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丛书·多语自然语言处理:从原理到实践

计算机科学丛书·多语自然语言处理:从原理到实践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美] , , ,
2015-03
版次: 1
ISBN: 9787111484912
定价: 9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48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41人买过
  •   《计算机科学丛书·多语自然语言处理:从原理到实践》是第一本全面阐述如何构建健壮和准确多语种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图书,由两位资深专家编辑,集合了该领域众多尖端进展以及从广泛的研究和产业实践中总结的实用解决方案。第一部分介绍现代自然语言处理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展示了现今理解单词和文件结构、分析语法、建模语言、识别蕴含和检测冗余。第二部分彻底阐述与构建真实应用有关的实际考量,包括信息抽取、机器翻译、信息检索/搜索,总结、问答、提炼、处理流水线等。   nielM.Bikel现为Google公司高级研究科学家,正在开发用于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的新方法。在IBM工作期间,他为IBM的GALE多语种信息抽取和自动应答系统构架了拦截系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博士后期间,他建造了第一个可扩展的多语种语法分析引擎。

      ImedZitouni现为微软公司高级研究员。2004~2012年,他是IBM公司高级研究科学家,领导IBM公司的阿拉伯语信息抽取和数据资源工作组。在此之前,他还曾领导DIALOCA的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组和Bell实验室/阿尔卡特朗讯的语言建模和呼叫路由工作。他的研究涉及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和口语对话系统。" 出版者的话
    译者序
    前言
    关于作者
    第一部分理论
    第1章找出词的结构
    1.1词及其部件
    1.1.1词元
    1.1.2词形
    1.1.3词素
    1.1.4类型学
    1.2问题和挑战
    1.2.1不规则性
    1.2.2歧义性
    1.2.3能产性
    1.3形态模型
    1.3.1查词典
    1.3.2有限状态形态
    1.3.3基于合一的形态
    1.3.4函数式形态
    1.3.5形态归纳
    1.4总结
    第2章找出文档的结构
    2.1概述
    2.1.1句子边界检测
    2.1.2主题边界检测
    2.2方法
    2.2.1生成序列分类方法
    2.2.2判别性局部分类方法
    2.2.3判别性序列分类方法
    2.2.4混合方法
    2.2.5句子分割的全局建模扩展
    2.3方法的复杂度
    2.4方法的性能
    2.5特征
    2.5.1同时用于文本与语音的特征
    2.5.2只用于文本的特征
    2.5.3语音特征
    2.6处理阶段
    2.7讨论
    2.8总结
    第3章句法
    3.1自然语言分析
    3.2树库:句法分析的数据驱动方法
    3.3句法结构的表示
    3.3.1使用依存图的句法分析
    3.3.2使用短语结构树的句法分析
    3.4分析算法
    3.4.1移进归约分析
    3.4.2超图和线图分析
    3.4.3最小生成树和依存分析
    3.5分析中的歧义消解模型
    3.5.1概率上下文无关文法
    3.5.2句法分析的生成模型
    3.5.3句法分析的判别模型
    3.6多语言问题:什么是词元
    3.6.1词元切分、实例和编码
    3.6.2分词
    3.6.3形态学
    3.7总结
    第4章语义分析
    4.1概述
    4.2语义解释
    4.2.1结构歧义
    4.2.2词义
    4.2.3实体与事件消解
    4.2.4谓词论元结构
    4.2.5意义表示
    4.3系统范式
    4.4词义
    4.4.1资源
    4.4.2系统
    4.4.3软件
    4.5谓词论元结构
    4.5.1资源
