族发展问题

     

    第二篇 佛教输入前之日本(?— 552A.D.) 007

    神武开国之传说 日本土著 日本民族 开国时之情势 天皇之威权 古代生活风俗及女子之地位 神道教之由来 古代日本与大陆之关系一 古代日本与大陆之关系二 古代日本与大陆之关系三

     

    第三篇 佛教输入后之改革时期(552— 857) 015

    佛教初输入时与神道教之冲突 推古女皇时圣德太子之摄政 中臣镰足谋诛苏我氏 大化改革 《大宝律令》之渊源与其效用 奈良奠都始革酋长帐幕之风 佛教之盛行 求三韩工匠以大兴寺观及文学之萌芽 改革所以不彻底之原因

     

    第四篇 藤原氏之专横及平源二氏之盛衰(857— 1192) 027

    藤原氏之专横 菅原道真之贬谪 藤原时代风纪之坏 僧徒一变为兵 藤原氏之衰落 关东武士皆附源氏 君臣父子相杀之局 源氏被摒于平氏 平氏之贵盛 源赖政之举兵及源赖朝之崛起 赖朝定关东 赖朝杀叔行家弟义经

     

    第五篇 中世纪之武人时代(1192— 1606) 037

    (一)镰仓幕府(1192— 1333) 038

    镰仓幕府之起源 镰仓幕府之成因 赖朝多猜忌而独信北条氏 北条氏之得势 《贞永式目》 北条氏利用幼年将军 忽必烈欲通日本及镰仓对元之强硬 北条氏上下一心以备元 蒙古兵败之过程 蒙古兵败之原因 战胜蒙古后北条氏之势渐衰 北条氏亡镰仓幕府告终

    (二)战争时代(1333— 1392) 046

    北条氏亡后之乱政 南北统一 南北朝之战士变为倭寇

    (三)室町幕府(1338— 1573) 048

    足利氏开室町幕府 室町幕府之腐败 应仁之乱 明代嘉靖年间之倭寇 战略时代割据之局

    (四)三雄平乱(1573— 1606) 051

    织田信长焚死本能寺 丰臣秀吉为关白 丰臣秀吉用兵朝鲜之对内外原因 朝鲜以军备不修而败 汉城平壤之失陷 明军援朝鲜失利 丰臣秀吉受明册封之失望 杨镐败后水师之胜利 朝鲜人深恨日人及中国援韩之不得已 丰臣秀吉在行政上之设施

     

    第六篇 耶教在日本之盛衰(1549— 1638) 057

    葡船漂至太隅之种子岛 初传天主教之萨弼 蕃侯援助天主教及织田信长之摧残佛教 对于佛耶二教之社会心理 丰臣秀吉严禁天主教 德川家康惧日本天主教化 德川秀忠严禁旧教、屠戮教土 宗教战争杀戮之惨 历行闭关主义

     

    第七篇 江户幕府之极盛时代(1606— 1651) 065

    家康为征夷大将军 丰臣德川二家之不相容 《武家法例》 家康对于列藩之用心 家康对于朝廷之用心 日人心目中之天皇 家康执政之制度 三亲藩 藩之削弱 朝廷之控制 藩内之兵农工商 德川家康之为人 江户初年中国内乱明亡,朝鲜琉球属于中国及日本 刊印书籍,中国学术在日本盛行 建筑发达

     

    第八篇 闭关时代及威逼通商(1651— 1858) 077

    幕府式微原因 纲吉戒杀之影响 家宣殁后之幕府 岛原乱后各国通商之限制 日俄交涉之始 闭关政策之不适时势 美使陂理至日 幕府之主和 与陂理订约 英俄荷法相继订约 美国驻日领事巴理士续订商约 幕府签约之困难 条约中日本之失败:协定关税 条约中日本之失败:治外法权 开设商埠之利害 闭关时代告终

     

