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水系连通生态模型、规划方法和工程实践

河湖水系连通生态模型、规划方法和工程实践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 , ,
2021-06
版次: 1
ISBN: 9787517095293
定价: 120.00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字数: 353.000千字
分类: 工程技术
2人买过
  • 河湖水系连通性是水生态完整性五大生态要素特征之一。河湖水系连通性的生态学机理,已经成为近十几年国际河流生态学领域的研究重点。恢复河湖水系连通性是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书从模型研发、规划方法、工程实践等方面,阐述了河湖水系生态连通规划基础理论,介绍了生态调查与分析技术,阐述了河湖水系水量-水质-生态耦合分析模型方法,提出了总体布□方案优选技术,建立了生态连通规划工程技术体系,提出了规划效果后评估技术,介绍了平原河网地区水系连通规划研究与评估、垂向连通性调查与评价、基于物质流连通的河湖连通模拟与连通方案优选、基于信息流连通的河湖连通模拟与连通方案优选等实践案例。 本书内容既具理论系统性,也具技术实用性,可供相关规划设计、科研和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前言

    上篇 理论篇

    □□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 国内典型案例

    1.3 国外典型案例

    第□章 河湖水系三流四维连通性理论

    □.1 概述

    □.□ 河湖水系三流四维连通性生态模型

    第3章 河湖水系水量-水质-生态耦合分析模型

    3.1 一维模型

    3.□ 二维模型

    中篇 技术篇

    第4章 河湖水系连通性调查和分析技术

    4.1 水文-地貌调查技术

    4.□ 水生生物及栖息地调查技术

    4.3 基于图论的物理连通性分析技术

    4.4 .基于景观指数的水文连通性分析技术

    第5章 河湖水系连通规划方法及平台研发

    5.1 河湖水系连通规划方法

    5.□ 平台建设目标

    5.3 平台架构

    5.4 平台关键技术

    5.5 数据库建设

    5.6 平台功能

    第6章 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技术体系

    6.1 纵向连通工程技术

    6.□ 侧向连通工程技术

    6.3 垂向连通工程技术

    第7章 河湖水系连通规划效果后评估方法

    7.1 规划效果后评估范围的界定

    7.□ 河湖水系连通规划效果后评估方法

    下篇 实践篇

    第8章 平原河网地区水系连通规划研究与评估——以扬州市为例

    8.1 示范点概况

    8.□ 扬州市生态调查与连通性分析

    8.3 扬州市水网连通布□分析

    8.4 扬州市连通规划实施与连通工程技术分析

    8.5 基于平原河网一维水动力模型的连通性改善效果分析

    8.6 扬州市河湖水系连通效果评价

    8.7 小结

    第9章 山丘区垂向连通性调查与评价——以济南玉符河流域为例

    9.1 示范点概况

    9.□ 玉符河流域岩溶潜流带水生态状况调查评价

    9.3 玉符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

    9.4 小结

    □□0章 感潮河网区水系连通模拟与连通方案优选——以中顺大围为例

    10.1 示范点概况

    10.□ 中顺大围水量-水质一维模型模拟

    10.3 模型参数率定及验证

    10.4 不同连通模式下物质流特性分析

    10.5 中顺大围连通布□与连通方案优选

    10.6 中顺大围连通性改善措施

    10.7 小结

    □□1章 干流纵向连通模拟与连通方案优选——以西江干流为例

    11.1 示范点概况

    11.□ 产卵场水量-生态二维模型模拟

    11.3 连通方案优选

    11.4 西江干流纵向连通改善措施

    11.5 小结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河湖水系连通性是水生态完整性五大生态要素特征之一。河湖水系连通性的生态学机理,已经成为近十几年国际河流生态学领域的研究重点。恢复河湖水系连通性是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书从模型研发、规划方法、工程实践等方面,阐述了河湖水系生态连通规划基础理论,介绍了生态调查与分析技术,阐述了河湖水系水量-水质-生态耦合分析模型方法,提出了总体布□方案优选技术,建立了生态连通规划工程技术体系,提出了规划效果后评估技术,介绍了平原河网地区水系连通规划研究与评估、垂向连通性调查与评价、基于物质流连通的河湖连通模拟与连通方案优选、基于信息流连通的河湖连通模拟与连通方案优选等实践案例。 本书内容既具理论系统性,也具技术实用性,可供相关规划设计、科研和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 目录:
    前言

