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昆曲

中国昆曲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百家出版社
2004-05
版次: 1
ISBN: 9787807030331
定价: 98.00
装帧: 精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03页
字数: 350千字
分类: 文学
24人买过
  • 中国昆曲,因其历史之悠久,艺术之精妙,体系之完备,及其对后起剧种之影响,在中国戏剧文化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中国昆曲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杰出代表,其艺术成就与文化价值超越了国界和民族,已成为全人类所认识和选赏。
      
      
      昆曲的历史六百余年,它发轫于元末明初“昆山腔”,为南戏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四大声腔之一。明嘉靖年轻改革以后形成新腔,时称“昆腔”,如明沈宠绥《度曲须知》说“腔曰昆腔”在明万历中期即有以“昆曲”称名,如梁伯龙诗《赠杨生唱昆曲》,又如潘之恒诗《听杨生唱昆曲》,至明末,以“昆曲”称“昆腔”已在大江南北流行,如西周生著小说《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三回有云“不惟惯唱民歌,而且善于昆曲”。请中叶以来有以“昆剧”称昆曲者,如清嘉庆年众香主人《众香国》和留春阁小史《听春新咏 》评名伶时即称“精于昆剧”或“工于昆剧”。此后昆腔、昆曲、昆剧有通用者,实际是同中有异而取其同者而已。昆腔指其所唱之声腔,昆曲既指其用昆腔唱南北曲,也包括声腔、剧本与表演,含有剧种之义,昆剧则明确指其为剧种。 序

    昆曲概论

      一、古典戏剧文学的最高品位

      二、古典音乐文化的最后遗存

      三、古典戏剧表演的完美体系

    昆曲史略

      第一个200年(元末明初——明嘉靖隆庆)

        一、从昆山腔到水磨调

      第二个200年(明万历——清乾隆中叶)

        二、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三、两京江南演剧成风

        四、今吴歈盛行于天下

        五、进入折子戏的时代

      第三个200年(清乾隆中叶-)

        六、乾嘉传统的形成

        七、分化瓦解日趋衰败

        八、风雨经年枯枝春发

        九、幽兰溢香总在人间

    附录:昆曲折子戏选目

    后记
  • 内容简介:
    中国昆曲,因其历史之悠久,艺术之精妙,体系之完备,及其对后起剧种之影响,在中国戏剧文化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中国昆曲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杰出代表,其艺术成就与文化价值超越了国界和民族,已成为全人类所认识和选赏。
      
      
      昆曲的历史六百余年,它发轫于元末明初“昆山腔”,为南戏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四大声腔之一。明嘉靖年轻改革以后形成新腔,时称“昆腔”,如明沈宠绥《度曲须知》说“腔曰昆腔”在明万历中期即有以“昆曲”称名,如梁伯龙诗《赠杨生唱昆曲》,又如潘之恒诗《听杨生唱昆曲》,至明末,以“昆曲”称“昆腔”已在大江南北流行,如西周生著小说《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三回有云“不惟惯唱民歌,而且善于昆曲”。请中叶以来有以“昆剧”称昆曲者,如清嘉庆年众香主人《众香国》和留春阁小史《听春新咏 》评名伶时即称“精于昆剧”或“工于昆剧”。此后昆腔、昆曲、昆剧有通用者,实际是同中有异而取其同者而已。昆腔指其所唱之声腔,昆曲既指其用昆腔唱南北曲,也包括声腔、剧本与表演,含有剧种之义,昆剧则明确指其为剧种。
  • 目录:


    昆曲概论

      一、古典戏剧文学的最高品位

      二、古典音乐文化的最后遗存

      三、古典戏剧表演的完美体系

    昆曲史略

      第一个200年(元末明初——明嘉靖隆庆)

        一、从昆山腔到水磨调

      第二个200年(明万历——清乾隆中叶)

        二、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三、两京江南演剧成风

        四、今吴歈盛行于天下

        五、进入折子戏的时代

      第三个200年(清乾隆中叶-)

        六、乾嘉传统的形成

        七、分化瓦解日趋衰败

        八、风雨经年枯枝春发

        九、幽兰溢香总在人间

    附录:昆曲折子戏选目

    后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