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电影十讲:在无限的世界里旅行

文学与电影十讲:在无限的世界里旅行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2024-08
版次: 1
ISBN: 9787542685797
定价: 98.00
装帧: 精装
开本: 其他
分类: 文学
11人买过
  • 伟大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也带点俗气?

    纳博科夫为什么欣赏不来陀思妥耶夫斯基?

    鲁迅的《孔乙己》与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有什么相似处?

    ……

    近年来,众多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热门影视进入大众视野,从纸页到银幕,文学与电影的互动愈发紧密,“文字”与“图像”以不同的方式,共同构筑出一个立体的艺术世界。本书以极具思辨性的视角、通俗易懂的文笔,围绕文学与电影的相互关系,解剖了大量中外文学、电影、艺术经典作品,从《诗经》《搜神记》到鲁迅、张爱玲,从《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到《变形记》《追忆似水年华》,从贾樟柯、姜文到《罗生门》《盗梦空间》《布达佩斯大饭店》……探讨作品70+部,关涉作家、电影人、艺术家、哲学家50+位,深度解读文学作品,详细讲解电影基础知识。

    为了比较文学原著与电影改编,在二者间建立新的对话,作者回归作品,以深厚的文本细读功夫,将作品放置于历史时代背景中,给予文化反思。在他的笔下,30年代沈从文的《边城》是为了治疗历史对个人造成的病症;讲述60年代的《太阳照常升起》想对历史有所言说;90年代的《活着》和第五代导演,从追求启蒙走向启蒙的反面——以文学、历史为参照系观察电影,看电影如何扮演时代精神的同谋者,作者的笔触中既饱含同情理解,也极具批判力度。

    这本书不是那种堆砌脚注的乏味学术著作,而是将文学解读、电影评鉴、哲学思考熔于一炉,在十讲的篇幅内,用精炼的语言,将艰深理论抽丝剥茧,金句频出。“通俗亦深刻,短小却广博”,“大有以十讲的形式涵盖‘文学、电影及其他一切’的气势”。打开它,抵达文学与电影的无限世界。 李思逸,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哲学博士,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先后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大学等高校,教授人文经典、批判理论、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等课程。著有《铁路现代性:晚清至民国的时空体验与文化想象》《文学与电影十讲:在无限的世界里旅行》。 推荐序 / 李欧梵

    自序:在时间里相遇

    第一讲  视觉想象力止步的地方,文字依然能继续

    (案例:《诗经》《庄子》《史记》《鹅笼书生》《霍乱时期的爱情》《变形记》《黄金三镖客》《教父》《月球旅行记》)

    第二讲  叙事性才是电影成为艺术的关键

            (案例:《透视法下的罗马遗迹》《鞭笞基督》《大使》《早春图》《雾海上的漫游者》《拾穗者》《印象·日出》《高脚果盘》《圣维克多山》《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雨果》、本雅明、苏珊·桑塔格、罗兰·巴特、卢米埃尔兄弟)

    第三讲  短的镜头像词语,长的镜头像句子

            (案例:《鸟人》《哈姆雷特》《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布达佩斯大饭店》《孔乙己》《昨日的世界》、巴赞、德勒兹、茨威格)

    第四讲  讲故事是人类的本能欲望

            (案例:《竹林中》《罗生门》《狂人日记》《伤逝》《祝福》、芥川龙之介、黑泽明、鲁迅、陀思妥耶夫斯基、纳博科夫、海明威)

    第五讲  电影是一门时间的艺术 

            (案例:《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游园惊梦》《让娜· 迪尔曼》《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福尔摩斯二世》《党同伐异》《战舰波将金号》、伍尔芙、爱森斯坦、库里肖夫、白先勇)

    第六讲  太阳照常升起,生活还得继续

            (案例:《天鹅绒》《太阳照常升起》、姜文、叶弥)

    第七讲  时代中挣扎的个体化身成了时代精神

            (案例:《芙蓉镇》《活着》《黄土地》《老井》《何为启蒙》《启蒙辩证法》《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康德、阿多诺、李泽厚、汪晖)

    第八讲  抒情是一剂药方,但是药三分毒

            (案例:《边城》《萧萧》《小城之春》《堂吉诃德》、沈从文、彼得斯)

    第九讲  烟酒茶糖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案例:《三峡好人》《世界》《摩登时代》、贾樟柯、马克思、齐泽克、布迪厄)

    第十讲  望远镜让你看到遥远的事物,却不是为了缩短你们的距离

            (案例:《安娜· 卡列尼娜》《小径分叉的花园》《盗梦空间》《雾中风景》《东京物语》《浪荡儿》《东方快车谋杀案》《火车怪客》《克莱采奏鸣曲》《爱在黎明破晓前》《平沪通车》《夜行列车》《黑客帝国》《日以作夜》、托尔斯泰、费里尼、小津安二郎、张爱玲、霍布斯、博尔赫斯、哥德尔、埃舍尔)

    后记
  • 内容简介:
    伟大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也带点俗气?

