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伎艺杂考 南北戏曲源流考

宋元伎艺杂考 南北戏曲源流考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日] , ,
2015-06
版次: 1
ISBN: 9787104042587
定价: 48.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63页
字数: 14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艺术
26人买过
  •   《宋元伎艺杂考南北戏曲源流考》为《中国戏曲艺术大系》影印系列之一,因篇幅较少,《宋元伎艺杂考》和《南北戏曲源流考》两本合编为一册。《宋元伎艺杂考》是一本个人论文集。《宋元伎艺杂考》一文对宋金元杂剧、院本戏剧形式相关名词作了考证,还原了戏曲从宋杂剧至元代兴盛整个过程中戏曲体制的发展和对应关系,对这一时期戏曲种类、剧本体裁、演出规模等进行阐述和分析。另收入《合生考》《释银字儿》等九篇曲艺和古典文学专题论文。影印底本为上杂出版社1953年11月版。
      《南北戏曲源流考》是一本侧重研究戏曲音乐向南向北发展脉络的专着。从音乐传承角度,乐府从汉唐发展到末代流行的词曲,後因宋金对峙版图分割,传统戏曲音乐自此分为南曲和北曲,开始区别发展《期间也有南北创作者相互参照借鉴》,到了元代科举废止,文化精英阶层中如马致远、关汉卿这样的戏曲文学家参与戏曲创作致北曲大盛。元末南曲开始抬头,明中晚期昆腔兴趄。《宋元伎艺杂考南北戏曲源流考》梳理了元曲之前与之後戏曲音乐发展变化的轨迹。《宋元伎艺杂考南北戏曲源流考》所用底本为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七年(1938)十月初版。 李啸仓(1921—1990),中国文学戏剧研究专家。早在高中时代便在《中国文艺》和《国民杂志》发表了《昆曲盛衰史略》和《中国戏曲的起源及史的进展》等论文。1940年考入北京大学,开始研究戏曲史、小说史、俗文学和音韵学。20世纪50年代应中南文化部之邀,系统考察了当地繁盛的古老剧种演出情况,发表《赣剧的宝藏》和《赣剧诸腔的来源与演变》等,对研究从古老弋阳腔派生出来的中南地区诸多剧种声腔、源流及发展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章。1956年调入中国戏曲研究院,完成了《戏曲音乐史话》,1958年员责创建中国戏曲史陈列室,後改为陈列馆。1959—1960年完成了《中国戏曲发展史》,很快成为高校戏曲专业教材,也对後来集体创作《中国戏曲通史》产生了一定影响。
    青木正儿(1887—1964),号迷阳,生于日本山口县下关。是日本着名汉学家,文学博士,国立山口大学教授,日本学士院会员,日本中国学会会员。着有《中国文艺论数》(1927),《中国近世戏曲史》(1930),《中国文学概说》(1935),《元人杂剧概说》(1937),《元入杂剧》(译着,1957)等,所着结集为《青木正儿全集》(10卷)。不过,最为学界熟知和影响深远的,还是他的成名作《中国近世戏曲史》。他曾多次向王国维求教,并游学北京、上海,观摩皮黄、梆子、昆腔,写成《自昆腔至皮黄调之推移》(1926),《南北戏曲源流考》(1927)。在此基础上,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明清戏曲史》。为了便于日人阅读,改题为《中国近世戏曲史》。书中近世的概念从王国维,将宋以前称为古剧,「余从而欲从元代当戏曲史上之中世,而以明以後当近世也一。
    江侠庵(1875—1951),原名楚洋,广州市花山镇龙口村人。童年入村塾,及长,勤干自学,博览经史,参加广州府考试,被录取为案首。光绪二十六年(1900),考取官费留日,攻读法政科。留日期间参加中国同盟会。毕业回国,在海丰县师范学堂和广东政法学堂任教。民国十四年(1935)夏到上海,被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聘为特约日文翻译。日文译着有《先秦经籍考》《经学史论》《南北戏曲源流考》《资本论》等。民国二十一年(1932)他返回广东,任南海县佛山行署承审,同时在广州创办《国声报》,自任社长,後停办。民国二十七年(1938)广州沦陷,他辗转往越南,在西贡设旦华学校任教长达八年之久,抗战胜利後回国,民国三十七年(1948)主持编纂花县史志。新中国成立后在家乡腾龙学校任教。1951年病逝,终年76岁。 宋金元杂剧院本体制考 

