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共治下的生态文明研究

德法共治下的生态文明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9-11
版次: 1
ISBN: 9787520353243
定价: 7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97页
分类: 自然科学
1人买过
  •   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与实现途径是多样化的、整体性的,其中必然依赖生态伦理与生态法治的双轮驱动和协同共治。《德法共治下的生态文明研究》以生态文明、伦理和法治为核心范畴与逻辑链条,从德法共治的视角,融汇汲取生态学、伦理学和法理学的研究思维与研究成果,运用逻辑思辨、比较分析、实例解析、语义分析等多种科学方法,深化生态文明的内涵、本质、性质和要素,生态伦理的对象、价值、范围与原则,生态法治的目标、原则、结构与内容的一体化研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德法共治之策。 谢桂山,山东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任山东政法智库专家、山东立法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党内法规研究会副会长,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省戒毒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法理学和哲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主持完成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5项,主持省级以上课题20多项,近年来发表论文50多篇、研究报告20多个,出版专著4部、编著10余部。 序言
    一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二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与理性反思
    三 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
    四 坚持多元治理、凸显德法共治

    第一章 生态伦理是生态文明的内在价值指向与理念引领
    一 生态道德与生态伦理
    (一)道德与伦理
    (二)生态道德与生态伦理
    (三)生态伦理
    二 生态伦理的价值取向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生态伦理价值取向之一
    (二)人与自然的平等正义:生态伦理价值取向之二
    (三)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的价值取向之三

    第二章 生态文明的沿革历程与特征
    一 生态文明的沿革
    (一)学术研究述略
    (二)党与国家的顶层设计
    二 生态文明的特征
    (一)国内学者对生态文明的探究与认知
    (二)生态文明的特征

    第三章 生态伦理与生态文明
    一 生态伦理的哲学基础和原则
    (一)生态伦理的哲学基础
    (二)生态伦理的原则
    (三)生态伦理的主旨
    二 生态伦理的价值作用
    (一)生态伦理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
    (二)生态伦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引领
    (三)生态伦理是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道德规制
    (四)生态伦理是生态文明的道德精神
    (五)生态伦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责任
    (六)生态伦理倡导生态绿色的生产方式

    第四章 生态文明的道德基础
    一 生态文明的道德基础
    (一)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是生态文明的基础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的本质
    二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一)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二)建构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
    (三)构建合理、合德、合法的行为模式

    第五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与现状
    一 全球生态视域下经济发展方式的反思
    (一)全球生态安全问题的反思
    (二)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共识
    二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
    (一)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
    (二)建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三)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三 我国生态安全问题的概况
    (一)我国生态安全问题与困境的具体表现
    (二)我国生态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六章 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路径与对策
    一 生态文明意识
    (一)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
    (二)生态文明意识的构成要素
    二 生态文明意识的基本特征
    二 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
    (一)生态文明意识缺失的表现
    (二)生态文明意识缺失的原因
    三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路径
    (一)建立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有效机制
    (二)构建德法共治规范约束机制
    (三)统筹生态行为的治理
    四 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建议

    第七章 生态文明的体制创新与学理认知
    一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一)生态文明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理性反思
    (二)生态文明是对工业化极端思维方式和技术伦理价值观的反思
    (三)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伦理价值观和法治观
    (四)生态文明是对中西文明的基本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五)生态文明需要生态与经济相融合
    二 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理念与实践
    (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历史变迁
    (二)生态文明的学理认知
    (三)生态文明的学科认知
    (四)生态文明的核心要素
    (五)生态文明的学科基础

    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
    一 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一)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是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二)生态法治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三)生态法治建设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
    二 法治是建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保障
    (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治秩序和法治权威
    (二)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需要公众广泛参与
    (三)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需要构建生态法治观
    三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现代法治的制度保障
    (一)生态良法是生态善治的基础
    (三)建构完善的生态法治体系
    (三)遵守正当的生态法治程序
    四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法治文化的智力支持
    (一)生态法治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和智力支持
    (二)培养生态意识、弘扬法治精神是生态法治文化重点
    (二)生态法治文化需要公众的文化自觉和法治自觉

