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未来:流动儿童教育的上海模式

城市的未来:流动儿童教育的上海模式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7-05
版次: 1
ISBN: 9787564226718
定价: 58.00
装帧: 软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分类: 教育
12人买过
  •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背景篇,分析篇及政策篇。   背景篇阐述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背景、现状和学界研究,提供了全面探讨问题的大视野;呈现了上海流动儿童调研项目的调研实录。   分析篇从流动儿童进入不同类型学校、本地儿童与流动儿童之间本身特征的差异性、学校类型对于流动儿童考试成绩及其他方面表现的影响、民办学校教学质量的变化、公办学校中的流动儿童的表现以及家长的态度与期望方面,根据收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考察。   政策篇讨论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面临的制度环境;公办学校的入学政策,学校基建、教师待遇等制度环境,重点探讨了流动儿童在公办学校的融入问题,并从不同层面讨论了可执行的教育政策,希望为政府规划流动儿童教育政策提供借鉴参考。 
      冯帅章,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力市场,人口流动与儿童发展等。文章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等国际刊物。 
       陈媛媛,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人口流动与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曾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研究部研究员,加州戴维斯分校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等。文章发表于《人口经济学杂志》、《中国经济评论》、《经济学季刊》等刊物。 
       金嘉捷,上海财经大学2011级经济新闻专业本科生。现就职于新华社旗下《上海证券报》,任宏观产业部记者,主要关注钢铁、有色金属和农业等领域。 
    第1章绪论1 1.1我们的研究之旅1 1.2我们的研究发现4 
     背景篇 第2章大视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背景11 2.1问题的演变:从户籍制度谈起12 2.2现状观察:各地实情概览13 2.3他山之石:学界的研究与观点19 
     第3章八年调研路——项目实录26 3.1预调研:提供经验和方向26 3.2第一轮正式调研:大规模的深入调查29 3.3第二轮回访调研:观察两年间的变化31 3.4第三轮电话随访:追踪流动儿童升学33 3.5第四轮电话调研:毕业之后的持续跟踪34 
     分析篇 第4章上学去——流动儿童的入学机制39 4.1政策分水岭:2008年前后的制度变化40 4.2初探:流动儿童入学门槛42 4.3发现:居住地决定入学46 4.4深入:优质公办学校的分选机制50 4.5后续:流动儿童升学机制55 
     第5章入学后——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差异58 5.1样本分组:按户口和学校分类59 5.2个人特征:流动儿童转学经历多60 5.3校园内外:公办儿童在校更积极63 5.4家庭背景:公办内家庭收入相近67 5.5价值观念:流动儿童政治信任度更高70 
     第6章公办为上?——学校类型对成绩的影响75 6.1简单的比较:标准化考试成绩对比76 6.2控制家庭及个人因素后:多元线性回归结果77 6.3进一步控制不可观测因素:工具变量回归结果80 6.4结论可信度验证:稳健性检验结果84 6.5不同群体的受影响程度:分位数回归分析88 
     第7章民办在进步——民办学校教育质量变化分析91 7.1“体制外”的生长:民办学校变迁史92 7.2外部影响力:财政投入与学校质量94 7.3两年间变化:民办学校质量改善96 7.4进步的实证:民办学生成绩变化分析101 7.5寻思变化背后:财政到位制度缺位108 
     第8章隔离与融入——公办学校内部的流动儿童116 8.1从封闭到敞开:公办学校变迁史117 8.2隔离效应:同一学校内的学生群体研究118 8.3融入研究:公办学校内的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120 8.4隔离研究:公办学校内流动儿童比例的影响126 
     第9章父母心——家长的态度与期望差异133 9.1背景差异:本地父母受教育水平更高134 9.2态度特征比较:怎样的家长更重视教育?134 9.3满意度比较:谁对当前学校更满意?140 9.4家长接纳度:本地家长接受流动儿童吗?148 
