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名家书法(楷书共10卷)

中国历代名家书法(楷书共10卷)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主编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2002-01
版次: 1
ISBN: 9787508216812
定价: 50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21页
字数: 521千字
分类: 艺术
20人买过
  • 楷书,亦称真书、正书。中国书法分“篆、隶、楷、行、草”诸体,楷由隶演变而成。从广义上讲,楷书包括魏碑,但从传统书学,也就是狭义上说,楷特指唐楷。是唐代确立了“笔画平直、形体方正”的楷书严格标准,其根本法则,一直沿袭至今。

      从唐初以来,先把隶书改称为八分,又把八分和正书混称之为隶。到中唐以后,正书才恢复了本名,但是隶书竟从此无有了。

      事实上隶之一称,可以包括八分、正书。例如羊欣《采》文中称东晋王恬、王羲之以下的一些善“隶、草”或“草、隶”,就是指的草书、正书。又唐·孙过庭《书谱序》中所云:“元常专工于隶书”,那又是指的八分楷法。

      八分兼称隶书,直至消亡,没有取消这兼名(也是正名)。正书则到后来完全摆脱了隶名。大约北宋以来,又改称为楷书了。

      八分、正书可以统称隶书,已如上述,但秦、汉隶书却不能叫做八分或正书。这个问题起初在梁·庚肩吾的《书品论》中出了一些混乱现象,如他说∶“程邈所作……曰隶书,今时正书是也。”他的意思实在是说那时正书也可以叫做隶书,但语气含糊,很容易使人倒 转过来误认为隶书也可以叫正书,到唐张怀瓘的《书断》“隶书序传”中,更加重了这个混乱,他在承认程邈造古(秦汉)隶的前提下,又把晋到唐的一些工写正书(今隶)者——如王羲之、献之以至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都系在程邈名下成为古(秦汉)隶的子孙,他不分古(秦汉)隶、今隶,这正是唐代把古(秦汉)隶全部改称八分,之后又把隶之一名完全让给正书的原因。

      早在西汉时又曾把隶书称为真书,如《史记》“三王世家”中褚少孙说∶“论次真草诏书。”又《后汉书》卷一四“董祀妻(蔡琰)传中也有“真、草惟命”之语。当时虽然已有八分楷法,我估计这个“真”还是指的古隶体。稍后晋刘邵“飞白书势”中亦云“索草、钟真”,又唐·孙过庭《书谱序》中论钟、张书体时也说∶“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那里的“真”,可能已为章程书一一八分楷法了,因为其中有时间前后之不同。至晋简文帝司马昱“答湘东王论王羲之书”中所云∶“真草皆得。”又唐·李嗣真《书后品》论虞世南书法时引用蔡琰“真草惟命”之语,则都又称之于正书了。就此可见他们所说的真书,即是说“正体字”,它可以把隶、八分、正书全都包括进去,不像后世那样只把真书代替正书。

      楷书是有模楷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在汉代也是“正体字”的别称,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都云∶“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之例,大概有以上这些,这些概念不弄清楚,势必至于把各方面的其他问题也永远混淆不清,一无是处了。
      
      
      《中国历代名家书法》楷书部分,选辑的是以唐代楷书为主的历代名家名作,以供书法爱好者欣赏及学习临摹之用。楷书从字的大小来分,除大楷、中楷、小楷外,特大的为[榜书],特小的为[蝇头书]。这套丛书的楷书部分选辑了三卷小楷(含蝇头楷),七卷大、中楷,亦有个别榜书者,按比例缩小制版入册。楷书共十卷,一百一十篇。可谓收集广泛,内容浩翰。但愿广大读者喜欢。 第一卷