    4.5.2系统
    4.5.3软件
    4.6意义表示
    4.6.1资源
    4.6.2系统
    4.6.3软件
    4.7总结
    4.7.1词义消歧
    4.7.2谓词论元结构
    4.7.3意义表示
    第5章语言模型
    5.1概述
    5.2n元模型
    5.3语言模型评价
    5.4参数估计
    5.4.1最大似然估计和平滑
    5.4.2贝叶斯参数估计
    5.4.3大规模语言模型
    5.5语言模型适应
    5.6语言模型的类型
    5.6.1基于类的语言模型
    5.6.2变长语言模型
    5.6.3判别式语言模型
    5.6.4基于句法的语言模型
    5.6.5最大熵语言模型
    5.6.6因子化语言模型
    5.6.7其他基于树的语言模型
    5.6.8基于主题的贝叶斯语言模型
    5.6.9神经网络语言模型
    5.7特定语言建模问题
    5.7.1形态丰富语言的建模
    5.7.2亚词单元的选择
    5.7.3形态类别建模
    5.7.4无分词语言
    5.7.5口语与书面语言
    5.8多语言和跨语言建模
    5.8.1多语言建模
    5.8.2跨语言建模
    5.9总结
    第6章文本蕴涵识别
    6.1概述
    6.2文本识别蕴涵任务
    6.2.1问题定义
    6.2.2RTE的挑战
    6.2.3评估文本蕴涵系统性能
    6.2.4文本蕴涵解决方案的应用
    6.2.5其他语言中的RTE研究
    6.3文本蕴涵识别的框架
    6.3.1要求
    6.3.2分析
    6.3.3有用的组件
    6.3.4通用模型
    6.3.5实现
    6.3.6对齐
    6.3.7推理
    6.3.8训练
    6.4案例分析
    6.4.1抽取语篇约束
    6.4.2基于编辑距离的RTE
    6.4.3基于转换的方法
    6.4.4逻辑表示及推理
    6.4.5独立于蕴涵学习对齐
    6.4.6在RTE中利用多对齐
    6.4.7自然逻辑
    6.4.8句法树核
    6.4.9使用有限依存上下文的全局相似度
    6.4.10RTE的潜在对齐推理
    6.5RTE的进一步研究
    6.5.1改进分析器
    6.5.2发明或解决新问题
    6.5.3开发知识库
    6.5.4更好的RTE评价
    6.6有用资源
    6.6.1文献
    6.6.2知识库
    6.6.3自然语言处理包
    6.7总结
    第7章多语情感与主观性分析
    7.1概述
    7.2定义
    7.3英语中的情感及主观性分析
    7.3.1词典
    7.3.2语料库
    7.3.3工具
    7.4词级和短语级标注
    7.4.1基于字典的方法
    7.4.2基于语料库的方法
    7.5句子级标注
    7.5.1基于字典
    7.5.2基于语料库
    7.6文档级标注
    7.6.1基于字典
    7.6.2基于语料库
    7.7什么有效,什么无效
    7.7.1最佳情况:已有人工标注的语料库
    7.7.2次优情形:基于语料库的跨语言映射
    7.7.3第三优情形:孳衍词典
    7.7.4第四优情形:翻译词典
    7.7.5各种可行方法的比较
    7.8总结

    第二部分实践
    第8章实体检测和追踪
    8.1概述
    8.2提及检测
    8.2.1数据驱动的分类
    8.2.2搜索提及
    8.2.3提及检测特征
    8.2.4提及检测实验
    8.3共指消解
    8.3.1Bell树的构建
    8.3.2共指模型:链接和引入模型
    8.3.3最大熵链接模型
    8.3.4共指消解实验
    8.4总结
    第9章关系和事件
    9.1概述
    9.2关系与事件
    9.3关系类别
    9.4将关系抽取视为分类
    9.4.1算法
    9.4.2特征
    9.4.3分类器
    9.5关系抽取的其他方法
    9.5.1无监督和半监督方法
    9.5.2核方法
    9.5.3实体和关系检测的联合方法
    9.6事件
    9.7事件抽取方法
    9.8超句
    9.9事件匹配
    9.10事件抽取的未来方向
    9.11总结
    第10章机器翻译
    10.1机器翻译现状
    10.2机器翻译评测
    10.2.1人工评测
    10.2.2自动评测
    10.2.3WER、BLEU、METEOR等
    10.3词对齐
    10.3.1共现
    10.3.2IBM模型
