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第三版)/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精品教材

刑法总论(第三版)/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精品教材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6-03
版次: 3
ISBN: 9787300180427
定价: 5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96页
205人买过
  • 本书立足于行为无价值二元论,承认行为规范违反和法益侵害对于犯罪成立的重要性,依次论述了刑法基本原则、犯罪成立理论、未遂论、正犯与共犯、犯罪竞合论以及刑罚论等问题,全面展示了行为无价值二元论的刑法基本原理。
    本书的特色在于:(1)按照阶层的而非平面结构的理论,讨论犯罪成立的主观、客观要件和犯罪排除事由,实现体系上的创新,在“体系的思考”上迈出了关键步伐。(2)反思现行的刑法学研究方法,对于刑法总论的关键问题都提出了独到、深入的见解,在建构“精巧的刑法解释学”方面进行了尝试,在“体系的思考”中凸现“问题的思考”。(3)重视社会发展和刑法制度变迁之间的紧密关联性,强调刑罚积极的一般预防功能,促进公众认同与刑法制度之间的互动。(4)提倡学派论争,对刑法诸问题的解释与作者一直坚持的刑法客观主义立场、行为无价值二元论保持紧密关联,尤其是结合行为无价值二元论的前沿研究成果对客观归责、事实认识错误、过失犯、未遂犯、不能犯、义务犯等进行了全面阐释,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刑法学立场和方法的一贯性。
    周光权,男,1968年生于重庆市江津区,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博士学位,先后任清华大学法学院讲师(1999年)、副教授(2000年)、教授(2005年)、博士生导师(2006年)。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兼任*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高人民检察院指导案例工作委员会委员以及全国十余家司法机关专家咨询委员、专家顾问。曾挂职任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分院副检察长(2007年11月至2010年7月)、*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副厅长(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2001年4月至2002年3月,在日本名城大学法学部任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等。出版《注意义务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刑法诸问题的新表述》(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法律出版社2013年)、《刑法各论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刑法学的向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刑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版)、《刑法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版)、《刑法客观主义与方法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行为无价值论的中国展开》(法律出版社2015年)等个人专著十部;合著、主编、参编《刑法学的现代展开》(与陈兴良教授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刑法学著作二十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外法学》等刊物发表论文近二百篇。2002年获第七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年获第三届“胡绳青年学术奖”;2004年获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清华大学青年学术成果*高奖);2005年获第*届中国青年法律学术奖(法鼎奖)银奖;2006年获司法部优秀法学科研成果二等奖;2008年入选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010年获北京市“十大中青年法学家”称号;2014年获第十三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5年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刑法学基本范畴
    第一节犯罪
    一、犯罪的概念
    二、犯罪的本质
    三、犯罪的分类
    第二节刑罚
    一、刑罚的概念
    二、刑罚权
    三、刑罚功能
    四、刑罚和保安处分的关系
    第三节刑法
    一、刑法的概念
    二、刑法的演变
    三、刑法的性质
    四、刑法的任务
    五、刑法的社会功能
    第四节刑法学
    一、刑法学思维的独特性
    二、刑法学和其他部门法学之间的关系
