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三村:梅县三村:关注客家围龙屋

梅县三村:梅县三村:关注客家围龙屋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07-05
版次: 1
ISBN: 9787302150213
定价: 7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56页
字数: 164千字
分类: 工程技术
78人买过
  •   ★本书浓郁的乡土风味,首先体现在独具匠心的装帧设计上。中国地域辽阔,北方气候干燥,南方则潮湿多雨,常见的胶订图书如果历经迁徙,容易因空气水分的变化导致松脱,不利久存。这本关注地域人情的书,居然连这方面问题都考虑周全了,特地在书脊上打了眼,读者可自行穿针引线,把它加固成一本线装书。这样处理开本较大又以图画居多的书,既科学,又别具韵味,值得藏书者把玩。  
      此书是作为《中华遗产?乡土建筑》丛书一本,介绍的广东梅县南口镇侨乡村所辖的三个自然村,三村中建筑形制皆为“围龙屋”式,逐栋依山而建,疏朗有致,令人有如住进了大自然之中,兴起和谐、平安之感。龙屋是中国传统五大民居建筑之一。梅县三村处于客家文化的核心地区,留存有创建于清代中期以前的早期围龙屋;加上19世纪后期以来,华侨开发南洋后回乡所建的后期围龙屋,因此成为认识传统围龙屋,以及其改进、发展的代表村落。本书客家文化的特征“村落建筑”典型形制以及各种“图版”。  
      梅县三村是广东省梅州市南口镇侨乡村所辖的三个自然村,包括寺前排村、高田村和塘肚村,有四百多户人家。三村中建筑形制皆为“围龙屋”式,逐栋依山而建,疏朗有致,令人有如住进了大自然之中,兴起和谐、平安之感。究竟这样的宅院,是如何产生的呢?
      客家围龙屋是中国传统五大民居建筑之一。梅县三村处于客家文化的核心地区,留存朽创建于清代中期以前的早期围龙屋。加上重9世纪后期以来,华侨开发南洋后回乡所建的后期围龙屋,因此成为认识传统围龙屋,以及其改进、发展的代表村落。
      本书第一篇“人文历史”,首先说明客家文化的特征:即长期迁移过程中产生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以祖堂为中心,建构严谨的大型集体住宅。接着溯本探源,说明潘姓家族的发展过程和宗族组织,围龙屋形成的背景和原因。
      第二篇“村落建筑”,剖析其典型形制:即矩形四合院、后面的半圆形围屋,以及前面的禾坪、水塘,每一部分都含有风水意义和实用功能。接着比较早期。后期围龙屋的演进和变化,指出由大家族上百个小家庭共同居住的形态,转变成一个家庭。几代人居住的独立宅院,家族凝聚力减弱,小家庭的生活空间和功能更为舒适。另外还记录了围龙屋构造,施工的特点和技术。
      第三篇“图版”包括村落总图、居住建筑,教育建筑。商业建筑。拓片五项内容,完整呈现寺前排村,高田村和塘肚村所处的环境以及个别屋的不同特色,配合着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更能一窥堂奥。
      “人禀乾坤志四方,任君随处立常纲。年深异境犹吾境,身入他乡即故乡。”这首客家人传唱的民歌,道出了先人拓殖四方的艰毅不屈。梅县三村的围龙屋正是见证了“发迹海外,心系故乡”的精神。   陈志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学专家,1929年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专著有《外国建筑史》、《外国造园艺术》、《意大利古建筑散记》、《外国古建筑二十讲》等。1989年起,在叶同宽老师的支持下,开始乡土建筑的调查和研究。1990年至2005年,由台北汉声文化基金会支持,带领建筑系师生继续展开乡土建筑的调查,十余年来主持十多个古聚落的记录和测绘,并培育出热爱传统建筑的新生代。已出版的专书有《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诸葛村乡土建筑》(合著)《婺源乡土建筑》《关麓村乡土建筑》(合著)等,发行海外,影响深远。