    上篇 理论篇

    □□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 国内典型案例

    1.3 国外典型案例

    第□章 河湖水系三流四维连通性理论

    □.1 概述

    □.□ 河湖水系三流四维连通性生态模型

    第3章 河湖水系水量-水质-生态耦合分析模型

    3.1 一维模型

    3.□ 二维模型

    中篇 技术篇

    第4章 河湖水系连通性调查和分析技术

    4.1 水文-地貌调查技术

    4.□ 水生生物及栖息地调查技术

    4.3 基于图论的物理连通性分析技术

    4.4 .基于景观指数的水文连通性分析技术

    第5章 河湖水系连通规划方法及平台研发

    5.1 河湖水系连通规划方法

    5.□ 平台建设目标

    5.3 平台架构

    5.4 平台关键技术

    5.5 数据库建设

    5.6 平台功能

    第6章 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技术体系

    6.1 纵向连通工程技术

    6.□ 侧向连通工程技术

    6.3 垂向连通工程技术

    第7章 河湖水系连通规划效果后评估方法

    7.1 规划效果后评估范围的界定

    7.□ 河湖水系连通规划效果后评估方法

    下篇 实践篇

    第8章 平原河网地区水系连通规划研究与评估——以扬州市为例

    8.1 示范点概况

    8.□ 扬州市生态调查与连通性分析

    8.3 扬州市水网连通布□分析

    8.4 扬州市连通规划实施与连通工程技术分析

    8.5 基于平原河网一维水动力模型的连通性改善效果分析

    8.6 扬州市河湖水系连通效果评价

    8.7 小结

    第9章 山丘区垂向连通性调查与评价——以济南玉符河流域为例

    9.1 示范点概况

    9.□ 玉符河流域岩溶潜流带水生态状况调查评价

    9.3 玉符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

    9.4 小结

    □□0章 感潮河网区水系连通模拟与连通方案优选——以中顺大围为例

    10.1 示范点概况

    10.□ 中顺大围水量-水质一维模型模拟

    10.3 模型参数率定及验证

    10.4 不同连通模式下物质流特性分析

    10.5 中顺大围连通布□与连通方案优选

    10.6 中顺大围连通性改善措施

    10.7 小结

    □□1章 干流纵向连通模拟与连通方案优选——以西江干流为例

    11.1 示范点概况

    11.□ 产卵场水量-生态二维模型模拟

    11.3 连通方案优选

    11.4 西江干流纵向连通改善措施

    11.5 小结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河湖水系连通生态模型、规划方法和工程实践
河湖生态流量管理理论与实践
朱乾德 著
河湖水系连通生态模型、规划方法和工程实践
河湖生态治理与旅游
余学芳
河湖水系连通生态模型、规划方法和工程实践
河湖生态模型与生态修复
董哲仁
河湖水系连通生态模型、规划方法和工程实践
河湖长制长效治理模式研究及实践
张心凤 李召旭 蒋然 何瑞
河湖水系连通生态模型、规划方法和工程实践
河湖水系连通战略问题研究
徐宗学、庞博、冷罗生 著
河湖水系连通生态模型、规划方法和工程实践
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河(湖)长制系列培训教材
方国华、刘劲松、鞠茂森、袁玉 著
河湖水系连通生态模型、规划方法和工程实践
河湖水环境数学模型与应用
华祖林;王鹏
河湖水系连通生态模型、规划方法和工程实践
河湖生态系统治理(河(湖)长能力提升系列丛书)
余学芳 编著
河湖水系连通生态模型、规划方法和工程实践
河湖污染与蓝藻爆发治理技术
朱喜、胡云海 著
河湖水系连通生态模型、规划方法和工程实践
河湖满地
杨涛 著
河湖水系连通生态模型、规划方法和工程实践
河湖底泥生态修复与土壤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刘永兵 李翔 程言君 赵从举
河湖水系连通生态模型、规划方法和工程实践
河湖综合治理实践(浙水设计-水利技术丛书 )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