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美学史

中国佛教美学史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0-04
版次: 1
ISBN: 9787301169575
定价: 3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91页
字数: 409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宗教
29人买过
  • 《中国佛教美学史》是学界第一部系统梳理中国佛教茭学思想史的专著。作者以美是普遍快感及其对象、美学是感觉学为独特视角,聚焦汉译佛典关于愉快情感及其对象的形态、特征、本质、规律及其价值评判的思想理论及其演变历史。
    佛教从“色即是空”的基本世界观出发,对纯粹的官能快感及其对应的现实世界的形式美、形象美持否定态度,竭力追求出世的清净无染的道德美、真实无妄的本体美,同时又从“色复异空”的中观世界观出发,对官菔快感对应的现实美加以变相的肯定。《中国佛教美学史》由此展开了中国佛教美学思想的历史巡礼。东汉佛教美学莲花初开。奠定了大小乘美学思想的基石;六朝佛教美学繁花似锦,佛典的翻译和著述催生了佛教美学的繁荣;隋唐中国化佛教宗派的创构将美学世界装点得琳琅满目;宋元禅宗美学一枝独秀;明清佛教美学余音缭绕;近代太虚法师宣告了佛教茭学走向自觉。 祁志祥(1958—)文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中文系教授。致力于中国人学及文艺美学研究,出版专著十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完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高教教材一项。曾获国家图书奖荣誉奖、晋版图书一等奖。 前言
    第一章似花非花:佛教美学观的独特建构
    一、镜花水月:佛教对现实美的否定态度
    1.“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
    2.“美色淫声,皆是苦本”
    3.女色如“革囊盛粪”,“唯苦无乐”
    4.视美为丑之“不净观”
    二、涅粲极乐:佛教对本体美的独特肯定
    1.“涅粲”之美
    2.“法喜”、“禅悦”
    3.空静之美
    4.“佛性”之美
    5.“佛土”之美
    6.死亡之美
    三、色复异空:佛教对世俗美的变相肯定
    1.“色复异空”
    2.以“味”为美
    3.以“圆”为美
    3.以“十”为美
    4.光明为美
    5.七宝为美
    6.以香为美
    7.法音为美
    8.像教之美
    9.言教之美
    10.莲花为美
    11.形神、境界

    第二章莲花初开:东汉佛教美学基石的奠定
    概述
    一、安世高译经体现的小乘佛教美学思想
    1.由“缘起”而“非身”,取消审美主体
    2.由“十二人”破“色我”,取消客体美
    3.“不净观”:视美为丑之审美训练
    4.人生皆苦,寂灭为乐
    二、支谶译经体现的大乘般若学美学思想
    1.大乘空宗美学之核心——般若空智特征解析
    2.“本无”、“毕竟空”之世界观
    3.破世俗之美
    4.“乐无所乐”
    三、牟子《理惑论》涉及的美学问题
    1.佛陀其人的神化
    2.佛经“言以亿数,多多益具”
    3.佛经“广取譬喻”的修辞美
    4.“人死当复更生”

    第三章繁花似锦:六朝佛教美学译作的繁荣
    概述
    一、大乘空宗译籍之美学倾向
    1.大品般若经译籍:空寂为美
    2.维摩诘经译籍:俗中求真
    3.中观经译籍:“涅柴乐”即“无涅槊乐”
    二、大乘有宗译籍之美学倾向
    1.净土经译籍:西方极乐世界
    2.涅粱经译籍:“涅架者名为甘露第一最乐”
    3.《佛性论》:诸法佛性之美
    4.《大乘起信论》:“乐念真如法”
    5.唯识经译籍:识、境、圆
    三、楞伽经译籍:如来藏识之美
    1.美在“如来藏阿黎耶识”
    2.假言离言
    四、法华经译籍:莲花、菩萨、观世音
    1.“诸华之中,莲华最胜”
    2.慈悲为怀,崇尚大乘
    3.人格理想:菩萨
    五、华严经译籍:空有相即,一多圆融
    1.大日如来崇拜
    2.形象之美
    3.佛性本有,一切皆空
    4.一多相即
    六、小乘阿含经译籍:“于色不乐”与“涅槊安乐”
    1.“不欢喜、不深乐,渐近涅粲”
    2.“从此四圣谛,安隐趣涅檠”
    七、中国僧侣著述之美学思想
    1.道安:“淡乎无味,乃直道味”
    2.支遁:“即色游玄”
    3.僧肇:“道俗一观”、“美丑齐旨”
    4.慧远:“始自二道,开甘露门”
    5.道生:“无灭之灭,则是常乐”