    三、刑法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刑法学派之争
    第一节刑法客观主义
    一、刑法客观主义的代表人物
    二、刑法客观主义的基本理念
    第二节刑法主观主义
    一、刑法主观主义的代表人物
    二、刑法主观主义的基本观念
    第三节刑法理论对立的意义
    一、误解的澄清
    二、刑法理论论争的关键点
    三、刑法理论论争的意义
    第四节行为无价值二元论的提倡
    一、行为无价值二元论的基本立场
    二、行为无价值二元论在德日的不同命运
    三、行为无价值二元论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第三章刑法基本原则
    第一节罪刑法定原则
    一、发展历程
    二、思想渊源
    三、基本内容
    四、罪刑法定原则对立法者的约束
    五、罪刑法定原则的实现
    第二节罪刑均衡原则
    一、观念基础
    二、立法体现
    三、司法适用
    第三节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一、含义
    二、适用
    第四章刑法适用范围
    第一节刑法的空间效力
    一、刑法空间效力的原则
    二、我国刑法关于空间效力的规定
    三、关于刑法空间效力的特殊问题
    第二节刑法的时间效力
    一、刑法的生效时间
    二、刑法的失效时间
    三、刑法的溯及力
    第二编犯罪论
    第五章犯罪论体系
    第一节犯罪论体系的比较
    一、大陆法系的阶层式犯罪论体系
    二、英美法系的双层次犯罪论体系
    三、苏联、中国的闭合式犯罪构成论
    四、导致犯罪论差异的内在原因
    第二节犯罪构成四要件说的缺陷
    一、不能区分违法和责任
    二、难以兼顾形式判断与实质判断
    三、重视控诉机制而轻视辩护机制
    四、主观判断可能优于客观判断
    五、经验判断与规范判断纠缠不清
    六、强调静止性而否认过程性
    第三节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观要件、犯罪排除事由体系
    一、必须从要件的思考转向体系思考
    二、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观要件、犯罪排除事由体系的基本内容
    三、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观要件、犯罪排除事由体系的主要特色
    四、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观要件、犯罪排除事由体系的合理性
    第六章犯罪客观构成要件
    第一节犯罪客观要件概述
    一、犯罪客观要件的概念
    二、国外的构成要件概念
    三、犯罪客观要件的机能
    四、犯罪客观要件的要素
    第二节主体
    一、身份
    二、单位
    第三节构成要件行为
    一、行为概念的机能
    二、关于行为的一般理论
    三、构成要件行为(实行行为)的概念
    四、构成要件行为的类型
    五、构成要件行为的方式
    第四节不作为
    一、(不纯正)不作为犯概说
    二、不作为犯的成立条件
    三、作为义务的来源
    第五节结果
    一、结果的概念
    二、结果的地位
    三、结果的种类
    第六节因果关系说与客观归责论
    一、因果关系说
    二、客观归责论
    第七章犯罪主观构成要件
    第一节犯罪主观构成要件概述
    一、关于主观构成要件要素(违法要素)的理论对立
    二、承认主观构成要件要素(违法要素)的理由
    三、违法故意和责任故意的差别
    四、承认主观构成要件要素与坚持客观违法性论
    第二节犯罪故意
    一、故意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
    二、故意的分类
    三、关于间接故意的若干问题
    第三节犯罪过失
    一、过失论的历史
    二、客观归责与过失论
    三、过失的种类
    四、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别
    第四节事实认识错误
    一、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
    二、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
    第五节犯罪主观要件的其他问题
    一、无罪过事件
    二、动机与目的
    第八章犯罪排除事由Ⅰ:违法排除事由
    第一节犯罪构成要件与违法性的关系
    一、违法性论的比较
    二、区分构成要件和违法性的理由
    三、犯罪客观要件与违法排除要件
    第二节违法性的一般理论
    一、行为无价值论和结果无价值论
    二、客观的违法性论与主观的违法性论
    三、违法性与法秩序统一性原理
    第三节违法排除事由的一般理论
    一、违法排除的一般根据
    二、违法排除事由的分类
    第四节正当防卫
    一、概念
    二、成立条件
    三、特殊防卫
    第五节紧急避险
    一、紧急避险概述
    二、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三、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第六节其他违法排除要件
    一、执行职务行为
    二、被害人承诺
    三、推定的被害人承诺
    四、义务冲突
    五、自救行为
