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及提升对策研究

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及提升对策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8-12
版次: 1
ISBN: 9787509661208
定价: 4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54页
字数: 156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2人买过
  •   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进入新常态。目前,中国经济正面尝试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形成临外部不确定性增加、内部需求减弱的挑战,如何维持经济稳定增长,寻找新的增长动力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及提升对策研究》机制。首先,基于经济增长理论和半参数估计方法,该书利用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估计了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并分所有制、行业和地区进行了比较研究。其次,以汽车行业和电力行业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主要考察技术引进的政策效果和市场势力的来源。再次,分析了工业部门中“僵尸企业”的现状、特点和形成原因,并分析了“僵尸企业”对资源配置造成的影响。最后,从完善资源配置和制度建设等角度,提出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建议。《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及提升对策研究》可以作为相关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钱炳,男,1973年1月生,江苏常州人,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产业经济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2015-2016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分校经济系访学。近年来,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各1项。在《产业经济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等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目前研究方向为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等。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东亚经济增长及其争论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
    三、中国经济的成功经验和长期增长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本书关注的问题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
    二、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
    三、改善资源配置的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结构安排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二、比较分析方法
    三、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分析相结合
    四、综合运用多种实证计量方法
    第五节 本章小结
    一、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纵向"的视角
    二、中国经济发展"横向"比较的视角
    三、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方法论"视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
    一、对改革开放以前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二、对改革开放以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第二节 资源错配
    一、资源错配的内涵与本质
    二、资源错配的原因
    三、有关中国资源错配的研究
    第三节 "僵尸企业"与资源错配
    一、"僵尸企业"的定义和危害
    二、"僵尸企业"的识别
    三、中国"僵尸企业"的研究
    四、"僵尸企业"与全要素生产率
    第四节 本章小结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二、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
    三、"僵尸企业"与全要素生产率

    第三章 全要素生产率估计方法
    第一节 生产函数法和"索洛余值"
    第二节 全要素生产率估计的计量问题
    一、生产函数
    二、内生性问题和选择性偏误
    第三节 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方法
    一、固定效应估计
    二、工具变量和广义矩估计
    三、OP估计法
    四、LP估计法
    五、ACF估计法
    第四节 资源错配的估计方法
    一、参数法
    二、半参数法
    第五节 "僵尸企业"的识别方法
    一、CHK标准
    二、FN-CHK标准
    三、HK标准
    四、官方标准
    五、实际利润法
    六、人大国发院标准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和处理
    第三节 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及影响因素
    一、制造业产出弹性的估算
    二、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
    三、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资源配置与全要素生产率
    第五节 本章小结
    一、中国的工业整体上呈现出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
    二、样本期内,中国工业企业的TFP稳定增长
    三、国有企业的TFP显著低于非国有企业
    四、中国工业企业存在资源错配,但是错配的程度在减弱
    五、国有企业资源错配比非国有企业严重

