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众芳文存:中国画美学探骊

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众芳文存:中国画美学探骊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12-05
版次: 1
ISBN: 9787301206713
定价: 5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63页
字数: 242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艺术
51人买过
  •   《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众芳文存:中国画美学探骊》从再现与表现、写实与写意、抽象与移情诸方面对绘画的审美特征与艺术本质进行了探讨;从媒介材料、艺术语言、绘画样式、风格流派、画体、画家几方面进行了系统化、体系化的尝试;对中国绘画美学中的几个重要范畴“意境”、“形神”、“虚静”、“气韵”进行了创造性阐释;在对中国画语言的具体考察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完美的线条系统”、“缺失的色彩系统”和“极端发展的水墨系统”。在考察中国画体形成的“以体标体”、“以家划体”和“以宗列体”的三种模式的同时,将中国画体进行了新的划分和确立,提出了“宫廷院画”、“作家画”和“文入画”三大画体,并详细地论述了这三大画体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传统。   彭修银,男,1952年6月生,湖北广水市人。199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95年4月至1996年3月在日本中央大学、东京艺术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4月至2003年3月在日本国学院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1991年7月至2006年3月任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南开大学东方审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美学学会会长等。现为中南民族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重点学科文艺学学科负责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南民族大学中南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兼职教授、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兼职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天津大学客座教授、天津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日本中央大学客座研究员、日本国学院大学客座研究员。主要学术兼职: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湖北省美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文艺学学会副会长等。
      主要从事艺术美学、东方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和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4项,文化部艺术科学研究项目1项。著有《美学范畴论》《中国文人画的美学传统》《中西戏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中国绘画艺术论》《东方美学》《近代中曰文艺学话语的转型及其关系之研究》《日本近现代绘画史》《现代艺术学引论》等十余种。另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学术月刊》《美术》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题于书首
    绪论
    第一章绘画的艺术特征与审美本质:再现与表现、写实与写意、移情与抽象
    第一节再现与表现
    第二节中西表现美学及其影响下的绘画
    第三节文人画写意美学的历史发展
    第四节文人画之现实主义美学传统
    第五节移情与抽象

    第二章从视觉王国到精神王国:绘画的色彩美
    第一节西方绘画中的色彩
    第二节中国画缺失的色彩系统

    第三章从“画绘之事”到生命节奏:绘画的线条美
    第一节绘画的线条美
    第二节中国画完美的线条系统

    第四章中国绘画“意境”论
    第一节巾国绘画意境论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中国绘画意境的构成

    第五章中国绘画“形神论”
    第一节以形写神,象人之美
    第二节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第三节写意传神,不求形似
    第四节“形神沦”与中国画体

    第六章中国绘画“气韵论”
    第一节两种“气韵”论
    第二节“气韵”语义的转换与理论形态的丧失
    第三节“气韵”与“笔墨
    第四节“气韵”在不同画体中的表现

    第七章中国绘画“虚静论”
    第一节绘画虚静论的来源
    第二节绘画虚静论的发展
    第三节绘画虚静论的内涵
    第四节虚静与迷狂
    第五节“虚静”和“距离”

