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刘骁纯卷

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刘骁纯卷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0-06
版次: 1
ISBN: 9787102048390
定价: 36.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大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23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艺术
104人买过
  • 批评家在艺术史上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国美术的现代进程中,活跃在当今艺坛的批评家,关注着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发表批评意见,同时力求借鉴美术史的经验和艺术的普遍原理,从学术层面提出问题,引起美术界同行的关注与讨论,对美术创作的走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丛集结的10位批评家都是在美术史和理论领域某个方面有研究的专家,他们的学术出身、理论体系,研究方向、关注的侧重点、采用的方法论均不相同,但是他们共同关注着中国美术的发展。本文丛集中展示批评家们对中国现当代美术的不同的观照与思考,是对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从不同角度的梳理与总结,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的清晰脉络以及发展过程中的争论、探索与开拓。
    刘骁纯先生是科班美术史出身,是一位从形态学的角度切入美术批评的理论批评家。刘骁纯从20世纪70年代涉入美术批评以来,笔耕不辍,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文章,主持并策划了一系列重要的展览和学术活动,冷静地关注着当代美术的发展。他在长期的批评实践与严密思考中,创造性地形成了形态学批评理论体系。此体系在其论文集一书中完整形成并自如运用。形态演化论简单地说:“是以‘什么是艺术本体(自身)’为思考的轴线,抓住纯粹与不纯粹、本体与载体这一基本矛盾,整体性地回顾人类美术不断确认自身又不断解体自身的过程”。刘骁纯正是以此原理对艺术史、艺术现象及艺术家个案展开分析与思考,尤其注重艺术家美术形态创新、建构的学术质量。形态演化论使刘骁纯能更理性地看待问题,意识到现,当代艺术变革在形态演化层面的历史必然性,同时确定了他在90年代以后不断推行形态开放的批评立场。本文集中收录的是从1993年至2006年发表的评论文章中选出的文章,既有为后现代艺术辩护的文章,又有大量讨论水墨画的文章,体现了他辩证、客观而又多元的艺术批评视角。他的形态学思考优势使他始终保持了对当代美术现状高视点的整体审视在美术批评界独树一帜。 刘骁纯,1941年生,河南洛阳人。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1981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获美术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博士学位。曾任《美术》)编辑、《中国美术报》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已发表论著、论文、评论三百余篇(部),计四百余万字。 总序
    自序
    上编由外向内
    何谓后现代
    再谈后现代
    另一种大众化倾向
    地方传统是创造出来的
    艺术≠政治
    流行性≠公共性
    对话之对话
    我看成都双年展
    “观念水墨”的逻辑困境
    说光州,也是说上海
    “从地下走向国外”的状态应该改变
    作为视觉趣味的“红光亮”
    辨之辨
    忻东旺与新现实主义
    绘画与绘画的解体
    涂鸦艺术的经典化
    解构与建构的同一
    教·学·创的一体化
    90年代的中青年油画(1989~1996.4)
    对《中国美术报》的历史记述

    下编由内向外
    书写·书法·书象
    《中国现代书象》序
    绘画意境论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两大笔墨系统
    笔墨·笔墨
    新的一页
    结构第一
    关于“新写意”
    “写意状态”散论
    写意与写意画
    笔恭而意纵
    张力与表现
    关于“创立新规范”
    入古人神髓,出古人头地
    蒋兆和与“徐蒋系统”
    气象与气量
    澄大怀而观大道
    古艳
    个性与个性的矛盾
    大乡土
    刘骁纯主要著作与学术活动
  • 内容简介:
    批评家在艺术史上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国美术的现代进程中,活跃在当今艺坛的批评家,关注着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发表批评意见,同时力求借鉴美术史的经验和艺术的普遍原理,从学术层面提出问题,引起美术界同行的关注与讨论,对美术创作的走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丛集结的10位批评家都是在美术史和理论领域某个方面有研究的专家,他们的学术出身、理论体系,研究方向、关注的侧重点、采用的方法论均不相同,但是他们共同关注着中国美术的发展。本文丛集中展示批评家们对中国现当代美术的不同的观照与思考,是对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从不同角度的梳理与总结,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的清晰脉络以及发展过程中的争论、探索与开拓。
    刘骁纯先生是科班美术史出身,是一位从形态学的角度切入美术批评的理论批评家。刘骁纯从20世纪70年代涉入美术批评以来,笔耕不辍,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文章,主持并策划了一系列重要的展览和学术活动,冷静地关注着当代美术的发展。他在长期的批评实践与严密思考中,创造性地形成了形态学批评理论体系。此体系在其论文集一书中完整形成并自如运用。形态演化论简单地说:“是以‘什么是艺术本体(自身)’为思考的轴线,抓住纯粹与不纯粹、本体与载体这一基本矛盾,整体性地回顾人类美术不断确认自身又不断解体自身的过程”。刘骁纯正是以此原理对艺术史、艺术现象及艺术家个案展开分析与思考,尤其注重艺术家美术形态创新、建构的学术质量。形态演化论使刘骁纯能更理性地看待问题,意识到现,当代艺术变革在形态演化层面的历史必然性,同时确定了他在90年代以后不断推行形态开放的批评立场。本文集中收录的是从1993年至2006年发表的评论文章中选出的文章,既有为后现代艺术辩护的文章,又有大量讨论水墨画的文章,体现了他辩证、客观而又多元的艺术批评视角。他的形态学思考优势使他始终保持了对当代美术现状高视点的整体审视在美术批评界独树一帜。
  • 作者简介:
    刘骁纯,1941年生,河南洛阳人。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1981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获美术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博士学位。曾任《美术》)编辑、《中国美术报》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已发表论著、论文、评论三百余篇(部),计四百余万字。
  • 目录:
    总序
    自序
    上编由外向内
    何谓后现代
    再谈后现代
    另一种大众化倾向
    地方传统是创造出来的
    艺术≠政治
    流行性≠公共性
    对话之对话
    我看成都双年展
    “观念水墨”的逻辑困境
    说光州,也是说上海
    “从地下走向国外”的状态应该改变
    作为视觉趣味的“红光亮”
    辨之辨
    忻东旺与新现实主义
    绘画与绘画的解体
    涂鸦艺术的经典化
    解构与建构的同一
    教·学·创的一体化
    90年代的中青年油画(1989~1996.4)
    对《中国美术报》的历史记述

    下编由内向外
    书写·书法·书象
    《中国现代书象》序
    绘画意境论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两大笔墨系统
    笔墨·笔墨
    新的一页
    结构第一
    关于“新写意”
    “写意状态”散论
    写意与写意画
    笔恭而意纵
    张力与表现
    关于“创立新规范”
    入古人神髓,出古人头地
    蒋兆和与“徐蒋系统”
    气象与气量
    澄大怀而观大道
    古艳
    个性与个性的矛盾
    大乡土
    刘骁纯主要著作与学术活动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刘骁纯卷
周韶华全集1:两河寻源
刘骁纯、鲁虹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