    纳博科夫为什么欣赏不来陀思妥耶夫斯基?

    鲁迅的《孔乙己》与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有什么相似处?

    ……

    近年来,众多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热门影视进入大众视野,从纸页到银幕,文学与电影的互动愈发紧密,“文字”与“图像”以不同的方式,共同构筑出一个立体的艺术世界。本书以极具思辨性的视角、通俗易懂的文笔,围绕文学与电影的相互关系,解剖了大量中外文学、电影、艺术经典作品,从《诗经》《搜神记》到鲁迅、张爱玲,从《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到《变形记》《追忆似水年华》,从贾樟柯、姜文到《罗生门》《盗梦空间》《布达佩斯大饭店》……探讨作品70+部,关涉作家、电影人、艺术家、哲学家50+位,深度解读文学作品,详细讲解电影基础知识。

    为了比较文学原著与电影改编,在二者间建立新的对话,作者回归作品,以深厚的文本细读功夫,将作品放置于历史时代背景中,给予文化反思。在他的笔下,30年代沈从文的《边城》是为了治疗历史对个人造成的病症;讲述60年代的《太阳照常升起》想对历史有所言说;90年代的《活着》和第五代导演,从追求启蒙走向启蒙的反面——以文学、历史为参照系观察电影,看电影如何扮演时代精神的同谋者,作者的笔触中既饱含同情理解,也极具批判力度。

    这本书不是那种堆砌脚注的乏味学术著作,而是将文学解读、电影评鉴、哲学思考熔于一炉,在十讲的篇幅内,用精炼的语言,将艰深理论抽丝剥茧,金句频出。“通俗亦深刻,短小却广博”,“大有以十讲的形式涵盖‘文学、电影及其他一切’的气势”。打开它,抵达文学与电影的无限世界。
  • 作者简介:
    李思逸,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哲学博士,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先后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大学等高校,教授人文经典、批判理论、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等课程。著有《铁路现代性:晚清至民国的时空体验与文化想象》《文学与电影十讲:在无限的世界里旅行》。
  • 目录:
    推荐序 / 李欧梵

    自序:在时间里相遇

    第一讲  视觉想象力止步的地方,文字依然能继续

    (案例:《诗经》《庄子》《史记》《鹅笼书生》《霍乱时期的爱情》《变形记》《黄金三镖客》《教父》《月球旅行记》)

    第二讲  叙事性才是电影成为艺术的关键

            (案例:《透视法下的罗马遗迹》《鞭笞基督》《大使》《早春图》《雾海上的漫游者》《拾穗者》《印象·日出》《高脚果盘》《圣维克多山》《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雨果》、本雅明、苏珊·桑塔格、罗兰·巴特、卢米埃尔兄弟)

    第三讲  短的镜头像词语,长的镜头像句子

            (案例:《鸟人》《哈姆雷特》《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布达佩斯大饭店》《孔乙己》《昨日的世界》、巴赞、德勒兹、茨威格)

    第四讲  讲故事是人类的本能欲望

            (案例:《竹林中》《罗生门》《狂人日记》《伤逝》《祝福》、芥川龙之介、黑泽明、鲁迅、陀思妥耶夫斯基、纳博科夫、海明威)

    第五讲  电影是一门时间的艺术 

            (案例:《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游园惊梦》《让娜· 迪尔曼》《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福尔摩斯二世》《党同伐异》《战舰波将金号》、伍尔芙、爱森斯坦、库里肖夫、白先勇)

    第六讲  太阳照常升起,生活还得继续

            (案例:《天鹅绒》《太阳照常升起》、姜文、叶弥)

    第七讲  时代中挣扎的个体化身成了时代精神

            (案例:《芙蓉镇》《活着》《黄土地》《老井》《何为启蒙》《启蒙辩证法》《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康德、阿多诺、李泽厚、汪晖)

    第八讲  抒情是一剂药方,但是药三分毒

            (案例:《边城》《萧萧》《小城之春》《堂吉诃德》、沈从文、彼得斯)

    第九讲  烟酒茶糖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案例:《三峡好人》《世界》《摩登时代》、贾樟柯、马克思、齐泽克、布迪厄)

    第十讲  望远镜让你看到遥远的事物,却不是为了缩短你们的距离

            (案例:《安娜· 卡列尼娜》《小径分叉的花园》《盗梦空间》《雾中风景》《东京物语》《浪荡儿》《东方快车谋杀案》《火车怪客》《克莱采奏鸣曲》《爱在黎明破晓前》《平沪通车》《夜行列车》《黑客帝国》《日以作夜》、托尔斯泰、费里尼、小津安二郎、张爱玲、霍布斯、博尔赫斯、哥德尔、埃舍尔)

    后记
查看详情
12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