    第九章犯罪排除事由Ⅱ:责任排除事由
    第一节责任概述
    一、责任的概念
    二、责任的意义
    三、犯罪主观要件与责任排除要件
    第二节责任无能力
    一、责任能力概说
    二、责任年龄
    三、精神障碍
    四、原因自由行为
    第三节欠缺违法性认识
    一、违法性认识不要说及其问题
    二、违法性认识必要说的主要理论
    三、违法性认识作为责任要素:进一步讨论
    四、禁止错误
    第四节期待不可能
    一、概念
    二、判断标准
    三、体系性位置
    第十章客观处罚条件
    第一节客观处罚条件的概念
    一、概念
    二、客观处罚条件和事实的处罚排除事由
    三、我国刑法学关于客观处罚条件概念的相关争论
    第二节客观处罚条件的性质
    一、国外的争论
    二、我国学者的主张
    第三节“客观附加条件”与客观处罚条件
    一、客观附加条件的含义
    二、客观附加条件的性质:违法要素说
    三、客观附加条件的范围
    四、客观附加条件的理解
    第四节客观处罚条件的理解
    一、客观处罚条件的存在根据
    二、我国刑法中客观处罚条件的理解和适用
    第十一章犯罪特殊形态Ⅰ:未完成形态
    第一节未完成形态概说
    一、犯罪形态与犯罪阶段
    二、未完成形态的范围
    第二节犯罪预备形态
    一、犯罪预备形态的概念
    二、犯罪预备形态的特征
    三、犯罪预备的类型
    四、犯罪预备的认定
    五、犯罪预备的处罚
    第三节犯罪未遂形态
    一、未遂犯的处罚根据
    二、犯罪未遂的特征
    三、偶然防卫与犯罪未遂
    四、犯罪未遂的处罚
    五、未遂犯与不能犯
    第四节犯罪中止形态
    一、概念
    二、中止犯减免处罚的根据
    三、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
    四、中止犯的处罚
    第十二章犯罪特殊形态Ⅱ:正犯与共犯
    第一节共同犯罪概说
    一、概念
    二、共同犯罪的成立范围
    三、正犯和共犯的区分
    第二节正犯
    一、正犯概说
    二、直接正犯
    三、间接正犯
    四、共同正犯
    第三节共犯
    一、共犯的处罚根据
    二、共犯从属性
    三、教唆犯
    四、帮助犯
    第四节共同犯罪人的处罚
    一、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
    二、主犯
    三、从犯
    四、胁从犯
    五、教唆犯
    第五节共犯论的其他问题
    一、共犯的脱离和中止
    二、共犯与身份
    三、共犯与不作为
    四、共犯与错误
    第十三章犯罪特殊形态Ⅲ:犯罪竞合
    第一节犯罪竞合概说
    一、区分罪数的标准
    二、一行为
    三、多行为
    第二节一行为的犯罪竞合
    一、形式竞合:法条竞合
    二、实质竞合:想象竞合犯
    第三节多行为的犯罪竞合
    一、形式竞合:事前、事后行为
    二、实质竞合:数罪
    第三编刑罚论
    第十四章刑罚根据
    第一节报应刑论
    一、报应刑的含义
    二、报应刑的实现
    第二节目的刑论
    一、目的刑的含义
    二、目的刑论的实现
    第三节积极的一般预防论
    一、积极的一般预防论的提出
    二、积极的一般预防论的意义
    第十五章刑罚种类
    第一节主刑
    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四、无期徒刑
    五、死刑
    第二节附加刑
    一、罚金
    二、剥夺政治权利
    三、没收财产
    四、驱逐出境
    第三节非刑罚处罚措施
    一、非刑罚处罚措施的概念
    二、非刑罚处罚措施的种类
    第十六章刑罚裁量
    第一节量刑概述
    一、量刑的特征
    二、量刑的原则
    三、量刑的意义
    第二节量刑情节
    一、量刑情节的概念
    二、量刑情节的特征
    三、量刑情节的分类
    四、量刑情节的适用
    五、禁止重复评价
    六、量刑情节冲突
    第三节量刑基准
    一、量刑基准的概念
    二、量刑基准的确定
    第四节累犯
    一、累犯的概念
    二、累犯的成立条件
    三、累犯的其他问题
    四、累犯的法律效果
    第五节自首
    一、自首的概念
    二、自首的种类及成立条件
    三、自首认定中的特殊问题
    四、自首犯的处罚
    第六节坦白
    一、坦白的概念
    二、坦白的认定
    三、坦白与自首的区别
    四、坦白的处罚
    第七节立功
    一、立功的概念和条件
    二、立功的表现形式
    三、职务犯罪的立功
    四、立功的法律效果
    第八节数罪并罚
    一、数罪并罚的概念
    二、数罪并罚的原则
    三、数罪并罚的适用
    第十七章刑罚执行
    第一节刑罚执行概述
    一、刑罚执行的特征
    二、刑罚执行的内容
    第二节缓刑
    一、缓刑的概念和意义
    二、缓刑的适用条件
    三、缓刑的考验期
    四、缓刑考察
    五、禁止令
    六、缓刑撤销
    第三节减刑
    一、减刑的概念
    二、减刑的适用条件
    三、减刑的程序
    第四节假释
    一、假释的概念
    二、假释的条件
    三、假释考验
    四、假释撤销
    第十八章刑罚消灭
    第一节刑罚消灭概述
    一、刑罚消灭的概念
    二、刑罚消灭的特征
    第二节时效
    一、时效的概念和种类
    二、时效制度的根据
