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次贷”危机时期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研究

后“次贷”危机时期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8-06
版次: 1
ISBN: 9787514190373
定价: 4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55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经济
2人买过
  •   《后“次贷”危机时期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研究》研究主要采用规范的经济学理论假设分析范式,并与研究对象理性行为预期的实证研究相结合、金融机构微观特征描述与政府部门宏观调控行为界定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理论模型上,主要是采用博弈论及信息经济学决策树等分析方法及EVIEWS、SPSS计量模型的量化分析、检验和预测,并根据IMF、欧盟和欧元区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采用的救援政策,模拟我国政府债务风险环境,分析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各级财政自助与互助的动机与可能结果,运用Willson计量模型对金融风险财政化程度进行量化,测算银行客户违约概率,使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我国国债发行与偿付的长期效果,便于进行风险预警。在进行我国的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的实证状况判定中,由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率、不良贷款比率等微观风险特征指标切入,量化政府债务发行偿付等宏观行为带来的财政风险的指标,建立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并结合该体系对我国债务风险状况进行判断。这些定量分析将与基础理论推论中的定性分析相结合,对控制金融风险财政化的政策效应进行准确预判和充分考虑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李伟,男,1980年出生,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理论、科技创新公共政策;累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10余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编写专著5本、教材4本,其中2部专著分别获得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完成国税总局等重要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为天津市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人选、天津市“一三一”创新型人才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人选、天津市优秀青年学者资助计划人选;获教育部首届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骨干成员等多项个人或集体奖励。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理论背景及现实意义
    1.1.1 “次贷”危机、欧洲和日本的主权债务危机升温对财政和金融安全的关注热度
    1.1.2 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1.1.3 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1.2.2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1.3 研究内容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内容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1.5 未来研究的攻坚方向

    第2章 金融风险财政化的基本理论
    2.1 金融风险财政化的特征梳理和聚类分析
    2.1.1 金融风险基本理论
    2.1.2 财政风险的基本理论
    2.1.3 各类财政风险生成机制比较
    2.2 金融风险财政化的传导机理
    2.2.1 金融风险转向金融危机
    2.2.2 政府信用注入金融信用最终形成财政负担
    2.2.3 财政收入管理体制加速财政风险升级为财政危机
    2.3 公共风险和财政风险
    2.3.1 公共风险的形成与特征
    2.3.2 公共风险的分类与构成范围
    2.3.3 公共风险向财政风险转化能够推动公共服务效率提升

    第3章 我国财政和金融风险现状的实证分析
    3.1 财政风险指标及现状分析
    3.1.1 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总量风险
    3.1.2 公共预算赤字和国债负担可持续性的模型分析
    3.1.3 政府收入结构性风险
    3.1.4 收入分配型财政调控风险
    3.2 金融风险指标及现状分析
    3.2.1 金融机构市场风险
    3.2.2 证券市场的运行风险
    3.2.3 房地产金融风险
    3.2.4 利率市场化风险
    3.2.5 金融监管制度风险
    3.2.6 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来源——商业银行

    第4章 我国金融风险财政化的博弈模型和压力测试
    4.1 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共生性
    4.1.1 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的直接关系是金融风险财政化的逻辑起点
    4.1.2 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共生性特征
    4.1.3 金融风险财政化的传导机制
    4.2 金融风险财政化机制的博弈模型分析
    4.2.1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金融风险财政化静态博弈模型
    4.2.2 完全信息条件下金融风险财政化动态博弈均衡模型
    4.3 房地产金融风险土地财政化的博弈模型分析
    4.3.1 土地财政博弈关系各局中人主体利益描述
    4.3.2 博弈模型框架的描述
    4.4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压力测试设计与模拟
    4.4.1 压力测试对象选择
    4.4.2 明确承压对象、指标和压力因素、指标
    4.4.3 设计压力情景,建立压力传导模型
    4.4.4 压力测试分析过程

