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形而上学及其限制:由先秦儒学谈起

境界形而上学及其限制:由先秦儒学谈起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齐鲁书社
2004-03
版次: 1
ISBN: 9787533313227
定价: 17.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59页
字数: 184千字
分类: 哲学心理学
14人买过
  • 新儒学所谓的本体总是和境界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人的境界就不能理解儒学的本体,而且也容易落入西方认识理论的窠臼。因此要研究儒学的本体,就必须从境界入手。难怪乎程颢曾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天理”是本体,但必须从“体贴”、体悟入手,否则,就无法认识“天理”。实际上,体贴、体悟就是境界。杜维明先生曾经根据自己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提出了研究中国哲学的基本方法——“体知”,意在区别现代认识论中的主体与客体、认识与道德二分的思维方式。要研究中国哲学,研究中国哲学中的本体,就必须要去“体知”。以往人们曾经用西方哲学的思维框架去套中国哲学,结果不仅难以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而且也扭曲了中国哲学的真面目。
      
      
      所以,从体贴、体验、体知出发,去思考儒学的哲学形态。从人的生存感受和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出发,去思考儒学的性质。编者坚持这样的观点:儒学本质上属于一种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它确实和西方的实体形态的形而上学有很大的差异。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对儒学的研究,不仅采取了客观的理性分析的态度,而且采取了主体的体贴、体验、体知的方法。采取客观的理性分析态度,意在理解儒学所讲的道理;采取主体的体贴、体验、体知方法,目的是通过介入感受儒学的意义。编者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给我们自己的存在寻找理由和根基,使生命有个托付的所在。这个托付的所在类似于宗教所说的终极关怀。终极关怀是个无限性的存在,而不是一个有限性的在者。在儒学那里,这个无限性的存在就是“天道”。由于“天道”和“性”是紧密相连的,所以,为人处世要不愧于“天”,则首先要不愧于己,不悖于自己的“性”,对得起自己的“良知”。
      
      
      在研究儒学中除了“同情地了解,客观地评价”之外,还需要“批判地超越”。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的优长,还要看到它的局限。儒学本质上属于一种德性主义的文化,这是它的特性、它的优长,但同时也是它的局限。这种文化曾在中国历史上居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但是,到了近代则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退出了主流地位。而适应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则是与西方文化有关的“理性精神”,“理性精神”为近代以来的科学和民主的发展起到了理论基础的作用,难怪费孝通先生撰文说我们需要为个人对理性的缺乏重视而补课,因为它决定着人的因素。因此,时下对于我们来说,首先需要的还是理性精神,因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的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还没有走向后现代。所以,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就不应该成为现代中社会文化的主流。
      我们不拒斥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因为后现代提出的问题也对我们有启发,但我们更需要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我们研究儒家哲学思想也是希望通过对它的诠释使之能参与现代人文精神的重塑。 宁新昌,男,1956年生,合阳县新池人,1983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哲学学士学位后,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及南开大学,分别获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分院,长期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及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曾在《中国哲学史研究》、《孔子研究》、《北 前言

    境界及其形而上学

     一、何谓境界

     二、儒学属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

     三、境界形而上学及其何以可能

     四、中西形而上学的差异与会通

    先儒的境界形而上学

     五、孔子的境界形而上学(一)——由“为仁由己”谈起

     六、孔子的境界形而上学(二)——论孔子的“性与天道”,

      附:“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

     七、曾点的气象

     八、曾子的境界

     九、颜渊的理想

     十、《论语》如何看死

     十一、孟子的境界形而上学(一)——性善论的意义

     十二、孟子的境界形而上学(二)——由“由仁义行”谈起

     十三、孟子的境界形而上学(三)——关于“天”的思考

      附:从道德无意识看孟子的“性善论”

     十四、《中庸》的境界形而上学

     十五、《易传》的形而上学

    境界形上的超越性和局限性

     十六、儒佛相通——由境界形而上学谈起

     十七、境界的追求与死亡的超越——几种不同的死亡观比较

     十八、从“,陛理”到“理性”——由民族的自觉谈起

      附:复兴和弘扬理性精神

     十九、传统文化与民主政治

    附 录

     一、张载、康德伦理思想比较

     二、张载的人生境界论

     三、实事求是的人文关怀——兼论真善美统一的自由理想人格的培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新儒学所谓的本体总是和境界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人的境界就不能理解儒学的本体,而且也容易落入西方认识理论的窠臼。因此要研究儒学的本体,就必须从境界入手。难怪乎程颢曾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天理”是本体,但必须从“体贴”、体悟入手,否则,就无法认识“天理”。实际上,体贴、体悟就是境界。杜维明先生曾经根据自己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提出了研究中国哲学的基本方法——“体知”,意在区别现代认识论中的主体与客体、认识与道德二分的思维方式。要研究中国哲学,研究中国哲学中的本体,就必须要去“体知”。以往人们曾经用西方哲学的思维框架去套中国哲学,结果不仅难以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而且也扭曲了中国哲学的真面目。
      
