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民俗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民俗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12-07
版次: 1
ISBN: 9787515003689
定价: 29.8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16页
字数: 15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62人买过
  •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民俗》这可能是一次伤感的巡阅,历史的标本在身边,我们同它一起老去。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系列以恢弘的视野,高度的文明自觉,用充满情趣的文字配以精美的图片,从古村落到古城、从古河渠到古桥、从古道到古关隘、从古民俗到古文明,带你在历史和民俗的画廊中诗意行走。一千多幅美图,权威考古专家的解读,展现了朝代更迭的频繁、帝王居所的繁华、百姓生存的智慧。历史因此而变得鲜活灵动。
      当今天的年轻人们对“情人节”、“圣诞节”等“进口”洋节热衷不已时,可曾知道久远以前中国各地立春节时的“打春”习俗也曾吸引得观者如云?当今天的人们在现代化的动物园中观赏可爱的狗熊时,可曾知道过去东北地区的鄂伦春族人为了温饱而捕猎黑熊的惊险?当今天的一对幸福的恋人身着礼服走入中西结合的婚礼殿堂时,可知道摩梭人民间曾经普遍采取而至今还流行不已的男不娶、女不嫁的“阿注”走婚?
      是的,中国各地这些昔日的古老民俗的确让现在的人们感到新奇,也值得他们留恋。它们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组成部分,它们可以让今天的人们对中华民族的了解更加立体、全面。想知道得更多吗?就请你打开这本小书吧,它会使你获得更多的答案。  张伯山,南开大学毕业,现任南开大学研究馆员。 第一章 水井旁的篝火:衣食住行
    第一节 锦装素裹巧梳妆
    服饰习俗从古老年代流传至今,有的已成为历史陈迹,还有的则在沉寂多年后又东山再起,展现出古老而又现代的文化魅力。
    第二节 香茶佳肴食多方
    除了各种面馍之外,西北地区的面条食品在中国向来是占有一席之地的。甘肃兰州的清汤牛肉面、陕西的哨子面,甘肃的泾川罐罐馍、静宁锅盔、平凉砂子馍,新疆维吾尔等民族的馕、馓子、油香、拉面、拌面、烤包子及类似馄饨的“确曲儿”……
    第三节 安居美宅温馨乡
    在中国,各族居民的住所先后经历了巢居、洞穴居和地面居等阶段,出现了窑洞、帐篷、竹楼、围屋、土木房屋、宫殿等多种居住建筑形式。四、乘行代步载运忙。
    第四节 乘行代步载运忙
    西藏地区的藏族同胞便发明了多种形制奇特船只,其中最为简单原始的,当然就是独木舟了,此外还有效率更高的木筏和“马头船”。除了这些,在西藏许多河流上还可以看到一种牛皮船。这种船不但为藏区独有,而且历史悠久。
    第五节 奇器巧具堪赞叹
    柯尔克孜族牧民善于巧妙地利用骆驼身上不同部位皮革的特点,制作成种类多样的皮水桶、皮水壶、皮饭碗等日常生活必需品。这些容器不怕摔打碰撞,不怕挤压磕磨,既刚柔相兼又美观耐用,实在是流动性很大的牧民最理想的日用器皿。

    第二章 厚土的残片:仪礼喜丧
    第一节 降世、成丁皆可贺
    中国各个民族先后创造出各种人生礼仪和成人礼仪,以示对人生这两个阶段的重视,从而展现出又一种生动的民族风情侧面,至今让人看了仍然倍感新奇。
    第二节 人生大事结良缘
    押箱弟也不仅仅是跟着娶亲队伍走一遭,还是拿嫁箱钥匙的“掌权人物”,所以在山西被称为小钥匙倌儿。这种婚礼上由小男孩扮演喜童的角色,在其他一些地区的婚礼上也可以看到,河南省黄河流域称之为领郎倌儿,甘肃甘南州藏族则叫做“拦马娃娃”。
    第三节 尽享福祉寿绵延
    据传,朝鲜族的回甲礼起源于13世纪末,至今已经延续流传了好几百年了。这一民俗礼仪既有敬老的寓意,又是朝鲜族婚姻习俗的组成部分,实际上就是老年夫妻结婚60周年的纪念日,因此又称“归婚礼”、“金刚石婚礼”。
    第四节 长眠不归别人寰
    中国许多民族曾先后流行过多种安葬方式,而象藏族人那样至今仍然五种葬法并存的,实属少见。藏族人的这五种葬法分别是天葬、塔葬、火葬、水葬和土葬,这些不同的葬法各自适用于不同的死者。
    第五节 真挚交往礼尚全
    如果说待客洗手还不难让人理解的话,那么沐浴洗澡也成为一种待客礼仪就实在令外乡人感到新奇不已了。在福建许多地方,人们把洗澡称为洗汤,而在宁化地区,洗汤是不论冬夏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更为有趣的是,有客人登门,主人不是先敬烟敬茶,而是先请客人入浴,因此被称为“迎客浴”。

