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意识与教育之思:现象学态度与教育研究

时间意识与教育之思:现象学态度与教育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2-05
版次: 1
ISBN: 9787811275032
定价: 32.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分类: 教育
21人买过
  •   现实的教育,以及建基于此的教育学,隐去了时间的前提。时间,在“时之间隔”的意义上理解,客观时间下的教育目的和计划左右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结果。时间,在“绵延”的意义上理解,个体在教育中经历的真实事件,教育时光的印迹——教益,让一个人*地成为“自己”。时间,在“相遇”的意义上理解,一切有教育意义的交道和相遇,而不论形式如何,构成不可复得的动人时光。在各种意义的时间里,规训与教化奇妙地“共时”,教育的在世之命与天命,演绎为众生不能逃避的教育人生,向往或承受……。在“受教育”这样一个词语里,竟然包含了承受、接受、享受、遭受、忍受等无数的“受”之词。诚实地面对在世的教育,诚实地面对个体生涯的教育时刻,诚实地面对教育思想史本身,虽不能接近真实之万一,但直观“面向实事本身”这一现象学的动人箴言,也算是自个儿教育学的践诺。   杨旭东,1973年生,扬州人,博士。中国传媒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志趣为教育哲学。 前言 

    绪论  时间意识与面向教育本身 

     一、论题之于我 

     二、本己的教育及其本己的时间性 

     三、计量化的教育与计量化的时间 

     四、不同性质教育时间共时的争执 

     五、“教育学”和“教育实践”中教育命名的时间性及其遮蔽

     六、教育的思与言说 

     七、教育之本质直观:教育之真何以显现? 

     八、问题域及其研究结论、研究方法的交代 

    第一章  从教益的领受出发思教育的时间性 

     一、教育的赠礼和教育的命名问题 

     二、教育时光:教育本己的时间 

     三、教育时光与领受的教益 

     四、教育的天命与在世之命 

     五、教育一词的使用与空间化的时间性 

     六、“教育”设计方案的时间性 

     七、教育本己的时间性与教育之思 

    第二章  教育语言的时间性 

     一、教育语言的时间性:雕塑与召唤 

     二、作为教谕的教育语言及其规训 

     三、语言游戏中的教育语言的时间性 

    第三章  “教师”被给予的时间性和课堂时间意识 

     一、“教的人”的地位和被给予的时间性 

     二、教育制度及计划的时间性与教师被给予的时间性 

     三、课堂时间意识的争执 

    第四章  哲学作品中的时间研究与可能的教育之思 

     一、亚里士多德的时间研究与可能的教育之思 

     二、伊壁鸠鲁的时间研究与可能的教育之思 

     三、奥古斯丁的时间研究与可能的教育之思 

     四、康德的“先验时间”(作为内在感性直观的纯粹方式)与可能的教育之思 

     五、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与可能的教育之思 

     六、海德格尔“时间与存在”之思与可能的教育之思 

    第五章  经由时间之思打开教育学史 

    结语  期待教育之光普照——照亮教育之学

    主要参考文献 

    小文光阴琐记 
  • 内容简介:
      现实的教育,以及建基于此的教育学,隐去了时间的前提。时间,在“时之间隔”的意义上理解,客观时间下的教育目的和计划左右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结果。时间,在“绵延”的意义上理解,个体在教育中经历的真实事件,教育时光的印迹——教益,让一个人*地成为“自己”。时间,在“相遇”的意义上理解,一切有教育意义的交道和相遇,而不论形式如何,构成不可复得的动人时光。在各种意义的时间里,规训与教化奇妙地“共时”,教育的在世之命与天命,演绎为众生不能逃避的教育人生,向往或承受……。在“受教育”这样一个词语里,竟然包含了承受、接受、享受、遭受、忍受等无数的“受”之词。诚实地面对在世的教育,诚实地面对个体生涯的教育时刻,诚实地面对教育思想史本身,虽不能接近真实之万一,但直观“面向实事本身”这一现象学的动人箴言,也算是自个儿教育学的践诺。
  • 作者简介:
      杨旭东,1973年生,扬州人,博士。中国传媒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志趣为教育哲学。
  • 目录:
    前言 

    绪论  时间意识与面向教育本身 

     一、论题之于我 

     二、本己的教育及其本己的时间性 

     三、计量化的教育与计量化的时间 

     四、不同性质教育时间共时的争执 

     五、“教育学”和“教育实践”中教育命名的时间性及其遮蔽

     六、教育的思与言说 

     七、教育之本质直观:教育之真何以显现? 

