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读书

季羡林读书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10-07
版次: 1
ISBN: 9787508732442
定价: 3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03页
字数: 27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18人买过
  • 九十八岁高龄辞世的季羡林先生,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学术论文、读书随笔、散文篇章,另有关于梵文佛教、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论、译著凡千余万字。宁静致远系列,旨在用最相互的追思情感为读者呈现季羡林先生读书、读人、读景、读世、读史的精准思辨,感受先生一生追求学问的“彻底性”及“天人合一”的世界眼光、泛博大爱以及最宽忍最明亮的心怀。如果说书籍的意义在于明辨真理,提醒世事,温暖心灵,那么这套书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智者一生的思想轨迹,那些晨明的清朗,午后的安详还有雪日的孤独。
    感谢在季老文字里获得悟动的读者们,因为你们,才有了选编这套书的初衷;因为你们,季老的生命将继续…… 季羡林先生,1911年8月2日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因家境贫寒,六岁投奔时在济南的叔父,受到严格教育。1934年获清华大学两洋文学学士学位,1941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大副校长、北大南亚研究所所长。195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季羡林先生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教育家、历史语言学家、东方学家、翻译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季羡林先生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占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糖史等。主持编篹《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出版《季羡林全集》等。此外,季羡林先生还有大量散文、杂文作品问世,风格自成一体,在文学界享有极高声誉,在学术界曾被誉为“中国东方学奠基人”。
    季羡林先生书张: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他博学多才,中西兼备,不矜奇,不炫博,脚踏实地,平易近人,受到广泛赞誉和崇敬。他晚年提倡“和谐”和“天人合一”观;他认为,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一个伟大礼物,全世界都要“和为贵”。
    他提倡:爱国、孝亲、尊师、重友。
    他提倡:爱人类、爱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先生以九十八岁高龄辞世。 大学外国语教学法刍议
    谈翻译
    一个故事的演变
    从比较文学的观点上看寓言和童话
    柳宗元《黔之驴》取材来源考
    “猫名”寓言的演变
    印度文学在中国
    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
    《十王子传》浅论
    《谚语手册》序
    《朗润集》自序
    《季羡林选集》跋
    我是怎样研究起梵文来的
    关于《大唐西域记》
    《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序
    《胡隽吟译(学术论文集)》序
    《惊梦记》中译本序
    《西游记》与《罗摩衍那》——读书札记
    沙恭达罗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新版序
    名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薄伽梵歌》中译本序
    《中国纪行》中译本序
    《原始社会风俗残余》——关于妓女祷雨的问题
    我的处女作
    我和书
    我和外国语言
    为考证辩诬
    再谈考证
    关于神韵
    他们把美学从太虚幻境拉到了地面上
    治学漫谈
    说“嚏喷”
    《季羡林序跋选》序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藏书与读书
    六字真言
    漫谈古书今译
    汉学研究所
    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学
    “天人合一”新解
    推荐《吴宓与陈寅恪》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关于临清的一个掌故
    漫谈文学作品的阶级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写文章
    1994年我常读的一本书——《陈寅恪诗集>
    汉语与外语
    负笈德意志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哲学的用处
    论恐惧
    我最喜爱的书
    《范曾(庄子显灵记)》序
    分析不是研究学问的唯一手段
    “华林博士文库”总序
    唐常建的一首诗
    我为什么热爱序跋
    漫谈“再少”问题
    在“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表彰大会上的书面发言”
    季羡林先生手写的最后一篇散文
    编后记
  • 内容简介:
    九十八岁高龄辞世的季羡林先生,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学术论文、读书随笔、散文篇章,另有关于梵文佛教、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论、译著凡千余万字。宁静致远系列,旨在用最相互的追思情感为读者呈现季羡林先生读书、读人、读景、读世、读史的精准思辨,感受先生一生追求学问的“彻底性”及“天人合一”的世界眼光、泛博大爱以及最宽忍最明亮的心怀。如果说书籍的意义在于明辨真理,提醒世事,温暖心灵,那么这套书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智者一生的思想轨迹,那些晨明的清朗,午后的安详还有雪日的孤独。
    感谢在季老文字里获得悟动的读者们,因为你们,才有了选编这套书的初衷;因为你们,季老的生命将继续……
  • 作者简介:
    季羡林先生,1911年8月2日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因家境贫寒,六岁投奔时在济南的叔父,受到严格教育。1934年获清华大学两洋文学学士学位,1941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大副校长、北大南亚研究所所长。195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季羡林先生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教育家、历史语言学家、东方学家、翻译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季羡林先生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占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糖史等。主持编篹《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出版《季羡林全集》等。此外,季羡林先生还有大量散文、杂文作品问世,风格自成一体,在文学界享有极高声誉,在学术界曾被誉为“中国东方学奠基人”。
    季羡林先生书张: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他博学多才,中西兼备,不矜奇,不炫博,脚踏实地,平易近人,受到广泛赞誉和崇敬。他晚年提倡“和谐”和“天人合一”观;他认为,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一个伟大礼物,全世界都要“和为贵”。
    他提倡:爱国、孝亲、尊师、重友。
    他提倡:爱人类、爱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先生以九十八岁高龄辞世。
  • 目录:
    大学外国语教学法刍议
    谈翻译
    一个故事的演变
    从比较文学的观点上看寓言和童话
    柳宗元《黔之驴》取材来源考
    “猫名”寓言的演变
    印度文学在中国
    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
    《十王子传》浅论
    《谚语手册》序
    《朗润集》自序
    《季羡林选集》跋
    我是怎样研究起梵文来的
    关于《大唐西域记》
    《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序
    《胡隽吟译(学术论文集)》序
    《惊梦记》中译本序
    《西游记》与《罗摩衍那》——读书札记
    沙恭达罗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新版序
    名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薄伽梵歌》中译本序
    《中国纪行》中译本序
    《原始社会风俗残余》——关于妓女祷雨的问题
    我的处女作
    我和书
    我和外国语言
    为考证辩诬
    再谈考证
    关于神韵
    他们把美学从太虚幻境拉到了地面上
    治学漫谈
    说“嚏喷”
    《季羡林序跋选》序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藏书与读书
    六字真言
    漫谈古书今译
    汉学研究所
    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学
    “天人合一”新解
    推荐《吴宓与陈寅恪》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关于临清的一个掌故
    漫谈文学作品的阶级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写文章
    1994年我常读的一本书——《陈寅恪诗集>
    汉语与外语
    负笈德意志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哲学的用处
    论恐惧
    我最喜爱的书
    《范曾(庄子显灵记)》序
    分析不是研究学问的唯一手段
    “华林博士文库”总序
    唐常建的一首诗
    我为什么热爱序跋
    漫谈“再少”问题
    在“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表彰大会上的书面发言”
    季羡林先生手写的最后一篇散文
    编后记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季羡林读书
季羡林读世
季羡林 著;季诺选 编
季羡林读书
季羡林读史
季羡林 著;季诺 编
季羡林读书
季羡林读人
季羡林 著;季诺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