    10.3.3期望最大化
    10.3.4对齐模型
    10.3.5对称化
    10.3.6作为机器学习问题的词对齐
    10.4基于短语的翻译模型
    10.4.1模型
    10.4.2训练
    10.4.3解码
    10.4.4立方剪枝
    10.4.5对数线性模型和参数调节
    10.4.6控制模型的大小
    10.5基于树的翻译模型
    10.5.1层次短语翻译模型
    10.5.2线图解码
    10.5.3基于句法的模型
    10.6语言学挑战
    10.6.1译词选择
    10.6.2形态学
    10.6.3词序
    10.7工具和数据资源
    10.7.1基本工具
    10.7.2机器翻译系统
    10.7.3平行语料
    10.8未来的方向
    10.9总结
    第11章跨语言信息检索
    11.1概述
    11.2文档预处理
    11.2.1文档句法和编码
    11.2.2词元化
    11.2.3规范化
    11.2.4预处理最佳实践
    11.3单语信息检索
    11.3.1文档表示
    11.3.2索引结构
    11.3.3检索模型
    11.3.4查询扩展
    11.3.5文档先验模型
    11.3.6模型选择的最佳实践
    11.4CLIR
    11.4.1基于翻译的方法
    11.4.2机器翻译
    11.4.3中间语言文档表示
    11.4.4最佳实践
    11.5多语言信息检索
    11.5.1语言识别
    11.5.2MLIR的索引建立
    11.5.3翻译查询串
    11.5.4聚合模型
    11.5.5最佳实践
    11.6信息检索的评价
    11.6.1建立实验环境
    11.6.2相关性评估
    11.6.3评价指标
    11.6.4已有数据集
    11.6.5最佳实践
    11.7工具、软件和资源
    11.8总结
    第12章多语自动文摘
    12.1概述
    12.2自动文摘方法
    12.2.1传统方法
    12.2.2基于图的方法
    12.2.3学习如何做摘要
    12.2.4多语自动摘要
    12.3评测
    12.3.1人工评价
    12.3.2自动评价
    12.3.3自动文摘评测系统的近期发展
    12.3.4多语自动文摘的自动评测方法
    12.4如何搭建自动文摘系统
    12.4.1材料
    12.4.2工具
    12.4.3说明
    12.5评测竞赛和数据集
    12.5.1评测竞赛
    12.5.2数据集
    12.6总结
    第13章问答系统
    13.1概述和历史
    13.2架构
    13.3源获取和预处理
    13.4问题分析
    13.5搜索及候选抽取
    13.5.1非结构化资源搜索
    13.5.2非结构化源文本的候选抽取
    13.5.3结构化源文本的候选抽取
    13.6回答评分
    13.6.1方法概述
    13.6.2证据结合
    13.6.3扩展到列表型问题
    13.7跨语言问答
    13.8案例研究
    13.9评测
    13.9.1评测任务
    13.9.2判断答案正确性
    13.9.3性能度量
    13.10当前和未来的挑战
    13.11总结和进一步阅读
    第14章提炼
    14.1概述
    14.2示例
    14.3相关性和冗余性
    14.4RosettaConsortium提炼系统
    14.4.1文档和语料库准备
    14.4.2索引
    14.4.3查询回答
    14.5其他提炼方法
    14.5.1系统架构
    14.5.2相关度
    14.5.3冗余
    14.5.4多模态提炼
    14.5.5跨语言提炼
    14.6评测和指标
    14.7总结
    第15章口语对话系统
    15.1概述
    15.2口语对话系统
    15.2.1语音识别和理解
    15.2.2语音生成
    15.2.3对话管理器
    15.2.4语音用户接口
    15.3对话形式
    15.4自然语言呼叫路由选择
    15.5三代对话应用
    15.6持续的改进循环
    15.7口语句子的转录和标注
    15.8口语对话系统的本地化
    15.8.1呼叫流程本地化
    15.8.2提示本地化
    15.8.3文法的本地化
    15.8.4源端数据
    15.8.5训练
    15.8.6测试
    15.9总结
    第16章聚合自然语言处理引擎
    16.1概述
    16.2聚合语音和NLP引擎架构的期望属性
