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

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6-10
版次: 1
ISBN: 9787516178171
定价: 6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52页
字数: 256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艺术
7人买过
  •   陇东南地区地处陕甘川交界地带,是秦陇文化、巴蜀文化和藏羌文化交汇之地,境内民间文艺形式繁多,特色鲜明。《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首先对陇东南地区源远流长的伏羲、女娲神话及其流变进行研究。其次,立足陇东南地区远古物质文明与技术进步的成果,就远古玉器、石器、骨器、陶器制造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进行研究。再次,立足陇东南地区丰富的民间文艺形式,重点论述了陇东南民间讲唱艺术、陇东南古代文学、民间文学、陇东南地区艺术考古等的文化内涵、诗美积淀及艺术价值。《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着力考察陇东南地区异常丰富的民间智慧与文人探索、书面文学与民间文艺相激相荡所产生的独一的文学内容,弥补了当前陇东南民间文艺研究的结构性缺陷,取得了整体创新的原创性学术成果。   霍志军(1969- ),甘肃天水人,文学博士,天水师范学院教授。2001年考入江苏师范大学师从孙映逵先生攻读硕士学位,200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师从傅绍良先生攻读博士学位,2010年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唐代文学、陇右地方文献。迄今主持2005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伏羲文化与民族认同”一项,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陇右地方文献与中国文学地图的重绘”一项。获甘肃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甘肃省社科成果三等奖多次。在《文艺研究》《甘肃社会科学》《晋阳学刊》《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 绪论
    第一节 陇东南地区严酷的自然环境
    一 以高原为主的地形、地貌
    二 气候严寒干旱、自然环境恶劣
    三 陇东南地区自然环境的破坏与生产、生活条件的恶化
    第二节 陇东南区域文化发展的人文环境
    一 唐前陇东南地区的政区变化及宋代以后的山区开发
    二 影响陇东南区域文化发展的经济因素
    三 影响陇东南区域文化发展的多元文化、民族因素
    第三节 陇东南区域文化的人文精神
    一 开放兼容、不断创新
    二 果敢勇猛、自强不息
    三 质朴平实、埋头苦干
    四 封闭保守、随遇而安
    第四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 陇东南地区民间文艺的初步收集、整理
    二 陇东南民间文艺的初步研究
    三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陇东南地区远古神话传说
    第一节 伏羲文化的当代人文精神
    一 伏羲文化为探索华夏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 伏羲八卦文化深刻影响了华夏民族的思维方式
    三 伏羲文化丰富和充实了华夏文明的内涵
    四 伏羲文化是华夏文明不断创新的强劲动力
    第二节 伏羲文化的精神特质及现代阐释
    一 伏羲文化之精神特质
    二 伏羲文化的现代阐释
    第三节 女娲神话的原型研究
    一 女娲抟土造人神话反映了先民的生殖崇拜
    二 女娲炼石补天神话的原型分析
    三 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繁衍人类传说之解读
    四 大地湾遗址等史前文明表明清渭流域是女娲神话之源头
    五 从中华文明的形成和辐射看女娲文化之传播途径
    第四节 土族神话的美学阐释
    一 土族先民宇宙观的形象表达
    二 多民族文化的融通整合
    三 土族生存理念的诗性阐释

    第二章 陇东南地区远古工具制造与古代文论
    第一节 陶器制作与古代文学批评关系探析
    一 “陶”:由陶器制作上升到文学批评领域的演进脉络
    二 援陶论文:中国文论之精髓所在
    三 以“范”喻文:中国文论的特色
    四 结论
    第二节 《文心雕龙》对“陶”审美模子的具体运用
    一 《文心雕龙》中对“陶”审美模子的运用情况
    二 《文心雕龙》中从“陶”演化出的文论术语
    三 从“陶”演化出的文论术语看刘勰的批评个性
    第三节 青铜器铸造与中国古代文论关系
    一 由青铜器铸造工艺到古代文论术语的演进线索
    二 “青铜器之喻”与古代文学批评
    三 以青铜器喻文是中国文论的气质性特色之一
    第四节 彩陶对华夏审美思维的影响
    一 彩陶是华夏审美意识起源的哲学基础
    二 彩陶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三 彩陶制作是中国远古神话形成的“母题”之一
    四 彩陶为华夏多种艺术形式注入新鲜血液