      钟繇《宣示表帖》

      钟繇《还示表帖》

      钟繇《白骑帖》

      王羲之《乐毅论》

      王羲之《黄庭经》      

      王羲之《东方朔画赞碑》

      王羲之《佛遗教经》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王献之《小楷洛神赋》

      欧阳询《小楷千字文》

      欧阳询《黄帝阴符经》

      欧阳询《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欧阳询《九歌》

      欧阳询《舍利记》

      欧阳询《佛说尊胜陁罗尼呪》

      虞世南《临黄庭经》

      虞世南《破邪论序》

      褚遂良《临黄庭经》

      褚遂良《临飞鸟帖》

      褚遂良《太宗哀册》

      唐太宗《东都帖》

      唐高宗《六尚书帖》

      唐高宗《昨日帖》

      唐高宗《使至帖》

      唐高宗《东都帖》

      薜稷《七启帖》

      钟绍京《滋蕙堂藏本灵飞经》

      钟绍京《规范本灵飞经》

      柳公权《金刚般若经》

      柳公权《太上洞玄消灾获命经》

      颜真卿《颜家庙碑》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 内容简介:
    楷书,亦称真书、正书。中国书法分“篆、隶、楷、行、草”诸体,楷由隶演变而成。从广义上讲,楷书包括魏碑,但从传统书学,也就是狭义上说,楷特指唐楷。是唐代确立了“笔画平直、形体方正”的楷书严格标准,其根本法则,一直沿袭至今。

      从唐初以来,先把隶书改称为八分,又把八分和正书混称之为隶。到中唐以后,正书才恢复了本名,但是隶书竟从此无有了。

      事实上隶之一称,可以包括八分、正书。例如羊欣《采》文中称东晋王恬、王羲之以下的一些善“隶、草”或“草、隶”,就是指的草书、正书。又唐·孙过庭《书谱序》中所云:“元常专工于隶书”,那又是指的八分楷法。

      八分兼称隶书,直至消亡,没有取消这兼名(也是正名)。正书则到后来完全摆脱了隶名。大约北宋以来,又改称为楷书了。

      八分、正书可以统称隶书,已如上述,但秦、汉隶书却不能叫做八分或正书。这个问题起初在梁·庚肩吾的《书品论》中出了一些混乱现象,如他说∶“程邈所作……曰隶书,今时正书是也。”他的意思实在是说那时正书也可以叫做隶书,但语气含糊,很容易使人倒 转过来误认为隶书也可以叫正书,到唐张怀瓘的《书断》“隶书序传”中,更加重了这个混乱,他在承认程邈造古(秦汉)隶的前提下,又把晋到唐的一些工写正书(今隶)者——如王羲之、献之以至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都系在程邈名下成为古(秦汉)隶的子孙,他不分古(秦汉)隶、今隶,这正是唐代把古(秦汉)隶全部改称八分,之后又把隶之一名完全让给正书的原因。

      早在西汉时又曾把隶书称为真书,如《史记》“三王世家”中褚少孙说∶“论次真草诏书。”又《后汉书》卷一四“董祀妻(蔡琰)传中也有“真、草惟命”之语。当时虽然已有八分楷法,我估计这个“真”还是指的古隶体。稍后晋刘邵“飞白书势”中亦云“索草、钟真”,又唐·孙过庭《书谱序》中论钟、张书体时也说∶“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那里的“真”,可能已为章程书一一八分楷法了,因为其中有时间前后之不同。至晋简文帝司马昱“答湘东王论王羲之书”中所云∶“真草皆得。”又唐·李嗣真《书后品》论虞世南书法时引用蔡琰“真草惟命”之语,则都又称之于正书了。就此可见他们所说的真书,即是说“正体字”,它可以把隶、八分、正书全都包括进去,不像后世那样只把真书代替正书。

      楷书是有模楷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在汉代也是“正体字”的别称,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都云∶“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之例,大概有以上这些,这些概念不弄清楚,势必至于把各方面的其他问题也永远混淆不清,一无是处了。
      
      
      《中国历代名家书法》楷书部分,选辑的是以唐代楷书为主的历代名家名作,以供书法爱好者欣赏及学习临摹之用。楷书从字的大小来分,除大楷、中楷、小楷外,特大的为[榜书],特小的为[蝇头书]。这套丛书的楷书部分选辑了三卷小楷(含蝇头楷),七卷大、中楷,亦有个别榜书者,按比例缩小制版入册。楷书共十卷,一百一十篇。可谓收集广泛,内容浩翰。但愿广大读者喜欢。
  • 目录:
    第一卷

