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原生态保护/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第三辑)

博物馆的原生态保护/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第三辑)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7-10
版次: 1
ISBN: 9787561859551
定价: 24.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54页
字数: 192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6人买过
  •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自己一路前行?除了文物人“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情结外,恐怕*主要的就是“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的工作方法。不断出现的问题、不断凸现的矛盾和不断涌现的挑战,将时间撕裂成一块块“碎片”,甚至一天之内要进行几次“脑筋急转弯”。如果不能针对闪过的想法及时停下来思考、面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静下来反思,就会陷于疲于应付、不堪重负的境地。城乡建设大规模展开的时期,必然是文化遗产保护*紧迫、*关键的历史阶段。只有“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才能在复杂的情况下,夯实基础,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在困难的情况下,深思熟虑,心中有数,底气十足;在紧急的情况下,头脑清醒,敢于直面,坚守底线。
      “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的工作方法,需要持之以恒,读书、思考、写作、归纳,早已成为每天的必修课。无论是在考察途中的汽车里,还是在往返的飞机上,抑或是在家中的书桌前,以电脑为伴,将考察的感想、调研的体会、阅读的心得及时记录下来。正是因为这一次次的梳理思绪、深化认识,长期下来,居然积攒下上千万字的记录,包括论文、报告、访谈、提案,林林总总,其中既有“一吐为快”的真实感受,也有“深思熟虑”的肺腑之言,还有“临阵磨枪”的即席表达。将它们汇集起来,既是一个时期实践经验的点滴记载,也是一个时代文化遗产事业的综合纪实,还是一个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不息生命的心灵写作。面对这些海量且繁杂的“原生态”记录,早已萌生出按照内容进行分类归纳的愿望。所幸天津大学出版社伸出援手,以“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为名,按照不同内容进行分辑分册,涉及文化遗产保护基础建设、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实施和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等诸多方面。
      一路走来,吴良镛教授的学术思想始终像一座灯塔照亮我前行的方向。“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源于吴良镛教授所倡导的“融贯的综合研究”理论框架。就是力图从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入的角度,分析和梳理文化遗产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和建立新的文化遗产类型和相应的保护方式,使制约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瓶颈问题不断得以有效解决。实践证明: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文化建设、博物馆发展,在方法上、尺度上、内容上虽然各有不同,但是三者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三位一体进行“融贯的综合研究”,则可以呈现出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视野。
      从1984年进入城市规划部门以来已经30余载,从1994年进入文物系统以来也已经20余年,其间有不少令人难忘的回忆。   单霁翔,1954年7月出生。1980-1984年赴日本留学,从事历史性城市保护规划研究。回国后历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房山区区委书记、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为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师从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获工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5年3月,获美国规划协会“规划事业杰出人物奖”。2014年9月,获国际文物修护学会“福布斯奖”。
      出版《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等多部专著,并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 在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奠基仪式上的讲话
    走进“厂义博物馆学”的时代
    在贵州生态博物馆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干世界”
    探讨社区博物馆的核心理念
    社区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初探
    关于浙江安吉生态博物馆聚落的思考
    关于加强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提案
    在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实现原生环境保护的生态博物馆
    在全国生态(社区)博物馆研讨会上的主旨报告
    从“建筑+收藏+专家+观众”到“地域+传统+记忆+居民”
  • 内容简介: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自己一路前行?除了文物人“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情结外,恐怕*主要的就是“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的工作方法。不断出现的问题、不断凸现的矛盾和不断涌现的挑战,将时间撕裂成一块块“碎片”,甚至一天之内要进行几次“脑筋急转弯”。如果不能针对闪过的想法及时停下来思考、面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静下来反思,就会陷于疲于应付、不堪重负的境地。城乡建设大规模展开的时期,必然是文化遗产保护*紧迫、*关键的历史阶段。只有“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才能在复杂的情况下,夯实基础,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在困难的情况下,深思熟虑,心中有数,底气十足;在紧急的情况下,头脑清醒,敢于直面,坚守底线。
      “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的工作方法,需要持之以恒,读书、思考、写作、归纳,早已成为每天的必修课。无论是在考察途中的汽车里,还是在往返的飞机上,抑或是在家中的书桌前,以电脑为伴,将考察的感想、调研的体会、阅读的心得及时记录下来。正是因为这一次次的梳理思绪、深化认识,长期下来,居然积攒下上千万字的记录,包括论文、报告、访谈、提案,林林总总,其中既有“一吐为快”的真实感受,也有“深思熟虑”的肺腑之言,还有“临阵磨枪”的即席表达。将它们汇集起来,既是一个时期实践经验的点滴记载,也是一个时代文化遗产事业的综合纪实,还是一个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不息生命的心灵写作。面对这些海量且繁杂的“原生态”记录,早已萌生出按照内容进行分类归纳的愿望。所幸天津大学出版社伸出援手,以“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为名,按照不同内容进行分辑分册,涉及文化遗产保护基础建设、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实施和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等诸多方面。
      一路走来,吴良镛教授的学术思想始终像一座灯塔照亮我前行的方向。“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源于吴良镛教授所倡导的“融贯的综合研究”理论框架。就是力图从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入的角度,分析和梳理文化遗产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和建立新的文化遗产类型和相应的保护方式,使制约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瓶颈问题不断得以有效解决。实践证明: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文化建设、博物馆发展,在方法上、尺度上、内容上虽然各有不同,但是三者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三位一体进行“融贯的综合研究”,则可以呈现出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视野。
      从1984年进入城市规划部门以来已经30余载,从1994年进入文物系统以来也已经20余年,其间有不少令人难忘的回忆。
  • 作者简介:
      单霁翔,1954年7月出生。1980-1984年赴日本留学,从事历史性城市保护规划研究。回国后历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房山区区委书记、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为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师从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获工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5年3月,获美国规划协会“规划事业杰出人物奖”。2014年9月,获国际文物修护学会“福布斯奖”。
      出版《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等多部专著,并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
  • 目录:
    在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奠基仪式上的讲话
    走进“厂义博物馆学”的时代
    在贵州生态博物馆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干世界”
    探讨社区博物馆的核心理念
    社区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初探
    关于浙江安吉生态博物馆聚落的思考
    关于加强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提案
    在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实现原生环境保护的生态博物馆
    在全国生态(社区)博物馆研讨会上的主旨报告
    从“建筑+收藏+专家+观众”到“地域+传统+记忆+居民”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