    16.2.1灵活的分布式组件化
    16.2.2计算效率
    16.2.3数据操作功能
    16.2.4鲁棒性处理
    16.3聚合的架构
    16.3.1UIMA
    16.3.2GATE
    16.3.3InfoSphereStreams
    16.4案例研究
    16.4.1GALE互操作性演示系统
    16.4.2跨语言自动语言开发系统
    16.4.3实时翻译服务
    16.5经验教训
    16.5.1分割涉及延迟和精度之间的权衡
    16.5.2联合优化与互操作性
    16.5.3数据模型需要使用约定
    16.5.4性能评估的挑战
    16.5.5引擎的前向波训练
    16.6总结
    16.7UIMA样本代码
    索引
  • 内容简介:
      《计算机科学丛书·多语自然语言处理:从原理到实践》是第一本全面阐述如何构建健壮和准确多语种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图书,由两位资深专家编辑,集合了该领域众多尖端进展以及从广泛的研究和产业实践中总结的实用解决方案。第一部分介绍现代自然语言处理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展示了现今理解单词和文件结构、分析语法、建模语言、识别蕴含和检测冗余。第二部分彻底阐述与构建真实应用有关的实际考量,包括信息抽取、机器翻译、信息检索/搜索,总结、问答、提炼、处理流水线等。
  • 作者简介:
      nielM.Bikel现为Google公司高级研究科学家,正在开发用于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的新方法。在IBM工作期间,他为IBM的GALE多语种信息抽取和自动应答系统构架了拦截系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博士后期间,他建造了第一个可扩展的多语种语法分析引擎。

      ImedZitouni现为微软公司高级研究员。2004~2012年,他是IBM公司高级研究科学家,领导IBM公司的阿拉伯语信息抽取和数据资源工作组。在此之前,他还曾领导DIALOCA的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组和Bell实验室/阿尔卡特朗讯的语言建模和呼叫路由工作。他的研究涉及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和口语对话系统。"
  • 目录:
    出版者的话
    译者序
    前言
    关于作者
    第一部分理论
    第1章找出词的结构
    1.1词及其部件
    1.1.1词元
    1.1.2词形
    1.1.3词素
    1.1.4类型学
    1.2问题和挑战
    1.2.1不规则性
    1.2.2歧义性
    1.2.3能产性
    1.3形态模型
    1.3.1查词典
    1.3.2有限状态形态
    1.3.3基于合一的形态
    1.3.4函数式形态
    1.3.5形态归纳
    1.4总结
    第2章找出文档的结构
    2.1概述
    2.1.1句子边界检测
    2.1.2主题边界检测
    2.2方法
    2.2.1生成序列分类方法
    2.2.2判别性局部分类方法
    2.2.3判别性序列分类方法
    2.2.4混合方法
    2.2.5句子分割的全局建模扩展
    2.3方法的复杂度
    2.4方法的性能
    2.5特征
    2.5.1同时用于文本与语音的特征
    2.5.2只用于文本的特征
    2.5.3语音特征
    2.6处理阶段
    2.7讨论
    2.8总结
    第3章句法
    3.1自然语言分析
    3.2树库:句法分析的数据驱动方法
    3.3句法结构的表示
    3.3.1使用依存图的句法分析
    3.3.2使用短语结构树的句法分析
    3.4分析算法
    3.4.1移进归约分析
    3.4.2超图和线图分析
    3.4.3最小生成树和依存分析
    3.5分析中的歧义消解模型
    3.5.1概率上下文无关文法
    3.5.2句法分析的生成模型
    3.5.3句法分析的判别模型
    3.6多语言问题:什么是词元
    3.6.1词元切分、实例和编码
    3.6.2分词
    3.6.3形态学
    3.7总结
    第4章语义分析
    4.1概述
    4.2语义解释
    4.2.1结构歧义
    4.2.2词义
    4.2.3实体与事件消解
    4.2.4谓词论元结构