    第五章 "市场换技术"有效吗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全要素生产率估计方法
    一、估计模型
    二、同时性偏差问题
    三、样本选择偏差问题
    第三节 中国汽车企业TFP影响因素分析
    一、回归模型建立和变量选择
    二、数据处理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三、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估计
    四、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本章小结
    一、本章的主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第六章 自然垄断中的市场势力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背景分析和研究假设
    一、自然垄断中的市场势力
    二、中国电力产业的改革历程
    第三节 实证研究
    一、模型设定
    二、估计价格加成
    三、数据和变量处理
    四、实证结果
    第四节 讨论
    一、上游竞争、下游垄断和接入价格歧视
    二、生产效率与边际成本
    三、价格加成的分位数回归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工业部门中的"僵尸企业"分析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僵尸企业"的定义
    二、"僵尸企业"的识别方法
    三、中国"僵尸企业"的研究
    第三节 工业部门"僵尸企业"的现状
    一、分年度"僵尸企业"统计
    二、分行业"僵尸企业"统计
    三、分所有制"僵尸企业"统计
    四、分地区"僵尸企业"统计
    五、分企业年龄"僵尸企业"统计
    第四节 工业部门"僵尸企业"产生的原因
    一、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二、回归结果
    第五节 政策建议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二、改革各类偏向性的政策
    三、坚持市场化导向的改革
    第六节 本章小结
    一、"僵尸企业"数量的变化和行业特征
    二、"僵尸企业"的影响因素
    三、处置"僵尸企业"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中国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要素投入
    二、中国的工业整体上呈现出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
    三、所有制是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和资源错配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重视技术进步,加快自主研发的步伐
    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提高制度质量、寻求和建立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进入新常态。目前,中国经济正面尝试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形成临外部不确定性增加、内部需求减弱的挑战,如何维持经济稳定增长,寻找新的增长动力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及提升对策研究》机制。首先,基于经济增长理论和半参数估计方法,该书利用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估计了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并分所有制、行业和地区进行了比较研究。其次,以汽车行业和电力行业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主要考察技术引进的政策效果和市场势力的来源。再次,分析了工业部门中“僵尸企业”的现状、特点和形成原因,并分析了“僵尸企业”对资源配置造成的影响。最后,从完善资源配置和制度建设等角度,提出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建议。《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及提升对策研究》可以作为相关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 作者简介:
      钱炳,男,1973年1月生,江苏常州人,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产业经济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2015-2016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分校经济系访学。近年来,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各1项。在《产业经济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等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目前研究方向为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等。
  •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东亚经济增长及其争论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
    三、中国经济的成功经验和长期增长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本书关注的问题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
    二、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
    三、改善资源配置的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结构安排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二、比较分析方法
    三、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分析相结合
    四、综合运用多种实证计量方法
    第五节 本章小结
    一、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纵向"的视角
    二、中国经济发展"横向"比较的视角
    三、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方法论"视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
    一、对改革开放以前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二、对改革开放以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第二节 资源错配
    一、资源错配的内涵与本质
    二、资源错配的原因
    三、有关中国资源错配的研究
    第三节 "僵尸企业"与资源错配
    一、"僵尸企业"的定义和危害
    二、"僵尸企业"的识别
    三、中国"僵尸企业"的研究
    四、"僵尸企业"与全要素生产率
    第四节 本章小结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二、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
    三、"僵尸企业"与全要素生产率

    第三章 全要素生产率估计方法
    第一节 生产函数法和"索洛余值"
    第二节 全要素生产率估计的计量问题
    一、生产函数
    二、内生性问题和选择性偏误
    第三节 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方法
    一、固定效应估计
    二、工具变量和广义矩估计
    三、OP估计法
    四、LP估计法
    五、ACF估计法
    第四节 资源错配的估计方法
    一、参数法
    二、半参数法
    第五节 "僵尸企业"的识别方法
    一、CHK标准
    二、FN-CHK标准
    三、HK标准
    四、官方标准
    五、实际利润法
    六、人大国发院标准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和处理
    第三节 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及影响因素
    一、制造业产出弹性的估算
    二、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
    三、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资源配置与全要素生产率
    第五节 本章小结
    一、中国的工业整体上呈现出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
    二、样本期内,中国工业企业的TFP稳定增长
    三、国有企业的TFP显著低于非国有企业
    四、中国工业企业存在资源错配,但是错配的程度在减弱
    五、国有企业资源错配比非国有企业严重

    第五章 "市场换技术"有效吗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全要素生产率估计方法
    一、估计模型
    二、同时性偏差问题
    三、样本选择偏差问题
    第三节 中国汽车企业TFP影响因素分析
    一、回归模型建立和变量选择
    二、数据处理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三、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估计
    四、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本章小结
    一、本章的主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第六章 自然垄断中的市场势力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背景分析和研究假设
    一、自然垄断中的市场势力
    二、中国电力产业的改革历程
    第三节 实证研究
    一、模型设定
    二、估计价格加成
    三、数据和变量处理
    四、实证结果
    第四节 讨论
    一、上游竞争、下游垄断和接入价格歧视
    二、生产效率与边际成本
    三、价格加成的分位数回归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工业部门中的"僵尸企业"分析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僵尸企业"的定义
    二、"僵尸企业"的识别方法
    三、中国"僵尸企业"的研究
    第三节 工业部门"僵尸企业"的现状
    一、分年度"僵尸企业"统计
    二、分行业"僵尸企业"统计
    三、分所有制"僵尸企业"统计
    四、分地区"僵尸企业"统计
    五、分企业年龄"僵尸企业"统计
    第四节 工业部门"僵尸企业"产生的原因
    一、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二、回归结果
    第五节 政策建议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二、改革各类偏向性的政策
    三、坚持市场化导向的改革
    第六节 本章小结
    一、"僵尸企业"数量的变化和行业特征
    二、"僵尸企业"的影响因素
    三、处置"僵尸企业"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中国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要素投入
    二、中国的工业整体上呈现出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
    三、所有制是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和资源错配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重视技术进步,加快自主研发的步伐
    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提高制度质量、寻求和建立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