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

袁崇焕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7-12
ISBN: 9787539661186
定价: 58.00
装帧: 平装
页数: 444页
分类: 小说
33人买过
  • 著名学者袁伟时、《诗刊》副主编李少君鼎力推荐!
    刘大程著的《袁崇焕》是著名历史人物袁崇焕的传记小说,小说讲述了明末忠臣名将袁崇焕自少年到受刑殉难的人生历程。作品叙事宏大,人物众多,在史实的基础上艺术创作,刻画了一代名臣袁崇焕,再现了明末错综复杂又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也让读者在小说的历史钩沉中,重新认识这位富于争议的悲剧人物。
    序言
    明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夜,京师北京。
    中秋刚过,本应还是皓月当空的日子,却没有月亮和星光,也没有风。漆黑的夜晚先是无比沉闷,不知什么时候,突然一声炸响,天空像撕开了无数个口子,哗哗哗下起瓢泼大雨来。风也呼呼地刮起来,与大雨、雷声一起,尽情地、发泄般地咆哮。偶有一道刀锋般迅捷一闪的电光,仿佛要愤怒地劈开什么,或拽扯出什么来。
    沉沉睡去的人们被雷声惊醒,在黑暗中惊恐地睁开眼睛,倾听着不时炸开的闷雷和无边风雨。
    似乎有一个声音,悲怆、凝重而高亢,从喧嚣的风雨中传来: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这声音忽高忽低,忽近忽远,反反复复,在风雨中响起。等你认真听,它似乎没了;等你不听了,它又传了来。
    风雨雷电持续着,而人们很快又昏昏睡去。只有那极少数恍惚听到了吟诵的人,本能地想起一个人来,那就是:明朝的蓟辽督师、兵部尚书袁崇焕。
    如果是在这天上午,他都还活着;但此时,世间再无袁崇焕。
    就在这天午时三刻,袁崇焕在北京西市口被处以凌迟的极刑。“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正是他绝命诗的最后两句。
    莫非袁崇焕真有天大的冤情,连上天都震怒了,都悲恸了?!
    袁崇焕,何许人也?有着怎样的功与过、是与非?
    这是他的一份简单的履历: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万历十二年(1584年)生于广东东莞石碣,后随家人迁往广西梧州藤县。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初任福建邵武知县,为官清廉。时满洲兴起,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即清朝前身)。后金军在努尔哈赤统领下侵犯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辽东(辽河以东地区,今辽宁省东部和南部及吉林省东南部地区)沦陷,关外告急,京师戒严。天启帝朱由校,长期耽于木工,不理朝政。面对后金的凌厉攻势,明朝文武多抱悲观、惶惧情绪。袁崇焕乘进京朝觐之机,单骑出关,了解边情,查看形势,然后自告奋勇请缨出关抗敌,被破格擢用,赴关外任职。袁崇焕得到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的器重,负责镇守宁远,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扭转了明朝在抗击后金战争中的不利局势。其后却因遭诽谤和打击而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帝)继位后,有中兴之想,铲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袁崇焕重获任用,升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奉尚方剑督师蓟辽。袁崇焕到任后平息兵变,整顿防务,为统一兵权,斩杀了不听节制的东江总兵毛文龙。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军绕道蒙古进犯京师。袁崇焕千里驰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但遭魏忠贤余党以斩帅、通敌、谋款等罪名攻讦,皇太极也趁机实施反间计。崇祯帝命治袁崇焕死罪。崇祯三年(1630年)农历八月十六日,袁崇焕在北京西市口被凌迟处死,年四十六岁。南明时期,袁崇焕被平反,谥“襄愍”。
    简述袁崇焕的一生很容易,而关于他有罪还是无罪,该不该杀,在当时就打下一个重重的问号。在后来漫长的时间里,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这场公案蒙上了一层更重的迷雾。但对袁崇焕来说,这些似乎已经没有意义。
    有时候,有些事情,对不同的人来说,本来就会呈现不同的面目,或必须呈现不同的面目。
    只是,在这个雷电交加、风雨大作的夜里,大明国的君臣子民是否想过,那西市口割在袁崇焕身上的利刃,将给这个危机重重的王朝带来什么?