    4.2.5意义表示
    4.3系统范式
    4.4词义
    4.4.1资源
    4.4.2系统
    4.4.3软件
    4.5谓词论元结构
    4.5.1资源
    4.5.2系统
    4.5.3软件
    4.6意义表示
    4.6.1资源
    4.6.2系统
    4.6.3软件
    4.7总结
    4.7.1词义消歧
    4.7.2谓词论元结构
    4.7.3意义表示
    第5章语言模型
    5.1概述
    5.2n元模型
    5.3语言模型评价
    5.4参数估计
    5.4.1最大似然估计和平滑
    5.4.2贝叶斯参数估计
    5.4.3大规模语言模型
    5.5语言模型适应
    5.6语言模型的类型
    5.6.1基于类的语言模型
    5.6.2变长语言模型
    5.6.3判别式语言模型
    5.6.4基于句法的语言模型
    5.6.5最大熵语言模型
    5.6.6因子化语言模型
    5.6.7其他基于树的语言模型
    5.6.8基于主题的贝叶斯语言模型
    5.6.9神经网络语言模型
    5.7特定语言建模问题
    5.7.1形态丰富语言的建模
    5.7.2亚词单元的选择
    5.7.3形态类别建模
    5.7.4无分词语言
    5.7.5口语与书面语言
    5.8多语言和跨语言建模
    5.8.1多语言建模
    5.8.2跨语言建模
    5.9总结
    第6章文本蕴涵识别
    6.1概述
    6.2文本识别蕴涵任务
    6.2.1问题定义
    6.2.2RTE的挑战
    6.2.3评估文本蕴涵系统性能
    6.2.4文本蕴涵解决方案的应用
    6.2.5其他语言中的RTE研究
    6.3文本蕴涵识别的框架
    6.3.1要求
    6.3.2分析
    6.3.3有用的组件
    6.3.4通用模型
    6.3.5实现
    6.3.6对齐
    6.3.7推理
    6.3.8训练
    6.4案例分析
    6.4.1抽取语篇约束
    6.4.2基于编辑距离的RTE
    6.4.3基于转换的方法
    6.4.4逻辑表示及推理
    6.4.5独立于蕴涵学习对齐
    6.4.6在RTE中利用多对齐
    6.4.7自然逻辑
    6.4.8句法树核
    6.4.9使用有限依存上下文的全局相似度
    6.4.10RTE的潜在对齐推理
    6.5RTE的进一步研究
    6.5.1改进分析器
    6.5.2发明或解决新问题
    6.5.3开发知识库
    6.5.4更好的RTE评价
    6.6有用资源
    6.6.1文献
    6.6.2知识库
    6.6.3自然语言处理包
    6.7总结
    第7章多语情感与主观性分析
    7.1概述
    7.2定义
    7.3英语中的情感及主观性分析
    7.3.1词典
    7.3.2语料库
    7.3.3工具
    7.4词级和短语级标注
    7.4.1基于字典的方法
    7.4.2基于语料库的方法
    7.5句子级标注
    7.5.1基于字典
    7.5.2基于语料库
    7.6文档级标注
    7.6.1基于字典
    7.6.2基于语料库
    7.7什么有效,什么无效
    7.7.1最佳情况:已有人工标注的语料库
    7.7.2次优情形:基于语料库的跨语言映射
    7.7.3第三优情形:孳衍词典
    7.7.4第四优情形:翻译词典
    7.7.5各种可行方法的比较
    7.8总结

    第二部分实践
    第8章实体检测和追踪
    8.1概述
    8.2提及检测
    8.2.1数据驱动的分类
    8.2.2搜索提及
    8.2.3提及检测特征
    8.2.4提及检测实验
    8.3共指消解
    8.3.1Bell树的构建
    8.3.2共指模型:链接和引入模型
    8.3.3最大熵链接模型
    8.3.4共指消解实验
    8.4总结
    第9章关系和事件
    9.1概述
    9.2关系与事件
    9.3关系类别
    9.4将关系抽取视为分类
    9.4.1算法
    9.4.2特征
    9.4.3分类器
    9.5关系抽取的其他方法
    9.5.1无监督和半监督方法
    9.5.2核方法
    9.5.3实体和关系检测的联合方法
    9.6事件
    9.7事件抽取方法
    9.8超句
    9.9事件匹配
    9.10事件抽取的未来方向
    9.11总结
    第10章机器翻译
    10.1机器翻译现状
    10.2机器翻译评测
    10.2.1人工评测