    一襟杂剧与金元院本 

    二艳段考 

    三说把色 

    四院本与院么 

    五杂扮杂砌考 

    六结语 

    合生考 

    一合生舆杂嘲 

    二合生与戏曲 

    三辨合生非说话四家之一 

    说话名称解 

    谈宋人说话的四家 

    释银字儿 

    一缀字的来源 

    二银字的名称 

    三银字焉哀艳腔调的代称 

    四银字与说话的关系 

    辨今存裴度还带杂剧非关漠卿作 

    关于龙图公案 

    平话中的二郎神 

    风吹轿儿 

    提破与捏合 

    后记
  • 内容简介:
      《宋元伎艺杂考南北戏曲源流考》为《中国戏曲艺术大系》影印系列之一,因篇幅较少,《宋元伎艺杂考》和《南北戏曲源流考》两本合编为一册。《宋元伎艺杂考》是一本个人论文集。《宋元伎艺杂考》一文对宋金元杂剧、院本戏剧形式相关名词作了考证,还原了戏曲从宋杂剧至元代兴盛整个过程中戏曲体制的发展和对应关系,对这一时期戏曲种类、剧本体裁、演出规模等进行阐述和分析。另收入《合生考》《释银字儿》等九篇曲艺和古典文学专题论文。影印底本为上杂出版社1953年11月版。
      《南北戏曲源流考》是一本侧重研究戏曲音乐向南向北发展脉络的专着。从音乐传承角度,乐府从汉唐发展到末代流行的词曲,後因宋金对峙版图分割,传统戏曲音乐自此分为南曲和北曲,开始区别发展《期间也有南北创作者相互参照借鉴》,到了元代科举废止,文化精英阶层中如马致远、关汉卿这样的戏曲文学家参与戏曲创作致北曲大盛。元末南曲开始抬头,明中晚期昆腔兴趄。《宋元伎艺杂考南北戏曲源流考》梳理了元曲之前与之後戏曲音乐发展变化的轨迹。《宋元伎艺杂考南北戏曲源流考》所用底本为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七年(1938)十月初版。
  • 作者简介:
    李啸仓(1921—1990),中国文学戏剧研究专家。早在高中时代便在《中国文艺》和《国民杂志》发表了《昆曲盛衰史略》和《中国戏曲的起源及史的进展》等论文。1940年考入北京大学,开始研究戏曲史、小说史、俗文学和音韵学。20世纪50年代应中南文化部之邀,系统考察了当地繁盛的古老剧种演出情况,发表《赣剧的宝藏》和《赣剧诸腔的来源与演变》等,对研究从古老弋阳腔派生出来的中南地区诸多剧种声腔、源流及发展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章。1956年调入中国戏曲研究院,完成了《戏曲音乐史话》,1958年员责创建中国戏曲史陈列室,後改为陈列馆。1959—1960年完成了《中国戏曲发展史》,很快成为高校戏曲专业教材,也对後来集体创作《中国戏曲通史》产生了一定影响。
    青木正儿(1887—1964),号迷阳,生于日本山口县下关。是日本着名汉学家,文学博士,国立山口大学教授,日本学士院会员,日本中国学会会员。着有《中国文艺论数》(1927),《中国近世戏曲史》(1930),《中国文学概说》(1935),《元人杂剧概说》(1937),《元入杂剧》(译着,1957)等,所着结集为《青木正儿全集》(10卷)。不过,最为学界熟知和影响深远的,还是他的成名作《中国近世戏曲史》。他曾多次向王国维求教,并游学北京、上海,观摩皮黄、梆子、昆腔,写成《自昆腔至皮黄调之推移》(1926),《南北戏曲源流考》(1927)。在此基础上,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明清戏曲史》。为了便于日人阅读,改题为《中国近世戏曲史》。书中近世的概念从王国维,将宋以前称为古剧,「余从而欲从元代当戏曲史上之中世,而以明以後当近世也一。
    江侠庵(1875—1951),原名楚洋,广州市花山镇龙口村人。童年入村塾,及长,勤干自学,博览经史,参加广州府考试,被录取为案首。光绪二十六年(1900),考取官费留日,攻读法政科。留日期间参加中国同盟会。毕业回国,在海丰县师范学堂和广东政法学堂任教。民国十四年(1935)夏到上海,被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聘为特约日文翻译。日文译着有《先秦经籍考》《经学史论》《南北戏曲源流考》《资本论》等。民国二十一年(1932)他返回广东,任南海县佛山行署承审,同时在广州创办《国声报》,自任社长,後停办。民国二十七年(1938)广州沦陷,他辗转往越南,在西贡设旦华学校任教长达八年之久,抗战胜利後回国,民国三十七年(1948)主持编纂花县史志。新中国成立后在家乡腾龙学校任教。1951年病逝,终年76岁。
  • 目录:
    宋金元杂剧院本体制考 