    第三章 风霜下的金枝:图腾禁忌
    第一节 芸芸众神威赫显
    地域广博、民俗多样的中国,在信仰习俗上也是多姿多彩。除了正规宗教的各种神灵外,不同地域还曾流传过各种地域性民间神灵。他们作为特定的守护神,受到多方尊崇。
    第二节 敬仰至深成奇俗
    如今,中国大多数民族的图腾崇拜习俗已经成为尘封的历史,从而更使一些少数民族留存不多的图腾崇拜信仰习俗成为与众不同的民俗特色之一。
    第三节 言行随处避禁忌
    在船上吃鱼时则规矩更多,大鱼上桌后,鱼头应当对着船老大或是舵手,鱼尾对着舢板的小老大,捕鱼手吃中段,其他人只能吃放在自己面前的鱼,并同样不能把鱼翻过来吃。
    第四节 处事判断信卜占
    过去在四川和云南地区曾经流行杀鸡卜卦和看肝卜卦习俗,海南黎族则自唐宋以来开始流传自古越人的鸡骨占卜法,而杀鸡卜卦后来一直流行在珞巴族民间。
    第五节 祖先有灵荫子孙
    由于灵魂不灭观念的影响,他们认为死去的先人已经成为本氏族的保护神,能为子孙后代消灾免难,能使子孙后代幸福安宁,繁衍兴旺,所以要定时对祖先进行隆重祭奠。

    第四章 矇眬夜的几度烟花:节场歌墟
    第一节 节日百貌不暇迎
    灯盏是一种用面做成的形似酒盅的馒头,边缘隆起,中间凹陷,可盛香油,再插上灯芯就可点燃放在屋门两边了。正月十五夜里,孩子们可以毫无顾忌地抢别人家的灯盏来吃,民间称之为“嚼灾”。
    第二节 庙会繁华人接踵
    逛庙会也是北京人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着的一种习俗,“初一逛厂甸,十五闹花灯,燕九白云观,三十雍和宫”,曾是老北京人每年春节逛庙会的游览日程表。
    第三节 聚首相庆乐无穷
    与古老的军歌相比,会上演唱的现代的军歌悠扬抒情,亢奋激昂,充满了阳刚之气,另有一种风韵。此外,军歌会上还开展具有民族传统色彩的体育竞技项目,如射箭、打曲棍球等,一些青年男女则趁此时机寻找意中人。
    第四节 竞技争先演奇能
    不但鸡、牛好斗,狗在这方面也不甘寂寞,在河南开封和新疆麦盖提县都可以见到各种品种的狗斗赛的场面。此外,看似温顺的马和羊也是动物斗赛活动中的主力军。

    第五章 垂暮的工匠:消失的巧工
    第一节 精雕细刻塑玲珑
    民间手工艺也是中国民俗中的一个亮点,民间雕刻工艺则是中国民间手工艺的重要一环。这种手工艺虽然生长于民间,却非“雕虫小技”。无论是木雕、石雕还是角雕、漆雕,其精湛的技艺无不给人以质朴、清新的艺术享受。
    第二节 画笔随心巧点染
    除了天津的杨柳青年画、苏州的桃花坞年画和山东的维坊年画外,在中国的西南边陲还有一种独具特色的年画,那就是四川的绵竹年画。
    第三节 编型织案染活灵
    在大西南,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蜡染图案的题材、造型和风格都各具特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除了蜡染,云南的白族同胞还擅长一种与之相媲美的民间工艺--扎染。

    第六章 水光上的“社戏”:戏曲筝笆
    第一节 击节吟咏声入胜
    各地各民族的说唱艺术尤其耐人欣赏:从东南地区的答嘴鼓,到青藏高原演唱英雄史诗的仲鲁,从东北地区的依玛堪,到华北地区的曲艺相声,一个个独到的艺术形式都是那么引人入胜。
    第二节 生动曲折粉墨登
    无论是福建泉州的牵线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还是广东高州木偶,尽管形式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只由偶人在前台表演,演员本人并不在舞台上露面。临高木偶虽然也是杖头木偶,但却是人、偶同台演出,在中国堪称独一无二。
    第三节 嘹歌曼舞尽欢情
    所谓和尚顶灯舞,是指由身着鹅黄色僧袍、披大红袈裟的“和尚”们头顶粗瓷大碗、迈着唐宋时期风格的舞步,在节奏不断变化的鼓点声中穿梭游动、变换队形的一种集体表演活动。这种表演借鉴了杂技、体操等艺术形式,成为一种动态的造型艺术。
    第四节 珠玉悦耳落盘鸣
    海南黎族乐器主要包括黎鼓、叮咚、口弓、鼻箫、洞箫,以及“唎咧”,它们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就地取材,其主要制做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树木和竹子。