    第5章 金融风险财政化的案例借鉴和实证研究
    5.1 西方国家金融风险财政化经典案例
    5.1.1 “次贷”危机让“旋转门计划”致命弱点显露无遗
    5.1.2 2001年阿根廷以支付危机为主要特征的债务危机
    5.1.3 冰岛国家破产风险
    5.1.4 苏联解体采用“休克”疗法
    5.1.5 东南亚金融危机
    5.1.6 金融风险财政化经典案例的共有特征及经验教训
    5.2 我国财政赤字和货币供应量联动性模型分析
    5.2.1 经济变量的选择
    5.2 。2回归分析及模型结果的解释
    5.2.3 政府收支与货币供给量相关性分析
    5.3 我国金融风险财政化联动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策略
    5.3.1 财政、货币和流动性政策配合引发的联动风险
    5.3.2 我国财政和金融风险相互传导的历史背景
    5.3.3 我国金融风险财政化具体模式的实证研究
    5.4 银行业危机财政化成本预测
    5.4.1 数据来源
    5.4.2 变量的介绍和描述性统计
    5.4.3 回归分析和预测
    5.5 金融杠杆放大政府投资“挤出效应”
    5.5.1 金融风险财政化“挤出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
    5.5.2 政府购买性支出“挤出效应”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5.5.3 政府投资行业选择的经济学悖论

    第6章 后“次贷”危机时期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借鉴意义
    6.1 西方发达国家债务危机的背景进程回顾
    6.1.1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6.1.2 美国国债规模上限频繁“触顶”
    6.1.3 日本债务风险
    6.2 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的警示作用
    6.2.1 重启经济加速增长模式所必需的扩张财政政策性风险
    6.2.2 财政货币政策救市步骤不一致导致程序性风险
    6.2.3 财政投资的增量投入导致经济结构被扭曲

    第7章 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运行的隐性债务风险
    7.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
    7.2 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隐性债务(IPD)的形成及规模
    7.2.1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隐性债务的形成
    7.2.2 形成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债务的原因
    7.2.3 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债务的规模及测算
    7.2.4 结论
    7.3 个人账户“空账”债务的危害
    7.4 优化顶层设计的机制设想
    7.4.1 适当提高劳动者法定退休年龄
    7.4.2 制度外筹集资金消化“空账”债务
    7.4.3 社会保障“费改税”,发展补充养老保险
    7.4.4 加强基金投资运营管理,促进个人账户资金的保值增值
    7.4.5 适当考虑采用“定额累退”的养老金支付机制