    第三章 陇东南地区民间说唱艺术
    第一节 陇南白马人民间故事的艺术特征
    一 陇南白马人民间故事的体式特点
    二 陇南白马人民间故事的艺术特征
    第二节 宕昌县哭嫁歌的诗美积淀
    一 宕昌哭嫁习俗: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二 泪水:女性情感命运的符号
    三 宕昌哭嫁歌中的女性形象
    第三节 陇东道情皮影戏艺术
    一 陇东道情皮影戏简述
    二 文化视阈下的陇东道情皮影戏
    三 陇东道情皮影戏的审美价值
    第四节 华亭曲子戏艺术
    一 华亭曲子戏概述
    二 华亭曲子戏的原生态文化价值
    三 华亭曲子戏的审美特质

    第四章 民间文学视阈下的陇东南古代文学
    第一节 秦早期文学研究的民间视野
    一 秦早期历史文化研究综述
    二 天水放马滩木版地图
    三 陇东南地区出土的秦代民间“曰书”
    四 天水放马滩秦墓《墓主记》的民间文学价值
    第二节 北朝时期陇上民间歌谣的审美价值
    一 北朝陇上民间歌谣概述
    二 北朝陇上民间歌谣的审美特征
    第三节 “陇头流水”——陇东南民间文学的一个典型意象
    一 从陇上民间歌谣到中国文学的经典
    二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
    三 陇头流水——民间智慧与文人探索的互补互动
    第四节 杜甫陇右诗对陇东南地区山川风物的反映
    一 个性化的描写所呈现的陇东南地区风光
    二 盛唐山水诗的新变
    三 《同谷七歌》与《楚辞》的比较研究

    第五章 明清以来陇东南民间文学的特殊视屏
    第一节 洮岷“花儿”的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
    一 洮岷“花儿”——陇东南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
    二 洮岷“花儿”显示出各民族文化交融为中国文学带来的生机
    三 汉语、回调、藏风——洮岷“花儿”的审美特质
    第二节 陇东南地区历代评杜诗碑的文化、文学价值
    一 陇东南地区历代评杜诗碑考析
    二 陇东南地区历代评杜诗碑的文化价值
    三 陇东南地区历代评杜诗碑的文学价值
    第三节 新阳镇霍姓家族契约文书的文化价值
    一 霍姓家族契约文书的整理
    二 霍姓家族契约文书的价值探析
    三 考察陇东南地区民间俗文学的一个特殊视角