      李秋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高级工程师,专著有《中国村居》、《石桥村乡土建筑》、《新叶村乡土建筑》(合著)《流坑村》(合著)等。1989年起,在叶同宽老师的支持下,开始乡土建筑的调查和研究。1990年至2005年,由台北汉声文化基金会支持,继续展开乡土建筑的调查和研究,已出版的专书有《诸葛村乡土建筑》(合著)《关麓村乡土建筑》(合著)等。台湾《汉声》杂志,创办于1971年,以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为宗旨,目的是要建立“一座中国民间文化基因库”。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将“亚洲最佳出版物”颁给了台湾的杂志《汉声》,《时代》评价:“这本中国艺术文化的‘圣经’30多年来能一直反其道而行,是因为内容实在值得阅读。”《汉声》是一本受人尊敬的杂志,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方面有一条自己的道路。 前言
    1 人文历史篇
    第一节 客家和围龙屋
    第二节 一根扁担挑来的村子
    第三节 海风万里故乡情
    第四节 竹声焦影的村落
    第五节 血缘村落中的宗族组织
    居民访问记
    2 村落建筑篇
    第一节 围龙屋的典型形制
    第二节 两类围龙屋和三种发展模式
    第三节 围龙屋形制的诞生和演进
    第四节 围龙屋的风水讲究
    第五节 围龙屋的结构、构造和施工
    第六节 其他类型建筑
    3 图版篇
    总测绘图
    居住
    教育
    商业
    拓片
    梅县三村围屋谱
    梅县六记
    后记
  • 内容简介:
      ★本书浓郁的乡土风味,首先体现在独具匠心的装帧设计上。中国地域辽阔,北方气候干燥,南方则潮湿多雨,常见的胶订图书如果历经迁徙,容易因空气水分的变化导致松脱,不利久存。这本关注地域人情的书,居然连这方面问题都考虑周全了,特地在书脊上打了眼,读者可自行穿针引线,把它加固成一本线装书。这样处理开本较大又以图画居多的书,既科学,又别具韵味,值得藏书者把玩。  
      此书是作为《中华遗产?乡土建筑》丛书一本,介绍的广东梅县南口镇侨乡村所辖的三个自然村,三村中建筑形制皆为“围龙屋”式,逐栋依山而建,疏朗有致,令人有如住进了大自然之中,兴起和谐、平安之感。龙屋是中国传统五大民居建筑之一。梅县三村处于客家文化的核心地区,留存有创建于清代中期以前的早期围龙屋;加上19世纪后期以来,华侨开发南洋后回乡所建的后期围龙屋,因此成为认识传统围龙屋,以及其改进、发展的代表村落。本书客家文化的特征“村落建筑”典型形制以及各种“图版”。  
      梅县三村是广东省梅州市南口镇侨乡村所辖的三个自然村,包括寺前排村、高田村和塘肚村,有四百多户人家。三村中建筑形制皆为“围龙屋”式,逐栋依山而建,疏朗有致,令人有如住进了大自然之中,兴起和谐、平安之感。究竟这样的宅院,是如何产生的呢?
      客家围龙屋是中国传统五大民居建筑之一。梅县三村处于客家文化的核心地区,留存朽创建于清代中期以前的早期围龙屋。加上重9世纪后期以来,华侨开发南洋后回乡所建的后期围龙屋,因此成为认识传统围龙屋,以及其改进、发展的代表村落。
      本书第一篇“人文历史”,首先说明客家文化的特征:即长期迁移过程中产生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以祖堂为中心,建构严谨的大型集体住宅。接着溯本探源,说明潘姓家族的发展过程和宗族组织,围龙屋形成的背景和原因。
      第二篇“村落建筑”,剖析其典型形制:即矩形四合院、后面的半圆形围屋,以及前面的禾坪、水塘,每一部分都含有风水意义和实用功能。接着比较早期。后期围龙屋的演进和变化,指出由大家族上百个小家庭共同居住的形态,转变成一个家庭。几代人居住的独立宅院,家族凝聚力减弱,小家庭的生活空间和功能更为舒适。另外还记录了围龙屋构造,施工的特点和技术。
      第三篇“图版”包括村落总图、居住建筑,教育建筑。商业建筑。拓片五项内容,完整呈现寺前排村,高田村和塘肚村所处的环境以及个别屋的不同特色,配合着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更能一窥堂奥。
      “人禀乾坤志四方,任君随处立常纲。年深异境犹吾境,身入他乡即故乡。”这首客家人传唱的民歌,道出了先人拓殖四方的艰毅不屈。梅县三村的围龙屋正是见证了“发迹海外,心系故乡”的精神。
  • 作者简介:
      陈志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学专家,1929年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专著有《外国建筑史》、《外国造园艺术》、《意大利古建筑散记》、《外国古建筑二十讲》等。1989年起,在叶同宽老师的支持下,开始乡土建筑的调查和研究。1990年至2005年,由台北汉声文化基金会支持,带领建筑系师生继续展开乡土建筑的调查,十余年来主持十多个古聚落的记录和测绘,并培育出热爱传统建筑的新生代。已出版的专书有《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诸葛村乡土建筑》(合著)《婺源乡土建筑》《关麓村乡土建筑》(合著)等,发行海外,影响深远。