    第8章 控制我国金融风险财政化途径的政策建议
    8.1 明确政府和金融市场活动的界限,“助人”之前财政应完成“自助”
    8.1.1 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体系
    8.1.2 提高财政规范收入能力
    8.1.3 深化公共支出管理体制改革
    8.1.4 公平收入分配稳定社会秩序是金融风险能够顺利财政化的前提条件
    8.1.5 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系统
    8.2 优化金融运行环境,控制金融风险泡沫不涨不破
    8.2.1 完善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
    8.2.2 强化对金融机构进行的外部监管
    8.2.3 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和建立特种救助银行
    8.2.4 营造良好的宏观金融环境
    8.3 有效控制金融风险财政化的政策建议
    8.3.1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核心手段
    8.3.2 帮助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找准出路,加快其转型进程
    8.3.3 建立防范金融风险财政化的应急预警机制
    8.3.4 切断房地产金融风险向土地财政风险的传递链条
    8.4 同步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节奏,控制宏观调控政策性风险
    8.4.1 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总体布局
    8.4.2 完善产业、收入、区域政策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
    8.4.3 加快推进政策性金融制度改革
    8.4.4 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
    8.4.5 为宏观经济政策配合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8.4.6 调整政策方向,优化政策措施
    8.5 借助《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修订完善分税制,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8.5.1 匹配各级政府的财权事权与支出责任,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8.5.2 积极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存量
    8.5.3 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增量严格控制
    8.5.4 加强和金融机构协调配合,合理规避债务融资平台贷款风险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后“次贷”危机时期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研究》研究主要采用规范的经济学理论假设分析范式,并与研究对象理性行为预期的实证研究相结合、金融机构微观特征描述与政府部门宏观调控行为界定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理论模型上,主要是采用博弈论及信息经济学决策树等分析方法及EVIEWS、SPSS计量模型的量化分析、检验和预测,并根据IMF、欧盟和欧元区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采用的救援政策,模拟我国政府债务风险环境,分析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各级财政自助与互助的动机与可能结果,运用Willson计量模型对金融风险财政化程度进行量化,测算银行客户违约概率,使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我国国债发行与偿付的长期效果,便于进行风险预警。在进行我国的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的实证状况判定中,由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率、不良贷款比率等微观风险特征指标切入,量化政府债务发行偿付等宏观行为带来的财政风险的指标,建立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并结合该体系对我国债务风险状况进行判断。这些定量分析将与基础理论推论中的定性分析相结合,对控制金融风险财政化的政策效应进行准确预判和充分考虑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 作者简介:
      李伟,男,1980年出生,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理论、科技创新公共政策;累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10余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编写专著5本、教材4本,其中2部专著分别获得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完成国税总局等重要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为天津市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人选、天津市“一三一”创新型人才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人选、天津市优秀青年学者资助计划人选;获教育部首届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骨干成员等多项个人或集体奖励。
  •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理论背景及现实意义
    1.1.1 “次贷”危机、欧洲和日本的主权债务危机升温对财政和金融安全的关注热度
    1.1.2 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1.1.3 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1.2.2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1.3 研究内容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内容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1.5 未来研究的攻坚方向

    第2章 金融风险财政化的基本理论
    2.1 金融风险财政化的特征梳理和聚类分析
    2.1.1 金融风险基本理论
    2.1.2 财政风险的基本理论
    2.1.3 各类财政风险生成机制比较
    2.2 金融风险财政化的传导机理
    2.2.1 金融风险转向金融危机
    2.2.2 政府信用注入金融信用最终形成财政负担
    2.2.3 财政收入管理体制加速财政风险升级为财政危机
    2.3 公共风险和财政风险
    2.3.1 公共风险的形成与特征
    2.3.2 公共风险的分类与构成范围
    2.3.3 公共风险向财政风险转化能够推动公共服务效率提升

    第3章 我国财政和金融风险现状的实证分析
    3.1 财政风险指标及现状分析
    3.1.1 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总量风险
    3.1.2 公共预算赤字和国债负担可持续性的模型分析
    3.1.3 政府收入结构性风险
    3.1.4 收入分配型财政调控风险
    3.2 金融风险指标及现状分析
    3.2.1 金融机构市场风险
    3.2.2 证券市场的运行风险
    3.2.3 房地产金融风险
    3.2.4 利率市场化风险
    3.2.5 金融监管制度风险
    3.2.6 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来源——商业银行

    第4章 我国金融风险财政化的博弈模型和压力测试
    4.1 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共生性
    4.1.1 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的直接关系是金融风险财政化的逻辑起点
    4.1.2 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共生性特征
    4.1.3 金融风险财政化的传导机制
    4.2 金融风险财政化机制的博弈模型分析
    4.2.1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金融风险财政化静态博弈模型
    4.2.2 完全信息条件下金融风险财政化动态博弈均衡模型
    4.3 房地产金融风险土地财政化的博弈模型分析
    4.3.1 土地财政博弈关系各局中人主体利益描述
    4.3.2 博弈模型框架的描述
    4.4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压力测试设计与模拟
    4.4.1 压力测试对象选择
    4.4.2 明确承压对象、指标和压力因素、指标
    4.4.3 设计压力情景,建立压力传导模型
    4.4.4 压力测试分析过程