    第九章 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 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现状
    (一)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演进
    (二)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成绩
    二 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指导思想
    (二)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基本原则

    第十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理分析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内涵与价值
    (一)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法治建设的生态化
    (二)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法治建设的发展创新
    二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作用机理
    (一)生态文明建设亟待构建法治保障体系
    (二)生态文明建设亟待法律保障体系创新
    (三)建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体系的思路
    (四)建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体系的原则

    第十一章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一 生态文明制度
    (一)生态文明制度的法理基础
    (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二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生态文明制度的价值基础
    (二)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三)构建生态化技术创新机制,实现传统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转型

    第十二章 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的法治协调机制
    一 建立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的法治协调机制的必要性
    二 环境污染防治法治协调机制的学理分析
    三 环境污染防治法治协调机制的模式
    (一)环境污染防治区域性政策协调机制
    (二)环境污染防治部门间执法协调机制
    四 环境污染防治法治协调机制的思考
    五 环境污染防治法治协调机制的案例分析
    (一)枣庄市的做法和经验
    (二)枣庄法治协调机制的成效分析
    四 环境污染防治法治协调机制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或法律规定过于原则笼统
    (二)政策与法律规定脱节
    (三)社会协调机制的政策与法律规定缺失
    五 健全环境污染防治法治协调机制的对策
    (一)创新跨界理念,建构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污染防治的协调发展机制
    (二)健全地方立法,规范环境污染防治的协调机制
    (三)齐抓共管,探索源头控制环境污染的协调机制
    (四)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环保格局

    第十三章 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的法治之维
    一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的互动关系
    (一)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
    (二)新型城镇化必须走生态文明之路
    二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的法治之维
    (一)新型城镇化的法治现状评析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之维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与实现途径是多样化的、整体性的,其中必然依赖生态伦理与生态法治的双轮驱动和协同共治。《德法共治下的生态文明研究》以生态文明、伦理和法治为核心范畴与逻辑链条,从德法共治的视角,融汇汲取生态学、伦理学和法理学的研究思维与研究成果,运用逻辑思辨、比较分析、实例解析、语义分析等多种科学方法,深化生态文明的内涵、本质、性质和要素,生态伦理的对象、价值、范围与原则,生态法治的目标、原则、结构与内容的一体化研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德法共治之策。
  • 作者简介:
    谢桂山,山东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任山东政法智库专家、山东立法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党内法规研究会副会长,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省戒毒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法理学和哲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主持完成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5项,主持省级以上课题20多项,近年来发表论文50多篇、研究报告20多个,出版专著4部、编著10余部。
  • 目录:
    序言
    一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二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与理性反思
    三 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
    四 坚持多元治理、凸显德法共治

    第一章 生态伦理是生态文明的内在价值指向与理念引领
    一 生态道德与生态伦理
    (一)道德与伦理
    (二)生态道德与生态伦理
    (三)生态伦理
    二 生态伦理的价值取向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生态伦理价值取向之一
    (二)人与自然的平等正义:生态伦理价值取向之二
    (三)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的价值取向之三

    第二章 生态文明的沿革历程与特征
    一 生态文明的沿革
    (一)学术研究述略
    (二)党与国家的顶层设计
    二 生态文明的特征
    (一)国内学者对生态文明的探究与认知
    (二)生态文明的特征

    第三章 生态伦理与生态文明
    一 生态伦理的哲学基础和原则
    (一)生态伦理的哲学基础
    (二)生态伦理的原则
    (三)生态伦理的主旨
    二 生态伦理的价值作用
    (一)生态伦理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
    (二)生态伦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引领
    (三)生态伦理是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道德规制
    (四)生态伦理是生态文明的道德精神
    (五)生态伦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责任
    (六)生态伦理倡导生态绿色的生产方式