     政策篇 第10章体制外——民办学校的制度环境及变化153 10.1财政政策:反思教育的投资收益比154 10.2监管政策:有限的外部力量161 10.3生源政策:“教育控人”的政策影响163 10.4教师制度:一套编制定乾坤169 
     第11章体制内——公办学校的制度环境与流动儿童融入175 11.1入学政策:逐年规范基本稳定175 11.2学校条件:软硬件配套完善177 11.3校方促融合:多方位融入政策179 11.4教师引导:家长学生双重教育182 
     第12章未来的希望——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建议184 12.1综述: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特点185 12.2建言一:深化公办学校的主渠道作用186 12.3建言二:发挥民办学校的重要补充功能188 12.4建言三:未雨绸缪长远规划增加供给191 12.5结语:路在何方——解决升学障碍下的体制性问题194 
     附录197 附录A学校质量的评价指标197 附录B上海市2012年小学生教育问卷调查:学校问卷200 附录C上海市2012年小学生教育问卷调查:班级问卷203 附录D上海市2012年小学生教育问卷调查:公办学校本地家长问卷206 附录E上海市2012年小学生教育问卷调查:公办学校外地家长问卷209 附录F上海市2012年小学生教育问卷调查:民办学校家长问卷213 附录G上海市2012年小学生教育问卷调查:学生问卷217 附录H上海市小学生教育调查:学生情况统计表220 
     参考文献221 
     致谢226 
  •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背景篇,分析篇及政策篇。   背景篇阐述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背景、现状和学界研究,提供了全面探讨问题的大视野;呈现了上海流动儿童调研项目的调研实录。   分析篇从流动儿童进入不同类型学校、本地儿童与流动儿童之间本身特征的差异性、学校类型对于流动儿童考试成绩及其他方面表现的影响、民办学校教学质量的变化、公办学校中的流动儿童的表现以及家长的态度与期望方面,根据收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考察。   政策篇讨论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面临的制度环境;公办学校的入学政策,学校基建、教师待遇等制度环境,重点探讨了流动儿童在公办学校的融入问题,并从不同层面讨论了可执行的教育政策,希望为政府规划流动儿童教育政策提供借鉴参考。 
  • 作者简介:
      冯帅章,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力市场,人口流动与儿童发展等。文章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等国际刊物。 
       陈媛媛,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人口流动与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曾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研究部研究员,加州戴维斯分校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等。文章发表于《人口经济学杂志》、《中国经济评论》、《经济学季刊》等刊物。 
       金嘉捷,上海财经大学2011级经济新闻专业本科生。现就职于新华社旗下《上海证券报》,任宏观产业部记者,主要关注钢铁、有色金属和农业等领域。 
  •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我们的研究之旅1 1.2我们的研究发现4 
     背景篇 第2章大视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背景11 2.1问题的演变:从户籍制度谈起12 2.2现状观察:各地实情概览13 2.3他山之石:学界的研究与观点19 
     第3章八年调研路——项目实录26 3.1预调研:提供经验和方向26 3.2第一轮正式调研:大规模的深入调查29 3.3第二轮回访调研:观察两年间的变化31 3.4第三轮电话随访:追踪流动儿童升学33 3.5第四轮电话调研:毕业之后的持续跟踪34 
     分析篇 第4章上学去——流动儿童的入学机制39 4.1政策分水岭:2008年前后的制度变化40 4.2初探:流动儿童入学门槛42 4.3发现:居住地决定入学46 4.4深入:优质公办学校的分选机制50 4.5后续:流动儿童升学机制55 
     第5章入学后——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差异58 5.1样本分组:按户口和学校分类59 5.2个人特征:流动儿童转学经历多60 5.3校园内外:公办儿童在校更积极63 5.4家庭背景:公办内家庭收入相近67 5.5价值观念:流动儿童政治信任度更高70 
     第6章公办为上?——学校类型对成绩的影响75 6.1简单的比较:标准化考试成绩对比76 6.2控制家庭及个人因素后:多元线性回归结果77 6.3进一步控制不可观测因素:工具变量回归结果80 6.4结论可信度验证:稳健性检验结果84 6.5不同群体的受影响程度:分位数回归分析88 
