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讲坛:利玛窦入华及其他

名家讲坛:利玛窦入华及其他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黄山书社
2017-04
版次: 1
ISBN: 9787546162201
定价: 32.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14页
字数: 16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历史
29人买过
  •   利玛窦是中国入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中小学教科书都会提到这么一个耶稣会士,在明末万历年间来到中国传教,同时把当时西洋的新知传人了中国。利玛窦入华作为一个代表,作为一个历史象征,反映了中西文化在16世纪接触时的互动,有碰撞,有吸纳,有排斥,还有意想不到的个人心理冲突与对文化的自我审视。
      以中国这方面来说,基督教教义的传人,必然引起文化与宗教意识的冲突与反思。基督教教义如何对应已在中国逐渐合流的儒、释、道三家思想?如何吸纳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中国教民?如何对待中国的敬天法祖传统?如何让历来采取开放式宗教情怀的士大夫皈依一神论的基督教?在在都使传教士面对文化碰撞、冲突与互动这些重大议题。这些不但是历史研究的重大议题,也是现代人关心的人类处境中难以解决的困惑。
      耶稣会士来华,还引发了中国有识之士对天文地理的重新审视,改变了一些人的世界观与认识论。徐光启与李之藻追随利玛窦,探索西方数理知识领域,有其宗教皈依的实践一面,但有着个人对知识追求的好奇,反映了西洋文化传统可以强烈吸引中国知识分子的事实。目前有些学者过分强调利玛窦与徐光启传递西洋新知是一种策略与阴谋,时时故意扭曲科学知识以适应传教目的,或处心积虑贬低中国科学传统,以彰显西洋数理知识之优越,制造传教的空气。这种文化批判的研究法,固然可以刺探当事人自己也意识不到的幽暗心理,却忽视了更为明显的人类对知识的好奇。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探求,是研究利玛窦及传教士来华给我们的一个启示。
      我对利玛窦入华虽然饶有兴趣,也研读过大部分能够到手的历史材料,却始终没有以之作为研究的课题。邀请张错兄来城市大学,集中探讨相关的一些课题,为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讲座,让我重温了一些过去思考过的问题,温故而知新,倒有无穷乐趣。
      张错兄在进行讲座时,城市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办了一个“利玛窦及四百年来之中西文化互动”国际学术研讨会,并由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教授带队,到北京参观了利玛窦及早期在华传教士的墓地。遗址历尽沧桑,还经过多次的破坏与重整,规模与安排都非复原貌了。当时我们一行人寻访墓地,沿途问路,许多居民不但不知墓地何在,而且连利玛窦是何许人也不知道。   张错,美国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爱荷华大学博士后。现任美国南加州大学东亚语文学系系主任及比较文学系教授。著有《当代美国诗风貌》《从莎士比亚到上田秋成——东西文学批评研究》《冯至评传》等。 自序
    比较文化篇
    一、传承与影响——明清时期基督教文明的入华策略
    二、利玛窦之死——中西文明相互的折中与排斥
    三、附会以教化——《伊索寓言》中译始末
    四、实义与辟邪——明末天主教与佛教的辩争

    比较文学篇
    五、自强与启蒙——前五四文学转型心态与现象
    六、鱼身梦幻——文学“变形”研究
    七、蛇蝎女人——复仇与囚禁的女性形象
    八、缺憾的完成——《三国演义》的悲剧架构
  • 内容简介:
      利玛窦是中国入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中小学教科书都会提到这么一个耶稣会士,在明末万历年间来到中国传教,同时把当时西洋的新知传人了中国。利玛窦入华作为一个代表,作为一个历史象征,反映了中西文化在16世纪接触时的互动,有碰撞,有吸纳,有排斥,还有意想不到的个人心理冲突与对文化的自我审视。
      以中国这方面来说,基督教教义的传人,必然引起文化与宗教意识的冲突与反思。基督教教义如何对应已在中国逐渐合流的儒、释、道三家思想?如何吸纳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中国教民?如何对待中国的敬天法祖传统?如何让历来采取开放式宗教情怀的士大夫皈依一神论的基督教?在在都使传教士面对文化碰撞、冲突与互动这些重大议题。这些不但是历史研究的重大议题,也是现代人关心的人类处境中难以解决的困惑。
      耶稣会士来华,还引发了中国有识之士对天文地理的重新审视,改变了一些人的世界观与认识论。徐光启与李之藻追随利玛窦,探索西方数理知识领域,有其宗教皈依的实践一面,但有着个人对知识追求的好奇,反映了西洋文化传统可以强烈吸引中国知识分子的事实。目前有些学者过分强调利玛窦与徐光启传递西洋新知是一种策略与阴谋,时时故意扭曲科学知识以适应传教目的,或处心积虑贬低中国科学传统,以彰显西洋数理知识之优越,制造传教的空气。这种文化批判的研究法,固然可以刺探当事人自己也意识不到的幽暗心理,却忽视了更为明显的人类对知识的好奇。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探求,是研究利玛窦及传教士来华给我们的一个启示。
      我对利玛窦入华虽然饶有兴趣,也研读过大部分能够到手的历史材料,却始终没有以之作为研究的课题。邀请张错兄来城市大学,集中探讨相关的一些课题,为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讲座,让我重温了一些过去思考过的问题,温故而知新,倒有无穷乐趣。
      张错兄在进行讲座时,城市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办了一个“利玛窦及四百年来之中西文化互动”国际学术研讨会,并由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教授带队,到北京参观了利玛窦及早期在华传教士的墓地。遗址历尽沧桑,还经过多次的破坏与重整,规模与安排都非复原貌了。当时我们一行人寻访墓地,沿途问路,许多居民不但不知墓地何在,而且连利玛窦是何许人也不知道。
  • 作者简介:
      张错,美国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爱荷华大学博士后。现任美国南加州大学东亚语文学系系主任及比较文学系教授。著有《当代美国诗风貌》《从莎士比亚到上田秋成——东西文学批评研究》《冯至评传》等。
  • 目录:
    自序
    比较文化篇
    一、传承与影响——明清时期基督教文明的入华策略
    二、利玛窦之死——中西文明相互的折中与排斥
    三、附会以教化——《伊索寓言》中译始末
    四、实义与辟邪——明末天主教与佛教的辩争

    比较文学篇
    五、自强与启蒙——前五四文学转型心态与现象
    六、鱼身梦幻——文学“变形”研究
    七、蛇蝎女人——复仇与囚禁的女性形象
    八、缺憾的完成——《三国演义》的悲剧架构
查看详情
12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