    要认识真实的袁崇焕,最可靠的办法,还是穿越历史的烟云,沿着他生命的轨迹,走近他匆匆的一生……
    后记
    话说袁崇焕

    一介书生,目睹国家边患不断,文武兼习,钻研兵法,矢志守疆卫国。及至朝廷军队节节败退,丢城失地,领军将帅几乎谁去谁死,别人唯恐避之不及,他却以一名小小七品芝麻官的身份,自告奋勇,请缨杀敌,一扫朝廷悲观萎靡之阴霾。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并不是仅凭一腔热血,夸夸其谈,而是确有过人的才略和魄力,比谁都踏实肯拼,能够挑重担、干大事。他,就是袁崇焕。
    在风雨飘摇的晚明,面对后金军攻无不克、所向披靡的逼人态势,袁崇焕坚守关外,苦心经营,誓死抵抗,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打破了双方开战以来后金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明朝扭转了危局,提振了士气,鼓舞了人心。后来他又千里驰援,保卫京师,再次击败后金军,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发动的三次西征均败在他手里。
    他的被破格擢用和提升之快,并不是因为他运气好,而是与他的才能和性格、为人有直接关系。他之所以取得超乎常人的成就,原因也在于此。大致归纳起来,除了拥有卓越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指挥才能外,他的身上还集中了这些性格和品质,那就是:刚毅、爱国、清廉、实干、进取、亲民等。他的才能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一名既受朝廷倚重,又受军民拥戴的重要将帅。
    但最后,他不是沃血沙场,死在敌人刀枪之下,而是身陷诏狱,被绑缚街头,处以极刑,死在自己人手里。
    只要稍加了解和分析就知道,给他定的那一长串罪名(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除了“斩帅”还沾得上边,其他都是站不住脚的。之所以说斩帅还沾得上边,也仅是因为他没有经过崇祯帝许可,是先斩后奏。但就当时的情况,袁崇焕此举也实是出于无奈。他肩负“五年平辽”重任,全面负责辽事,必然要整顿辽东军务。收拢兵权、统一指挥,既是他分内之事,也很有必要。毛文龙的飞扬跋扈、不听节制以及其他种种表现,一是给朝廷添乱,二是影响袁崇焕对辽东的战略部署,三是有叛变投敌的可能。朝廷不是不想处置毛文龙,而是他孤悬海岛,没有好的办法,有所顾忌。事后崇祯帝在圣旨中也数列了毛文龙的罪行,肯定了袁崇焕的行为。就算袁崇焕在这件事上有错,从崇祯帝当初对待此事的态度来看,哪怕是出尔反尔,秋后算账,袁崇焕也罪不至死。在袁崇焕死后,毛文龙的亲友要求为毛文龙翻案,崇祯帝明确表示不准,仍然说毛文龙是“罪有应得”。由此也可见,崇祯帝认为毛文龙被斩这个事,本身是无错的。崇祯帝没必要在这件事情上说假话做掩饰,如果毛文龙真是冤死,趁处死袁崇焕而为毛文龙平反,不是更能坐实袁崇焕的罪行而堵住为袁崇焕鸣冤叫屈的那些声音吗?
    有一种说法,就是袁崇焕挥师人关,千里驰援时,没能在蓟州拦住后金军,致使皇太极领军越过蓟州,继续西进,最后兵l临北京城下,这不是失误封疆是什么?袁崇焕的门人程本直,在一一辩驳袁崇焕的罪行之余也指出,在这一点上袁崇焕有过失。可是,能单凭这点治袁崇焕死罪吗?何况真要追究和探讨起来,袁崇焕在这一点上也是没有错的。
    首先,袁崇焕早就注意到蓟镇北面一带防线薄弱,担心为敌所用,数次上疏请求崇祯帝予以重视,加强布防,增设团练,均没有得到支持。他又派谢尚政领兵前往遵化协助防守,巡抚王元雅却不买账,将谢打发回去。所以对于遵化、蓟州以北长城一带的防线,袁崇焕实际上已经尽到自己的责任——尽管从职权范围而言那里并不归他直接管辖。其次,蓟州一战,不同于此前的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宁远和宁锦两战时,明军都是按袁崇焕的方略,以守城战为主,凭借坚固的城墙工事,以大炮等火器杀伤敌人,使后金军铁骑驰突的优势得不到发挥,再以机动作战予以配合。辽西走廊地形狭长,西面又有山海雄关扼住咽喉,后金军要想从那里进入中原,必须先攻下宁远等城所,否则即使已到山海关外,一时难以破关,后面各城所的明军进行围歼,后金军就只有死路一条。因此后金军对宁远、锦州是势在必得。但蓟州就不同了,蓟州后方没有山海关那样的险要关隘阻挡,后金军也就没必要非攻占蓟州不可。蓟州又是一座孤城,四顾无靠,既未曾设置坚固的布防,也未积极备战。袁崇焕的军队在这里要做的,并不是像之前那样守住城池、乘机杀敌、击退敌军即可,还要在城外开阔地临时拉防线,拦截后金军,否则后金军完全可能不攻城,径直绕城而去。这时的关宁军虽然也有了骑兵,但连日行军,临时布控,人数又不占优势,在此与擅长野战的后金军展开阵地战,要想取胜并全线拦住后金军,根本就是无把握的事。只能说,袁崇焕是尽力而为,拼力一搏了。后来他在北京城下以少胜多,击败皇太极时,就感慨地说,那是凭将士们的激昂斗志和牺牲精神换来的险胜。何况京师之战,已经重在倚城退敌,而蓟州一战,是要实现全线阻击,并不比京师之战容易。在蓟州,关宁军拼死杀敌,能够取得胜利,已属不易,至于皇太极领兵另行绕过明军防线,开往顺义,实为在所难免。袁崇焕和关宁军毕竟是人不是神。看看后来的情况也可以明白这点。已经进驻顺义的满桂和在蓟州的袁崇焕面对的是同一个问题:不是守城了事,还要在城外拉防线拦截后金军。满桂也正是这样做的,领兵在顺义城外布防,与后金军决战,被后金军一举击溃。如果说袁崇焕是大意,或未尽力,或有意为之,那么满桂之败又是何原因呢?满桂可是一员猛将。满桂兵败,朝廷没有追究任何责任,崇祯帝对他反而器重有加,袁崇焕就罪该万死了?何况在保卫京师的战斗中,袁崇焕两战两捷,比满桂的功劳要大得多。可见,以蓟州之事治袁崇焕重罪,也是站不住脚的。
