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与创新——当代职业体育的新经济学分析

垄断与创新——当代职业体育的新经济学分析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7-08
版次: 1
ISBN: 9787563826483
定价: 30.00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分类: 经济
2人买过
  •   《垄断与创新:当代职业体育的新经济学分析》首次利用“新经济”理论之一——注意力经济学对职业体育进行了分析,论证了职业体育的注意力经济属性,探讨了职业体育注意力经济的市场构成,讨论了职业体育注意力经济中明星体制的特点,分析了职业体育联盟的垄断性的经典解释“共生性”,并根据注意力经济中的“赢家通吃”的规律研究了职业体育注意力经济的正反馈机制。
    李伟,1977年5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教育学博士,任教于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2008年荣获“重庆市千人计划”称号,历任重庆市巴南区体育局长,魔星咨询CEO,全国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及大赛执行主任等职务。研究领域涉及新经济学、文化产业、互联网战略管理等。

    1 导论

    1.1 “新经济”背景下职业体育的发展特征

    1.2 新经济理论的革命

    1.3 问题的提出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书内容与意义

    1.6 方法论与研究方法

    1.7 职业体育和职业体育联盟概述

    2 职业体育的注意力经济属性

    2.1 注意力经济释义

    2.2 职业体育的注意力经济属性

    2.3 职业体育注意力经济中的明星体制

    2.4 职业体育注意力经济增长的本质——财富的转移

    3 职业体育注意力经济的产品分析

    3.1 体育产品的理论回顾

    3.2 职业体育注意力经济模式中的产品分析

    4 职业体育注意力经济的市场结构

    4.1 市场结构定义与度量

    4.2 美国职业体育市场集中的过程

    4.3 职业体育市场结构的复杂性

    4.4 职业体育注意力经济的市场结构特征

    4.5 反垄断法

    5 职业体育注意力经济中“赢家通吃”现象成因分析

    5.1 对职业体育联盟垄断的经济解释“共生性”的反思

    5.2 职业体育注意力经济市场上的“赢家通吃”现象

    5.3 “赢家通吃”现象——模仿的悖论

    6 结论及后续研究建议

    6.1 结论

    6.2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垄断与创新:当代职业体育的新经济学分析》首次利用“新经济”理论之一——注意力经济学对职业体育进行了分析,论证了职业体育的注意力经济属性,探讨了职业体育注意力经济的市场构成,讨论了职业体育注意力经济中明星体制的特点,分析了职业体育联盟的垄断性的经典解释“共生性”,并根据注意力经济中的“赢家通吃”的规律研究了职业体育注意力经济的正反馈机制。
  • 作者简介:

    李伟,1977年5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教育学博士,任教于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2008年荣获“重庆市千人计划”称号,历任重庆市巴南区体育局长,魔星咨询CEO,全国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及大赛执行主任等职务。研究领域涉及新经济学、文化产业、互联网战略管理等。

  • 目录:
    1 导论

    1.1 “新经济”背景下职业体育的发展特征

    1.2 新经济理论的革命

    1.3 问题的提出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书内容与意义

    1.6 方法论与研究方法

    1.7 职业体育和职业体育联盟概述

    2 职业体育的注意力经济属性

    2.1 注意力经济释义

    2.2 职业体育的注意力经济属性

    2.3 职业体育注意力经济中的明星体制

    2.4 职业体育注意力经济增长的本质——财富的转移

    3 职业体育注意力经济的产品分析

    3.1 体育产品的理论回顾

    3.2 职业体育注意力经济模式中的产品分析

    4 职业体育注意力经济的市场结构

    4.1 市场结构定义与度量

    4.2 美国职业体育市场集中的过程

    4.3 职业体育市场结构的复杂性

    4.4 职业体育注意力经济的市场结构特征

    4.5 反垄断法

    5 职业体育注意力经济中“赢家通吃”现象成因分析

    5.1 对职业体育联盟垄断的经济解释“共生性”的反思

    5.2 职业体育注意力经济市场上的“赢家通吃”现象

    5.3 “赢家通吃”现象——模仿的悖论

    6 结论及后续研究建议

    6.1 结论

    6.2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