    第八章中国画体系统化的尝试
    第一节以体标体
    第二节以家划体
    第三节以宗列体
    ……

    第九章中国文人画的美学特征
    第十章中国作家画的美学特征
    第十一章中国宫廷院体画的美学特征
    后记
  • 内容简介:
      《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众芳文存:中国画美学探骊》从再现与表现、写实与写意、抽象与移情诸方面对绘画的审美特征与艺术本质进行了探讨;从媒介材料、艺术语言、绘画样式、风格流派、画体、画家几方面进行了系统化、体系化的尝试;对中国绘画美学中的几个重要范畴“意境”、“形神”、“虚静”、“气韵”进行了创造性阐释;在对中国画语言的具体考察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完美的线条系统”、“缺失的色彩系统”和“极端发展的水墨系统”。在考察中国画体形成的“以体标体”、“以家划体”和“以宗列体”的三种模式的同时,将中国画体进行了新的划分和确立,提出了“宫廷院画”、“作家画”和“文入画”三大画体,并详细地论述了这三大画体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传统。
  • 作者简介:
      彭修银,男,1952年6月生,湖北广水市人。199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95年4月至1996年3月在日本中央大学、东京艺术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4月至2003年3月在日本国学院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1991年7月至2006年3月任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南开大学东方审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美学学会会长等。现为中南民族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重点学科文艺学学科负责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南民族大学中南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兼职教授、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兼职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天津大学客座教授、天津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日本中央大学客座研究员、日本国学院大学客座研究员。主要学术兼职: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湖北省美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文艺学学会副会长等。
      主要从事艺术美学、东方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和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4项,文化部艺术科学研究项目1项。著有《美学范畴论》《中国文人画的美学传统》《中西戏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中国绘画艺术论》《东方美学》《近代中曰文艺学话语的转型及其关系之研究》《日本近现代绘画史》《现代艺术学引论》等十余种。另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学术月刊》《美术》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 目录:
    题于书首
    绪论
    第一章绘画的艺术特征与审美本质:再现与表现、写实与写意、移情与抽象
    第一节再现与表现
    第二节中西表现美学及其影响下的绘画
    第三节文人画写意美学的历史发展
    第四节文人画之现实主义美学传统
    第五节移情与抽象

    第二章从视觉王国到精神王国:绘画的色彩美
    第一节西方绘画中的色彩
    第二节中国画缺失的色彩系统

    第三章从“画绘之事”到生命节奏:绘画的线条美
    第一节绘画的线条美
    第二节中国画完美的线条系统

    第四章中国绘画“意境”论
    第一节巾国绘画意境论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中国绘画意境的构成

    第五章中国绘画“形神论”
    第一节以形写神,象人之美
    第二节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第三节写意传神,不求形似
    第四节“形神沦”与中国画体

    第六章中国绘画“气韵论”
    第一节两种“气韵”论
    第二节“气韵”语义的转换与理论形态的丧失
    第三节“气韵”与“笔墨
    第四节“气韵”在不同画体中的表现

    第七章中国绘画“虚静论”
    第一节绘画虚静论的来源
    第二节绘画虚静论的发展
    第三节绘画虚静论的内涵
    第四节虚静与迷狂
    第五节“虚静”和“距离”

    第八章中国画体系统化的尝试
    第一节以体标体
    第二节以家划体
    第三节以宗列体
    ……

    第九章中国文人画的美学特征
    第十章中国作家画的美学特征
    第十一章中国宫廷院体画的美学特征
    后记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众芳文存:中国画美学探骊
东方艺术审美论丛·东方绘画审美论
彭修银 刘盛楠
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众芳文存:中国画美学探骊
民族美学(第5辑)
彭修银 编
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众芳文存:中国画美学探骊
中国画线条钩玄
彭修银;喻颖
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众芳文存:中国画美学探骊
中国现代文艺学概念的 “日本因素”
彭修银、王杰泓 著
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众芳文存:中国画美学探骊
民族美学.第3辑
彭修银 编
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众芳文存:中国画美学探骊
中国的绘画:谱系与鉴赏
彭修银、王杰泓、张琴 著
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众芳文存:中国画美学探骊
中国当代(1985-2000)前卫艺术家的美学追寻
彭修银、杨爱新、张宏亮 著
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众芳文存:中国画美学探骊
民族美学(第2辑)
彭修银 编
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众芳文存:中国画美学探骊
民族美学(第1辑)
彭修银 编
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众芳文存:中国画美学探骊
现代艺术学引论
彭修银 著
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众芳文存:中国画美学探骊
近代中日文艺学话语的转型及其关系之研究
彭修银、皮俊珺 著
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众芳文存:中国画美学探骊
东方美学
彭修银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