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诗学

对话诗学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09-07
版次: 1
ISBN: 9787010080185
定价: 46.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其他
页数: 402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文学
19人买过
  • 诗学对话的理论原型是哲学对话,而无论哲学对话还是诗学对话。都是对人们语言活动中的对话的借用,也就是说它们都是一种比喻性的概念,其实质则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结构、交流模式。《对话诗学》从中西兼融,历史梳理,体系建构几个方面阐释对话学的发展的脉络,并力图建立一种新的对话学体系。 杨矗,男,汉族。1953年4月出生于山西省运城市。研究生学历,文学博士,文艺学教授。太原师范学院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山西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山西省委《理论教育》杂志副主编、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山西省作家协会理事、山西省青联常委、山西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会长。现社会兼职:山西省文联委员。研究专长;中西文艺理论与批评;电影文本批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批评等。多年从事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电影、美学、哲学等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先后讲授过文学概论、西方文论、马列文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电影文本分析、美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艺术概论、诗词名作欣赏、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思潮、中西文论比较研究等课程。迄今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3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另外还在备类报刊发表文章69篇。完成省级研究课题4项。所发表文章被《新华文摘》、《审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摘、复印多篇。 导论:从对话理论到对话诗学
    一、对话:一个巨大的时代症候
    二、对话理论的多维化现状
    三、在体性匮乏的“对话理论”生产
    四、走向建构的对话诗学

    历史篇
    第一章中国诗学对话思想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生命模式
    第二节气化理性
    第三节天人关系
    第四节道和
    第五节儒和
    第六节禅和
    第七节生态和合

    第二章西方诗学对话思想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技术模式
    第二节实在理性
    第三节酒神与日神的交相辉映
    第四节自然人化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第五节精神分析
    第六节言语与语言
    第七节原发居中与存在
    第八节对话主义

    第三章中国诗学中的对话思想与理论
    第一节感物说
    第二节道文说
    第三节神思——兴——妙悟说
    第四节象与象外说
    第五节以意逆志与品味说
    第六节中和说
    第七节意境说
    第八节游于艺说

    第四章西方诗学中的对话思想与理论
    第一节和谐与中道
    第二节应和与象征
    第三节传统与语境
    第四节现象学框架
    第五节接受美学
    第六节复调小说理论
    第七节读者反应批评
    第八节互文性
    第九节后现代综合化思潮

    建构篇
    第五章人的对话性与文学的对话性
    第一节人的非自足性
    第二节人的意识的能动投射性与收受性
    第三节人的活动的语言符号性
    第四节文学的“关系结构”性
    第五节文学的文本性
    第六节文学性即诗意的对话性

    第六章对话诗学的本质、范畴与结构
    第一节文学对话的本质界定
    第二节对话诗学的本质界定
    第三节文学对话活动的基本要素
    第四节文学对话过程
    第五节对话诗学的基本概念、范畴
    第六节对话诗学的结构体系

    第七章文学对话的场域维度
    第一节场域的界定
    第二节基因场域
    第三节生成场域
    第四节流派场域
    第五节主体场域
    第六节文本场域

    第八章文学对话的谱系维度
    第一节谱系的界定
    第二节六合思维与天地境界
    第三节审德主义
    第四节史传传统
    第五节宗教与神性
    第六节哲理化