    三、追诉时效的期限
    四、追诉时效的计算
    五、追诉时效的中断和延长
    第三节赦免
    一、赦免的概念和种类
    二、我国的特赦制度及其特点
  •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行为无价值二元论,承认行为规范违反和法益侵害对于犯罪成立的重要性,依次论述了刑法基本原则、犯罪成立理论、未遂论、正犯与共犯、犯罪竞合论以及刑罚论等问题,全面展示了行为无价值二元论的刑法基本原理。
    本书的特色在于:(1)按照阶层的而非平面结构的理论,讨论犯罪成立的主观、客观要件和犯罪排除事由,实现体系上的创新,在“体系的思考”上迈出了关键步伐。(2)反思现行的刑法学研究方法,对于刑法总论的关键问题都提出了独到、深入的见解,在建构“精巧的刑法解释学”方面进行了尝试,在“体系的思考”中凸现“问题的思考”。(3)重视社会发展和刑法制度变迁之间的紧密关联性,强调刑罚积极的一般预防功能,促进公众认同与刑法制度之间的互动。(4)提倡学派论争,对刑法诸问题的解释与作者一直坚持的刑法客观主义立场、行为无价值二元论保持紧密关联,尤其是结合行为无价值二元论的前沿研究成果对客观归责、事实认识错误、过失犯、未遂犯、不能犯、义务犯等进行了全面阐释,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刑法学立场和方法的一贯性。
  • 作者简介:
    周光权,男,1968年生于重庆市江津区,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博士学位,先后任清华大学法学院讲师(1999年)、副教授(2000年)、教授(2005年)、博士生导师(2006年)。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兼任*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高人民检察院指导案例工作委员会委员以及全国十余家司法机关专家咨询委员、专家顾问。曾挂职任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分院副检察长(2007年11月至2010年7月)、*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副厅长(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2001年4月至2002年3月,在日本名城大学法学部任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等。出版《注意义务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刑法诸问题的新表述》(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法律出版社2013年)、《刑法各论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刑法学的向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刑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版)、《刑法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版)、《刑法客观主义与方法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行为无价值论的中国展开》(法律出版社2015年)等个人专著十部;合著、主编、参编《刑法学的现代展开》(与陈兴良教授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刑法学著作二十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外法学》等刊物发表论文近二百篇。2002年获第七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年获第三届“胡绳青年学术奖”;2004年获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清华大学青年学术成果*高奖);2005年获第*届中国青年法律学术奖(法鼎奖)银奖;2006年获司法部优秀法学科研成果二等奖;2008年入选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010年获北京市“十大中青年法学家”称号;2014年获第十三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5年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目录: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刑法学基本范畴
    第一节犯罪
    一、犯罪的概念
    二、犯罪的本质
    三、犯罪的分类
    第二节刑罚
    一、刑罚的概念
    二、刑罚权
    三、刑罚功能
    四、刑罚和保安处分的关系
    第三节刑法
    一、刑法的概念
    二、刑法的演变
    三、刑法的性质
    四、刑法的任务
    五、刑法的社会功能
    第四节刑法学
    一、刑法学思维的独特性
    二、刑法学和其他部门法学之间的关系
    三、刑法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刑法学派之争
    第一节刑法客观主义
    一、刑法客观主义的代表人物
    二、刑法客观主义的基本理念
    第二节刑法主观主义
    一、刑法主观主义的代表人物