    第5章 金融风险财政化的案例借鉴和实证研究
    5.1 西方国家金融风险财政化经典案例
    5.1.1 “次贷”危机让“旋转门计划”致命弱点显露无遗
    5.1.2 2001年阿根廷以支付危机为主要特征的债务危机
    5.1.3 冰岛国家破产风险
    5.1.4 苏联解体采用“休克”疗法
    5.1.5 东南亚金融危机
    5.1.6 金融风险财政化经典案例的共有特征及经验教训
    5.2 我国财政赤字和货币供应量联动性模型分析
    5.2.1 经济变量的选择
    5.2 。2回归分析及模型结果的解释
    5.2.3 政府收支与货币供给量相关性分析
    5.3 我国金融风险财政化联动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策略
    5.3.1 财政、货币和流动性政策配合引发的联动风险
    5.3.2 我国财政和金融风险相互传导的历史背景
    5.3.3 我国金融风险财政化具体模式的实证研究
    5.4 银行业危机财政化成本预测
    5.4.1 数据来源
    5.4.2 变量的介绍和描述性统计
    5.4.3 回归分析和预测
    5.5 金融杠杆放大政府投资“挤出效应”
    5.5.1 金融风险财政化“挤出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
    5.5.2 政府购买性支出“挤出效应”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5.5.3 政府投资行业选择的经济学悖论

    第6章 后“次贷”危机时期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借鉴意义
    6.1 西方发达国家债务危机的背景进程回顾
    6.1.1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6.1.2 美国国债规模上限频繁“触顶”
    6.1.3 日本债务风险
    6.2 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的警示作用
    6.2.1 重启经济加速增长模式所必需的扩张财政政策性风险
    6.2.2 财政货币政策救市步骤不一致导致程序性风险
    6.2.3 财政投资的增量投入导致经济结构被扭曲

    第7章 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运行的隐性债务风险
    7.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
    7.2 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隐性债务(IPD)的形成及规模
    7.2.1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隐性债务的形成
    7.2.2 形成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债务的原因
    7.2.3 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债务的规模及测算
    7.2.4 结论
    7.3 个人账户“空账”债务的危害
    7.4 优化顶层设计的机制设想
    7.4.1 适当提高劳动者法定退休年龄
    7.4.2 制度外筹集资金消化“空账”债务
    7.4.3 社会保障“费改税”,发展补充养老保险
    7.4.4 加强基金投资运营管理,促进个人账户资金的保值增值
    7.4.5 适当考虑采用“定额累退”的养老金支付机制

    第8章 控制我国金融风险财政化途径的政策建议
    8.1 明确政府和金融市场活动的界限,“助人”之前财政应完成“自助”
    8.1.1 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体系
    8.1.2 提高财政规范收入能力
    8.1.3 深化公共支出管理体制改革
    8.1.4 公平收入分配稳定社会秩序是金融风险能够顺利财政化的前提条件
    8.1.5 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系统
    8.2 优化金融运行环境,控制金融风险泡沫不涨不破
    8.2.1 完善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
    8.2.2 强化对金融机构进行的外部监管
    8.2.3 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和建立特种救助银行
    8.2.4 营造良好的宏观金融环境
    8.3 有效控制金融风险财政化的政策建议
    8.3.1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核心手段
    8.3.2 帮助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找准出路,加快其转型进程
    8.3.3 建立防范金融风险财政化的应急预警机制
    8.3.4 切断房地产金融风险向土地财政风险的传递链条
    8.4 同步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节奏,控制宏观调控政策性风险
    8.4.1 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总体布局
    8.4.2 完善产业、收入、区域政策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
    8.4.3 加快推进政策性金融制度改革
    8.4.4 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
    8.4.5 为宏观经济政策配合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8.4.6 调整政策方向,优化政策措施
    8.5 借助《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修订完善分税制,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8.5.1 匹配各级政府的财权事权与支出责任,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8.5.2 积极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存量
    8.5.3 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增量严格控制
    8.5.4 加强和金融机构协调配合,合理规避债务融资平台贷款风险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