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教育大师李国豪/李国豪教育思想研究丛书

我心目中的教育大师李国豪/李国豪教育思想研究丛书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19-09
版次: 1
ISBN: 9787560883533
定价: 8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60页
分类: 历史
10人买过
  • 作为闻名世界的“桥梁大师”和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李国豪在科学与技术上的卓著功勋早已彪炳史册,但对其作为融贯东西大学理念、且有历时近70年(国内几无人出其右)的大学教学与治校实践,并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发生过重大影响的“教育大师”的研究却远为逊色。本书作者依据亲身经历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挖掘与发微,既是为研究李国豪教育思想提供一个“路线图”,也是力图为现代大学史的研究提供一个样本,更是旨在为如何实现“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家高等教育战略提供一个案例。本书适合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及对教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章仁彪,同济大学教授,哲学、法学博士生导师。主要教研领域涉及哲学、法学、公共管理学及高等教育研究、城市研究等。生于上海,历经上山下乡、服役及国家机关工作。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1993―1994年在德国鲁尔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曾任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主任、校改革与发展研究室主任、校宣传部长、原文法学院、法政学院院长,曾两度兼任校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另受聘为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等。并曾兼任上海市哲学学会秘书长、中国城市社会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已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5项,其中全国和上海市教育科研奖3项。 序(吴启迪)
    前言
    上篇  “同济魂”:我心目中的教育大师李国豪  章仁彪
    引言:何以为“教育大师李国豪”素描
        ――有感于大院士撰写的“小人书”
      一、童年时即闻“李国豪”之鼎鼎大名
        ――我心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楷模
      二、与李校长主政的同济真有缘
        ――恢复德语传统解决了我们的两地分居
      三、音乐、诗歌与德国文化的魅力
        ――“恢复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吸引我从复旦来同济
      四、“《资本论》的哲学深度是很少有的”
        ――恢复同济文科欲从哲学始
      五、拨“伤筋动骨”之乱,返大学理念之正
        ――从两个“恢复”到“两个转变”
      六、缜密的计划与执着的努力
        ――重读1978年版“恢复综合性”之文献
      七、从“续筋接骨”到“壮筋强骨”
        ――期颐高教强国的‘‘教育功臣,,之大智大勇
      八、“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中心”
        ――坚持恢复与建设“综合性大学”之梦
      九、“既是大学也是研究院
        ――践履笃行洪堡现代大学理念的办学思想
      十、“很工程”的力学专家也“很洪堡”
        ――重实践的工程教育同样要以育人为本
      十一、“遇难勿苟免…‘富贵如浮云”
       ――桥梁大师的生活哲学与辩证思维
      十二、“为人要正派,做事要诚信
        ――“大师”之“大”首在人格魅力至高至伟
      十三、“养浩然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
        ――终身追求“德智体美都齐全’’的典范
      十四、“美丽的心灵”:魂兮归来
        ――大师之魄何处觅?大学之魂何时归
      十五、为了不被忘却的高教改革的勇敢探索者和我的载同济情
      结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下篇  杰出的社会主义教育家~永远的李校长与同济大学  江鸿波
      题记
      一、转折之际执掌同济
      二、“两个转变”促同济新生
      三、对德交流国际化办学
      四、建设多科性大学
      五、培养高水平师资
      六、大学要为党和社会主义服务
      七、构建KAP人才培养模式
      八、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九、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附录
      附录1  关于将我校恢复为综合性大学并与西德建立联系的报告(1978年12月4日)
      附录2  李国豪、叶景恩、赵其昌访问西德汇报(1979年5月)
      附录3  校长要有自己的理想――访同济大学名誉校长李国豪(王一鸣)
      附录4  一代宗师铸同济――缅怀李国豪先生(翁智远)
      附录5  心中永远的丰碑――在恩师李国豪教授培养下成长(项海帆)
      附录6  战火纷飞中的留德生活(李国豪)
