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病

中国社会病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2013-06
版次: 1
ISBN: 9787508074399
定价: 3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12页
字数: 314千字
分类: 社会文化
127人买过
  •   目睹中国之病现象,这是一部不遮家丑、真正关心百姓的书。
      没有人民幸福,就没有社会进步。社会不能抛弃人民独自进步,也无法撇下人民实现进步,如果选择“看不见”仇恨的情绪、不公正的现象、边缘群体的艰难存在、人民权益的被践踏,中国之社会病必将越来越深重。
      李松用他犀利的笔、忧虑的心、前瞻的思考、独立的“新闻眼”写下他“看见”“窥见”“洞见”的社会之丑、社会之病,供人们深思自省。
      过去的不能白白过去,死去的不能白白死去,眼前的必须不能苟且,活着的必须不能无视。这不是一本出气书,这是民生现状的写实与追问!   李松,云南作协会员。
      曾任新华社内参编辑、新华网北京频道总监,现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其作品曾于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获“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奖”,多篇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他是披露“驻京办”内幕的第一人,多位中央领导看过他的报道后作了重要批示,从此引发中国社会对“驻京办”问题持续的高度关注。
      作品《中国隐性权力调查》销售近30000册,目前销售持续。 开篇 不能让仇恨成为“社会病”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迫切需要有一种实现公正的合法渠道,适当减轻人们就业、子女就学、住房、医疗方面的压力。否则,弱势人群怨恨和报复的非理性心态难以抚平或消除,仇恨有可能成为一种可怕的“社会病”。 

    第一篇 公平正义:比太阳有光辉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拿什么来终结高速公路暴利收费
    出租车司机干吗这么拼命
    谁动了作者转载稿费……
    “顺风车”的法律风险
    民间公益之惑
    富人为什么要移民
    非法行医直戳医疗体制痛点
    成人文化的中国现状 

    第二篇 边缘生存:隐秘的群体
    在城市化进程中,边缘化群体不断膨胀,正成为一个越发严峻的社会问题。与此相对应,如何有效地清理制度环境,让合理的制度归位,不合理的制度退场,是当前面临的一项历史性任务。
    “拆迁富翁”的未来隐忧
    “摩尔狂潮”下的农民失地之痛
    新闻线人:媒体大战中的隐形人
    单身女性“非婚生育”惹了谁
    “网络打手”的江湖生存
    谁让孩子成了特“困”生
    “网络钓鱼”肆虐谁之过
    都市“异性合租”灰幕 

    第三篇 幸福快乐:期待来敲门
    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梦,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大概就是“幸福”了。但是,幸福不会自动来敲门,它需要每个人去伸张。幸福并不虚无缥缈,只要人人都把权利紧握手中,把责任扛在肩上。
    “幸福社区”离现实有多远
    不该发生的“记忆危机”
    你靠什么养老
    你的房子抗得住地震吗
    诚信问题让中国人很纠结
    “带薪休假”为何没有底气
    谁偷走了我们的幸福
    “自媒体”引领中国公民社会 

    第四篇 民生权益:看不见的“黑洞”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法理基础,是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根本体现。因此,政府除了依法治国,必须务实、清廉地为人民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不应有任何特权。
    北京暴雨追问城市应急能力
    大灾难时,你如何回家
    探访大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是说着玩的
    政务中心离“阳光”有多远
    底层向上流动机会缘何减少
    官方民调:钢丝绳上的舞蹈
    社会组织:活跃的公共治理参与者 