    也有一种说法,就是袁崇焕经营关宁锦防线,耗去朝廷大量银两和物资,却不主动出击,进攻后金军。
    ……
    至今为止,我来到东莞谋生已然十四年。随着对袁崇焕了解的加深,受他的遭遇和精神的感染也就越大,慢慢就有了为他写一部书的想法。近两年虽然生存压力仍未解决,但实现这个心愿的念头却越来越强烈,于是付诸了行动。
    为此,我陆续翻阅了关于袁崇焕的不下五百万字的资料,包括各种明清史料、笔记和近现代学者如孟森、李光涛、阎崇年等人的研究著作,及其他一些人的文字,对它们进行了扒梳,理出了一条更为清晰的脉络。一些资料存在相互矛盾或自我矛盾以及谬误之处,只能靠自己甄别、比对和理解来处理。我还查阅了数张相关地图和其他图形,对当时的战局、战况有了更清晰的概念。
    写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于我还是第一次。我没有特此确定关于写历史小说理应注意的事项,而是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大致的原则,那就是:有史实的,尽量遵照史实;无史实的,则进行合理想象,大胆创造;于人物无关大体的史实,可视创作需要而灵活取舍、运用,关系到人物大是大非的史实,一定不能随意更改,以免对读者认识人物造成误导。总之是既严谨又洒脱,熔历史与小说的元素于一炉。
    我注意到,一些过于倾向偏好甚至流于偏执的文字行为,也是造成对某些历史人物更具争议的一个缘由。近代清史泰斗孟森曾经就袁崇焕一案说:“庶知三百年公论不定,一翻明末人当时之记载,愈坠云雾中。论史者将谓今日之人不应妄断古人之狱,唯有求之故纸,凭耳目所及者之言以为信。岂知明季之事,惟耳目相及之人,恩怨是非尤为纠葛。”他的话,说出了袁崇焕公案之所以争议不断的主要原因之一,那就是当时作书记录、发表见解的人,往往不是遵照客观事实,而是从自己的恩怨是非出发,各执一词。无疑,这种“各取所需”式的行文和评判态度,对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非但无益,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我要求自己必须尊重能影响到对人物定性的重要历史事实,而不做那离谱的随意更改和颠覆式编造。不过顺便也要强调的一点是,这毕竟是一部小说,而非纪实,读者若是处处求证,则又误会了。
    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还原袁崇焕的真实形象,是这部书的初衷。但究竟能做到几许,说实话,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不过,能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也不算是白费心血。
    最后,谨以一首拟古风五言诗,表达我对袁崇焕的悼念和结束本书的写作。诗曰: 科场年复年,拨云终见天。
    为官解民苦,提剑戍边关。
    时危见英雄,功高招谗间。
    呜呼袁督师,饮恨是大冤。
    文摘
    第一章 志在戍边
    一 同学少年
    岭南的春天来得早。农历二月,已是阳光明媚,绿意盎然。人们开始脱去冬装,在一派春光里活跃起来。
    在东莞石碣水南村的一处教馆里,先生讲了一番《论语》,然后开始温习功课。温习《三字经》时,学生们整齐地背诵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一个虎头虎脑的小子却闭着眼睛仰着头念:
    “人吃粥,狗舔罐,鸭照镜,鸡洗碗……”
    他可能以为,他的“歪歪经”夹在那么多人的声音中间,没谁能发现,但他的嗓门特别大,大家听了,轰地笑了起来。课堂上一时嘻嘻哈哈,乱作一团。
    啪啪啪!啪啪啪!先生在前面持铁戒尺狠拍了几下案桌,喝问道:
    “怎么回事?”
    学生都静了下来,看着那个虎头小子。
    “袁升高,怎么回事?”先生看着虎头小子问。
    虎头小子从沉醉中惊醒过来,起身搔着后脑勺,支吾着,说不出个所以然。
    先生就另点了个学生,问缘故:
    “你说说,怎么回事?”
    那学生不得不说:
    “阿高他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念成‘人吃粥,狗舔罐,鸭照镜,鸡洗碗……’。”
    先生脸色铁青,让那个学生坐下,径直走到虎头小子袁升高身边,厉声问道:
    “谁教你这样念的?”
    “是、是阿焕……”袁升高瓮声说。
    先生随即掉头说:
    “袁崇焕,你站起来!”
    一名个子不高、肤色微黑、面容清秀中带着坚毅的学生站了起来。
    “是你教袁升高的吗?”
    “是,不过……”这名叫作袁崇焕的学生低头答道。
    “不过什么?”