      
      所以,从体贴、体验、体知出发,去思考儒学的哲学形态。从人的生存感受和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出发,去思考儒学的性质。编者坚持这样的观点:儒学本质上属于一种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它确实和西方的实体形态的形而上学有很大的差异。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对儒学的研究,不仅采取了客观的理性分析的态度,而且采取了主体的体贴、体验、体知的方法。采取客观的理性分析态度,意在理解儒学所讲的道理;采取主体的体贴、体验、体知方法,目的是通过介入感受儒学的意义。编者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给我们自己的存在寻找理由和根基,使生命有个托付的所在。这个托付的所在类似于宗教所说的终极关怀。终极关怀是个无限性的存在,而不是一个有限性的在者。在儒学那里,这个无限性的存在就是“天道”。由于“天道”和“性”是紧密相连的,所以,为人处世要不愧于“天”,则首先要不愧于己,不悖于自己的“性”,对得起自己的“良知”。
      
      
      在研究儒学中除了“同情地了解,客观地评价”之外,还需要“批判地超越”。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的优长,还要看到它的局限。儒学本质上属于一种德性主义的文化,这是它的特性、它的优长,但同时也是它的局限。这种文化曾在中国历史上居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但是,到了近代则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退出了主流地位。而适应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则是与西方文化有关的“理性精神”,“理性精神”为近代以来的科学和民主的发展起到了理论基础的作用,难怪费孝通先生撰文说我们需要为个人对理性的缺乏重视而补课,因为它决定着人的因素。因此,时下对于我们来说,首先需要的还是理性精神,因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的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还没有走向后现代。所以,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就不应该成为现代中社会文化的主流。
      我们不拒斥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因为后现代提出的问题也对我们有启发,但我们更需要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我们研究儒家哲学思想也是希望通过对它的诠释使之能参与现代人文精神的重塑。
  • 作者简介:
    宁新昌,男,1956年生,合阳县新池人,1983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哲学学士学位后,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及南开大学,分别获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分院,长期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及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曾在《中国哲学史研究》、《孔子研究》、《北
  • 目录:
    前言

    境界及其形而上学

     一、何谓境界

     二、儒学属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

     三、境界形而上学及其何以可能

     四、中西形而上学的差异与会通

    先儒的境界形而上学

     五、孔子的境界形而上学(一)——由“为仁由己”谈起

     六、孔子的境界形而上学(二)——论孔子的“性与天道”,

      附:“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

     七、曾点的气象

     八、曾子的境界

     九、颜渊的理想

     十、《论语》如何看死

     十一、孟子的境界形而上学(一)——性善论的意义

     十二、孟子的境界形而上学(二)——由“由仁义行”谈起

     十三、孟子的境界形而上学(三)——关于“天”的思考

      附:从道德无意识看孟子的“性善论”

     十四、《中庸》的境界形而上学

     十五、《易传》的形而上学

    境界形上的超越性和局限性

     十六、儒佛相通——由境界形而上学谈起

     十七、境界的追求与死亡的超越——几种不同的死亡观比较

     十八、从“,陛理”到“理性”——由民族的自觉谈起

      附:复兴和弘扬理性精神

     十九、传统文化与民主政治

    附 录

     一、张载、康德伦理思想比较

     二、张载的人生境界论

     三、实事求是的人文关怀——兼论真善美统一的自由理想人格的培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境界形而上学及其限制:由先秦儒学谈起
境界(汲取先贤智慧,提升个人境界,从此看得远、看得透、看得开。文津图书奖得主吴军全新力作)
吴军
境界形而上学及其限制:由先秦儒学谈起
境界与精神:象征主义诗潮在中俄的接受与异变
姚晓萍 著
境界形而上学及其限制:由先秦儒学谈起
境界:中国美学十八讲
宗白华 著
境界形而上学及其限制:由先秦儒学谈起
境界(素描静物)/画中话
唐智源 著;陈伯尧、周仁超 编
境界形而上学及其限制:由先秦儒学谈起
境界のRINNE 5
高橋留美子
境界形而上学及其限制:由先秦儒学谈起
境界:铃铛青春之歌
侯树槐 著
境界形而上学及其限制:由先秦儒学谈起
境界(70卷)
久保带人 著
境界形而上学及其限制:由先秦儒学谈起
境界のRINNE 10
高橋留美子
境界形而上学及其限制:由先秦儒学谈起
境界(张宝澍山水画集)(精)
张宝澍 著
境界形而上学及其限制:由先秦儒学谈起
境界:色彩静物
钟文 编
境界形而上学及其限制:由先秦儒学谈起
境界线的美学:从异常到正常的记号
[日]岩井宽 著
境界形而上学及其限制:由先秦儒学谈起
境界形而上学——中国哲学的一种解读
宁新昌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