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 《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再续传奇!晚清"自改革"为何走到尽头?三权分立后,民国为何变成党国?)

《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 《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再续传奇!晚清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4-04
版次: 1
ISBN: 9787203084297
定价: 3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31页
字数: 198千字
分类: 历史
151人买过
  •   《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晚晴政府以自强为标志的“自改革”缘何走到了尽头?

      三权分立后,民国何以变成党国?

      未来的中国往何处去?该怎么走?

      清王朝的终结,中华民国的成立,不仅终结了一个朝代,而且终结了自秦以来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制,以及君主制内部一切“自改革”的可能性。

      继《梁启超传》后,解玺璋再续传奇,从更深入的思想史研究角度入手,带着我们回到晚清时期,看我们的先人在那场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中是如何应对,如何思想,如何行动的。值得一提的是,西方列强、革命党、立宪派之间的拉扯、抗衡和冲击,以及三种力量与清廷旧势力之间的矛盾、纠葛和相互利用,都在本书中呈现出非常生动的面貌。   解玺璋,知名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从事报刊编辑、图书编辑二十余年,曾获多种全国及北京市文艺评论奖,著有《梁启超传》《一个人的阅读史》《喧嚣与寂寞》《雅俗》等。 绪论 晚清“自改革”思潮的兴起

      一、改革者的第一声叹息

      二、经学异端带来政治新说

      三、改革开放是历史大趋势

    第一章 梁启超走到了历史的拐点上

      一、甲午战败,败于守旧强而革新弱

      二、康有为抄袭廖平的一段公案

      三、康有为的特殊贡献

    第二章 梁启超的学术源流与思想构成

      一、终于和康有为走到一起

      二、与黄遵宪、严复相识相知

      三、谭嗣同的精神遗产

    第三章 梁启超初识君主立宪

      一、只有君主立宪可以救中国

      二、中国宪政之时机已到

    第四章 当立宪遭遇革命

      一、革命还是立宪,两难困于内心

      二、民族主义不等于排满

      三、共和革命不适合中国国情

      四、没有自由意志,何来国民公意

      五、站在清政府与革命党之间

    第五章 新民为立宪当务之急

      一、国民政治自觉是立宪根基

      二、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三、梁启超是如何想象“新民”的

      四、严重的问题在缺少公德

      五、私德、公德,不可偏废

      六、学问之道:正本、慎独、谨小

      七、新民必备的两个条件

      八、非有自治,则无以言国治

      九、梁启超对西方思想的“误读”

      十、梁启超的自由观

    第六章 革命易成与立宪难成

      一、立宪感动中国

      二、清末立宪的第一个小高潮

      三、官制改革成各方争夺焦点

      四、少壮亲贵借立宪疯狂揽权

      五、国会请愿风潮三起三落

      六、资政院欲有所作为

      七、立宪派也要革命了

      八、清政府帮助制造革命者

      九、终与宪政失之交臂

      十、君主立宪黯然落幕
  • 内容简介:
      《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晚晴政府以自强为标志的“自改革”缘何走到了尽头?

      三权分立后,民国何以变成党国?

      未来的中国往何处去?该怎么走?

      清王朝的终结,中华民国的成立,不仅终结了一个朝代,而且终结了自秦以来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制,以及君主制内部一切“自改革”的可能性。

      继《梁启超传》后,解玺璋再续传奇,从更深入的思想史研究角度入手,带着我们回到晚清时期,看我们的先人在那场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中是如何应对,如何思想,如何行动的。值得一提的是,西方列强、革命党、立宪派之间的拉扯、抗衡和冲击,以及三种力量与清廷旧势力之间的矛盾、纠葛和相互利用,都在本书中呈现出非常生动的面貌。
  • 作者简介:
      解玺璋,知名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从事报刊编辑、图书编辑二十余年,曾获多种全国及北京市文艺评论奖,著有《梁启超传》《一个人的阅读史》《喧嚣与寂寞》《雅俗》等。
  • 目录:
    绪论 晚清“自改革”思潮的兴起

      一、改革者的第一声叹息

      二、经学异端带来政治新说

      三、改革开放是历史大趋势

    第一章 梁启超走到了历史的拐点上

      一、甲午战败,败于守旧强而革新弱

      二、康有为抄袭廖平的一段公案

      三、康有为的特殊贡献

    第二章 梁启超的学术源流与思想构成

      一、终于和康有为走到一起

      二、与黄遵宪、严复相识相知

      三、谭嗣同的精神遗产

    第三章 梁启超初识君主立宪

      一、只有君主立宪可以救中国

      二、中国宪政之时机已到

    第四章 当立宪遭遇革命

      一、革命还是立宪,两难困于内心

      二、民族主义不等于排满

      三、共和革命不适合中国国情

      四、没有自由意志,何来国民公意

      五、站在清政府与革命党之间

    第五章 新民为立宪当务之急

      一、国民政治自觉是立宪根基

      二、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三、梁启超是如何想象“新民”的

      四、严重的问题在缺少公德

      五、私德、公德,不可偏废

      六、学问之道:正本、慎独、谨小

      七、新民必备的两个条件

      八、非有自治,则无以言国治

      九、梁启超对西方思想的“误读”

      十、梁启超的自由观

    第六章 革命易成与立宪难成

      一、立宪感动中国

      二、清末立宪的第一个小高潮

      三、官制改革成各方争夺焦点

      四、少壮亲贵借立宪疯狂揽权

      五、国会请愿风潮三起三落

      六、资政院欲有所作为

      七、立宪派也要革命了

      八、清政府帮助制造革命者

      九、终与宪政失之交臂

      十、君主立宪黯然落幕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 《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再续传奇!晚清
《君士坦丁赠礼》伪作考(光启文库)
洛伦佐·瓦拉(Lorenzo Valla)
《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 《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再续传奇!晚清
《君特,内心的懒猪狗:与异性交往》
史蒂芬·弗雷德里希 著;江楠 译;[德]蒂姆·沃茨 绘;[德]蒂洛·鲍姆
《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 《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再续传奇!晚清
《君如良药添松糖》(全两册)
茉上霜 著;天河世纪图书 出品
《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 《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再续传奇!晚清
《君主论》导读
何宁生
《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 《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再续传奇!晚清
《君士坦丁赠礼》辨伪
(意)洛伦佐·瓦拉
《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 《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再续传奇!晚清
《君悦文集》(上册:回望中国的西北角;下册:剪一缕阳光照亮你的生命)
君悦
《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 《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再续传奇!晚清
《君道》:三国用人术
成云雷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 《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再续传奇!晚清
隐藏的文脉:北京书院述微( 作家解玺璋文化随笔 溯源北京文脉,追摹文士遗风)
解玺璋 著 , 新经典 出品
《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 《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再续传奇!晚清
京剧常识(从京剧的源流、行当、代表人物等介绍京剧国粹)
解玺璋 张景山 编著
《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 《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再续传奇!晚清
抉择:鼎革之际的历史与人
解玺璋 著
《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 《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再续传奇!晚清
梁启超传
解玺璋 著
《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 《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再续传奇!晚清
老解观象/副刊文丛
解玺璋
《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 《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再续传奇!晚清
张恨水传
解玺璋 著
《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 《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再续传奇!晚清
品尚书系 五味书
解玺璋 著
《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 《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再续传奇!晚清
说影
解玺璋 著
《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 《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再续传奇!晚清
梁启超传
解玺璋
《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 《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再续传奇!晚清
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
解玺璋、解宏乾 著
《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 《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再续传奇!晚清
一个人的阅读史
解玺璋
《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 《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再续传奇!晚清
京剧常识
解玺璋、张景山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