    “我……我那天在鱼塘边玩,正随口念着功课,不想被袁老拐从后面听见了,他笑呵呵地说:‘阿焕你念得好嘛,不过我告诉你,这功课改一下念更有意思,想不想听?’我有点好奇,就说:‘你念念看。’他就念:‘人吃粥,狗舔罐……’我觉得好笑,后来和阿高玩时,说了这事。”
    “袁老拐这个家伙,他就是只老得成了精的猴子!”先生弄清了原因,气消了许多,如果不是憋着,看来也要笑起来了。
    说来这先生,姓袁名玉佩,是袁崇焕的族叔,学问不浅。袁崇焕禀赋不俗,学习用功,是这些学生中成绩最优秀的。这让袁玉佩很高兴。他对袁崇焕疼爱有加,要求也严格。在他看来,袁崇焕是块好料,如果培养得法,加以历练,将来必成大器。
    今天他不想轻易放过这事,所以虽然语气缓了下来,却仍板着脸孔,说道:
    “好的东西,你们没那么大的兴趣牢记和传扬;乱七八糟的‘歪歪经’,你们倒是一学就会。现在我考考你们俩,你们答对了则罢,否则,就罚功课!”
    袁先生先考袁升高:
    “阿高,你给我背诵一下,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至‘此谓知之至也’。”
    虎头小子袁升高眨巴了几下眼睛,结结巴巴地背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先齐其家……先齐其家……”
    背到此处,卡壳了,窘在那里。
    袁先生知道袁升高的功课水平。这小子生得粗手粗脚,贪玩成性,说到功课就头痛,调皮捣蛋之事却是十之八九有他的份。他力气大,伙伴们需要他帮什么力气上的忙,他倒是挺仗义的。
    袁先生知道哪怕再等半天,袁升高也念不出后面的内容了,就罚了他的功课,规定了完成时限。然后他对袁崇焕说:
    “阿焕,你给我诵一遍!”
    袁崇焕当即念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袁崇焕念得十分流利、清朗。
    袁先生听了说:
    “好!但大家都要记住,记诵只是其一,领悟其中含义尤为重要。两者合一,方为优秀。”
    袁先生随后宣布道:
    “上午的功课就到这里,下课午歇。”
    学生们叫嚷着,打闹着,欢快地冲向门外。
    袁崇焕、袁升高,还有一个叫洪安澜的,三人一块,走在回家吃点心的路上。
    “阿高啊,照我看,你今天被罚功课,错不在自己,也不在阿焕。”洪安澜说。
    “那错在谁?错在先生?”袁升高不解。
    “不是。”洪安澜嘴巴有点大,嗓子有点敞,“错就错在袁老拐,这坏老头不该对阿焕念那个‘歪歪经’。”
    “阿澜你又想怎样?”袁崇焕瞪了洪安澜一眼,“我看就算了吧,别又出什么馊主意。”
    P4-6 刘大程,籍贯湖南,现居东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东莞文学院签约作家。作品见于《诗刊》《诗选刊》《作品》《山花》《星星》等多家刊物及《中国年度诗歌》《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文学中国》《21世纪中国最佳诗歌》等多种选本。出版长篇小说《东莞梦工厂》《湘西童年》两部,诗歌集《行走的歌谣》《南方行吟》等四部。曾获广东省青年文学奖、东莞荷花文学奖、东莞文学艺术奖等。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志在戍边
    一 同学少年
    二 进士及第
    第二章 后金入侵
    一 满洲兴起
    二 后金建立
    三 发诏犯明
    四 攻城略地
    第三章 邵武知县
    一 初到邵武
    二 为民申冤
    三 剿灭山贼
    四 铲除腐败
    五 喜结良缘
    六 题词寓怀
    第四章 请缨戍边
    一 单骑阅塞
    二 破格提拔
    三 拜会老臣
    第五章 经营关外
    一 履职出关
    二 初获信任
    三 策略之争
    四 营筑宁远
    五 阉党乱政
    第六章 宁远大捷
    一 庸官撤防
    二 誓守孤城
    三 兵临城下
    四 红衣大炮
    五 铁血军魂
    六 惜失岛防
    七 一战成名
    第七章 战后局势
    一 将帅生隙
    二 阉党监军
    三 京师爆炸
    四 议和缓兵
    五 丁卯之役
    六 生祠之扰
    第八章 宁锦大捷
    一 后金勒索
    二 敌兵压境
    三 锦州之战
    四 激战宁远
    五 再战锦州
    第九章 遭谗去职
    一 阉党掠功
    二 去职还乡
    三 会亲访友
    第十章 起用升职
    一 崇祯继位
    二 魏阉受惩
    三 平台召对
    四 再度出关
    第十一章 督师蓟辽
    一 平息兵变
    二 整顿防务
    三 议和困局
    第十二章 斩毛文龙
    一 文龙其人
    二 阔科事件
    三 三劝毛帅
    四 痛斩文龙
    第十三章 捍卫京师
    一 后金袭京
    二 千里驰援
    三 血战京畿
    第十四章 身陷诏狱
    一 反间毒计
    二 被捕下狱
    三 手书部下
    第十五章 蒙冤受磔
    一 余奸攻讦
    二 国师堪舆
    三 做成铁案
    四 狱中对白
    五 皇后劝圣
    六 惨遭极刑
    尾声
    后记 话说袁崇焕
  • 内容简介:
    著名学者袁伟时、《诗刊》副主编李少君鼎力推荐!
