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慢之人

耽慢之人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4-05
版次: 1
ISBN: 9787515807409
定价: 38.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纯质纸
页数: 184页
字数: 142千字
分类: 生活
65人买过
  • “耽慢”,是担心太慢吗?作者解释说,是效仿古代优雅文人的“迟延缓慢、随意适性”。自我缓慢,是生活闲适,不慌不忙,或称“自慢”,但在日文的解释,则是“形容自己最拿手、最有把握、最专长的事”(根据何飞鹏先生的《自慢》解释)。是否因为慢工出细活,就把铁杵磨成绣花针,成为最拿手的绝活?古代文人,过的是一种优美的人文生活。吟诗作对,文章写意,诗画言志,文人往来,以文会友,坦诚相处,“我醉欲眠卿可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田园将芜胡不归”,这是何等开阔自在的胸怀?现代人是不是也可以过着优雅的人文生活?当然可以。
    工作是为了耽慢生活于都市,有多长时间未曾好好静心喝一杯茶?茶可使人生起很大的转变。从一杯冲来熬夜牛饮的茶,到安静地坐下来,好好泡茶、好好喝茶、体会茶味。有茶的地方,就是我们静心的空间。心静下来以后,才喝得出其中淡苦甘醇的滋味;如此饮才对得起天地山川生养,茶农辛勤焙制的一叶一华;退散人浮于世的俗虑与纷扰,得以沉缓幽深,体会美好的事物。
    同样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老文化人”邵淑芬,古乐、茶道、茶瓷,件件在行。她认为,每件都需要“慢性”来进行、积极去从事的兴趣,都转化为生活的底蕴和品味。这就是生活的况味。
    和作者一样,我们喜欢古物,并非因为知道东西老,有价值,所以喜欢,而是先喜欢、渐渐了解、接近之后,才明白这就是所谓的古董。古物的皮壳、色泽、斑驳,不喜欢的人会觉得老旧黯沉,在我眼里变成了古色古香,耐看得很。从古琴到一切古器物,我们喜欢那份老味道。茶与乐,应该都来自内在的需要,安顿身心,丰富性灵,或者很单纯地,纯粹让活着这件事闲逸而不无聊。
    从国乐领域,她一步一步钻探中华文化的底蕴,由乐而器而茶,忠于中国人文精神的体悟。虽她谦称一切耽慢悠游所致,但我们深知艺术文化的耕耘,非在一朝一夕,而是一条漫漫长路,是终生的信念与坚持。在“人澹如菊茶书院”学茶十年,深知从水质、茶器、份量、水温、出汤时间、送茶方式、到茶席的设计,样样都是学问。
    听国乐家邵淑芬,用极富韵味的叙述和优美的图片,娓娓道来她一路耽游的精彩故事。本文最后还纪录了她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省的亚维侬戏剧艺术节,进行多场中华传统古乐伴奏的感受,同样耽慢有滋味,这正是“文化“的意义。
    有好茶配好瓷,古乐配好书,让人好好地,慢下脚步,静下心来,沏一壶茶吧。

    邵淑芬,著名国乐大师、茶文化研习者。有一副“老灵魂”的邵淑芬,出生于台湾高雄眷村,从小就莫名爱上国乐,中学加入国乐社,无师自通考上艺专,投入锣鼓乐的钻研,成为台湾第一位习国乐「板鼓」的女性锣鼓师。十八、九岁时,她因一路旁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又在艺专毕业后转兴插考中文系,同时拜入古琴名家张清治门下研习古琴。从台湾国立艺专国乐科毕业后,先后在东吴大学中文系、南华大学美学与艺术管理研究所硕士学习。曾担任各类大中院校“国乐团”教师,《华夏之音》电台节目制作人兼主持人、南华大学民族音乐学系讲师。著有《实用民族管弦乐器手册》(与徐俊萍合著,2003年11月)、《十番锣鼓研究:以苏州十番班为例》(2000年7月)、《中国传统记谱法:古琴减字谱、昆曲工尺谱、锣鼓经谱》(与施德玉、游丽玉合著,1998年6月)。