    二、刑法主观主义的基本观念
    第三节刑法理论对立的意义
    一、误解的澄清
    二、刑法理论论争的关键点
    三、刑法理论论争的意义
    第四节行为无价值二元论的提倡
    一、行为无价值二元论的基本立场
    二、行为无价值二元论在德日的不同命运
    三、行为无价值二元论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第三章刑法基本原则
    第一节罪刑法定原则
    一、发展历程
    二、思想渊源
    三、基本内容
    四、罪刑法定原则对立法者的约束
    五、罪刑法定原则的实现
    第二节罪刑均衡原则
    一、观念基础
    二、立法体现
    三、司法适用
    第三节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一、含义
    二、适用
    第四章刑法适用范围
    第一节刑法的空间效力
    一、刑法空间效力的原则
    二、我国刑法关于空间效力的规定
    三、关于刑法空间效力的特殊问题
    第二节刑法的时间效力
    一、刑法的生效时间
    二、刑法的失效时间
    三、刑法的溯及力
    第二编犯罪论
    第五章犯罪论体系
    第一节犯罪论体系的比较
    一、大陆法系的阶层式犯罪论体系
    二、英美法系的双层次犯罪论体系
    三、苏联、中国的闭合式犯罪构成论
    四、导致犯罪论差异的内在原因
    第二节犯罪构成四要件说的缺陷
    一、不能区分违法和责任
    二、难以兼顾形式判断与实质判断
    三、重视控诉机制而轻视辩护机制
    四、主观判断可能优于客观判断
    五、经验判断与规范判断纠缠不清
    六、强调静止性而否认过程性
    第三节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观要件、犯罪排除事由体系
    一、必须从要件的思考转向体系思考
    二、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观要件、犯罪排除事由体系的基本内容
    三、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观要件、犯罪排除事由体系的主要特色
    四、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观要件、犯罪排除事由体系的合理性
    第六章犯罪客观构成要件
    第一节犯罪客观要件概述
    一、犯罪客观要件的概念
    二、国外的构成要件概念
    三、犯罪客观要件的机能
    四、犯罪客观要件的要素
    第二节主体
    一、身份
    二、单位
    第三节构成要件行为
    一、行为概念的机能
    二、关于行为的一般理论
    三、构成要件行为(实行行为)的概念
    四、构成要件行为的类型
    五、构成要件行为的方式
    第四节不作为
    一、(不纯正)不作为犯概说
    二、不作为犯的成立条件
    三、作为义务的来源
    第五节结果
    一、结果的概念
    二、结果的地位
    三、结果的种类
    第六节因果关系说与客观归责论
    一、因果关系说
    二、客观归责论
    第七章犯罪主观构成要件
    第一节犯罪主观构成要件概述
    一、关于主观构成要件要素(违法要素)的理论对立
    二、承认主观构成要件要素(违法要素)的理由
    三、违法故意和责任故意的差别
    四、承认主观构成要件要素与坚持客观违法性论
    第二节犯罪故意
    一、故意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
    二、故意的分类
    三、关于间接故意的若干问题
    第三节犯罪过失
    一、过失论的历史
    二、客观归责与过失论
    三、过失的种类
    四、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别
    第四节事实认识错误
    一、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
    二、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
    第五节犯罪主观要件的其他问题
    一、无罪过事件
    二、动机与目的
    第八章犯罪排除事由Ⅰ:违法排除事由
    第一节犯罪构成要件与违法性的关系
    一、违法性论的比较
    二、区分构成要件和违法性的理由
    三、犯罪客观要件与违法排除要件
    第二节违法性的一般理论
    一、行为无价值论和结果无价值论
    二、客观的违法性论与主观的违法性论
    三、违法性与法秩序统一性原理
    第三节违法排除事由的一般理论
    一、违法排除的一般根据
    二、违法排除事由的分类
    第四节正当防卫
    一、概念
    二、成立条件
    三、特殊防卫
    第五节紧急避险
    一、紧急避险概述
    二、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三、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第六节其他违法排除要件
    一、执行职务行为
    二、被害人承诺
    三、推定的被害人承诺
    四、义务冲突
    五、自救行为
    第九章犯罪排除事由Ⅱ:责任排除事由
    第一节责任概述
    一、责任的概念
    二、责任的意义
    三、犯罪主观要件与责任排除要件
    第二节责任无能力
    一、责任能力概说
    二、责任年龄
    三、精神障碍
    四、原因自由行为
