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目标下的科学家个人自由

国家目标下的科学家个人自由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8-06
版次: 1
ISBN: 9787500468080
定价: 2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65页
字数: 29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政治
14人买过
  • 《国家目标下的科学家个人自由》对科学家个人自由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哲学分析。首先结合语义学的分析,从哲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视角考察了科学知识生产活动中的自由的本质、类型及其演变规律;探讨了有目标的计划和自由探索之间的冲突与契合规律;从科学家双重角色的责任问题出发讨论了国家目标与研究自由的统一性问题;最后结合中国科学家科研环境的实际,探讨了国家目标下科学家个人自由在中国的实现问题。《国家目标下的科学家个人自由》为科技政策研究中的众多思想分歧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同时也丰富了马克思关于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的认识。 马佰莲,女,1965年出生,山东安丘人。1987年6月和1990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先后获理学学士、理学硕士学位;2006年6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1990年7月毕业分配到山东大学马列部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为山东大学马列部副教授(1997年开始聘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98)。2006年10月-2008年9月间在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合作研究。科研情况:曾参与省部级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近十余年来在《哲学研究》、《文史哲》、《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学研究》等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学术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出版著作5部。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 序言一
    序言二
    第一章引言:问题的提出与本书的任务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一)科学研究管理的短期行为违反了科学发展的规律
    (二)科学家个人的逐利行为违反了科学发展的规律
    二相关问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三研究视角、方法与本书的任务
    (一)分析视角的转换
    (二)研究方法特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科学家个人自由及其历史形态
    一科学家个人自由的一般意义
    (一)科学与科学家
    (二)科学自由对科学繁荣的意义
    (三)科学家应该享有的自由权利
    (四)科学家的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

    二古代业余科学与无待自由
    (一)古代科学活动的性质
    (二)无待自由的提出
    (三)无待自由的基本特征

    三近代科学研究的职业化与职任自由
    (一)近代科学研究的职业化和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形成
    (二)科学研究的职业支持与科学家的自由权利的合法化
    (三)职任自由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章国家目标与职任自由
    一基础研究的国家目标化
    (一)大科学时代的产生
    (二)基础研究国家目标化的形成
    (三)基础研究的国家目标的确立

    二国家目标与研究自由的辩证关系
    (一)科学中的计划和自由的对立统一
    (二)科学的功利目标与科学家的自由探索的对立统
    (三)科学体制与科学的自主性的对立统

    三职任自由与社会规范限制
    (一)科学的意识形态性与普遍主义规范
    (二)科学研究的产业化与无私利性规范
    (三)科学成果的局域化与公有性规范
    (四)科学奖励的政治化与独创性规范

    第四章从职任自由到责任自由
    一责任自由的提出
    (一)责任概念与科学家的责任
    (二)科学家社会责任的确立
    (三)责任自由: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的辩证统一

    二从内在自由看责任自由
    (一)以生产独创性知识为己任
    (二)自觉承担社会的责任
    (三)提升精神生活的品质

    三从外在自由看责任自由
    (一)基础研究的国家目标导向对自由的提升
    (二)政府资助对自由的提升
    (三)科学研究的规模化对自由的提升

    第五章责任自由在中国的实现
    一责任自由实现的标准
    (一)责任自由实现的实质:科学家责任和政府责任的协调统一
    (二)责任自由实现的前提:基础研究的准确定位
    (三)责任自由实现的目标:个人目的和国家利益的统一

    二内在自由的实现
    (一)无功利地服从科学的内在目标是内在自由实现的根本
    (二)内在自由的最终实现是科学责任和国家目标的统
    (三)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研究案例分析

    三外在自由的实现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一)公益性保护探索
    (二)培育创新精神
    (三)规范科学评价体系

    第六章结语:本书的主要结论及待展开的研究
    一本书的主要结论
    二研究特点与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国家目标下的科学家个人自由》对科学家个人自由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哲学分析。首先结合语义学的分析,从哲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视角考察了科学知识生产活动中的自由的本质、类型及其演变规律;探讨了有目标的计划和自由探索之间的冲突与契合规律;从科学家双重角色的责任问题出发讨论了国家目标与研究自由的统一性问题;最后结合中国科学家科研环境的实际,探讨了国家目标下科学家个人自由在中国的实现问题。《国家目标下的科学家个人自由》为科技政策研究中的众多思想分歧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同时也丰富了马克思关于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的认识。
  • 作者简介:
    马佰莲,女,1965年出生,山东安丘人。1987年6月和1990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先后获理学学士、理学硕士学位;2006年6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1990年7月毕业分配到山东大学马列部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为山东大学马列部副教授(1997年开始聘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98)。2006年10月-2008年9月间在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合作研究。科研情况:曾参与省部级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近十余年来在《哲学研究》、《文史哲》、《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学研究》等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学术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出版著作5部。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
  • 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第一章引言:问题的提出与本书的任务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一)科学研究管理的短期行为违反了科学发展的规律
    (二)科学家个人的逐利行为违反了科学发展的规律
    二相关问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三研究视角、方法与本书的任务
    (一)分析视角的转换
    (二)研究方法特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科学家个人自由及其历史形态
    一科学家个人自由的一般意义
    (一)科学与科学家
    (二)科学自由对科学繁荣的意义
    (三)科学家应该享有的自由权利
    (四)科学家的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

    二古代业余科学与无待自由
    (一)古代科学活动的性质
    (二)无待自由的提出
    (三)无待自由的基本特征

    三近代科学研究的职业化与职任自由
    (一)近代科学研究的职业化和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形成
    (二)科学研究的职业支持与科学家的自由权利的合法化
    (三)职任自由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章国家目标与职任自由
    一基础研究的国家目标化
    (一)大科学时代的产生
    (二)基础研究国家目标化的形成
    (三)基础研究的国家目标的确立

    二国家目标与研究自由的辩证关系
    (一)科学中的计划和自由的对立统一
    (二)科学的功利目标与科学家的自由探索的对立统
    (三)科学体制与科学的自主性的对立统

    三职任自由与社会规范限制
    (一)科学的意识形态性与普遍主义规范
    (二)科学研究的产业化与无私利性规范
    (三)科学成果的局域化与公有性规范
    (四)科学奖励的政治化与独创性规范

    第四章从职任自由到责任自由
    一责任自由的提出
    (一)责任概念与科学家的责任
    (二)科学家社会责任的确立
    (三)责任自由: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的辩证统一

    二从内在自由看责任自由
    (一)以生产独创性知识为己任
    (二)自觉承担社会的责任
    (三)提升精神生活的品质

    三从外在自由看责任自由
    (一)基础研究的国家目标导向对自由的提升
    (二)政府资助对自由的提升
    (三)科学研究的规模化对自由的提升

    第五章责任自由在中国的实现
    一责任自由实现的标准
    (一)责任自由实现的实质:科学家责任和政府责任的协调统一
    (二)责任自由实现的前提:基础研究的准确定位
    (三)责任自由实现的目标:个人目的和国家利益的统一

    二内在自由的实现
    (一)无功利地服从科学的内在目标是内在自由实现的根本
    (二)内在自由的最终实现是科学责任和国家目标的统
    (三)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研究案例分析

    三外在自由的实现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一)公益性保护探索
    (二)培育创新精神
    (三)规范科学评价体系

    第六章结语:本书的主要结论及待展开的研究
    一本书的主要结论
    二研究特点与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