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永恒

瞬间永恒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2004-12
版次: 1
ISBN: 9787800077845
定价: 29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504页
字数: 56千字
分类: 艺术
128人买过
  •   一幅伟大的人物照片究竟是如何拍摄的?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摄影大师和他们的伟大作品面前,相信每一位摄影艺术爱好者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而本书中精彩的280张照片已经给出了它们各自的答案——每一张伟大的人物摄影作品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语言,它们将主题、场景与充满创意的技巧凝固在一个瞬间,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无论高雅庄重还是咄咄逼人,阴险狡诈或是晦涩难懂,他们都直接地面对着读者。或许我们无法简单地定义人物摄影佳作的这种特性,但是我们却能凭直觉感受到它的存在。
      本书的作者之一威廉·艾伯特·阿拉德写道:“一张出色的人像摄影作品有一种表达被拍摄者内在精神的力量,它会跨越时空和语言文化的障碍,传达出简单而普遍的信息:这是生活在世界上的另外一个人,我希望你能见见他(她)。”
      本书的照片都是从国家地理学会超凡的馆藏摄影档案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时间跨越了一个多世纪,反映的题材遍及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也涉及了摄影艺术的每一个层面。这些照片既反映了一些世界级摄影大师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也代表了我们人类某些共同的情感追求和人性的张扬。
      摄影师威廉·艾伯特·阿拉德1982年在秘鲁拍摄的一幅图片题目是《爱德华多满脸泪痕的脸》,作者这样叙述当时的情景,“忽然一辆出租车疾驶而来,疯狂地冲向来不及躲闪的羊群,一半的羊被撞倒在公路下面的田地里。出租车扬长而去,后面的我们停下了车。当孩子抬起他满是泪痕的脸朝我们的方向看过来的时候,我按下了快门,摄影师的职业本能告诉我要留住这一刻……”照片的故事并没有就此停止。照片发表后,人们向爱德华多伸出了援助之手,来自全美的捐款就有6000多美元。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还联系到了一个名叫关心(CARE)的组织,这个组织后来找到了爱德华多,在他们村里搞了一次活动,不仅为他家买了羊,弥补其损失,还给村子里购置了一台抽水机。
      在谈到自己对摄影的领悟时,威廉·艾伯特·阿拉德这样说:“一张出色的人物摄影作品有一种表达被拍摄者内在精神的力量,它会跨越时空和语言文化的障碍,传达出简单而普遍的信息——这是生活在世界上的另外一个人,我希望你能见见他(她)。”
      照片让人们穿越时空,在凝视那些陌生的面孔或者背影的时候带着感动。可以说这些照片既反映了一些世界级摄影大师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也代表了人类某些共同的情感追求和人性的张扬。对于这本摄影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著名摄影评论家杨恩璞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书中的作品和中国人印象中的艺术摄影很不一样,他们是在用另外一种思路拍摄,用另外一种眼光看照片。在这个集子里,打动我们的不是技巧和美感,而是其中蕴含的智慧、文化和历史感。这是这本书对中国摄影的启示。”
      中国摄影出版社总编辑宋建民说:“一幅好的图片不是让人去看的,而是让人去想的,这本书给了我们深邃的历史感和沉甸甸的文化积累,书中的人物仿佛伸手要握你的手。”
      “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而不是眼球吃冰淇淋。”杨恩璞说,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的作者很多人的身份都不是专职的摄影家,而是科学家、文学家、地质学家、社会学家,他们没有把摄影当成最后的目的,而是当成一种语言,在拍照的时候强调的不是照片的审美特性,而是人文特性。
      一个作者在书中写道:我们与艺术无缘,就是在搞人像、科学、历史。杨恩璞说:“在此,摄影是一个大摄影的概念,它让我们知道艺术摄影只是摄影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这一点值得中国摄影家去努力和奋斗。”
      谈到这本摄影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殷强说,拿到这本书他一连读了两遍,这本画册的作品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精品,但每一幅都有很深的内涵和意味。如,二战前后的一些图片,它没有拍战争的残酷,只是拍一些平静祥和的画面,意在唤醒人们远离战争。这也正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个性——“与一切不愉快的事物保持距离。”
      据记者了解,该书收集的280幅的照片都是从国家地理学会馆藏摄影档案1000万张图片中精选出来的。作为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性科学与教育组织之一,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自1888年创建以来,始终在自然摄影、文化摄影和动物摄影方面独树一帜。1890年,《国家地理》杂志刊登了它的第一幅图片,接着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国家地理》一次又一次开辟新天地,在摄影报道这一领域不断冲击人们的视觉。这些照片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瞬间永恒——美国国家地理人物摄影传世佳作》一书也随着摄影设备和摄影技术的发展相应分成了几个阶段:从早期的笨重照相机、需要长时期曝光的胶片,到彩色胶片的面世,再到出现轻便、多功能的相机,这些都使得人物摄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自然的阶段。本书探寻摄影师本身不断变化的角色定位和追求目标,同时也展示了他们的作品是如何反映这个世界并且影响着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方法。