    第七章 衍息轮转的漏刻:生产节令
    第一节 辛耕苦作勤务本
    中国人特别是汉族人把立春视为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予以高度重视,民间因此有“立春大如年”的说法,一度干脆将这一天称为“立春节”。过去在立春这天,中国各地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盛大迎春仪式,其中最为典型的要属“打春牛”仪式了。
    第二节 采集、渔猎得天供
    由于长期以来门巴族和珞巴族的肉食来源主要依赖于狩猎,所以他们十分重视狩猎活动,并形成了他们狩猎文化的种种祭祀和禁忌习俗。珞巴族人从提取毒药制作毒箭、进山狩猎到狩猎归来,都要进行各种不同的祭祀、上供、敬神和巫术占卜活动。
    第三节 放牧、养殖赖人工
    青藏地区的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牲畜种类有多种类型。过去每到春季,从事游牧的藏北牧区牧民们便拿上“投石器”和“风囊”,赶着牛、羊离开冬季畜养基地上路,开始了“逐水草而居”的行程。
    第四节 贩运交易通有无
    对于盐湖的无私给予,驮盐人满怀感激之情,因而自称为“盐湖的儿子”。他们在满载盐袋而归之际,总要举行向盐湖“母亲”祝祷拜别的仪式。
  • 内容简介: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民俗》这可能是一次伤感的巡阅,历史的标本在身边,我们同它一起老去。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系列以恢弘的视野,高度的文明自觉,用充满情趣的文字配以精美的图片,从古村落到古城、从古河渠到古桥、从古道到古关隘、从古民俗到古文明,带你在历史和民俗的画廊中诗意行走。一千多幅美图,权威考古专家的解读,展现了朝代更迭的频繁、帝王居所的繁华、百姓生存的智慧。历史因此而变得鲜活灵动。
      当今天的年轻人们对“情人节”、“圣诞节”等“进口”洋节热衷不已时,可曾知道久远以前中国各地立春节时的“打春”习俗也曾吸引得观者如云?当今天的人们在现代化的动物园中观赏可爱的狗熊时,可曾知道过去东北地区的鄂伦春族人为了温饱而捕猎黑熊的惊险?当今天的一对幸福的恋人身着礼服走入中西结合的婚礼殿堂时,可知道摩梭人民间曾经普遍采取而至今还流行不已的男不娶、女不嫁的“阿注”走婚?
      是的,中国各地这些昔日的古老民俗的确让现在的人们感到新奇,也值得他们留恋。它们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组成部分,它们可以让今天的人们对中华民族的了解更加立体、全面。想知道得更多吗?就请你打开这本小书吧,它会使你获得更多的答案。
  • 作者简介:
     张伯山,南开大学毕业,现任南开大学研究馆员。
  • 目录:
    第一章 水井旁的篝火:衣食住行
    第一节 锦装素裹巧梳妆
    服饰习俗从古老年代流传至今,有的已成为历史陈迹,还有的则在沉寂多年后又东山再起,展现出古老而又现代的文化魅力。
    第二节 香茶佳肴食多方
    除了各种面馍之外,西北地区的面条食品在中国向来是占有一席之地的。甘肃兰州的清汤牛肉面、陕西的哨子面,甘肃的泾川罐罐馍、静宁锅盔、平凉砂子馍,新疆维吾尔等民族的馕、馓子、油香、拉面、拌面、烤包子及类似馄饨的“确曲儿”……
    第三节 安居美宅温馨乡
    在中国,各族居民的住所先后经历了巢居、洞穴居和地面居等阶段,出现了窑洞、帐篷、竹楼、围屋、土木房屋、宫殿等多种居住建筑形式。四、乘行代步载运忙。
    第四节 乘行代步载运忙
    西藏地区的藏族同胞便发明了多种形制奇特船只,其中最为简单原始的,当然就是独木舟了,此外还有效率更高的木筏和“马头船”。除了这些,在西藏许多河流上还可以看到一种牛皮船。这种船不但为藏区独有,而且历史悠久。
    第五节 奇器巧具堪赞叹
    柯尔克孜族牧民善于巧妙地利用骆驼身上不同部位皮革的特点,制作成种类多样的皮水桶、皮水壶、皮饭碗等日常生活必需品。这些容器不怕摔打碰撞,不怕挤压磕磨,既刚柔相兼又美观耐用,实在是流动性很大的牧民最理想的日用器皿。