      附录7  桥上桥下(李国豪)
      附录8  主编手记:缅怀名誉校长弘扬同济之魂(章仁彪)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作为闻名世界的“桥梁大师”和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李国豪在科学与技术上的卓著功勋早已彪炳史册,但对其作为融贯东西大学理念、且有历时近70年(国内几无人出其右)的大学教学与治校实践,并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发生过重大影响的“教育大师”的研究却远为逊色。本书作者依据亲身经历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挖掘与发微,既是为研究李国豪教育思想提供一个“路线图”,也是力图为现代大学史的研究提供一个样本,更是旨在为如何实现“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家高等教育战略提供一个案例。本书适合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及对教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作者简介:
    章仁彪,同济大学教授,哲学、法学博士生导师。主要教研领域涉及哲学、法学、公共管理学及高等教育研究、城市研究等。生于上海,历经上山下乡、服役及国家机关工作。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1993―1994年在德国鲁尔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曾任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主任、校改革与发展研究室主任、校宣传部长、原文法学院、法政学院院长,曾两度兼任校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另受聘为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等。并曾兼任上海市哲学学会秘书长、中国城市社会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已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5项,其中全国和上海市教育科研奖3项。
  • 目录:
    序(吴启迪)
    前言
    上篇  “同济魂”:我心目中的教育大师李国豪  章仁彪
    引言:何以为“教育大师李国豪”素描
        ――有感于大院士撰写的“小人书”
      一、童年时即闻“李国豪”之鼎鼎大名
        ――我心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楷模
      二、与李校长主政的同济真有缘
        ――恢复德语传统解决了我们的两地分居
      三、音乐、诗歌与德国文化的魅力
        ――“恢复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吸引我从复旦来同济
      四、“《资本论》的哲学深度是很少有的”
        ――恢复同济文科欲从哲学始
      五、拨“伤筋动骨”之乱,返大学理念之正
        ――从两个“恢复”到“两个转变”
      六、缜密的计划与执着的努力
        ――重读1978年版“恢复综合性”之文献
      七、从“续筋接骨”到“壮筋强骨”
        ――期颐高教强国的‘‘教育功臣,,之大智大勇
      八、“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中心”
        ――坚持恢复与建设“综合性大学”之梦
      九、“既是大学也是研究院
        ――践履笃行洪堡现代大学理念的办学思想
      十、“很工程”的力学专家也“很洪堡”
        ――重实践的工程教育同样要以育人为本
      十一、“遇难勿苟免…‘富贵如浮云”
       ――桥梁大师的生活哲学与辩证思维
      十二、“为人要正派,做事要诚信
        ――“大师”之“大”首在人格魅力至高至伟
      十三、“养浩然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
        ――终身追求“德智体美都齐全’’的典范
      十四、“美丽的心灵”:魂兮归来
        ――大师之魄何处觅?大学之魂何时归
      十五、为了不被忘却的高教改革的勇敢探索者和我的载同济情
      结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下篇  杰出的社会主义教育家~永远的李校长与同济大学  江鸿波
      题记
      一、转折之际执掌同济
      二、“两个转变”促同济新生
      三、对德交流国际化办学
      四、建设多科性大学
      五、培养高水平师资
      六、大学要为党和社会主义服务
      七、构建KAP人才培养模式
      八、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九、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附录
      附录1  关于将我校恢复为综合性大学并与西德建立联系的报告(1978年12月4日)
      附录2  李国豪、叶景恩、赵其昌访问西德汇报(1979年5月)
      附录3  校长要有自己的理想――访同济大学名誉校长李国豪(王一鸣)
      附录4  一代宗师铸同济――缅怀李国豪先生(翁智远)
      附录5  心中永远的丰碑――在恩师李国豪教授培养下成长(项海帆)
      附录6  战火纷飞中的留德生活(李国豪)
      附录7  桥上桥下(李国豪)
      附录8  主编手记:缅怀名誉校长弘扬同济之魂(章仁彪)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