    第九篇 订约通商后之内忧外患(1858— 1867) 091

    日本人对于商约忘理 井伊直弼被刺 日人谓皇妹下嫁为幕府轻侮皇室 浪士仇杀外人 日人不知欧美金银市价 长萨二藩之崛起 诸藩妻子归国后之江户 萨藩侍从暴杀外人 长藩攘夷 长军入京之失败 伊藤博文、井上馨游学归国 长藩内部二党之消长 讨长声中之开港问题 幕府讨长之失败 新

    开兵库港

     

    第十篇 幕府覆亡 101

    强藩劝将军归政 幕府告终 幕府覆亡之原因 一、奢靡穷困 二、神道教及忠君说之盛 三、亲藩之离心 四、浪士之激昂 五、强藩骤起 六、藩士之尊王覆幕 七、外交之困难 幕府对外主和之功

     

    第十一篇 武士道 109

    武士阶级之养成 幕府列藩奖励武士好学 浅野长矩之不辱 大石良雄等袭杀吉良义央 良雄之友天野直之 武士幼年之训练及战时之态度 武士在家庭中及社会上之行为 武士之自杀及殉葬之风 武士之妻 武士道与佛教及儒学 武士流为浪士 武士道之在今日

     

    第十二篇 明治初年中之改革(1867— 1873) 117

    被废幕时之波折 幕兵之败 庆喜之屈服 废幕后之外交 改革期中之官制 复古维新之争 《五事誓文》之用意 初期议官之失败 民始信教自由 维新三杰合谋废藩 废藩之实行 废藩前后之农工商 赋税之改良

     

    第十三篇 文治武功派之党争及立宪运动(1873— 1890) 129

    文治武功三派征韩论之争 江藤新平起兵佐贺 熊本藩士因怨望而起兵 西乡隆盛起兵鹿儿岛 隆盛围攻熊本之失败 隆盛破围重入鹿儿岛 隆盛死后政府之威权 板垣退助请召集民选议院 大隈重信谋开国会 大隈之职被免 伊藤博文组织内阁与修改条约 继续修改条约 过渡时代政党之需要与其缺点

     

    第十四篇 宪法与政府的制度 139

    伊藤博文之编纂宪法 宪法第一章天皇之大权 第二章人民之权利义务 第三章议会法 第四章国务院大臣及枢密顾问 第五章司法之规定 第六章预算 日本宪法不规定地方自治 日本宪法之重大缺点

     

    第十五篇 立宪初期政府政党之冲突(1890— 1894) 147

    二院议员之资格 第一次议会之召集及解散 第二次议会之纷扰 议会削减元勋内阁预算案 议会与政府协商通过预算 国民协会与改进党合作、第二次议会之解散 第三次议会之选举及解散 贵族院袒护内阁 政府与下院冲突之五原因 政府谋移国民注意力于对外

     

    第十六篇 明治二十七年中内政之发达(1867— 1894) 153

    陆 军 154

    实行征实制

    海 军 155

    海军预算之扩张

    财 政 156

    太政官票 财政上三大计划 银行以渐发达

    司 法 158

    《新律纲领》 编制民法商法 监狱之改良

    教 育 160

    学制之订定 女子教育 教会学校及私立学校 文学作品及报纸

    交 通 162

    铁路之建筑 商办铁路之发达 汽船会社 邮局电报及电话

    农工商业 163

    农产与人口之比 造林 渔业 矿业 纺织 商业

    宗 教 165

    定神道为国教 佛教之改革 耶教之盛衰

     

    第十七篇 明治二十七年前之外交(1867— 1894) 167

    修约大使之失败 日俄交换千岛库页 日本收回小笠原岛 中日之琉球台湾交涉 中国争台湾而遗琉球 格兰特论当时东亚情势 日本侵略琉球之野心 日与朝鲜订约认为自主之国 李鸿章对于朝鲜片面之外交政策 一八八二年朝鲜之内乱 日公使助韩开化党作乱 修改条约始末 改约成功之主因

     