    尾篇 加大“社会心态”调适力度
    加大社会心态调适力度,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附录 李松民生对话录
    《中国商报》专访李松:我们的诚信出了什么问题
    《深圳特区报》专访李松:“阳光”照不到的隐性权力
    本书文章原发刊物一览表
  • 内容简介:
      目睹中国之病现象,这是一部不遮家丑、真正关心百姓的书。
      没有人民幸福,就没有社会进步。社会不能抛弃人民独自进步,也无法撇下人民实现进步,如果选择“看不见”仇恨的情绪、不公正的现象、边缘群体的艰难存在、人民权益的被践踏,中国之社会病必将越来越深重。
      李松用他犀利的笔、忧虑的心、前瞻的思考、独立的“新闻眼”写下他“看见”“窥见”“洞见”的社会之丑、社会之病,供人们深思自省。
      过去的不能白白过去,死去的不能白白死去,眼前的必须不能苟且,活着的必须不能无视。这不是一本出气书,这是民生现状的写实与追问!
  • 作者简介:
      李松,云南作协会员。
      曾任新华社内参编辑、新华网北京频道总监,现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其作品曾于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获“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奖”,多篇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他是披露“驻京办”内幕的第一人,多位中央领导看过他的报道后作了重要批示,从此引发中国社会对“驻京办”问题持续的高度关注。
      作品《中国隐性权力调查》销售近30000册,目前销售持续。
  • 目录:
    开篇 不能让仇恨成为“社会病”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迫切需要有一种实现公正的合法渠道,适当减轻人们就业、子女就学、住房、医疗方面的压力。否则,弱势人群怨恨和报复的非理性心态难以抚平或消除,仇恨有可能成为一种可怕的“社会病”。 

    第一篇 公平正义:比太阳有光辉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拿什么来终结高速公路暴利收费
    出租车司机干吗这么拼命
    谁动了作者转载稿费……
    “顺风车”的法律风险
    民间公益之惑
    富人为什么要移民
    非法行医直戳医疗体制痛点
    成人文化的中国现状 

    第二篇 边缘生存:隐秘的群体
    在城市化进程中,边缘化群体不断膨胀,正成为一个越发严峻的社会问题。与此相对应,如何有效地清理制度环境,让合理的制度归位,不合理的制度退场,是当前面临的一项历史性任务。
    “拆迁富翁”的未来隐忧
    “摩尔狂潮”下的农民失地之痛
    新闻线人:媒体大战中的隐形人
    单身女性“非婚生育”惹了谁
    “网络打手”的江湖生存
    谁让孩子成了特“困”生
    “网络钓鱼”肆虐谁之过
    都市“异性合租”灰幕 

    第三篇 幸福快乐:期待来敲门
    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梦,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大概就是“幸福”了。但是,幸福不会自动来敲门,它需要每个人去伸张。幸福并不虚无缥缈,只要人人都把权利紧握手中,把责任扛在肩上。
    “幸福社区”离现实有多远
    不该发生的“记忆危机”
    你靠什么养老
    你的房子抗得住地震吗
    诚信问题让中国人很纠结
    “带薪休假”为何没有底气
    谁偷走了我们的幸福
    “自媒体”引领中国公民社会 

    第四篇 民生权益:看不见的“黑洞”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法理基础,是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根本体现。因此,政府除了依法治国,必须务实、清廉地为人民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不应有任何特权。
    北京暴雨追问城市应急能力
    大灾难时,你如何回家
    探访大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是说着玩的
    政务中心离“阳光”有多远
    底层向上流动机会缘何减少
    官方民调:钢丝绳上的舞蹈
    社会组织:活跃的公共治理参与者 

    尾篇 加大“社会心态”调适力度
    加大社会心态调适力度,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附录 李松民生对话录
    《中国商报》专访李松:我们的诚信出了什么问题
    《深圳特区报》专访李松:“阳光”照不到的隐性权力
    本书文章原发刊物一览表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中国社会病
中国蜚蠊大图鉴
王宗庆 邱鹭 车艳丽
中国社会病
中国海洋法治发展报告(2023)
海洋法治发展报告编写组
中国社会病
中国致公党史
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
中国社会病
中国音乐文学
杨赛
中国社会病
中国分省交通地图-安徽省(2024)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社会病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弘扬研究书系)
戴木才
中国社会病
中国分省交通地图-宁夏回族自治区(2024)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社会病
中国低碳化发电技术创新发展报告.2023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编著.--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4.1
中国社会病
中国租界通史
费成康
中国社会病
中国戏剧学史稿(增订本)
叶长海 著
中国社会病
中国债券市场违约处置研究
毛振华 等著
中国社会病
中国诗的精神:诗学独立宣言暨与经院式文学哲学研究的决裂 诗歌研究 经典诗歌 说诗
孙亚君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