    一襟杂剧与金元院本 

    二艳段考 

    三说把色 

    四院本与院么 

    五杂扮杂砌考 

    六结语 

    合生考 

    一合生舆杂嘲 

    二合生与戏曲 

    三辨合生非说话四家之一 

    说话名称解 

    谈宋人说话的四家 

    释银字儿 

    一缀字的来源 

    二银字的名称 

    三银字焉哀艳腔调的代称 

    四银字与说话的关系 

    辨今存裴度还带杂剧非关漠卿作 

    关于龙图公案 

    平话中的二郎神 

    风吹轿儿 

    提破与捏合 

    后记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宋元伎艺杂考 南北戏曲源流考
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京剧卷:修竹庐剧话
朱瘦竹 著;李世强 编
宋元伎艺杂考 南北戏曲源流考
中国戏曲艺术大系(史论卷):清代伶官传
王芷章 著
宋元伎艺杂考 南北戏曲源流考
曲学通论顾曲尘谈
吴梅 著
宋元伎艺杂考 南北戏曲源流考
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京剧卷:活人大戏
陈墨香 著;李世强 编
宋元伎艺杂考 南北戏曲源流考
元剧研究ABC曲选
吴梅 著;周育德 编
宋元伎艺杂考 南北戏曲源流考
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京剧卷:梨园外史
潘镜芙、陈墨香 著
宋元伎艺杂考 南北戏曲源流考
元明散曲小史
梁乙真 著;周育德 编
宋元伎艺杂考 南北戏曲源流考
清万寿庆典戏曲档案考
杨连启 著
宋元伎艺杂考 南北戏曲源流考
周信芳传(京剧卷)
沈鸿鑫 著
宋元伎艺杂考 南北戏曲源流考
国剧韵典
张笑侠、周育德 编
宋元伎艺杂考 南北戏曲源流考
曲韵探骊
项衡方 著;周育德 编
宋元伎艺杂考 南北戏曲源流考
说王瑶卿(京剧卷)
中国戏剧出版社 编
相关图书 / 更多
宋元伎艺杂考 南北戏曲源流考
宋元明时期朱子《诗经》学的传承与嬗变
介金嵘
宋元伎艺杂考 南北戏曲源流考
宋元韵图五种用字研究
遆亚荣 著
宋元伎艺杂考 南北戏曲源流考
宋元佛教文学史·诗歌卷
周裕锴
宋元伎艺杂考 南北戏曲源流考
宋元明清说唱词话研究
韩志强;李雪梅;于红
宋元伎艺杂考 南北戏曲源流考
宋元山水画之变:从环境生态看中国艺术史
汪涤
宋元伎艺杂考 南北戏曲源流考
宋元温州诗略
陈增杰
宋元伎艺杂考 南北戏曲源流考
宋元汉书学研究
范宇焜 著
宋元伎艺杂考 南北戏曲源流考
宋元绘画之变(图像史文丛)
李永强
宋元伎艺杂考 南北戏曲源流考
宋元明清医学哲学思想史
谷建军
宋元伎艺杂考 南北戏曲源流考
宋元文法论
陆德海
宋元伎艺杂考 南北戏曲源流考
宋元韬略-韬略平天下
刘韶军
宋元伎艺杂考 南北戏曲源流考
宋元徽州家谱研究
吴兆龙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宋元伎艺杂考 南北戏曲源流考
李啸仓刘保绵戏曲曲艺论集
李啸仓;刘保绵
宋元伎艺杂考 南北戏曲源流考
中国戏曲发展史
李啸仓 著
宋元伎艺杂考 南北戏曲源流考
李啸仓戏曲曲艺研究论集
李啸仓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