      谈到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合作,时尚杂志社国际事业部经理张琳告诉记者,时尚杂志社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有着良好的期刊与图书的合作基础。2003年,时尚杂志社获得了《透过镜头——美国国家地理最伟大摄影作品集》一书中文简体版版权。据了解,当时《透过镜头》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20个文本,统一在西班牙印制,全球同步发行,这种大规模同版书的跨国协作在国内图书出版领域尚属首次,而这一模式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张琳表示,在《透过镜头》取得成功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加大了对于自身核心资源重新开发和利用的力度,《瞬间永恒》就是这一努力的结果。
      继《透过镜头》2003年成为全球畅销书之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再次隆重推出其姊妹摄影作品集《瞬间永恒———美国国家地理人物摄影传世佳作》!充分展示了生活在这个星球上人们的悲欢离合。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摄影佳作”的精选本,该书通过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多位杰出摄影家的280幅人物摄影作品,充分展示了20世纪不同年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其中不仅包括国际大赛获奖作品,而且还有许多以前从未公开发表的照片。该书作者用引人入胜的语言披露了不少经典画面背后的故事,每一幅作品都向读者无声地揭示着人物性格,展现着当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书中的作者均是极具知名度的优秀摄影师:有出版过《摄影生活》、《看见花园》以及《留驻此刻》的萨姆·埃布尔,出版过包括《消失的物种》和《美国人像》在内的5本摄影集,自1964年开始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摄影和文字作品的威廉·艾伯特·阿拉德等摄影界大腕;也有爱德华·柯蒂斯19世纪拍摄的美国土著居民,史蒂夫·麦凯瑞1984年拍摄的阿富汗难民女孩等知名照片;书中还有多位当代最优秀摄影师极富见地的评述。   萨姆·埃布尔,出版过《摄影生活》(2002),《看见花园》(2000)以及《留驻此刻》(1990)。他的摄影作品曾陆续发表于20多期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威廉·艾伯特·阿拉德,出版过5本书,其中包括《消失的物种》(1982)和《美国人像》(2001)。自1964年起他的摄影和文字作品就开始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
      利厄·本维达-瓦尔,是《宣传和梦想》(1999)、《纸和玻璃的故事》(2001)以及《国家地理:摄影作品》(1994)等3本书的作者。她为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编辑了20多本书。
      约迪·科布,写了《艺妓:生活,声音以及艺术》(1995)。科布已经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做过24次摄影报道,并且参与过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图书部6本书籍的编写。
      戴维·艾伦·哈维,是马格南图片社的成员。他是《古巴》(1999)和《破碎的心灵》(2003)的作者,至少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35篇文章拍摄过照片。
      斯图尔特·富兰克林,也是马格南图片社的成员。他出版的书有《时间之树》(2000) 前 言/24 页
    1 美国国家地理人物摄影/26 页
    2 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
    光怪陆离和异国风情/88 页
    3 20世纪 30 至 40年代
    远离战争与萧条/162 页
    4 20世纪 50 至 60年代
    快乐的柯达彩色胶片时代/240 页
    5 20世纪 70至 80年代
    回归现实主义/306 页
    6 20世纪 90年代到现在
    摄影艺术和不确定性/394 页
  • 内容简介:
      一幅伟大的人物照片究竟是如何拍摄的?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摄影大师和他们的伟大作品面前,相信每一位摄影艺术爱好者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而本书中精彩的280张照片已经给出了它们各自的答案——每一张伟大的人物摄影作品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语言,它们将主题、场景与充满创意的技巧凝固在一个瞬间,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无论高雅庄重还是咄咄逼人,阴险狡诈或是晦涩难懂,他们都直接地面对着读者。或许我们无法简单地定义人物摄影佳作的这种特性,但是我们却能凭直觉感受到它的存在。