    第六章 陇东南地区的艺术考古
    第一节 陇东南地区考古新发现与艺术史研究
    一 陇东南地区艺术考古与音乐史研究
    二 陇东南地区艺术考古与戏曲歌舞史的新发现
    三 陇东南地区艺术考古与美术史研究
    四 古代艺术史研究不能只重视中心地带而忽视边远地区
    第二节 陇东南地区獬豸形象的文化意蕴
    一 獬豸形象的来源
    二 乡间民俗中的獬豸形象
    三 古代建筑中的獬豸形象
    第三节 天水伏羲庙建筑艺术
    一 伏羲庙建筑的文化特性
    二 伏羲庙建筑装饰的题材、装饰材料和表现手法
    三 伏羲庙建筑的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陇东南地区地处陕甘川交界地带,是秦陇文化、巴蜀文化和藏羌文化交汇之地,境内民间文艺形式繁多,特色鲜明。《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首先对陇东南地区源远流长的伏羲、女娲神话及其流变进行研究。其次,立足陇东南地区远古物质文明与技术进步的成果,就远古玉器、石器、骨器、陶器制造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进行研究。再次,立足陇东南地区丰富的民间文艺形式,重点论述了陇东南民间讲唱艺术、陇东南古代文学、民间文学、陇东南地区艺术考古等的文化内涵、诗美积淀及艺术价值。《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着力考察陇东南地区异常丰富的民间智慧与文人探索、书面文学与民间文艺相激相荡所产生的独一的文学内容,弥补了当前陇东南民间文艺研究的结构性缺陷,取得了整体创新的原创性学术成果。
  • 作者简介:
      霍志军(1969- ),甘肃天水人,文学博士,天水师范学院教授。2001年考入江苏师范大学师从孙映逵先生攻读硕士学位,200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师从傅绍良先生攻读博士学位,2010年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唐代文学、陇右地方文献。迄今主持2005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伏羲文化与民族认同”一项,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陇右地方文献与中国文学地图的重绘”一项。获甘肃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甘肃省社科成果三等奖多次。在《文艺研究》《甘肃社会科学》《晋阳学刊》《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
  •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陇东南地区严酷的自然环境
    一 以高原为主的地形、地貌
    二 气候严寒干旱、自然环境恶劣
    三 陇东南地区自然环境的破坏与生产、生活条件的恶化
    第二节 陇东南区域文化发展的人文环境
    一 唐前陇东南地区的政区变化及宋代以后的山区开发
    二 影响陇东南区域文化发展的经济因素
    三 影响陇东南区域文化发展的多元文化、民族因素
    第三节 陇东南区域文化的人文精神
    一 开放兼容、不断创新
    二 果敢勇猛、自强不息
    三 质朴平实、埋头苦干
    四 封闭保守、随遇而安
    第四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 陇东南地区民间文艺的初步收集、整理
    二 陇东南民间文艺的初步研究
    三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陇东南地区远古神话传说
    第一节 伏羲文化的当代人文精神
    一 伏羲文化为探索华夏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 伏羲八卦文化深刻影响了华夏民族的思维方式
    三 伏羲文化丰富和充实了华夏文明的内涵
    四 伏羲文化是华夏文明不断创新的强劲动力
    第二节 伏羲文化的精神特质及现代阐释
    一 伏羲文化之精神特质
    二 伏羲文化的现代阐释
    第三节 女娲神话的原型研究
    一 女娲抟土造人神话反映了先民的生殖崇拜
    二 女娲炼石补天神话的原型分析
    三 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繁衍人类传说之解读
    四 大地湾遗址等史前文明表明清渭流域是女娲神话之源头
    五 从中华文明的形成和辐射看女娲文化之传播途径
    第四节 土族神话的美学阐释
    一 土族先民宇宙观的形象表达
    二 多民族文化的融通整合
    三 土族生存理念的诗性阐释

    第二章 陇东南地区远古工具制造与古代文论
    第一节 陶器制作与古代文学批评关系探析
    一 “陶”:由陶器制作上升到文学批评领域的演进脉络
    二 援陶论文:中国文论之精髓所在
    三 以“范”喻文:中国文论的特色
    四 结论
    第二节 《文心雕龙》对“陶”审美模子的具体运用
    一 《文心雕龙》中对“陶”审美模子的运用情况
    二 《文心雕龙》中从“陶”演化出的文论术语
    三 从“陶”演化出的文论术语看刘勰的批评个性
    第三节 青铜器铸造与中国古代文论关系
    一 由青铜器铸造工艺到古代文论术语的演进线索
    二 “青铜器之喻”与古代文学批评
    三 以青铜器喻文是中国文论的气质性特色之一
    第四节 彩陶对华夏审美思维的影响
    一 彩陶是华夏审美意识起源的哲学基础
    二 彩陶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三 彩陶制作是中国远古神话形成的“母题”之一
    四 彩陶为华夏多种艺术形式注入新鲜血液

    第三章 陇东南地区民间说唱艺术
    第一节 陇南白马人民间故事的艺术特征
    一 陇南白马人民间故事的体式特点
    二 陇南白马人民间故事的艺术特征
    第二节 宕昌县哭嫁歌的诗美积淀
    一 宕昌哭嫁习俗: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二 泪水:女性情感命运的符号
    三 宕昌哭嫁歌中的女性形象
    第三节 陇东道情皮影戏艺术
    一 陇东道情皮影戏简述
    二 文化视阈下的陇东道情皮影戏
    三 陇东道情皮影戏的审美价值
    第四节 华亭曲子戏艺术
    一 华亭曲子戏概述
    二 华亭曲子戏的原生态文化价值
    三 华亭曲子戏的审美特质