    她对中国乡野田野调查民间打击乐谱有精深造诣,从西安古乐到新疆手鼓、潮州锣鼓、甚至土家族的「打溜子」、苏南的十番锣鼓;第一手纪录了少数民族留传千年的锣鼓谱。
    邵淑芬因好古,进入古董收藏,也结识了从事古董业的夫婿林敦睦。研习美术出身的林先生,转业制作瓷器,到大陆的江西景德镇落脚烧瓷。与夫婿开始烧制灵动雅致的手绘白瓷,从景德镇转到福建德化县,慢研出德化窑的浮雕白瓷、精美的釉中彩,为行家最爱的逸品。
    目录
    自序1
    推荐序文化不在一朝一夕2
    推荐序优雅的人文生活5
    “耽”之章9
    耽慢之人10
    踏上国乐的门槛14
    十九岁的打鼓“姥”17
    “同期”与“票房”27
    琴与书: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33
    “乐”之章43
    打击乐和锣鼓乐44
    一方风土一方人48
    西安鼓乐51
    新疆手鼓54
    潮州锣鼓57
    土家族打溜子61
    苏南十番锣鼓66
    “器”之章75
    古器物,越陈越香76
    初试古董买卖82
    从古董到新瓷88
    “玩物尚置”,茶味相倚92
    人生功课转向100
    玉瓷润心,“敦睦窑”104
    “茶”之章115
    学茶之始116
    初任事茶人119
    茶与乐123
    我的自在茶129
    “慢”之章137
    在亚维侬139
    传统是奢侈品?147
    慢的生活美学154
    悠游于古160
    附录一:昆曲剧团相关资料166
    水磨曲集昆剧团166
    兰庭昆剧团167
    台北昆曲研习社169
    附录二:琴苑相关资料171
    百乐琴苑171
    等闲琴馆172
    中华古琴学会——台北琴道馆173
  • 内容简介:
    “耽慢”,是担心太慢吗?作者解释说,是效仿古代优雅文人的“迟延缓慢、随意适性”。自我缓慢,是生活闲适,不慌不忙,或称“自慢”,但在日文的解释,则是“形容自己最拿手、最有把握、最专长的事”(根据何飞鹏先生的《自慢》解释)。是否因为慢工出细活,就把铁杵磨成绣花针,成为最拿手的绝活?古代文人,过的是一种优美的人文生活。吟诗作对,文章写意,诗画言志,文人往来,以文会友,坦诚相处,“我醉欲眠卿可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田园将芜胡不归”,这是何等开阔自在的胸怀?现代人是不是也可以过着优雅的人文生活?当然可以。
    工作是为了耽慢生活于都市,有多长时间未曾好好静心喝一杯茶?茶可使人生起很大的转变。从一杯冲来熬夜牛饮的茶,到安静地坐下来,好好泡茶、好好喝茶、体会茶味。有茶的地方,就是我们静心的空间。心静下来以后,才喝得出其中淡苦甘醇的滋味;如此饮才对得起天地山川生养,茶农辛勤焙制的一叶一华;退散人浮于世的俗虑与纷扰,得以沉缓幽深,体会美好的事物。
    同样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老文化人”邵淑芬,古乐、茶道、茶瓷,件件在行。她认为,每件都需要“慢性”来进行、积极去从事的兴趣,都转化为生活的底蕴和品味。这就是生活的况味。
    和作者一样,我们喜欢古物,并非因为知道东西老,有价值,所以喜欢,而是先喜欢、渐渐了解、接近之后,才明白这就是所谓的古董。古物的皮壳、色泽、斑驳,不喜欢的人会觉得老旧黯沉,在我眼里变成了古色古香,耐看得很。从古琴到一切古器物,我们喜欢那份老味道。茶与乐,应该都来自内在的需要,安顿身心,丰富性灵,或者很单纯地,纯粹让活着这件事闲逸而不无聊。