    刘大程著的《袁崇焕》是著名历史人物袁崇焕的传记小说,小说讲述了明末忠臣名将袁崇焕自少年到受刑殉难的人生历程。作品叙事宏大,人物众多,在史实的基础上艺术创作,刻画了一代名臣袁崇焕,再现了明末错综复杂又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也让读者在小说的历史钩沉中,重新认识这位富于争议的悲剧人物。
    序言
    明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夜,京师北京。
    中秋刚过,本应还是皓月当空的日子,却没有月亮和星光,也没有风。漆黑的夜晚先是无比沉闷,不知什么时候,突然一声炸响,天空像撕开了无数个口子,哗哗哗下起瓢泼大雨来。风也呼呼地刮起来,与大雨、雷声一起,尽情地、发泄般地咆哮。偶有一道刀锋般迅捷一闪的电光,仿佛要愤怒地劈开什么,或拽扯出什么来。
    沉沉睡去的人们被雷声惊醒,在黑暗中惊恐地睁开眼睛,倾听着不时炸开的闷雷和无边风雨。
    似乎有一个声音,悲怆、凝重而高亢,从喧嚣的风雨中传来: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这声音忽高忽低,忽近忽远,反反复复,在风雨中响起。等你认真听,它似乎没了;等你不听了,它又传了来。
    风雨雷电持续着,而人们很快又昏昏睡去。只有那极少数恍惚听到了吟诵的人,本能地想起一个人来,那就是:明朝的蓟辽督师、兵部尚书袁崇焕。
    如果是在这天上午,他都还活着;但此时,世间再无袁崇焕。
    就在这天午时三刻,袁崇焕在北京西市口被处以凌迟的极刑。“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正是他绝命诗的最后两句。
    莫非袁崇焕真有天大的冤情,连上天都震怒了,都悲恸了?!
    袁崇焕,何许人也?有着怎样的功与过、是与非?
    这是他的一份简单的履历: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万历十二年(1584年)生于广东东莞石碣,后随家人迁往广西梧州藤县。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初任福建邵武知县,为官清廉。时满洲兴起,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即清朝前身)。后金军在努尔哈赤统领下侵犯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辽东(辽河以东地区,今辽宁省东部和南部及吉林省东南部地区)沦陷,关外告急,京师戒严。天启帝朱由校,长期耽于木工,不理朝政。面对后金的凌厉攻势,明朝文武多抱悲观、惶惧情绪。袁崇焕乘进京朝觐之机,单骑出关,了解边情,查看形势,然后自告奋勇请缨出关抗敌,被破格擢用,赴关外任职。袁崇焕得到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的器重,负责镇守宁远,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扭转了明朝在抗击后金战争中的不利局势。其后却因遭诽谤和打击而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帝)继位后,有中兴之想,铲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袁崇焕重获任用,升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奉尚方剑督师蓟辽。袁崇焕到任后平息兵变,整顿防务,为统一兵权,斩杀了不听节制的东江总兵毛文龙。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军绕道蒙古进犯京师。袁崇焕千里驰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但遭魏忠贤余党以斩帅、通敌、谋款等罪名攻讦,皇太极也趁机实施反间计。崇祯帝命治袁崇焕死罪。崇祯三年(1630年)农历八月十六日,袁崇焕在北京西市口被凌迟处死,年四十六岁。南明时期,袁崇焕被平反,谥“襄愍”。
    简述袁崇焕的一生很容易,而关于他有罪还是无罪,该不该杀,在当时就打下一个重重的问号。在后来漫长的时间里,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这场公案蒙上了一层更重的迷雾。但对袁崇焕来说,这些似乎已经没有意义。
    有时候,有些事情,对不同的人来说,本来就会呈现不同的面目,或必须呈现不同的面目。
    只是,在这个雷电交加、风雨大作的夜里,大明国的君臣子民是否想过,那西市口割在袁崇焕身上的利刃,将给这个危机重重的王朝带来什么?
    要认识真实的袁崇焕,最可靠的办法,还是穿越历史的烟云,沿着他生命的轨迹,走近他匆匆的一生……
    后记
    话说袁崇焕

    一介书生,目睹国家边患不断,文武兼习,钻研兵法,矢志守疆卫国。及至朝廷军队节节败退,丢城失地,领军将帅几乎谁去谁死,别人唯恐避之不及,他却以一名小小七品芝麻官的身份,自告奋勇,请缨杀敌,一扫朝廷悲观萎靡之阴霾。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并不是仅凭一腔热血,夸夸其谈,而是确有过人的才略和魄力,比谁都踏实肯拼,能够挑重担、干大事。他,就是袁崇焕。
    在风雨飘摇的晚明,面对后金军攻无不克、所向披靡的逼人态势,袁崇焕坚守关外,苦心经营,誓死抵抗,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打破了双方开战以来后金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明朝扭转了危局,提振了士气,鼓舞了人心。后来他又千里驰援,保卫京师,再次击败后金军,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发动的三次西征均败在他手里。
    他的被破格擢用和提升之快,并不是因为他运气好,而是与他的才能和性格、为人有直接关系。他之所以取得超乎常人的成就,原因也在于此。大致归纳起来,除了拥有卓越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指挥才能外,他的身上还集中了这些性格和品质,那就是:刚毅、爱国、清廉、实干、进取、亲民等。他的才能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一名既受朝廷倚重,又受军民拥戴的重要将帅。
    但最后,他不是沃血沙场,死在敌人刀枪之下,而是身陷诏狱,被绑缚街头,处以极刑,死在自己人手里。
    只要稍加了解和分析就知道,给他定的那一长串罪名(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除了“斩帅”还沾得上边,其他都是站不住脚的。之所以说斩帅还沾得上边,也仅是因为他没有经过崇祯帝许可,是先斩后奏。但就当时的情况,袁崇焕此举也实是出于无奈。他肩负“五年平辽”重任,全面负责辽事,必然要整顿辽东军务。收拢兵权、统一指挥,既是他分内之事,也很有必要。毛文龙的飞扬跋扈、不听节制以及其他种种表现,一是给朝廷添乱,二是影响袁崇焕对辽东的战略部署,三是有叛变投敌的可能。朝廷不是不想处置毛文龙,而是他孤悬海岛,没有好的办法,有所顾忌。事后崇祯帝在圣旨中也数列了毛文龙的罪行,肯定了袁崇焕的行为。就算袁崇焕在这件事上有错,从崇祯帝当初对待此事的态度来看,哪怕是出尔反尔,秋后算账,袁崇焕也罪不至死。在袁崇焕死后,毛文龙的亲友要求为毛文龙翻案,崇祯帝明确表示不准,仍然说毛文龙是“罪有应得”。由此也可见,崇祯帝认为毛文龙被斩这个事,本身是无错的。崇祯帝没必要在这件事情上说假话做掩饰,如果毛文龙真是冤死,趁处死袁崇焕而为毛文龙平反,不是更能坐实袁崇焕的罪行而堵住为袁崇焕鸣冤叫屈的那些声音吗?
