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8-03
版次: 1
ISBN: 9787303235599
定价: 198.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577页
字数: 582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哲学心理学
17人买过
  •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是关于文化力量的形成机制、作用机理和社会影响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及其实践研究》主要分析了文化的静态表征、动态表征、能量表征、差异表征,提出的文化范畴论、文化边界论、文化符号论和文化动力论等问题,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的叙事方式及话语转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动力思想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马克思主义科技动力思想与当下的科学技术创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思想与当下精神力量的表达。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及其实践研究》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的研究,有助于加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解,提高文化自觉和价值自觉,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孟宪平,河南沈丘县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兼及政治学中的制度建设问题。先后主持3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分别是:“转型期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机制研究”(08BKS055)、“非制度化生存的负面效应及其治理研究”(10BZZ00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研究”(13BKS075);主持完成1项全国博士后面上基金项目和4项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在《光明日报》、《科学社会主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或摘编转载15篇。著有《以人为本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领导干部能力研究》、《领导干部心理问题特别调查与解读》等著作。获得省部级以上学术奖励5项。 绪论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的研究理路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的逻辑起点和概念解说
    第一节 文化的起源及其常见概说形式
    第二节 文化的认识维度和解释向度
    第三节 文化的多元表征及其存在形式
    第四节 文化的精神格调和社会文明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的学理基础及立论方式
    第一节 文化范畴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文化符号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的话语表征
    第三节 文化边界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力量的防御功能
    第四节 文化力量与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自信品质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的叙事场景及其当代中国的话语转换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思想的话语结构和叙事基础
    第二节 第二国际时期文化动力思想叙事的变异及批判
    第三节 列宁斯大林文化动力思想叙事及其实践
    第四节 当代中国文化动力思想的话语转换及叙事方式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动力论与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力量的解析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力量的表达要求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力量的作用途径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力量的发挥及意识形态建设使命
    第五节 主流意识形态力量贯彻中存在的偏差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动力论与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力量的一般描述
    第二节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科学技术力量及其异化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科学技术力量及其实践
    第四节 网络时代的技术力量与人的未来发展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论与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思想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精神力量的时代境遇与文化自信
    第三节 民族精神的力量与文化自信
    第四节 精神力量的表达与文化自信
    第五节 精神力量的价值取向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六节 精神力量的实践路向——以对《共产党宣言》的学、思、行为例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动力论与当代中国的文艺发展
    第一节 文艺力量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文艺力量的积聚与文化遗产的价值积淀
    第三节 文艺力量的性质及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
    第四节 文艺粗鄙化的消极影响及治理思路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文化力量的批判性阐释与当代中国的宗教政策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文化力量的虚幻性的阐释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文化力量的社会性的阐释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文化力量的暂驻性的阐释
    第四节 宗教文化力量的畸变与民族自决权异化
    第五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宗教政策及其实践

    第九章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述略
    第一节 意识形态力量的多样化解释
    第二节 大众文化力量的多元化形式
    第三节 技术力量与理性力量的多重变奏
    第四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之比较方法

    结语 文化不是乌托邦文明托起中国梦
    第一节 乌托邦的想象:虚幻的还是真实的
    第二节 乌托邦的内容:抽象的还是具体的
    第三节 乌托邦的维度:有界的还是无界的
    第四节 在现实与未来之间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是关于文化力量的形成机制、作用机理和社会影响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及其实践研究》主要分析了文化的静态表征、动态表征、能量表征、差异表征,提出的文化范畴论、文化边界论、文化符号论和文化动力论等问题,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的叙事方式及话语转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动力思想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马克思主义科技动力思想与当下的科学技术创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思想与当下精神力量的表达。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及其实践研究》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的研究,有助于加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解,提高文化自觉和价值自觉,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 作者简介:
      孟宪平,河南沈丘县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兼及政治学中的制度建设问题。先后主持3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分别是:“转型期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机制研究”(08BKS055)、“非制度化生存的负面效应及其治理研究”(10BZZ00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研究”(13BKS075);主持完成1项全国博士后面上基金项目和4项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在《光明日报》、《科学社会主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或摘编转载15篇。著有《以人为本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领导干部能力研究》、《领导干部心理问题特别调查与解读》等著作。获得省部级以上学术奖励5项。
  • 目录:
    绪论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的研究理路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的逻辑起点和概念解说
    第一节 文化的起源及其常见概说形式
    第二节 文化的认识维度和解释向度
    第三节 文化的多元表征及其存在形式
    第四节 文化的精神格调和社会文明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的学理基础及立论方式
    第一节 文化范畴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文化符号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的话语表征
    第三节 文化边界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力量的防御功能
    第四节 文化力量与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自信品质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的叙事场景及其当代中国的话语转换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思想的话语结构和叙事基础
    第二节 第二国际时期文化动力思想叙事的变异及批判
    第三节 列宁斯大林文化动力思想叙事及其实践
    第四节 当代中国文化动力思想的话语转换及叙事方式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动力论与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力量的解析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力量的表达要求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力量的作用途径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力量的发挥及意识形态建设使命
    第五节 主流意识形态力量贯彻中存在的偏差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动力论与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力量的一般描述
    第二节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科学技术力量及其异化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科学技术力量及其实践
    第四节 网络时代的技术力量与人的未来发展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论与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思想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精神力量的时代境遇与文化自信
    第三节 民族精神的力量与文化自信
    第四节 精神力量的表达与文化自信
    第五节 精神力量的价值取向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六节 精神力量的实践路向——以对《共产党宣言》的学、思、行为例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动力论与当代中国的文艺发展
    第一节 文艺力量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文艺力量的积聚与文化遗产的价值积淀
    第三节 文艺力量的性质及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
    第四节 文艺粗鄙化的消极影响及治理思路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文化力量的批判性阐释与当代中国的宗教政策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文化力量的虚幻性的阐释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文化力量的社会性的阐释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文化力量的暂驻性的阐释
    第四节 宗教文化力量的畸变与民族自决权异化
    第五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宗教政策及其实践

    第九章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述略
    第一节 意识形态力量的多样化解释
    第二节 大众文化力量的多元化形式
    第三节 技术力量与理性力量的多重变奏
    第四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之比较方法

    结语 文化不是乌托邦文明托起中国梦
    第一节 乌托邦的想象:虚幻的还是真实的
    第二节 乌托邦的内容:抽象的还是具体的
    第三节 乌托邦的维度:有界的还是无界的
    第四节 在现实与未来之间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