    第四章琳琅满目:隋唐佛教宗派美学的创构
    概述
    一、天台宗美学:以“止观”为特点的认识论美学
    .1.智颚:“修行止观,心如金刚”
    2.灌顶:“极圆之教,醍醐妙味”
    3.湛然:“无情有性”、“染净不二”
    二、三论宗及其代表人物吉藏:论“中道”美
    1.“中道”即是“佛性”、“涅柴”
    2.“二而不二,不二而二”
    3.“八不”即是中道佛性
    三、华严宗美学:一多圆融,以十为美
    1.杜顺:“理事无碍”、“一切入一”
    2.智俨:“十”美与“境界”
    3.法藏:“圆融无碍”、“十十无尽”
    4.澄观:道本乎心,以“十”尽理
    5.宗密:美在本心
    四、唯识宗:以“识”为本体的美论与以“爱”、“现量”
    为特色的美感论
    1.玄奘及其译注:境、识、受
    2.窥基:真、善、美合一的本体论和以“现量”为特色的感觉论
    五、禅宗:美在净心
    1.慧能及其《坛经》:论美本体和美感
    2.神会:真如为本性,烦恼为客尘
    3.玄觉:论“女色”之恶和语言之美
    4.慧海:中道净心,“自然快乐”
    5.希运:“虚通寂静,明妙安乐”

    第五章一枝独秀:宋元禅宗美学的延续
    概述
    一、禅宗《灯录》传承的美学意蕴
    1.以灯驱暗、光明为美
    2.道不废言、借言悟道
    二、延寿:“此识此心,唯尊唯胜”
    1.人生之苦
    2.“心起无心,尽善尽美”
    3.净土之美
    ……
    第六章晨钟暮鼓:明清佛教美学的余响
    余论走向自觉:太虚法师论“佛法与美”
    后记
  • 内容简介:
    《中国佛教美学史》是学界第一部系统梳理中国佛教茭学思想史的专著。作者以美是普遍快感及其对象、美学是感觉学为独特视角,聚焦汉译佛典关于愉快情感及其对象的形态、特征、本质、规律及其价值评判的思想理论及其演变历史。
    佛教从“色即是空”的基本世界观出发,对纯粹的官能快感及其对应的现实世界的形式美、形象美持否定态度,竭力追求出世的清净无染的道德美、真实无妄的本体美,同时又从“色复异空”的中观世界观出发,对官菔快感对应的现实美加以变相的肯定。《中国佛教美学史》由此展开了中国佛教美学思想的历史巡礼。东汉佛教美学莲花初开。奠定了大小乘美学思想的基石;六朝佛教美学繁花似锦,佛典的翻译和著述催生了佛教美学的繁荣;隋唐中国化佛教宗派的创构将美学世界装点得琳琅满目;宋元禅宗美学一枝独秀;明清佛教美学余音缭绕;近代太虚法师宣告了佛教茭学走向自觉。
  • 作者简介:
    祁志祥(1958—)文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中文系教授。致力于中国人学及文艺美学研究,出版专著十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完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高教教材一项。曾获国家图书奖荣誉奖、晋版图书一等奖。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似花非花:佛教美学观的独特建构
    一、镜花水月:佛教对现实美的否定态度
    1.“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
    2.“美色淫声,皆是苦本”
    3.女色如“革囊盛粪”,“唯苦无乐”
    4.视美为丑之“不净观”
    二、涅粲极乐:佛教对本体美的独特肯定
    1.“涅粲”之美
    2.“法喜”、“禅悦”
    3.空静之美
    4.“佛性”之美
    5.“佛土”之美
    6.死亡之美
    三、色复异空:佛教对世俗美的变相肯定
    1.“色复异空”
    2.以“味”为美
    3.以“圆”为美
    3.以“十”为美
    4.光明为美
    5.七宝为美
    6.以香为美
    7.法音为美
    8.像教之美
    9.言教之美
    10.莲花为美
    11.形神、境界