    第四章 民间文学视阈下的陇东南古代文学
    第一节 秦早期文学研究的民间视野
    一 秦早期历史文化研究综述
    二 天水放马滩木版地图
    三 陇东南地区出土的秦代民间“曰书”
    四 天水放马滩秦墓《墓主记》的民间文学价值
    第二节 北朝时期陇上民间歌谣的审美价值
    一 北朝陇上民间歌谣概述
    二 北朝陇上民间歌谣的审美特征
    第三节 “陇头流水”——陇东南民间文学的一个典型意象
    一 从陇上民间歌谣到中国文学的经典
    二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
    三 陇头流水——民间智慧与文人探索的互补互动
    第四节 杜甫陇右诗对陇东南地区山川风物的反映
    一 个性化的描写所呈现的陇东南地区风光
    二 盛唐山水诗的新变
    三 《同谷七歌》与《楚辞》的比较研究

    第五章 明清以来陇东南民间文学的特殊视屏
    第一节 洮岷“花儿”的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
    一 洮岷“花儿”——陇东南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
    二 洮岷“花儿”显示出各民族文化交融为中国文学带来的生机
    三 汉语、回调、藏风——洮岷“花儿”的审美特质
    第二节 陇东南地区历代评杜诗碑的文化、文学价值
    一 陇东南地区历代评杜诗碑考析
    二 陇东南地区历代评杜诗碑的文化价值
    三 陇东南地区历代评杜诗碑的文学价值
    第三节 新阳镇霍姓家族契约文书的文化价值
    一 霍姓家族契约文书的整理
    二 霍姓家族契约文书的价值探析
    三 考察陇东南地区民间俗文学的一个特殊视角

    第六章 陇东南地区的艺术考古
    第一节 陇东南地区考古新发现与艺术史研究
    一 陇东南地区艺术考古与音乐史研究
    二 陇东南地区艺术考古与戏曲歌舞史的新发现
    三 陇东南地区艺术考古与美术史研究
    四 古代艺术史研究不能只重视中心地带而忽视边远地区
    第二节 陇东南地区獬豸形象的文化意蕴
    一 獬豸形象的来源
    二 乡间民俗中的獬豸形象
    三 古代建筑中的獬豸形象
    第三节 天水伏羲庙建筑艺术
    一 伏羲庙建筑的文化特性
    二 伏羲庙建筑装饰的题材、装饰材料和表现手法
    三 伏羲庙建筑的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
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
甘肃省文物局 编
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
陇东黄土塬区地质灾害特征与减灾对策研究
胡爱萍 著
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
陇东红色歌谣选译(汉英对照)
闫晓茹 译
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
陇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群众运动
庆阳市档案馆、张君洋、王立明 编
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
陇东高原/中国地理百科
陈广庭 著;“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编
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
陇东旱地饲草高效实用生产技术
曹宏 编
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
陇东红色歌谣选
庆阳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庆阳市文化馆、巩世锋 编
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
陇东北朝佛教造像研究/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
董华锋 著;郑炳林 编
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
陇东历代诗文选注
齐社祥 注
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
陇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武装斗争上中下)
张君洋、王立明 编
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
陇东主要家畜高效养殖技术
曹宏 编
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
陇东:说不完的革命故事
巩世锋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
种子生产与管理(第3版)
霍志军 尹春
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
《御史臺記》輯注
霍志军 辑校
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
陇右地方文献与中国文学地图的重绘
霍志军 著
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
试验统计方法(第3版)
霍志军、尚文艳 编
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
湟水流域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
霍志军 著;芦兰花;雍际春
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
种子生产与管理(第2版)
霍志军、尹春 编
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
作物遗传育种(第二版)/“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霍志军、吕爱枝 编
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
陇右文化研究丛书·盛唐士人求仕活动与文学:以关陇地区为中心
霍志军、安涛 著
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
高职高专教育“十二五”规划建设教材:种子生产与管理
霍志军、尹春 编
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农林牧渔类种植专业教材:经济作物生产技术
霍志军 著
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
高职高专教育“十二五”规划建设教材:试验统计方法
霍志军 著;霍志军、尚文艳 编
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
试验统计方法
霍志军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