    第二章 厚土的残片:仪礼喜丧
    第一节 降世、成丁皆可贺
    中国各个民族先后创造出各种人生礼仪和成人礼仪,以示对人生这两个阶段的重视,从而展现出又一种生动的民族风情侧面,至今让人看了仍然倍感新奇。
    第二节 人生大事结良缘
    押箱弟也不仅仅是跟着娶亲队伍走一遭,还是拿嫁箱钥匙的“掌权人物”,所以在山西被称为小钥匙倌儿。这种婚礼上由小男孩扮演喜童的角色,在其他一些地区的婚礼上也可以看到,河南省黄河流域称之为领郎倌儿,甘肃甘南州藏族则叫做“拦马娃娃”。
    第三节 尽享福祉寿绵延
    据传,朝鲜族的回甲礼起源于13世纪末,至今已经延续流传了好几百年了。这一民俗礼仪既有敬老的寓意,又是朝鲜族婚姻习俗的组成部分,实际上就是老年夫妻结婚60周年的纪念日,因此又称“归婚礼”、“金刚石婚礼”。
    第四节 长眠不归别人寰
    中国许多民族曾先后流行过多种安葬方式,而象藏族人那样至今仍然五种葬法并存的,实属少见。藏族人的这五种葬法分别是天葬、塔葬、火葬、水葬和土葬,这些不同的葬法各自适用于不同的死者。
    第五节 真挚交往礼尚全
    如果说待客洗手还不难让人理解的话,那么沐浴洗澡也成为一种待客礼仪就实在令外乡人感到新奇不已了。在福建许多地方,人们把洗澡称为洗汤,而在宁化地区,洗汤是不论冬夏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更为有趣的是,有客人登门,主人不是先敬烟敬茶,而是先请客人入浴,因此被称为“迎客浴”。

    第三章 风霜下的金枝:图腾禁忌
    第一节 芸芸众神威赫显
    地域广博、民俗多样的中国,在信仰习俗上也是多姿多彩。除了正规宗教的各种神灵外,不同地域还曾流传过各种地域性民间神灵。他们作为特定的守护神,受到多方尊崇。
    第二节 敬仰至深成奇俗
    如今,中国大多数民族的图腾崇拜习俗已经成为尘封的历史,从而更使一些少数民族留存不多的图腾崇拜信仰习俗成为与众不同的民俗特色之一。
    第三节 言行随处避禁忌
    在船上吃鱼时则规矩更多,大鱼上桌后,鱼头应当对着船老大或是舵手,鱼尾对着舢板的小老大,捕鱼手吃中段,其他人只能吃放在自己面前的鱼,并同样不能把鱼翻过来吃。
    第四节 处事判断信卜占
    过去在四川和云南地区曾经流行杀鸡卜卦和看肝卜卦习俗,海南黎族则自唐宋以来开始流传自古越人的鸡骨占卜法,而杀鸡卜卦后来一直流行在珞巴族民间。
    第五节 祖先有灵荫子孙
    由于灵魂不灭观念的影响,他们认为死去的先人已经成为本氏族的保护神,能为子孙后代消灾免难,能使子孙后代幸福安宁,繁衍兴旺,所以要定时对祖先进行隆重祭奠。

    第四章 矇眬夜的几度烟花:节场歌墟
    第一节 节日百貌不暇迎
    灯盏是一种用面做成的形似酒盅的馒头,边缘隆起,中间凹陷,可盛香油,再插上灯芯就可点燃放在屋门两边了。正月十五夜里,孩子们可以毫无顾忌地抢别人家的灯盏来吃,民间称之为“嚼灾”。
    第二节 庙会繁华人接踵
    逛庙会也是北京人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着的一种习俗,“初一逛厂甸,十五闹花灯,燕九白云观,三十雍和宫”,曾是老北京人每年春节逛庙会的游览日程表。
    第三节 聚首相庆乐无穷
    与古老的军歌相比,会上演唱的现代的军歌悠扬抒情,亢奋激昂,充满了阳刚之气,另有一种风韵。此外,军歌会上还开展具有民族传统色彩的体育竞技项目,如射箭、打曲棍球等,一些青年男女则趁此时机寻找意中人。
    第四节 竞技争先演奇能
    不但鸡、牛好斗,狗在这方面也不甘寂寞,在河南开封和新疆麦盖提县都可以见到各种品种的狗斗赛的场面。此外,看似温顺的马和羊也是动物斗赛活动中的主力军。

