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产业史

中国电视剧产业史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4-01
版次: 1
ISBN: 9787504370044
定价: 32.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09页
字数: 190千字
分类: 社会文化
26人买过
  • 储钰琦所著的《中国电视剧产业史》是目前国内 第一本系统性、整体性研究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史的 著作。《中国电视剧产业史》将电视剧置于历史维度 、产业角度的研究视角中,从一个全新的研究思路丰 富和完菩电视剧的理论体系。全书主要研究从1958年 至2012年,整个中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变化过程,即 厘清电视剧产业的历史脉络和概括电视剧产业的阶段 特征;总结电视剧产业的发展规律和归纳电视剧产业 的经验教训;反思电视剧产业的存在问题、判断电视 剧产业的未来趋势和探索中国特色电视剧产业的发展 路径。     储钰琦 现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硕/博)。主要从事电视剧产业、媒体营销、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研究。曾在《中国电视》、《现代传播》、《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序一

    序二

    导语

    第一章  前产业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视剧事业

      (1958—1978)

      第一节  1958一1966:政治统帅和无偿供给的艰难生存

      一、自觉担负政治的宣教责任

      二、依靠国家拨款并无偿供给

      三、制作与播出能力极其受限

      第二节  1966—1978:因“文革”动乱陷入全面停顿状态

    第二章  孕育萌发期:电视剧事业向产业的转型过渡

      (1978—1992)

      第一节  1978—1983:简单商品经济力量开始逐步渗透

      一、供给量猛增填补节  目缺口

      二、广告与交换弥补资金短板

      三、受众意识开始萌生与滋长

      第二节  1983—1986:伴随制度性约束步人市场化轨道

      一、精神和商品双重属性渐显

      二、政府与市场实现初步联动

      三、全国性交易市场雏形出现

      第三节  1986—1992:生产的组织化与规模化初露端倪

      一、明确制作资质的准入门槛

      二、室内剧助推工业化大生产

      三、海内外交流由单向变双向

    第三章  初长成时期:电视剧产业基本要素逐渐成型

      (1992—2003)

      第一节  1992—1997: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频频发力

      一、市场化运作渗透到各环节  

      二、默许民营制作力量的参与

      三、政府规制的监管作用凸显

      第二节  1997—2003:产业经营的理念与体系愈加清晰

      一、交易价格体系更趋向规范

      二、类型化生产从隐性到显性

      三、双准入生产控制系统形成

    第四章  发展机遇期:电视剧产业化探索向纵深迈进

      (2003—2012)

      第一节  2003—2006:制播分离带来产业的实质性突破

      一、放宽非公资本的市场准入

      二、内容生产与播出把关趋紧

      三、购销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

      四、海外发行数量范围双扩容

      五、基本形成完整产业链形态

    第二节  2006—2009:在转变体制机制中释放市场活力

      一、题材审批让位于市场调节  

      二、以制播联动调整竞争机制

      三、网络视频成为播出新平台

      四、生产与消费规模领先他国

    第三节  2009—2012:借助各种力量推动产业加速升级

      一、由数量向质量的理性转型

      二、重视编剧作用与剧本价值

      三、利用资本市场力量寻突破

      四、嫁接新媒体成重要盈利点

      五、依托植入式广告渐成气候

    第五章  新生长时期:电视剧产业生态进入新的拐点

      (2012-)

    结语

    附录

      附录1  1978—2011年全国广播电视发展情况

      附录2  《电视剧内容管理规定》

      附录3  《电视剧内容审查实施细则》

      附录4  《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管理暂行办法》

      附录5  《中外合作制作电视剧管理规定》

      附录6  《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机构名单(2012年)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储钰琦所著的《中国电视剧产业史》是目前国内 第一本系统性、整体性研究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史的 著作。《中国电视剧产业史》将电视剧置于历史维度 、产业角度的研究视角中,从一个全新的研究思路丰 富和完菩电视剧的理论体系。全书主要研究从1958年 至2012年,整个中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变化过程,即 厘清电视剧产业的历史脉络和概括电视剧产业的阶段 特征;总结电视剧产业的发展规律和归纳电视剧产业 的经验教训;反思电视剧产业的存在问题、判断电视 剧产业的未来趋势和探索中国特色电视剧产业的发展 路径。
  • 作者简介:
        储钰琦 现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硕/博)。主要从事电视剧产业、媒体营销、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研究。曾在《中国电视》、《现代传播》、《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 目录:
    序一

    序二

    导语

    第一章  前产业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视剧事业

      (1958—1978)

      第一节  1958一1966:政治统帅和无偿供给的艰难生存

      一、自觉担负政治的宣教责任

      二、依靠国家拨款并无偿供给

      三、制作与播出能力极其受限

      第二节  1966—1978:因“文革”动乱陷入全面停顿状态

    第二章  孕育萌发期:电视剧事业向产业的转型过渡

      (1978—1992)

      第一节  1978—1983:简单商品经济力量开始逐步渗透

      一、供给量猛增填补节  目缺口

      二、广告与交换弥补资金短板

      三、受众意识开始萌生与滋长

      第二节  1983—1986:伴随制度性约束步人市场化轨道

      一、精神和商品双重属性渐显

      二、政府与市场实现初步联动

      三、全国性交易市场雏形出现

      第三节  1986—1992:生产的组织化与规模化初露端倪

      一、明确制作资质的准入门槛

      二、室内剧助推工业化大生产

      三、海内外交流由单向变双向

    第三章  初长成时期:电视剧产业基本要素逐渐成型

      (1992—2003)

      第一节  1992—1997: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频频发力

      一、市场化运作渗透到各环节  

      二、默许民营制作力量的参与

      三、政府规制的监管作用凸显

      第二节  1997—2003:产业经营的理念与体系愈加清晰

      一、交易价格体系更趋向规范

      二、类型化生产从隐性到显性

      三、双准入生产控制系统形成

    第四章  发展机遇期:电视剧产业化探索向纵深迈进

      (2003—2012)

      第一节  2003—2006:制播分离带来产业的实质性突破

      一、放宽非公资本的市场准入

      二、内容生产与播出把关趋紧

      三、购销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

      四、海外发行数量范围双扩容

      五、基本形成完整产业链形态

    第二节  2006—2009:在转变体制机制中释放市场活力

      一、题材审批让位于市场调节  

      二、以制播联动调整竞争机制

      三、网络视频成为播出新平台

      四、生产与消费规模领先他国

    第三节  2009—2012:借助各种力量推动产业加速升级

      一、由数量向质量的理性转型

      二、重视编剧作用与剧本价值

      三、利用资本市场力量寻突破

      四、嫁接新媒体成重要盈利点

      五、依托植入式广告渐成气候

    第五章  新生长时期:电视剧产业生态进入新的拐点

      (2012-)

    结语

    附录

      附录1  1978—2011年全国广播电视发展情况

      附录2  《电视剧内容管理规定》

      附录3  《电视剧内容审查实施细则》

      附录4  《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管理暂行办法》

      附录5  《中外合作制作电视剧管理规定》

      附录6  《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机构名单(2012年)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12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中国电视剧产业史
中国直播电视剧史 -- 中国第一代电视剧人口述史
储钰琦
中国电视剧产业史
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产业卷)
储钰琦 著;李兴国、王卫平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