     第7章民办在进步——民办学校教育质量变化分析91 7.1“体制外”的生长:民办学校变迁史92 7.2外部影响力:财政投入与学校质量94 7.3两年间变化:民办学校质量改善96 7.4进步的实证:民办学生成绩变化分析101 7.5寻思变化背后:财政到位制度缺位108 
     第8章隔离与融入——公办学校内部的流动儿童116 8.1从封闭到敞开:公办学校变迁史117 8.2隔离效应:同一学校内的学生群体研究118 8.3融入研究:公办学校内的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120 8.4隔离研究:公办学校内流动儿童比例的影响126 
     第9章父母心——家长的态度与期望差异133 9.1背景差异:本地父母受教育水平更高134 9.2态度特征比较:怎样的家长更重视教育?134 9.3满意度比较:谁对当前学校更满意?140 9.4家长接纳度:本地家长接受流动儿童吗?148 
     政策篇 第10章体制外——民办学校的制度环境及变化153 10.1财政政策:反思教育的投资收益比154 10.2监管政策:有限的外部力量161 10.3生源政策:“教育控人”的政策影响163 10.4教师制度:一套编制定乾坤169 
     第11章体制内——公办学校的制度环境与流动儿童融入175 11.1入学政策:逐年规范基本稳定175 11.2学校条件:软硬件配套完善177 11.3校方促融合:多方位融入政策179 11.4教师引导:家长学生双重教育182 
     第12章未来的希望——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建议184 12.1综述: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特点185 12.2建言一:深化公办学校的主渠道作用186 12.3建言二:发挥民办学校的重要补充功能188 12.4建言三:未雨绸缪长远规划增加供给191 12.5结语:路在何方——解决升学障碍下的体制性问题194 
     附录197 附录A学校质量的评价指标197 附录B上海市2012年小学生教育问卷调查:学校问卷200 附录C上海市2012年小学生教育问卷调查:班级问卷203 附录D上海市2012年小学生教育问卷调查:公办学校本地家长问卷206 附录E上海市2012年小学生教育问卷调查:公办学校外地家长问卷209 附录F上海市2012年小学生教育问卷调查:民办学校家长问卷213 附录G上海市2012年小学生教育问卷调查:学生问卷217 附录H上海市小学生教育调查:学生情况统计表220 
     参考文献221 
     致谢226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城市的未来:流动儿童教育的上海模式
城市管理网格员(基础知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训教材
城市管理网格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训教材编委会
城市的未来:流动儿童教育的上海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第三版)
马成正,张明春
城市的未来:流动儿童教育的上海模式
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6
杨开忠 张永生 顾 问; 单菁菁 武占云 张卓群 主编;董亚宁 王菡副主编
城市的未来:流动儿童教育的上海模式
城市体检方法与实践
林澎,吴永兴
城市的未来:流动儿童教育的上海模式
城市更新景观改造:公共空间的城市再生 未来社区 社区营造 街区设计 共建花园 旧城改造 老旧小区改造 传承城市文脉
许哲瑶;凤凰空间 出品
城市的未来:流动儿童教育的上海模式
城市道路交通组织精细化典型案例汇编(第四辑)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
城市的未来:流动儿童教育的上海模式
城市体检: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湖北省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城市的未来:流动儿童教育的上海模式
城市更新项目全周期业财税管理指南
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蔡昌
城市的未来:流动儿童教育的上海模式
城市形象与地标空间——基于城市形象建构的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设计研究
饶鉴、王鑫 著
城市的未来:流动儿童教育的上海模式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典型案例
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住房和城乡建设干部学院)
城市的未来:流动儿童教育的上海模式
城市更新的治理创新
黄卫东 林辰芳 赵若焱 郭立德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著
城市的未来:流动儿童教育的上海模式
城市春晖
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