    第五章 垂暮的工匠:消失的巧工
    第一节 精雕细刻塑玲珑
    民间手工艺也是中国民俗中的一个亮点,民间雕刻工艺则是中国民间手工艺的重要一环。这种手工艺虽然生长于民间,却非“雕虫小技”。无论是木雕、石雕还是角雕、漆雕,其精湛的技艺无不给人以质朴、清新的艺术享受。
    第二节 画笔随心巧点染
    除了天津的杨柳青年画、苏州的桃花坞年画和山东的维坊年画外,在中国的西南边陲还有一种独具特色的年画,那就是四川的绵竹年画。
    第三节 编型织案染活灵
    在大西南,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蜡染图案的题材、造型和风格都各具特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除了蜡染,云南的白族同胞还擅长一种与之相媲美的民间工艺--扎染。

    第六章 水光上的“社戏”:戏曲筝笆
    第一节 击节吟咏声入胜
    各地各民族的说唱艺术尤其耐人欣赏:从东南地区的答嘴鼓,到青藏高原演唱英雄史诗的仲鲁,从东北地区的依玛堪,到华北地区的曲艺相声,一个个独到的艺术形式都是那么引人入胜。
    第二节 生动曲折粉墨登
    无论是福建泉州的牵线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还是广东高州木偶,尽管形式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只由偶人在前台表演,演员本人并不在舞台上露面。临高木偶虽然也是杖头木偶,但却是人、偶同台演出,在中国堪称独一无二。
    第三节 嘹歌曼舞尽欢情
    所谓和尚顶灯舞,是指由身着鹅黄色僧袍、披大红袈裟的“和尚”们头顶粗瓷大碗、迈着唐宋时期风格的舞步,在节奏不断变化的鼓点声中穿梭游动、变换队形的一种集体表演活动。这种表演借鉴了杂技、体操等艺术形式,成为一种动态的造型艺术。
    第四节 珠玉悦耳落盘鸣
    海南黎族乐器主要包括黎鼓、叮咚、口弓、鼻箫、洞箫,以及“唎咧”,它们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就地取材,其主要制做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树木和竹子。

    第七章 衍息轮转的漏刻:生产节令
    第一节 辛耕苦作勤务本
    中国人特别是汉族人把立春视为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予以高度重视,民间因此有“立春大如年”的说法,一度干脆将这一天称为“立春节”。过去在立春这天,中国各地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盛大迎春仪式,其中最为典型的要属“打春牛”仪式了。
    第二节 采集、渔猎得天供
    由于长期以来门巴族和珞巴族的肉食来源主要依赖于狩猎,所以他们十分重视狩猎活动,并形成了他们狩猎文化的种种祭祀和禁忌习俗。珞巴族人从提取毒药制作毒箭、进山狩猎到狩猎归来,都要进行各种不同的祭祀、上供、敬神和巫术占卜活动。
    第三节 放牧、养殖赖人工
    青藏地区的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牲畜种类有多种类型。过去每到春季,从事游牧的藏北牧区牧民们便拿上“投石器”和“风囊”,赶着牛、羊离开冬季畜养基地上路,开始了“逐水草而居”的行程。
    第四节 贩运交易通有无
    对于盐湖的无私给予,驮盐人满怀感激之情,因而自称为“盐湖的儿子”。他们在满载盐袋而归之际,总要举行向盐湖“母亲”祝祷拜别的仪式。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民俗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村落
刘沛林 著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民俗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城
李敬东、黄义军 著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民俗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桥
崔存明 著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民俗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河渠
何力 著
相关图书 / 更多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民俗
正在变暖的星球
李康燕 成贝贝 张文山 著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民俗
正在消失的南方
朱山坡 著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民俗
正在长大系列寻找失踪的父亲
王巨成 著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民俗
正在抢救中
李鸿政 著;博集天卷 出品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民俗
正在消失的物种
〔英〕比阿特丽斯·福歇尔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民俗
正在消失的村庄天津东郊村落文化留迹(套装上中下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东丽区委员会、文史委员会 编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民俗
正在写诗:地球上的宅基地诗歌精选集
张执浩 著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民俗
正在写诗的年轻人
李柳杨 编选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民俗
正在变化的天空——一位小说家的纪行
诺曼·刘易斯 著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民俗
正在遇见的革命:百家争说“物π网”
田民;马宏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民俗
正在长大系列我们的秘密
王巨成 著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民俗
正在发射:文昌发射场与长征五号纪实
王秋燕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民俗
中国自然与人文景观集成
张伯山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