      本书的作者之一威廉·艾伯特·阿拉德写道:“一张出色的人像摄影作品有一种表达被拍摄者内在精神的力量,它会跨越时空和语言文化的障碍,传达出简单而普遍的信息:这是生活在世界上的另外一个人,我希望你能见见他(她)。”
      本书的照片都是从国家地理学会超凡的馆藏摄影档案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时间跨越了一个多世纪,反映的题材遍及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也涉及了摄影艺术的每一个层面。这些照片既反映了一些世界级摄影大师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也代表了我们人类某些共同的情感追求和人性的张扬。
      摄影师威廉·艾伯特·阿拉德1982年在秘鲁拍摄的一幅图片题目是《爱德华多满脸泪痕的脸》,作者这样叙述当时的情景,“忽然一辆出租车疾驶而来,疯狂地冲向来不及躲闪的羊群,一半的羊被撞倒在公路下面的田地里。出租车扬长而去,后面的我们停下了车。当孩子抬起他满是泪痕的脸朝我们的方向看过来的时候,我按下了快门,摄影师的职业本能告诉我要留住这一刻……”照片的故事并没有就此停止。照片发表后,人们向爱德华多伸出了援助之手,来自全美的捐款就有6000多美元。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还联系到了一个名叫关心(CARE)的组织,这个组织后来找到了爱德华多,在他们村里搞了一次活动,不仅为他家买了羊,弥补其损失,还给村子里购置了一台抽水机。
      在谈到自己对摄影的领悟时,威廉·艾伯特·阿拉德这样说:“一张出色的人物摄影作品有一种表达被拍摄者内在精神的力量,它会跨越时空和语言文化的障碍,传达出简单而普遍的信息——这是生活在世界上的另外一个人,我希望你能见见他(她)。”
      照片让人们穿越时空,在凝视那些陌生的面孔或者背影的时候带着感动。可以说这些照片既反映了一些世界级摄影大师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也代表了人类某些共同的情感追求和人性的张扬。对于这本摄影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著名摄影评论家杨恩璞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书中的作品和中国人印象中的艺术摄影很不一样,他们是在用另外一种思路拍摄,用另外一种眼光看照片。在这个集子里,打动我们的不是技巧和美感,而是其中蕴含的智慧、文化和历史感。这是这本书对中国摄影的启示。”
      中国摄影出版社总编辑宋建民说:“一幅好的图片不是让人去看的,而是让人去想的,这本书给了我们深邃的历史感和沉甸甸的文化积累,书中的人物仿佛伸手要握你的手。”
      “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而不是眼球吃冰淇淋。”杨恩璞说,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的作者很多人的身份都不是专职的摄影家,而是科学家、文学家、地质学家、社会学家,他们没有把摄影当成最后的目的,而是当成一种语言,在拍照的时候强调的不是照片的审美特性,而是人文特性。
      一个作者在书中写道:我们与艺术无缘,就是在搞人像、科学、历史。杨恩璞说:“在此,摄影是一个大摄影的概念,它让我们知道艺术摄影只是摄影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这一点值得中国摄影家去努力和奋斗。”
      谈到这本摄影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殷强说,拿到这本书他一连读了两遍,这本画册的作品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精品,但每一幅都有很深的内涵和意味。如,二战前后的一些图片,它没有拍战争的残酷,只是拍一些平静祥和的画面,意在唤醒人们远离战争。这也正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个性——“与一切不愉快的事物保持距离。”
      据记者了解,该书收集的280幅的照片都是从国家地理学会馆藏摄影档案1000万张图片中精选出来的。作为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性科学与教育组织之一,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自1888年创建以来,始终在自然摄影、文化摄影和动物摄影方面独树一帜。1890年,《国家地理》杂志刊登了它的第一幅图片,接着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国家地理》一次又一次开辟新天地,在摄影报道这一领域不断冲击人们的视觉。这些照片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瞬间永恒——美国国家地理人物摄影传世佳作》一书也随着摄影设备和摄影技术的发展相应分成了几个阶段:从早期的笨重照相机、需要长时期曝光的胶片,到彩色胶片的面世,再到出现轻便、多功能的相机,这些都使得人物摄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自然的阶段。本书探寻摄影师本身不断变化的角色定位和追求目标,同时也展示了他们的作品是如何反映这个世界并且影响着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方法。
      谈到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合作,时尚杂志社国际事业部经理张琳告诉记者,时尚杂志社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有着良好的期刊与图书的合作基础。2003年,时尚杂志社获得了《透过镜头——美国国家地理最伟大摄影作品集》一书中文简体版版权。据了解,当时《透过镜头》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20个文本,统一在西班牙印制,全球同步发行,这种大规模同版书的跨国协作在国内图书出版领域尚属首次,而这一模式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张琳表示,在《透过镜头》取得成功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加大了对于自身核心资源重新开发和利用的力度,《瞬间永恒》就是这一努力的结果。