    10.2.2自动评测
    10.2.3WER、BLEU、METEOR等
    10.3词对齐
    10.3.1共现
    10.3.2IBM模型
    10.3.3期望最大化
    10.3.4对齐模型
    10.3.5对称化
    10.3.6作为机器学习问题的词对齐
    10.4基于短语的翻译模型
    10.4.1模型
    10.4.2训练
    10.4.3解码
    10.4.4立方剪枝
    10.4.5对数线性模型和参数调节
    10.4.6控制模型的大小
    10.5基于树的翻译模型
    10.5.1层次短语翻译模型
    10.5.2线图解码
    10.5.3基于句法的模型
    10.6语言学挑战
    10.6.1译词选择
    10.6.2形态学
    10.6.3词序
    10.7工具和数据资源
    10.7.1基本工具
    10.7.2机器翻译系统
    10.7.3平行语料
    10.8未来的方向
    10.9总结
    第11章跨语言信息检索
    11.1概述
    11.2文档预处理
    11.2.1文档句法和编码
    11.2.2词元化
    11.2.3规范化
    11.2.4预处理最佳实践
    11.3单语信息检索
    11.3.1文档表示
    11.3.2索引结构
    11.3.3检索模型
    11.3.4查询扩展
    11.3.5文档先验模型
    11.3.6模型选择的最佳实践
    11.4CLIR
    11.4.1基于翻译的方法
    11.4.2机器翻译
    11.4.3中间语言文档表示
    11.4.4最佳实践
    11.5多语言信息检索
    11.5.1语言识别
    11.5.2MLIR的索引建立
    11.5.3翻译查询串
    11.5.4聚合模型
    11.5.5最佳实践
    11.6信息检索的评价
    11.6.1建立实验环境
    11.6.2相关性评估
    11.6.3评价指标
    11.6.4已有数据集
    11.6.5最佳实践
    11.7工具、软件和资源
    11.8总结
    第12章多语自动文摘
    12.1概述
    12.2自动文摘方法
    12.2.1传统方法
    12.2.2基于图的方法
    12.2.3学习如何做摘要
    12.2.4多语自动摘要
    12.3评测
    12.3.1人工评价
    12.3.2自动评价
    12.3.3自动文摘评测系统的近期发展
    12.3.4多语自动文摘的自动评测方法
    12.4如何搭建自动文摘系统
    12.4.1材料
    12.4.2工具
    12.4.3说明
    12.5评测竞赛和数据集
    12.5.1评测竞赛
    12.5.2数据集
    12.6总结
    第13章问答系统
    13.1概述和历史
    13.2架构
    13.3源获取和预处理
    13.4问题分析
    13.5搜索及候选抽取
    13.5.1非结构化资源搜索
    13.5.2非结构化源文本的候选抽取
    13.5.3结构化源文本的候选抽取
    13.6回答评分
    13.6.1方法概述
    13.6.2证据结合
    13.6.3扩展到列表型问题
    13.7跨语言问答
    13.8案例研究
    13.9评测
    13.9.1评测任务
    13.9.2判断答案正确性
    13.9.3性能度量
    13.10当前和未来的挑战
    13.11总结和进一步阅读
    第14章提炼
    14.1概述
    14.2示例
    14.3相关性和冗余性
    14.4RosettaConsortium提炼系统
    14.4.1文档和语料库准备
    14.4.2索引
    14.4.3查询回答
    14.5其他提炼方法
    14.5.1系统架构
    14.5.2相关度
    14.5.3冗余
    14.5.4多模态提炼
    14.5.5跨语言提炼
    14.6评测和指标
    14.7总结
    第15章口语对话系统
    15.1概述
    15.2口语对话系统
    15.2.1语音识别和理解
    15.2.2语音生成
    15.2.3对话管理器
    15.2.4语音用户接口
    15.3对话形式
    15.4自然语言呼叫路由选择
    15.5三代对话应用
    15.6持续的改进循环
    15.7口语句子的转录和标注
    15.8口语对话系统的本地化
    15.8.1呼叫流程本地化
    15.8.2提示本地化
    15.8.3文法的本地化
    15.8.4源端数据
