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精神培育研究

中国公民精神培育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0-12
版次: 1
ISBN: 9787520373340
定价: 14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20页
分类: 政治
2人买过
  •   在西方社会的现代性发展中,“个体化”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它在为西方现代社会的建构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对社会共同体价值构成了挑战,并且有可能使稳定社会步入“风险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个体在与国家的互动中逐步成长,加速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然而,个体本身的“先天不足”,导致了“无公德公民”现象的存在。应对个体发展的现代之殇,需要在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培育以公共性为价值核心的公民精神。《中国公民精神培育研究》认为,当代中国公民应当具有价值理性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公共参与精神及平等合作精神。   杨四海,1969年6月生,江苏盱眙人。南京理工大学法学博士,研究员,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参编教材两部,发表学术论文近三十篇,其中部分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并完成省部级及厅级课题共三项;曾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江苏省服务型政府建设基地、省级高校校外文科基地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趋势
    一 国外与国内公民精神研究现状述评
    二 国外与国内公民精神研究发展趋势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核心概念阐释
    一 个体化
    二 公民精神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个体化症候分析及公民精神培育的提出
    第一节 个体化的呈现:生产个体化和生活个体化
    一 从“单位社会”到“个体社会”的生产个体化
    二 家庭、消费和空间里的生活个体化
    第二节 比较视野中的中国个体化
    一 中外个体化的相似之处
    二 中国个体化现象的独特性
    第三节 中国个体化现象的影响
    一 个体凸显有助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合理化
    二 对社会个体化现象负面影响的批判性分析
    第四节 应对中国个体化症候的公民精神路向
    一 国外研究者回应个体化后果的启示
    二 公民精神之于个人幸福和共同体建设的价值
    三 公民精神培育:个体化时代国家的普遍选择

    第三章 公民精神的缘起及其理论嬗变
    第一节 公民精神的缘起
    一 崇尚美德的传统共和主义公民精神
    二 彰显个人的古典自由主义公民精神
    第二节 不同社会思潮中的公民精神嬗变
    一 自我修正的新自由主义公民精神
    二 重释自由的新共和主义公民精神
    三 超越个人的社群主义公民精神
    第三节 多元文化主义中的公民精神厘析
    一 指向文化领域的公民精神
    二 多元文化主义公民精神的理论主张

    第四章 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个体考察及公民精神探析
    第一节 清末塑造“新民”的主张
    一 中国能否产生类似西方的公民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公民精神内容建构的理论观照和本土设想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公民精神培育的国情考量
    第七章 新时代公民精神培育的主体厘定、环境分析和
    基本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在西方社会的现代性发展中,“个体化”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它在为西方现代社会的建构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对社会共同体价值构成了挑战,并且有可能使稳定社会步入“风险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个体在与国家的互动中逐步成长,加速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然而,个体本身的“先天不足”,导致了“无公德公民”现象的存在。应对个体发展的现代之殇,需要在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培育以公共性为价值核心的公民精神。《中国公民精神培育研究》认为,当代中国公民应当具有价值理性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公共参与精神及平等合作精神。
  • 作者简介:
      杨四海,1969年6月生,江苏盱眙人。南京理工大学法学博士,研究员,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参编教材两部,发表学术论文近三十篇,其中部分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并完成省部级及厅级课题共三项;曾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江苏省服务型政府建设基地、省级高校校外文科基地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趋势
    一 国外与国内公民精神研究现状述评
    二 国外与国内公民精神研究发展趋势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核心概念阐释
    一 个体化
    二 公民精神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个体化症候分析及公民精神培育的提出
    第一节 个体化的呈现:生产个体化和生活个体化
    一 从“单位社会”到“个体社会”的生产个体化
    二 家庭、消费和空间里的生活个体化
    第二节 比较视野中的中国个体化
    一 中外个体化的相似之处
    二 中国个体化现象的独特性
    第三节 中国个体化现象的影响
    一 个体凸显有助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合理化
    二 对社会个体化现象负面影响的批判性分析
    第四节 应对中国个体化症候的公民精神路向
    一 国外研究者回应个体化后果的启示
    二 公民精神之于个人幸福和共同体建设的价值
    三 公民精神培育:个体化时代国家的普遍选择

    第三章 公民精神的缘起及其理论嬗变
    第一节 公民精神的缘起
    一 崇尚美德的传统共和主义公民精神
    二 彰显个人的古典自由主义公民精神
    第二节 不同社会思潮中的公民精神嬗变
    一 自我修正的新自由主义公民精神
    二 重释自由的新共和主义公民精神
    三 超越个人的社群主义公民精神
    第三节 多元文化主义中的公民精神厘析
    一 指向文化领域的公民精神
    二 多元文化主义公民精神的理论主张

    第四章 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个体考察及公民精神探析
    第一节 清末塑造“新民”的主张
    一 中国能否产生类似西方的公民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公民精神内容建构的理论观照和本土设想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公民精神培育的国情考量
    第七章 新时代公民精神培育的主体厘定、环境分析和
    基本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