    第九章文学对话的魅态文化维度
    第一节魅态文化的界定
    第二节魅态文化的理论形态
    第三节魅态文化的诗化形式
    第四节魅态文化与“小传统
    第五节魅态文化与文学对话
    余论文学对话的范式维度与原型维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诗学对话的理论原型是哲学对话,而无论哲学对话还是诗学对话。都是对人们语言活动中的对话的借用,也就是说它们都是一种比喻性的概念,其实质则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结构、交流模式。《对话诗学》从中西兼融,历史梳理,体系建构几个方面阐释对话学的发展的脉络,并力图建立一种新的对话学体系。
  • 作者简介:
    杨矗,男,汉族。1953年4月出生于山西省运城市。研究生学历,文学博士,文艺学教授。太原师范学院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山西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山西省委《理论教育》杂志副主编、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山西省作家协会理事、山西省青联常委、山西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会长。现社会兼职:山西省文联委员。研究专长;中西文艺理论与批评;电影文本批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批评等。多年从事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电影、美学、哲学等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先后讲授过文学概论、西方文论、马列文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电影文本分析、美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艺术概论、诗词名作欣赏、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思潮、中西文论比较研究等课程。迄今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3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另外还在备类报刊发表文章69篇。完成省级研究课题4项。所发表文章被《新华文摘》、《审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摘、复印多篇。
  • 目录:
    导论:从对话理论到对话诗学
    一、对话:一个巨大的时代症候
    二、对话理论的多维化现状
    三、在体性匮乏的“对话理论”生产
    四、走向建构的对话诗学

    历史篇
    第一章中国诗学对话思想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生命模式
    第二节气化理性
    第三节天人关系
    第四节道和
    第五节儒和
    第六节禅和
    第七节生态和合

    第二章西方诗学对话思想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技术模式
    第二节实在理性
    第三节酒神与日神的交相辉映
    第四节自然人化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第五节精神分析
    第六节言语与语言
    第七节原发居中与存在
    第八节对话主义

    第三章中国诗学中的对话思想与理论
    第一节感物说
    第二节道文说
    第三节神思——兴——妙悟说
    第四节象与象外说
    第五节以意逆志与品味说
    第六节中和说
    第七节意境说
    第八节游于艺说

    第四章西方诗学中的对话思想与理论
    第一节和谐与中道
    第二节应和与象征
    第三节传统与语境
    第四节现象学框架
    第五节接受美学
    第六节复调小说理论
    第七节读者反应批评
    第八节互文性
    第九节后现代综合化思潮

    建构篇
    第五章人的对话性与文学的对话性
    第一节人的非自足性
    第二节人的意识的能动投射性与收受性
    第三节人的活动的语言符号性
    第四节文学的“关系结构”性
    第五节文学的文本性
    第六节文学性即诗意的对话性

    第六章对话诗学的本质、范畴与结构
    第一节文学对话的本质界定
    第二节对话诗学的本质界定
    第三节文学对话活动的基本要素
    第四节文学对话过程
    第五节对话诗学的基本概念、范畴
    第六节对话诗学的结构体系

    第七章文学对话的场域维度
    第一节场域的界定
    第二节基因场域
    第三节生成场域
    第四节流派场域
    第五节主体场域
    第六节文本场域

    第八章文学对话的谱系维度
    第一节谱系的界定
    第二节六合思维与天地境界
    第三节审德主义
    第四节史传传统
    第五节宗教与神性
    第六节哲理化

    第九章文学对话的魅态文化维度
    第一节魅态文化的界定
    第二节魅态文化的理论形态
    第三节魅态文化的诗化形式
    第四节魅态文化与“小传统
    第五节魅态文化与文学对话
    余论文学对话的范式维度与原型维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对话诗学
对话名老中医. 东部篇
高彦彬主编
对话诗学
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集
上海博物馆 编
对话诗学
对话名老中医. 燕京篇
谷晓红, 丁霞主编
对话诗学
对话之光:《柏拉图全集》导读
赵江云
对话诗学
对话青年·崛起的力量——30名留学青年追寻专业前沿的故事
周成刚、孙涛
对话诗学
对话--走向网络文学经典之路(精)
李玮 编
对话诗学
对话:关于宇宙本质的交谈The Dialogues: Conversa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Universe
Johnson;Clifford V.;Wilczek;Frank
对话诗学
对话世界:理解新时代的全球化
王辉耀,苗绿
对话诗学
对话太空 宇宙说 写给孩子的时间简史 天文科普精装版
《图说天下》编委会 编著;日知童书 出品
对话诗学
对话后现代建筑
陈晓媛
对话诗学
对话游戏
柯鲁;王婷;李君兰
对话诗学
对话录
(英)大卫·休谟 著,张连富 译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