    有一种说法,就是袁崇焕挥师人关,千里驰援时,没能在蓟州拦住后金军,致使皇太极领军越过蓟州,继续西进,最后兵l临北京城下,这不是失误封疆是什么?袁崇焕的门人程本直,在一一辩驳袁崇焕的罪行之余也指出,在这一点上袁崇焕有过失。可是,能单凭这点治袁崇焕死罪吗?何况真要追究和探讨起来,袁崇焕在这一点上也是没有错的。
    首先,袁崇焕早就注意到蓟镇北面一带防线薄弱,担心为敌所用,数次上疏请求崇祯帝予以重视,加强布防,增设团练,均没有得到支持。他又派谢尚政领兵前往遵化协助防守,巡抚王元雅却不买账,将谢打发回去。所以对于遵化、蓟州以北长城一带的防线,袁崇焕实际上已经尽到自己的责任——尽管从职权范围而言那里并不归他直接管辖。其次,蓟州一战,不同于此前的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宁远和宁锦两战时,明军都是按袁崇焕的方略,以守城战为主,凭借坚固的城墙工事,以大炮等火器杀伤敌人,使后金军铁骑驰突的优势得不到发挥,再以机动作战予以配合。辽西走廊地形狭长,西面又有山海雄关扼住咽喉,后金军要想从那里进入中原,必须先攻下宁远等城所,否则即使已到山海关外,一时难以破关,后面各城所的明军进行围歼,后金军就只有死路一条。因此后金军对宁远、锦州是势在必得。但蓟州就不同了,蓟州后方没有山海关那样的险要关隘阻挡,后金军也就没必要非攻占蓟州不可。蓟州又是一座孤城,四顾无靠,既未曾设置坚固的布防,也未积极备战。袁崇焕的军队在这里要做的,并不是像之前那样守住城池、乘机杀敌、击退敌军即可,还要在城外开阔地临时拉防线,拦截后金军,否则后金军完全可能不攻城,径直绕城而去。这时的关宁军虽然也有了骑兵,但连日行军,临时布控,人数又不占优势,在此与擅长野战的后金军展开阵地战,要想取胜并全线拦住后金军,根本就是无把握的事。只能说,袁崇焕是尽力而为,拼力一搏了。后来他在北京城下以少胜多,击败皇太极时,就感慨地说,那是凭将士们的激昂斗志和牺牲精神换来的险胜。何况京师之战,已经重在倚城退敌,而蓟州一战,是要实现全线阻击,并不比京师之战容易。在蓟州,关宁军拼死杀敌,能够取得胜利,已属不易,至于皇太极领兵另行绕过明军防线,开往顺义,实为在所难免。袁崇焕和关宁军毕竟是人不是神。看看后来的情况也可以明白这点。已经进驻顺义的满桂和在蓟州的袁崇焕面对的是同一个问题:不是守城了事,还要在城外拉防线拦截后金军。满桂也正是这样做的,领兵在顺义城外布防,与后金军决战,被后金军一举击溃。如果说袁崇焕是大意,或未尽力,或有意为之,那么满桂之败又是何原因呢?满桂可是一员猛将。满桂兵败,朝廷没有追究任何责任,崇祯帝对他反而器重有加,袁崇焕就罪该万死了?何况在保卫京师的战斗中,袁崇焕两战两捷,比满桂的功劳要大得多。可见,以蓟州之事治袁崇焕重罪,也是站不住脚的。
    也有一种说法,就是袁崇焕经营关宁锦防线,耗去朝廷大量银两和物资,却不主动出击,进攻后金军。
    ……
    至今为止,我来到东莞谋生已然十四年。随着对袁崇焕了解的加深,受他的遭遇和精神的感染也就越大,慢慢就有了为他写一部书的想法。近两年虽然生存压力仍未解决,但实现这个心愿的念头却越来越强烈,于是付诸了行动。
    为此,我陆续翻阅了关于袁崇焕的不下五百万字的资料,包括各种明清史料、笔记和近现代学者如孟森、李光涛、阎崇年等人的研究著作,及其他一些人的文字,对它们进行了扒梳,理出了一条更为清晰的脉络。一些资料存在相互矛盾或自我矛盾以及谬误之处,只能靠自己甄别、比对和理解来处理。我还查阅了数张相关地图和其他图形,对当时的战局、战况有了更清晰的概念。
    写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于我还是第一次。我没有特此确定关于写历史小说理应注意的事项,而是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大致的原则,那就是:有史实的,尽量遵照史实;无史实的,则进行合理想象,大胆创造;于人物无关大体的史实,可视创作需要而灵活取舍、运用,关系到人物大是大非的史实,一定不能随意更改,以免对读者认识人物造成误导。总之是既严谨又洒脱,熔历史与小说的元素于一炉。