      钟繇《宣示表帖》

      钟繇《还示表帖》

      钟繇《白骑帖》

      王羲之《乐毅论》

      王羲之《黄庭经》      

      王羲之《东方朔画赞碑》

      王羲之《佛遗教经》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王献之《小楷洛神赋》

      欧阳询《小楷千字文》

      欧阳询《黄帝阴符经》

      欧阳询《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欧阳询《九歌》

      欧阳询《舍利记》

      欧阳询《佛说尊胜陁罗尼呪》

      虞世南《临黄庭经》

      虞世南《破邪论序》

      褚遂良《临黄庭经》

      褚遂良《临飞鸟帖》

      褚遂良《太宗哀册》

      唐太宗《东都帖》

      唐高宗《六尚书帖》

      唐高宗《昨日帖》

      唐高宗《使至帖》

      唐高宗《东都帖》

      薜稷《七启帖》

      钟绍京《滋蕙堂藏本灵飞经》

      钟绍京《规范本灵飞经》

      柳公权《金刚般若经》

      柳公权《太上洞玄消灾获命经》

      颜真卿《颜家庙碑》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中国历代名家书法(楷书共10卷)
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24(农村住宅专题)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 著
中国历代名家书法(楷书共10卷)
中国博物馆馆藏民族服饰文物研究·彝族卷
王羿;苏晖
中国历代名家书法(楷书共10卷)
中国价值:话语建构与国际传播
韩震
中国历代名家书法(楷书共10卷)
中国好家风 志 儿童文学 新华正版
刘纳新编著
中国历代名家书法(楷书共10卷)
中国经济安全展望报告(2024)
苏剑 戚自科 主编
中国历代名家书法(楷书共10卷)
中国上市公司ESG评价报告2022
刘柳 张天华 王凯
中国历代名家书法(楷书共10卷)
中国话语“走出去”:译介与传播研究
高彬
中国历代名家书法(楷书共10卷)
中国新诗叙事学(国家社科基金丛书—文化)
杨四平 著
中国历代名家书法(楷书共10卷)
中国哲学史
(编著者)钟泰
中国历代名家书法(楷书共10卷)
中国最美服饰丛书——五色华彩马面裙
贾玺增 高文静
中国历代名家书法(楷书共10卷)
中国水处理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膜工业卷IV)
郑祥 魏源送 王志伟 程荣
中国历代名家书法(楷书共10卷)
中国地方政府发展能力报告(2022—2023)
翟磊 主编 李鑫涛 李晨光 副主编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中国历代名家书法(楷书共10卷)
传世名家书法
李松晨;王秀峰
中国历代名家书法(楷书共10卷)
中国书法大观(全32卷)
李松晨;王秀峰
中国历代名家书法(楷书共10卷)
米芾书法荟萃(精)/历代名家书法大观
李松晨 主编
中国历代名家书法(楷书共10卷)
历代名家书法大观:颜真卿书法荟萃
李松晨 编
中国历代名家书法(楷书共10卷)
历代名家书法大观:王羲之书法荟萃
李松晨 主编
中国历代名家书法(楷书共10卷)
历代名家书法大观:怀素书法荟萃
李松晨 编
中国历代名家书法(楷书共10卷)
郑道昭书法荟萃
李松晨 编
中国历代名家书法(楷书共10卷)
历代名家书法大观:徐浩书法荟萃
李松晨 编
中国历代名家书法(楷书共10卷)
历代名家书法大观:褚遂良书法荟萃
李松晨 编
中国历代名家书法(楷书共10卷)
中国历代名家书法(行书共8卷)
李松晨 主编
中国历代名家书法(楷书共10卷)
中国历代名家书法 草书六卷盒装
李松晨 主编
中国历代名家书法(楷书共10卷)
我看到的美国
李松晨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