    从国乐领域,她一步一步钻探中华文化的底蕴,由乐而器而茶,忠于中国人文精神的体悟。虽她谦称一切耽慢悠游所致,但我们深知艺术文化的耕耘,非在一朝一夕,而是一条漫漫长路,是终生的信念与坚持。在“人澹如菊茶书院”学茶十年,深知从水质、茶器、份量、水温、出汤时间、送茶方式、到茶席的设计,样样都是学问。
    听国乐家邵淑芬,用极富韵味的叙述和优美的图片,娓娓道来她一路耽游的精彩故事。本文最后还纪录了她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省的亚维侬戏剧艺术节,进行多场中华传统古乐伴奏的感受,同样耽慢有滋味,这正是“文化“的意义。
    有好茶配好瓷,古乐配好书,让人好好地,慢下脚步,静下心来,沏一壶茶吧。

  • 作者简介:
    邵淑芬,著名国乐大师、茶文化研习者。有一副“老灵魂”的邵淑芬,出生于台湾高雄眷村,从小就莫名爱上国乐,中学加入国乐社,无师自通考上艺专,投入锣鼓乐的钻研,成为台湾第一位习国乐「板鼓」的女性锣鼓师。十八、九岁时,她因一路旁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又在艺专毕业后转兴插考中文系,同时拜入古琴名家张清治门下研习古琴。从台湾国立艺专国乐科毕业后,先后在东吴大学中文系、南华大学美学与艺术管理研究所硕士学习。曾担任各类大中院校“国乐团”教师,《华夏之音》电台节目制作人兼主持人、南华大学民族音乐学系讲师。著有《实用民族管弦乐器手册》(与徐俊萍合著,2003年11月)、《十番锣鼓研究:以苏州十番班为例》(2000年7月)、《中国传统记谱法:古琴减字谱、昆曲工尺谱、锣鼓经谱》(与施德玉、游丽玉合著,1998年6月)。
    她对中国乡野田野调查民间打击乐谱有精深造诣,从西安古乐到新疆手鼓、潮州锣鼓、甚至土家族的「打溜子」、苏南的十番锣鼓;第一手纪录了少数民族留传千年的锣鼓谱。
    邵淑芬因好古,进入古董收藏,也结识了从事古董业的夫婿林敦睦。研习美术出身的林先生,转业制作瓷器,到大陆的江西景德镇落脚烧瓷。与夫婿开始烧制灵动雅致的手绘白瓷,从景德镇转到福建德化县,慢研出德化窑的浮雕白瓷、精美的釉中彩,为行家最爱的逸品。
  • 目录:
    目录
    自序1
    推荐序文化不在一朝一夕2
    推荐序优雅的人文生活5
    “耽”之章9
    耽慢之人10
    踏上国乐的门槛14
    十九岁的打鼓“姥”17
    “同期”与“票房”27
    琴与书: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33
    “乐”之章43
    打击乐和锣鼓乐44
    一方风土一方人48
    西安鼓乐51
    新疆手鼓54
    潮州锣鼓57
    土家族打溜子61
    苏南十番锣鼓66
    “器”之章75
    古器物,越陈越香76
    初试古董买卖82
    从古董到新瓷88
    “玩物尚置”,茶味相倚92
    人生功课转向100
    玉瓷润心,“敦睦窑”104
    “茶”之章115
    学茶之始116
    初任事茶人119
    茶与乐123
    我的自在茶129
    “慢”之章137
    在亚维侬139
    传统是奢侈品?147
    慢的生活美学154
    悠游于古160
    附录一:昆曲剧团相关资料166
    水磨曲集昆剧团166
    兰庭昆剧团167
    台北昆曲研习社169
    附录二:琴苑相关资料171
    百乐琴苑171
    等闲琴馆172
    中华古琴学会——台北琴道馆173
查看详情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