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论语

新论语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口述
2016-09
版次: 1
ISBN: 9787108056276
定价: 45.00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02页
字数: 275千字
分类: 哲学心理学
293人买过
  •   “《论语》并非一部成熟之作,而是一部未经整理的课堂笔记。”——钱宁
      《新论语》将《论语》原有的二十篇体例完全打破,从“仁”的定义和内涵出发,以孔子的思想脉络重新结构原文文本,使其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这样的系统性分拆和重构,在没有一字一句增删的情况下,《论语》呈现出全新面貌——孔子思想的逻辑性和深刻性从文本中直接呈现出来:“仁”为核心,“孝”、“悌”、“信”视为其呈现形态,“礼”为其外化形式,学习和修身是其求取的途径,治国和处世是其实践的方式;而孔子对时政的抨击和对各种人物的评论,则如今天的“案例教学”,旨在向弟子们解释和阐发“仁”之内涵,以及在具体事例中如何评判。
      重构后的《论语》成为为有主题、有论证、有展开、有层次、有案例的文本,成为一本无需繁琐注释就能读懂的新经典。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教授称此书:“不加一字,不减一字,编而不作,《论语》一新。”

      钱宁,祖籍上海嘉定,出生于南京,成长于北京。毕业于人民大学,后为报社记者。曾留学美国,在密歇根大学学习。1995年回国,在北京工作。著有新闻纪实作品《留学美国》(1996),长篇历史小说《秦相李斯》(2000)、《圣人》(2004),学术随笔集《尼山风光》(2010)。作品被译成英文、日文等多国文字。《圣人》被改编为大型电视连续剧《孔子》。
    序言 重构的经典 
    内编:孔子之语 
    核心篇第一 
    一、仁为核心 
    仁者,二人也,即人与他人的关系。一部《论语》,以“仁”为核心而展开论述。“仁”的定义及内涵,以及如何做到“仁”的具体要求。 

     
    (一)仁是什么 
    (二)仁不是什么 
    (三)如何做到仁 
    (四)仁者之仁 
    二、仁之形态 
    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仁”呈现出不同形态:与父母之间为“孝”,与兄弟之间为“涕”,与他人之间为“信”,其中,孝为基本,因为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是一个人出生时获得的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一)仁自孝始 
    (二)悌即亲情 
    (三)信是准则 
    三、外化为礼 
    “仁”外化为“礼”,是治国的基本原则,也是君臣间的“契约”,体现在各种仪式典礼之中,并形成社会中人与人不同关系的行为规范。 

     
    (一)礼基于仁 
    (二)治国之本 
    (三)君臣之道 
    (四)礼之本质 
    (五)礼之承继 
    路径篇第二 
    一、求仁之途 
    个人求仁之途有三:学习、修身和践行。学习,是获取知识;修身,是培养品德;践行,是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感晤。三条途径,只有一个目的,为的是达到“仁”的境界。 

     
    (一)学习 
    (二)修身 
    (三)践行 
    …… 
    外编:弟子之言 

  • 内容简介:
      “《论语》并非一部成熟之作,而是一部未经整理的课堂笔记。”——钱宁
      《新论语》将《论语》原有的二十篇体例完全打破,从“仁”的定义和内涵出发,以孔子的思想脉络重新结构原文文本,使其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这样的系统性分拆和重构,在没有一字一句增删的情况下,《论语》呈现出全新面貌——孔子思想的逻辑性和深刻性从文本中直接呈现出来:“仁”为核心,“孝”、“悌”、“信”视为其呈现形态,“礼”为其外化形式,学习和修身是其求取的途径,治国和处世是其实践的方式;而孔子对时政的抨击和对各种人物的评论,则如今天的“案例教学”,旨在向弟子们解释和阐发“仁”之内涵,以及在具体事例中如何评判。
      重构后的《论语》成为为有主题、有论证、有展开、有层次、有案例的文本,成为一本无需繁琐注释就能读懂的新经典。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教授称此书:“不加一字,不减一字,编而不作,《论语》一新。”

  • 作者简介:
      钱宁,祖籍上海嘉定,出生于南京,成长于北京。毕业于人民大学,后为报社记者。曾留学美国,在密歇根大学学习。1995年回国,在北京工作。著有新闻纪实作品《留学美国》(1996),长篇历史小说《秦相李斯》(2000)、《圣人》(2004),学术随笔集《尼山风光》(2010)。作品被译成英文、日文等多国文字。《圣人》被改编为大型电视连续剧《孔子》。
  • 目录:
    序言 重构的经典 
    内编:孔子之语 
    核心篇第一 
    一、仁为核心 
    仁者,二人也,即人与他人的关系。一部《论语》,以“仁”为核心而展开论述。“仁”的定义及内涵,以及如何做到“仁”的具体要求。 

     
    (一)仁是什么 
    (二)仁不是什么 
    (三)如何做到仁 
    (四)仁者之仁 
    二、仁之形态 
    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仁”呈现出不同形态:与父母之间为“孝”,与兄弟之间为“涕”,与他人之间为“信”,其中,孝为基本,因为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是一个人出生时获得的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一)仁自孝始 
    (二)悌即亲情 
    (三)信是准则 
    三、外化为礼 
    “仁”外化为“礼”,是治国的基本原则,也是君臣间的“契约”,体现在各种仪式典礼之中,并形成社会中人与人不同关系的行为规范。 

     
    (一)礼基于仁 
    (二)治国之本 
    (三)君臣之道 
    (四)礼之本质 
    (五)礼之承继 
    路径篇第二 
    一、求仁之途 
    个人求仁之途有三:学习、修身和践行。学习,是获取知识;修身,是培养品德;践行,是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感晤。三条途径,只有一个目的,为的是达到“仁”的境界。 

     
    (一)学习 
    (二)修身 
    (三)践行 
    …… 
    外编:弟子之言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