     八、问题域及其研究结论、研究方法的交代 

    第一章  从教益的领受出发思教育的时间性 

     一、教育的赠礼和教育的命名问题 

     二、教育时光:教育本己的时间 

     三、教育时光与领受的教益 

     四、教育的天命与在世之命 

     五、教育一词的使用与空间化的时间性 

     六、“教育”设计方案的时间性 

     七、教育本己的时间性与教育之思 

    第二章  教育语言的时间性 

     一、教育语言的时间性:雕塑与召唤 

     二、作为教谕的教育语言及其规训 

     三、语言游戏中的教育语言的时间性 

    第三章  “教师”被给予的时间性和课堂时间意识 

     一、“教的人”的地位和被给予的时间性 

     二、教育制度及计划的时间性与教师被给予的时间性 

     三、课堂时间意识的争执 

    第四章  哲学作品中的时间研究与可能的教育之思 

     一、亚里士多德的时间研究与可能的教育之思 

     二、伊壁鸠鲁的时间研究与可能的教育之思 

     三、奥古斯丁的时间研究与可能的教育之思 

     四、康德的“先验时间”(作为内在感性直观的纯粹方式)与可能的教育之思 

     五、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与可能的教育之思 

     六、海德格尔“时间与存在”之思与可能的教育之思 

    第五章  经由时间之思打开教育学史 

    结语  期待教育之光普照——照亮教育之学

    主要参考文献 

    小文光阴琐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时间意识与教育之思:现象学态度与教育研究
时间之箭,时间之环
斯蒂芬·杰·古尔德,刘年凯
时间意识与教育之思:现象学态度与教育研究
时间序列分析——基于Python(基于Python的数据分析丛书)
王燕
时间意识与教育之思:现象学态度与教育研究
时间的烟火 : 1995—2005成都城市影像记忆 (一个五光十色、活色生香,有诗有酒、有义有故事的成都)
迟阿娟
时间意识与教育之思:现象学态度与教育研究
时间之外
弦玲 著
时间意识与教育之思:现象学态度与教育研究
时间箭:罪行的本质
马丁·艾米斯 著,何致和 译
时间意识与教育之思:现象学态度与教育研究
时间人格:为什么你的时间管理没有用
(日)铃木·v
时间意识与教育之思:现象学态度与教育研究
时间与疆域:我们的路
赵大河
时间意识与教育之思:现象学态度与教育研究
时间缝心
古里果;读品
时间意识与教育之思:现象学态度与教育研究
时间的声音:时间的声音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
福建省赴平潭综合实验区挂职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时间意识与教育之思:现象学态度与教育研究
时间地图:集体记忆与过去的社会面貌(第2版)
伊维塔·泽鲁巴维尔
时间意识与教育之思:现象学态度与教育研究
时间小人 一次停止时间的疯狂冒险 (屡获国际大奖的幻想儿童文学作品)
[捷克]托马什·科宁斯克 [捷克]巴尔博拉·克莱罗韦 著 [捷克]丹尼尔·什帕切克 绘
时间意识与教育之思:现象学态度与教育研究
时间的女儿(“真相是时间的女儿。” 为莎士比亚笔下恶名昭著的理查三世翻案,用侦探嗅觉探寻四百年前的历史真相!)午夜文库
[英]约瑟芬·铁伊 著;王星 译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时间意识与教育之思:现象学态度与教育研究
中华文明传承系列·中国经典民间故事绘本:《后羿射日》冯骥才推荐央广电台主播苏扬老师播讲0
杨旭东 著;孙列 绘
时间意识与教育之思:现象学态度与教育研究
中国经典民间故事绘本 愚公移山
杨旭东 文;赵晨 图
时间意识与教育之思:现象学态度与教育研究
中国经典民间故事绘本 夸父逐日
杨旭东 文;孙列 图
时间意识与教育之思:现象学态度与教育研究
财税政策、研发投入与公司治理实证研究
杨旭东 著
时间意识与教育之思:现象学态度与教育研究
网球运动的多维度分析与实战教学研究
杨旭东、满小妮、于天博 著
时间意识与教育之思:现象学态度与教育研究
国企管理启示录
杨旭东
时间意识与教育之思:现象学态度与教育研究
舞动青春的健美操运动探索
杨旭东
时间意识与教育之思:现象学态度与教育研究
科学化视阈下网球运动教学实践阐析
杨旭东、于天博、谷凡 著
时间意识与教育之思:现象学态度与教育研究
梦里的香格里拉 守望卡瓦格博
杨旭东
时间意识与教育之思:现象学态度与教育研究
计算机应用基础
杨旭东、谭劲松、张力 编
时间意识与教育之思:现象学态度与教育研究
美术.绘画·创作
杨旭东 编著;黄宗湖 主编
时间意识与教育之思:现象学态度与教育研究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用教程(第二版)
杨旭东 编;幸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