      李秋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高级工程师,专著有《中国村居》、《石桥村乡土建筑》、《新叶村乡土建筑》(合著)《流坑村》(合著)等。1989年起,在叶同宽老师的支持下,开始乡土建筑的调查和研究。1990年至2005年,由台北汉声文化基金会支持,继续展开乡土建筑的调查和研究,已出版的专书有《诸葛村乡土建筑》(合著)《关麓村乡土建筑》(合著)等。台湾《汉声》杂志,创办于1971年,以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为宗旨,目的是要建立“一座中国民间文化基因库”。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将“亚洲最佳出版物”颁给了台湾的杂志《汉声》,《时代》评价:“这本中国艺术文化的‘圣经’30多年来能一直反其道而行,是因为内容实在值得阅读。”《汉声》是一本受人尊敬的杂志,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方面有一条自己的道路。
  • 目录:
    前言
    1 人文历史篇
    第一节 客家和围龙屋
    第二节 一根扁担挑来的村子
    第三节 海风万里故乡情
    第四节 竹声焦影的村落
    第五节 血缘村落中的宗族组织
    居民访问记
    2 村落建筑篇
    第一节 围龙屋的典型形制
    第二节 两类围龙屋和三种发展模式
    第三节 围龙屋形制的诞生和演进
    第四节 围龙屋的风水讲究
    第五节 围龙屋的结构、构造和施工
    第六节 其他类型建筑
    3 图版篇
    总测绘图
    居住
    教育
    商业
    拓片
    梅县三村围屋谱
    梅县六记
    后记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梅县三村:梅县三村:关注客家围龙屋
丁村
李秋香 著
梅县三村:梅县三村:关注客家围龙屋
婺源
陈志华、李秋香 著
梅县三村:梅县三村:关注客家围龙屋
诸葛村
陈志华、李秋香 著
梅县三村:梅县三村:关注客家围龙屋
楠溪江中游:清华教授陈志华一行20余年的风雨守望 古村落悠远风貌的最后存照
陈志华、李秋香 著
梅县三村:梅县三村:关注客家围龙屋
俞源村
陈志华 著
相关图书 / 更多
梅县三村:梅县三村:关注客家围龙屋
梅县方言古语词研究
温美姬
梅县三村:梅县三村:关注客家围龙屋
梅县方言词典
黃雪貞
梅县三村:梅县三村:关注客家围龙屋
梅县客家堂横屋装饰
吕海雪
梅县三村:梅县三村:关注客家围龙屋
梅县年鉴(2020总第27卷)(精)
梅县区年鉴编纂委员会、梅县区年鉴编辑部 编
梅县三村:梅县三村:关注客家围龙屋
梅县年鉴(2021总第28卷)(精)
邹其森 编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梅县三村:梅县三村:关注客家围龙屋
乡土漫谈
陈志华著
梅县三村:梅县三村:关注客家围龙屋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
陈志华 胡必亮
梅县三村:梅县三村:关注客家围龙屋
人工智能原理认知与应用研究
陈志华
梅县三村:梅县三村:关注客家围龙屋
索穹顶结构
陈志华 刘红波 闫翔宇
梅县三村:梅县三村:关注客家围龙屋
北窗杂记(陈志华文集)
陈志华
梅县三村:梅县三村:关注客家围龙屋
中国乡土建筑(陈志华文集)
陈志华
梅县三村:梅县三村:关注客家围龙屋
外国造园艺术(陈志华文集)
陈志华
梅县三村:梅县三村:关注客家围龙屋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陈志华文集)
陈志华
梅县三村:梅县三村:关注客家围龙屋
中国乡土建筑初探
陈志华、李秋香 著
梅县三村:梅县三村:关注客家围龙屋
楠溪江中游:清华教授陈志华一行20余年的风雨守望 古村落悠远风貌的最后存照
陈志华、李秋香 著
梅县三村:梅县三村:关注客家围龙屋
婺源
陈志华、李秋香 著
梅县三村:梅县三村:关注客家围龙屋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陈志华、李秋香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