    15.8.5训练
    15.8.6测试
    15.9总结
    第16章聚合自然语言处理引擎
    16.1概述
    16.2聚合语音和NLP引擎架构的期望属性
    16.2.1灵活的分布式组件化
    16.2.2计算效率
    16.2.3数据操作功能
    16.2.4鲁棒性处理
    16.3聚合的架构
    16.3.1UIMA
    16.3.2GATE
    16.3.3InfoSphereStreams
    16.4案例研究
    16.4.1GALE互操作性演示系统
    16.4.2跨语言自动语言开发系统
    16.4.3实时翻译服务
    16.5经验教训
    16.5.1分割涉及延迟和精度之间的权衡
    16.5.2联合优化与互操作性
    16.5.3数据模型需要使用约定
    16.5.4性能评估的挑战
    16.5.5引擎的前向波训练
    16.6总结
    16.7UIMA样本代码
    索引
查看详情
12
系列丛书 / 更多
计算机科学丛书·多语自然语言处理:从原理到实践
Java编程思想(第4版)
[美]Bruce Eckel 著;陈昊鹏 译
计算机科学丛书·多语自然语言处理:从原理到实践
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原书第3版)
[美]Jiawei、[美]Micheling、[美]Jian Pei 著;范明、孟小峰 译
计算机科学丛书·多语自然语言处理:从原理到实践
算法导论(原书第3版)
[美]Thomas、[美]Charles、[美]Ronald、[美]Clifford Stein 著;殷建平、徐云、王刚 译
计算机科学丛书·多语自然语言处理:从原理到实践
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Java语言描述
[美]马克·艾伦·维斯 著;陈越 译
计算机科学丛书·多语自然语言处理:从原理到实践
C程序设计语言(第二版)
[美]Brian(布莱恩·克尼汉)、[美]Dennis M.Ritchie(丹尼斯·里奇) 著;徐宝文、李志 译
计算机科学丛书·多语自然语言处理:从原理到实践
C程序设计语言(第2版·新版) 习题解答
吉米拜尔 著;杨涛 译;[美]汤朵
计算机科学丛书·多语自然语言处理:从原理到实践
计算机科学丛书·云计算:概念、技术与架构
[美]Thomas、[英]Zaigham、[巴西]Ricardo Puttini 著;龚奕利、贺莲、胡创 译
计算机科学丛书·多语自然语言处理:从原理到实践
数据库系统概念:(原书第6版)
[美]Abraham、Henry、S.Sudarshan 著;杨冬青、李红燕、唐世渭 译
计算机科学丛书·多语自然语言处理:从原理到实践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原书第3版)
[美]兰德尔 E.布莱恩特(Randal E.·Bryant) 著;龚奕利、贺莲 译
计算机科学丛书·多语自然语言处理:从原理到实践
编译原理:原理、技术与工具
[美]阿霍 著;赵建华 译
计算机科学丛书·多语自然语言处理:从原理到实践
计算机科学导论:原书第3版
[美]Behrouz Forouzan 著;刘艺 译
计算机科学丛书·多语自然语言处理:从原理到实践
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原书第8版 本科教学版)
[美]罗杰 S. 普莱斯曼 著;郑人杰、马素霞 译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计算机科学丛书·多语自然语言处理:从原理到实践
数学旅行家 文教科普读物 (美)卡尔文・c.克劳森
[美]卡尔文・c.克劳森
计算机科学丛书·多语自然语言处理:从原理到实践
向世界好的医院力
[美]理查德·温特斯(RichardWinters)
计算机科学丛书·多语自然语言处理:从原理到实践
像作家一样阅读:提升读写能力的10堂课
[美]艾琳·M.普希曼
计算机科学丛书·多语自然语言处理:从原理到实践
黑的眼睛不看光明 心理学
[美]玛利亚娜·亚历山德里
计算机科学丛书·多语自然语言处理:从原理到实践
觉醒 外国现当代文学
[美]凯特·肖邦
计算机科学丛书·多语自然语言处理:从原理到实践
从众陷阱 成功学 (美)托德·罗斯(todd rose)
[美]托德·罗斯(toddrose)
计算机科学丛书·多语自然语言处理:从原理到实践
海洋全书:国家地理新探索
[美]西尔维娅·A.厄尔
计算机科学丛书·多语自然语言处理:从原理到实践
吃的勇气:365天告别饮食内耗,与食物和解
[美]伊芙琳·特里波尔(EvelynTrib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