    我注意到,一些过于倾向偏好甚至流于偏执的文字行为,也是造成对某些历史人物更具争议的一个缘由。近代清史泰斗孟森曾经就袁崇焕一案说:“庶知三百年公论不定,一翻明末人当时之记载,愈坠云雾中。论史者将谓今日之人不应妄断古人之狱,唯有求之故纸,凭耳目所及者之言以为信。岂知明季之事,惟耳目相及之人,恩怨是非尤为纠葛。”他的话,说出了袁崇焕公案之所以争议不断的主要原因之一,那就是当时作书记录、发表见解的人,往往不是遵照客观事实,而是从自己的恩怨是非出发,各执一词。无疑,这种“各取所需”式的行文和评判态度,对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非但无益,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我要求自己必须尊重能影响到对人物定性的重要历史事实,而不做那离谱的随意更改和颠覆式编造。不过顺便也要强调的一点是,这毕竟是一部小说,而非纪实,读者若是处处求证,则又误会了。
    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还原袁崇焕的真实形象,是这部书的初衷。但究竟能做到几许,说实话,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不过,能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也不算是白费心血。
    最后,谨以一首拟古风五言诗,表达我对袁崇焕的悼念和结束本书的写作。诗曰: 科场年复年,拨云终见天。
    为官解民苦,提剑戍边关。
    时危见英雄,功高招谗间。
    呜呼袁督师,饮恨是大冤。
    文摘
    第一章 志在戍边
    一 同学少年
    岭南的春天来得早。农历二月,已是阳光明媚,绿意盎然。人们开始脱去冬装,在一派春光里活跃起来。
    在东莞石碣水南村的一处教馆里,先生讲了一番《论语》,然后开始温习功课。温习《三字经》时,学生们整齐地背诵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一个虎头虎脑的小子却闭着眼睛仰着头念:
    “人吃粥,狗舔罐,鸭照镜,鸡洗碗……”
    他可能以为,他的“歪歪经”夹在那么多人的声音中间,没谁能发现,但他的嗓门特别大,大家听了,轰地笑了起来。课堂上一时嘻嘻哈哈,乱作一团。
    啪啪啪!啪啪啪!先生在前面持铁戒尺狠拍了几下案桌,喝问道:
    “怎么回事?”
    学生都静了下来,看着那个虎头小子。
    “袁升高,怎么回事?”先生看着虎头小子问。
    虎头小子从沉醉中惊醒过来,起身搔着后脑勺,支吾着,说不出个所以然。
    先生就另点了个学生,问缘故:
    “你说说,怎么回事?”
    那学生不得不说:
    “阿高他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念成‘人吃粥,狗舔罐,鸭照镜,鸡洗碗……’。”
    先生脸色铁青,让那个学生坐下,径直走到虎头小子袁升高身边,厉声问道:
    “谁教你这样念的?”
    “是、是阿焕……”袁升高瓮声说。
    先生随即掉头说:
    “袁崇焕,你站起来!”
    一名个子不高、肤色微黑、面容清秀中带着坚毅的学生站了起来。
    “是你教袁升高的吗?”
    “是,不过……”这名叫作袁崇焕的学生低头答道。
    “不过什么?”
    “我……我那天在鱼塘边玩,正随口念着功课,不想被袁老拐从后面听见了,他笑呵呵地说:‘阿焕你念得好嘛,不过我告诉你,这功课改一下念更有意思,想不想听?’我有点好奇,就说:‘你念念看。’他就念:‘人吃粥,狗舔罐……’我觉得好笑,后来和阿高玩时,说了这事。”
    “袁老拐这个家伙,他就是只老得成了精的猴子!”先生弄清了原因,气消了许多,如果不是憋着,看来也要笑起来了。
    说来这先生,姓袁名玉佩,是袁崇焕的族叔,学问不浅。袁崇焕禀赋不俗,学习用功,是这些学生中成绩最优秀的。这让袁玉佩很高兴。他对袁崇焕疼爱有加,要求也严格。在他看来,袁崇焕是块好料,如果培养得法,加以历练,将来必成大器。
    今天他不想轻易放过这事,所以虽然语气缓了下来,却仍板着脸孔,说道:
    “好的东西,你们没那么大的兴趣牢记和传扬;乱七八糟的‘歪歪经’,你们倒是一学就会。现在我考考你们俩,你们答对了则罢,否则,就罚功课!”