    第三节欠缺违法性认识
    一、违法性认识不要说及其问题
    二、违法性认识必要说的主要理论
    三、违法性认识作为责任要素:进一步讨论
    四、禁止错误
    第四节期待不可能
    一、概念
    二、判断标准
    三、体系性位置
    第十章客观处罚条件
    第一节客观处罚条件的概念
    一、概念
    二、客观处罚条件和事实的处罚排除事由
    三、我国刑法学关于客观处罚条件概念的相关争论
    第二节客观处罚条件的性质
    一、国外的争论
    二、我国学者的主张
    第三节“客观附加条件”与客观处罚条件
    一、客观附加条件的含义
    二、客观附加条件的性质:违法要素说
    三、客观附加条件的范围
    四、客观附加条件的理解
    第四节客观处罚条件的理解
    一、客观处罚条件的存在根据
    二、我国刑法中客观处罚条件的理解和适用
    第十一章犯罪特殊形态Ⅰ:未完成形态
    第一节未完成形态概说
    一、犯罪形态与犯罪阶段
    二、未完成形态的范围
    第二节犯罪预备形态
    一、犯罪预备形态的概念
    二、犯罪预备形态的特征
    三、犯罪预备的类型
    四、犯罪预备的认定
    五、犯罪预备的处罚
    第三节犯罪未遂形态
    一、未遂犯的处罚根据
    二、犯罪未遂的特征
    三、偶然防卫与犯罪未遂
    四、犯罪未遂的处罚
    五、未遂犯与不能犯
    第四节犯罪中止形态
    一、概念
    二、中止犯减免处罚的根据
    三、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
    四、中止犯的处罚
    第十二章犯罪特殊形态Ⅱ:正犯与共犯
    第一节共同犯罪概说
    一、概念
    二、共同犯罪的成立范围
    三、正犯和共犯的区分
    第二节正犯
    一、正犯概说
    二、直接正犯
    三、间接正犯
    四、共同正犯
    第三节共犯
    一、共犯的处罚根据
    二、共犯从属性
    三、教唆犯
    四、帮助犯
    第四节共同犯罪人的处罚
    一、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
    二、主犯
    三、从犯
    四、胁从犯
    五、教唆犯
    第五节共犯论的其他问题
    一、共犯的脱离和中止
    二、共犯与身份
    三、共犯与不作为
    四、共犯与错误
    第十三章犯罪特殊形态Ⅲ:犯罪竞合
    第一节犯罪竞合概说
    一、区分罪数的标准
    二、一行为
    三、多行为
    第二节一行为的犯罪竞合
    一、形式竞合:法条竞合
    二、实质竞合:想象竞合犯
    第三节多行为的犯罪竞合
    一、形式竞合:事前、事后行为
    二、实质竞合:数罪
    第三编刑罚论
    第十四章刑罚根据
    第一节报应刑论
    一、报应刑的含义
    二、报应刑的实现
    第二节目的刑论
    一、目的刑的含义
    二、目的刑论的实现
    第三节积极的一般预防论
    一、积极的一般预防论的提出
    二、积极的一般预防论的意义
    第十五章刑罚种类
    第一节主刑
    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四、无期徒刑
    五、死刑
    第二节附加刑
    一、罚金
    二、剥夺政治权利
    三、没收财产
    四、驱逐出境
    第三节非刑罚处罚措施
    一、非刑罚处罚措施的概念
    二、非刑罚处罚措施的种类
    第十六章刑罚裁量
    第一节量刑概述
    一、量刑的特征
    二、量刑的原则
    三、量刑的意义
    第二节量刑情节
    一、量刑情节的概念
    二、量刑情节的特征
    三、量刑情节的分类
    四、量刑情节的适用
    五、禁止重复评价
    六、量刑情节冲突
    第三节量刑基准
    一、量刑基准的概念
    二、量刑基准的确定
    第四节累犯
    一、累犯的概念
    二、累犯的成立条件
    三、累犯的其他问题
    四、累犯的法律效果
    第五节自首
    一、自首的概念
    二、自首的种类及成立条件
    三、自首认定中的特殊问题
    四、自首犯的处罚
    第六节坦白
    一、坦白的概念
    二、坦白的认定
    三、坦白与自首的区别
    四、坦白的处罚
    第七节立功
    一、立功的概念和条件
    二、立功的表现形式
    三、职务犯罪的立功
    四、立功的法律效果
    第八节数罪并罚
    一、数罪并罚的概念
    二、数罪并罚的原则
    三、数罪并罚的适用
    第十七章刑罚执行
    第一节刑罚执行概述
    一、刑罚执行的特征
    二、刑罚执行的内容
    第二节缓刑
    一、缓刑的概念和意义
    二、缓刑的适用条件
    三、缓刑的考验期
    四、缓刑考察
    五、禁止令
    六、缓刑撤销
    第三节减刑
    一、减刑的概念
    二、减刑的适用条件
    三、减刑的程序
    第四节假释
    一、假释的概念
    二、假释的条件
    三、假释考验
    四、假释撤销
    第十八章刑罚消灭
    第一节刑罚消灭概述
    一、刑罚消灭的概念
    二、刑罚消灭的特征
    第二节时效
    一、时效的概念和种类
    二、时效制度的根据
    三、追诉时效的期限
    四、追诉时效的计算
    五、追诉时效的中断和延长
    第三节赦免
    一、赦免的概念和种类
    二、我国的特赦制度及其特点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