      继《透过镜头》2003年成为全球畅销书之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再次隆重推出其姊妹摄影作品集《瞬间永恒———美国国家地理人物摄影传世佳作》!充分展示了生活在这个星球上人们的悲欢离合。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摄影佳作”的精选本,该书通过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多位杰出摄影家的280幅人物摄影作品,充分展示了20世纪不同年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其中不仅包括国际大赛获奖作品,而且还有许多以前从未公开发表的照片。该书作者用引人入胜的语言披露了不少经典画面背后的故事,每一幅作品都向读者无声地揭示着人物性格,展现着当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书中的作者均是极具知名度的优秀摄影师:有出版过《摄影生活》、《看见花园》以及《留驻此刻》的萨姆·埃布尔,出版过包括《消失的物种》和《美国人像》在内的5本摄影集,自1964年开始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摄影和文字作品的威廉·艾伯特·阿拉德等摄影界大腕;也有爱德华·柯蒂斯19世纪拍摄的美国土著居民,史蒂夫·麦凯瑞1984年拍摄的阿富汗难民女孩等知名照片;书中还有多位当代最优秀摄影师极富见地的评述。
  • 作者简介:
      萨姆·埃布尔,出版过《摄影生活》(2002),《看见花园》(2000)以及《留驻此刻》(1990)。他的摄影作品曾陆续发表于20多期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威廉·艾伯特·阿拉德,出版过5本书,其中包括《消失的物种》(1982)和《美国人像》(2001)。自1964年起他的摄影和文字作品就开始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
      利厄·本维达-瓦尔,是《宣传和梦想》(1999)、《纸和玻璃的故事》(2001)以及《国家地理:摄影作品》(1994)等3本书的作者。她为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编辑了20多本书。
      约迪·科布,写了《艺妓:生活,声音以及艺术》(1995)。科布已经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做过24次摄影报道,并且参与过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图书部6本书籍的编写。
      戴维·艾伦·哈维,是马格南图片社的成员。他是《古巴》(1999)和《破碎的心灵》(2003)的作者,至少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35篇文章拍摄过照片。
      斯图尔特·富兰克林,也是马格南图片社的成员。他出版的书有《时间之树》(2000)
  • 目录:
    前 言/24 页
    1 美国国家地理人物摄影/26 页
    2 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
    光怪陆离和异国风情/88 页
    3 20世纪 30 至 40年代
    远离战争与萧条/162 页
    4 20世纪 50 至 60年代
    快乐的柯达彩色胶片时代/240 页
    5 20世纪 70至 80年代
    回归现实主义/306 页
    6 20世纪 90年代到现在
    摄影艺术和不确定性/394 页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瞬间永恒
瞬间 有关人像写真你该知道的秘密
乙南
瞬间永恒
瞬间的背后乔·麦克纳利经典传奇照片解密典藏版
[美]乔·麦克纳利(Joe McNally) 著;何大鹏 译
瞬间永恒
瞬间读懂人心
苏墨
瞬间永恒
瞬间与此在——海德格尔前期瞬间思想研究
邓定
瞬间永恒
瞬间与永恒:让构筑永恒的每个生命瞬间都闪耀
[法]雅克·萨洛梅 著;李倩 译
瞬间永恒
瞬间.永恒——镜头里的文学视角
朱效文 著
瞬间永恒
瞬间吸引:人际交往中令人心动的加分项
[日]心美有姬 著;石朋飞 译;时代华语 出品
瞬间永恒
瞬间:重返浙江红色现场
王祖强、柴燕菲、严格 著
瞬间永恒
瞬间记忆术
田边由香里 著;朱悦玮 译
瞬间永恒
瞬间或永恒:我与祖国零距离
孙丽、邰筐 著
瞬间永恒
瞬间的永恒:经典电影台词赏
李卫国
瞬间永恒
瞬间看透内心微动作心理学
张荣妹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瞬间永恒
乐乐趣揭秘翻翻书 揭秘大脑 第12辑
萨姆·威廉斯 文,罗比·卡斯罗 图 ,铁龙说 译
瞬间永恒
社区与治理的社会空间设计:中国跨学科城市设计
萨姆·雅各比(Sam Jacoby);程婧如
瞬间永恒
“活在当下”指南:带你提升心智,摆脱不满与失控,活得自在且清醒
萨姆·哈里斯 著;俞立颖 朱静姝 译;湛庐文化 出品
瞬间永恒
万物小史:痒、烟囱、回形针与其他日常之物的趣味史
萨姆·威利斯
瞬间永恒
情绪力
萨姆·阿利布兰多 著;冯阳 译
瞬间永恒
被平均的风险:如何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萨姆·萨维奇(Sam Savage) 著;刘伟 译
瞬间永恒
濒危:我们与它们的未来
萨姆·威尔斯 著;[美]林肯 译;乔纳森·贝利、蒂姆·弗拉克 摄影
瞬间永恒
蜂鸟岛上的小屋 麦克米伦世纪
萨姆·安格斯
瞬间永恒
《决策有方》 Making Accountable Decisions
萨姆·西尔弗斯坦(Sam Silverstein)
瞬间永恒
《成功有道》The Success Model
萨姆·西尔弗斯坦
瞬间永恒
怎样出售设计创意
萨姆·哈里森
瞬间永恒
沙里的金
萨姆·比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