    第十八篇 中日之战(1894— 1895) 179

    天津条约中国对韩势力之让步 日韩之邦交益恶 袁世凯监督朝鲜之严厉 朝鲜臣民之无能 中国对韩外交上之孤立 金玉均被刺 朝鲜东学党之乱、中日出兵朝鲜 日使向朝廷要求四事 牙山之战 平壤之战 黄海之战 奉天东南部之战、金州旅顺之战 盖平海城之战 威海卫之战 营口之战 中国议和大使被拒绝 李鸿章被日人狙击、中日媾和 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之酝酿 日人欲望之奢侈

     

    第十九篇 中日战后十年中之内政外交(1894— 1904) 197

    松方及伊藤内阁与议会之冲突 党阁之内讧 议会通过增税案及选举法 立宪政友会与伊藤内阁 桂太郎内阁 军阀势力下之日本内阁 军备以外之各种内政 日政府之经营台湾 朝鲜之局势 列强分割中国之议 美国倡议开放中国门户 英日两国缔结同盟 英日两国盟约重要条款

     

    第二十篇 日俄战争(1904— 1905) 209

    俄国不肯撤满洲驻兵、日俄猜忌渐深 日俄开战前之邦交

    态势 旅顺仁川之海战 鸭绿江之战 金州南山之战 旅顺之

    第二次海战 辽阳之战 辽阳之反攻 旅顺被攻下 奉天大战 

    波罗的海舰队丧失 日军战胜之原因 俄军失败之原因 日俄

    议和,签订《朴资冒斯和约》 日本愿意议和原因分析 日人对

    于外交失败之愤激

     

    第二十一篇 明治末年国势之膨涨(1905— 1912) 221

    西园寺内阁 桂内阁减轻公债息改订关税率 西园内阁整理财政计划 军阀反对西园内阁、议会反对桂内阁 日本谋韩益急 日韩合并 中日间之满洲交涉 美国提议国际共同管理满洲铁路 日英缔结新约 旧金山禁止日童入学之原因、日美协定《绅士同意》及对华条约 日法、日俄缔约

     

    第二十二篇 最近日本内政之嬗变(1912— 1925) 231

    山本权兵卫组阁 大隈首相言行之矛盾 日本对德宣战 日人对华之舆论 元老不满意于大隈 寺内军阀内阁主借款于中国 原敬内阁改定枢密院之律令 华盛顿会议期间原敬被刺 加藤内阁撤回西比利亚驻军 山本内阁时之大地震 皇太子被刺不中 清浦内阁解散议会 加藤高明内阁之政绩 政党党纲之空泛 欧战后日本经济状况 教育之进步 台湾收入之丰 日本改良韩人待遇

     

    第二十三篇 日本最近之外交政策(1912— 1925) 241

    日人赞助中国革命 中国二次革命与日本 日本对中国之二十一条要求 日本不顾中国民情 寺内内阁与段祺瑞 华人主张国民外交之失败 山东问题解决后日人对华注重之点 日美对华宣言 美参议院保留《凡尔赛和约》中之要案 华盛顿会议 美人排日运动 一九二四年美国之移民律 日本在欧战和会之目的 欧战后之日本与俄 日俄缔约

     

    第二十四篇 结论(日本对于世界之贡献及其国内问题) 253

    日人对于世界文明之贡献 政治上重大问题 军事与人民生活问题 教育与固有道德问题 工商业原料器械与妇女问题 资本集中与社会主义问题 人口增加问题 属地同化问题 中日亲善问题 美日开战问题

     

    附录参考书目 260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日本全史
日本简史(精装版)
陈恭禄
日本全史
日本全史
陈恭禄
日本全史
中国近百年史
陈恭禄
日本全史
中国近代史(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脉略,一部被公认为顶尖学术水准的中国近代史经典巨著)
陈恭禄
日本全史
中国通史(上、下)
陈恭禄
日本全史
中国近代史
陈恭禄
日本全史
中国近代史
陈恭禄
日本全史
给大家看的日本通史
陈恭禄
日本全史
印度通史
陈恭禄
日本全史
中国近百年史
陈恭禄
日本全史
日本简史(白话文版)
陈恭禄
日本全史
中国近代史
陈恭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