    第四章 生态文明的道德基础
    一 生态文明的道德基础
    (一)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是生态文明的基础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的本质
    二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一)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二)建构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
    (三)构建合理、合德、合法的行为模式

    第五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与现状
    一 全球生态视域下经济发展方式的反思
    (一)全球生态安全问题的反思
    (二)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共识
    二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
    (一)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
    (二)建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三)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三 我国生态安全问题的概况
    (一)我国生态安全问题与困境的具体表现
    (二)我国生态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六章 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路径与对策
    一 生态文明意识
    (一)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
    (二)生态文明意识的构成要素
    二 生态文明意识的基本特征
    二 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
    (一)生态文明意识缺失的表现
    (二)生态文明意识缺失的原因
    三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路径
    (一)建立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有效机制
    (二)构建德法共治规范约束机制
    (三)统筹生态行为的治理
    四 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建议

    第七章 生态文明的体制创新与学理认知
    一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一)生态文明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理性反思
    (二)生态文明是对工业化极端思维方式和技术伦理价值观的反思
    (三)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伦理价值观和法治观
    (四)生态文明是对中西文明的基本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五)生态文明需要生态与经济相融合
    二 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理念与实践
    (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历史变迁
    (二)生态文明的学理认知
    (三)生态文明的学科认知
    (四)生态文明的核心要素
    (五)生态文明的学科基础

    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
    一 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一)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是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二)生态法治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三)生态法治建设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
    二 法治是建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保障
    (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治秩序和法治权威
    (二)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需要公众广泛参与
    (三)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需要构建生态法治观
    三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现代法治的制度保障
    (一)生态良法是生态善治的基础
    (三)建构完善的生态法治体系
    (三)遵守正当的生态法治程序
    四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法治文化的智力支持
    (一)生态法治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和智力支持
    (二)培养生态意识、弘扬法治精神是生态法治文化重点
    (二)生态法治文化需要公众的文化自觉和法治自觉

    第九章 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 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现状
    (一)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演进
    (二)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成绩
    二 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指导思想
    (二)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基本原则

    第十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理分析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内涵与价值
    (一)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法治建设的生态化
    (二)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法治建设的发展创新
    二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作用机理
    (一)生态文明建设亟待构建法治保障体系
    (二)生态文明建设亟待法律保障体系创新
    (三)建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体系的思路
    (四)建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体系的原则

    第十一章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一 生态文明制度
    (一)生态文明制度的法理基础
    (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二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生态文明制度的价值基础
    (二)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三)构建生态化技术创新机制,实现传统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转型

    第十二章 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的法治协调机制
    一 建立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的法治协调机制的必要性
    二 环境污染防治法治协调机制的学理分析
    三 环境污染防治法治协调机制的模式
    (一)环境污染防治区域性政策协调机制
    (二)环境污染防治部门间执法协调机制
    四 环境污染防治法治协调机制的思考
    五 环境污染防治法治协调机制的案例分析
    (一)枣庄市的做法和经验
    (二)枣庄法治协调机制的成效分析
    四 环境污染防治法治协调机制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或法律规定过于原则笼统
    (二)政策与法律规定脱节
    (三)社会协调机制的政策与法律规定缺失
    五 健全环境污染防治法治协调机制的对策
    (一)创新跨界理念,建构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污染防治的协调发展机制
    (二)健全地方立法,规范环境污染防治的协调机制
    (三)齐抓共管,探索源头控制环境污染的协调机制
    (四)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环保格局

    第十三章 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的法治之维
    一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的互动关系
    (一)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
    (二)新型城镇化必须走生态文明之路
    二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的法治之维
    (一)新型城镇化的法治现状评析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之维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德法共治下的生态文明研究
元典伦理与文明互鉴
谢桂山 著
德法共治下的生态文明研究
法治国家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谢桂山
德法共治下的生态文明研究
圣经犹太伦理与先秦儒家伦理
谢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