    袁先生先考袁升高:
    “阿高,你给我背诵一下,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至‘此谓知之至也’。”
    虎头小子袁升高眨巴了几下眼睛,结结巴巴地背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先齐其家……先齐其家……”
    背到此处,卡壳了,窘在那里。
    袁先生知道袁升高的功课水平。这小子生得粗手粗脚,贪玩成性,说到功课就头痛,调皮捣蛋之事却是十之八九有他的份。他力气大,伙伴们需要他帮什么力气上的忙,他倒是挺仗义的。
    袁先生知道哪怕再等半天,袁升高也念不出后面的内容了,就罚了他的功课,规定了完成时限。然后他对袁崇焕说:
    “阿焕,你给我诵一遍!”
    袁崇焕当即念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袁崇焕念得十分流利、清朗。
    袁先生听了说:
    “好!但大家都要记住,记诵只是其一,领悟其中含义尤为重要。两者合一,方为优秀。”
    袁先生随后宣布道:
    “上午的功课就到这里,下课午歇。”
    学生们叫嚷着,打闹着,欢快地冲向门外。
    袁崇焕、袁升高,还有一个叫洪安澜的,三人一块,走在回家吃点心的路上。
    “阿高啊,照我看,你今天被罚功课,错不在自己,也不在阿焕。”洪安澜说。
    “那错在谁?错在先生?”袁升高不解。
    “不是。”洪安澜嘴巴有点大,嗓子有点敞,“错就错在袁老拐,这坏老头不该对阿焕念那个‘歪歪经’。”
    “阿澜你又想怎样?”袁崇焕瞪了洪安澜一眼,“我看就算了吧,别又出什么馊主意。”
    P4-6
  • 作者简介:
    刘大程,籍贯湖南,现居东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东莞文学院签约作家。作品见于《诗刊》《诗选刊》《作品》《山花》《星星》等多家刊物及《中国年度诗歌》《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文学中国》《21世纪中国最佳诗歌》等多种选本。出版长篇小说《东莞梦工厂》《湘西童年》两部,诗歌集《行走的歌谣》《南方行吟》等四部。曾获广东省青年文学奖、东莞荷花文学奖、东莞文学艺术奖等。
  • 目录: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志在戍边
    一 同学少年
    二 进士及第
    第二章 后金入侵
    一 满洲兴起
    二 后金建立
    三 发诏犯明
    四 攻城略地
    第三章 邵武知县
    一 初到邵武
    二 为民申冤
    三 剿灭山贼
    四 铲除腐败
    五 喜结良缘
    六 题词寓怀
    第四章 请缨戍边
    一 单骑阅塞
    二 破格提拔
    三 拜会老臣
    第五章 经营关外
    一 履职出关
    二 初获信任
    三 策略之争
    四 营筑宁远
    五 阉党乱政
    第六章 宁远大捷
    一 庸官撤防
    二 誓守孤城
    三 兵临城下
    四 红衣大炮
    五 铁血军魂
    六 惜失岛防
    七 一战成名
    第七章 战后局势
    一 将帅生隙
    二 阉党监军
    三 京师爆炸
    四 议和缓兵
    五 丁卯之役
    六 生祠之扰
    第八章 宁锦大捷
    一 后金勒索
    二 敌兵压境
    三 锦州之战
    四 激战宁远
    五 再战锦州
    第九章 遭谗去职
    一 阉党掠功
    二 去职还乡
    三 会亲访友
    第十章 起用升职
    一 崇祯继位
    二 魏阉受惩
    三 平台召对
    四 再度出关
    第十一章 督师蓟辽
    一 平息兵变
    二 整顿防务
    三 议和困局
    第十二章 斩毛文龙
    一 文龙其人
    二 阔科事件
    三 三劝毛帅
    四 痛斩文龙
    第十三章 捍卫京师
    一 后金袭京
    二 千里驰援
    三 血战京畿
    第十四章 身陷诏狱
    一 反间毒计
    二 被捕下狱
    三 手书部下
    第十五章 蒙冤受磔
    一 余奸攻讦
    二 国师堪舆
    三 做成铁案
    四 狱中对白
    五 皇后劝圣
    六 惨遭极刑
    尾声
    后记 话说袁崇焕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袁崇焕
袁崇焕与晚明社会
王荣湟 刘建辉
袁崇焕
袁崇焕研究论集
阎崇年 著
袁崇焕
袁崇霖日记(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七辑)
李强 整理;袁崇霖著 刘奥林
袁崇焕
袁崇焕研究论文选集
东莞市政协
袁崇焕
袁崇焕
张晓然
袁崇焕
袁崇焕传(修订本)
阎崇年
袁崇焕
袁崇焕集
袁崇焕 著
袁崇焕
袁崇焕
张朝发 著
袁崇焕
袁崇焕全传
王荣湟 著
袁崇焕
袁崇焕孤胆忠魂传
林猹 著
袁崇焕
袁崇焕诗选注
袁仲麟 编
袁崇焕
袁崇焕传
阎崇年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袁崇焕
湘西童年
刘大程 著
袁崇焕
2015春风文丛(第3辑):湘西童年
刘大程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