    第二章莲花初开:东汉佛教美学基石的奠定
    概述
    一、安世高译经体现的小乘佛教美学思想
    1.由“缘起”而“非身”,取消审美主体
    2.由“十二人”破“色我”,取消客体美
    3.“不净观”:视美为丑之审美训练
    4.人生皆苦,寂灭为乐
    二、支谶译经体现的大乘般若学美学思想
    1.大乘空宗美学之核心——般若空智特征解析
    2.“本无”、“毕竟空”之世界观
    3.破世俗之美
    4.“乐无所乐”
    三、牟子《理惑论》涉及的美学问题
    1.佛陀其人的神化
    2.佛经“言以亿数,多多益具”
    3.佛经“广取譬喻”的修辞美
    4.“人死当复更生”

    第三章繁花似锦:六朝佛教美学译作的繁荣
    概述
    一、大乘空宗译籍之美学倾向
    1.大品般若经译籍:空寂为美
    2.维摩诘经译籍:俗中求真
    3.中观经译籍:“涅柴乐”即“无涅槊乐”
    二、大乘有宗译籍之美学倾向
    1.净土经译籍:西方极乐世界
    2.涅粱经译籍:“涅架者名为甘露第一最乐”
    3.《佛性论》:诸法佛性之美
    4.《大乘起信论》:“乐念真如法”
    5.唯识经译籍:识、境、圆
    三、楞伽经译籍:如来藏识之美
    1.美在“如来藏阿黎耶识”
    2.假言离言
    四、法华经译籍:莲花、菩萨、观世音
    1.“诸华之中,莲华最胜”
    2.慈悲为怀,崇尚大乘
    3.人格理想:菩萨
    五、华严经译籍:空有相即,一多圆融
    1.大日如来崇拜
    2.形象之美
    3.佛性本有,一切皆空
    4.一多相即
    六、小乘阿含经译籍:“于色不乐”与“涅槊安乐”
    1.“不欢喜、不深乐,渐近涅粲”
    2.“从此四圣谛,安隐趣涅檠”
    七、中国僧侣著述之美学思想
    1.道安:“淡乎无味,乃直道味”
    2.支遁:“即色游玄”
    3.僧肇:“道俗一观”、“美丑齐旨”
    4.慧远:“始自二道,开甘露门”
    5.道生:“无灭之灭,则是常乐”

    第四章琳琅满目:隋唐佛教宗派美学的创构
    概述
    一、天台宗美学:以“止观”为特点的认识论美学
    .1.智颚:“修行止观,心如金刚”
    2.灌顶:“极圆之教,醍醐妙味”
    3.湛然:“无情有性”、“染净不二”
    二、三论宗及其代表人物吉藏:论“中道”美
    1.“中道”即是“佛性”、“涅柴”
    2.“二而不二,不二而二”
    3.“八不”即是中道佛性
    三、华严宗美学:一多圆融,以十为美
    1.杜顺:“理事无碍”、“一切入一”
    2.智俨:“十”美与“境界”
    3.法藏:“圆融无碍”、“十十无尽”
    4.澄观:道本乎心,以“十”尽理
    5.宗密:美在本心
    四、唯识宗:以“识”为本体的美论与以“爱”、“现量”
    为特色的美感论
    1.玄奘及其译注:境、识、受
    2.窥基:真、善、美合一的本体论和以“现量”为特色的感觉论
    五、禅宗:美在净心
    1.慧能及其《坛经》:论美本体和美感
    2.神会:真如为本性,烦恼为客尘
    3.玄觉:论“女色”之恶和语言之美
    4.慧海:中道净心,“自然快乐”
    5.希运:“虚通寂静,明妙安乐”

    第五章一枝独秀:宋元禅宗美学的延续
    概述
    一、禅宗《灯录》传承的美学意蕴
    1.以灯驱暗、光明为美
    2.道不废言、借言悟道
    二、延寿:“此识此心,唯尊唯胜”
    1.人生之苦
    2.“心起无心,尽善尽美”
    3.净土之美
    ……
    第六章晨钟暮鼓:明清佛教美学的余响
    余论走向自觉:太虚法师论“佛法与美”
    后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