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委员会职权定位与衔接机制研究

监察委员会职权定位与衔接机制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2-01
版次: 1
ISBN: 9787208175488
定价: 85.00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分类: 政治
  • 本书以创建中国特色国家监察权、推进国家腐败治理现代化为时代根据,建构“腐败治理—监察体制改革—监察权属性—权力运行—衔接机制”的研究框架,创新性地提出国家监察权“第四权”和“职能观”的理论命题,系统性挖掘了国家监察权全面运行中所面临的纪法衔接、法法衔接问题,以国家监察权衔接机制的法治化构建为导向,就衔接关系的一般原理、重点领域与制度缺口进行了全面研究,提出了实现与优化衔接关系的理论方案。本书注重对监察体制改革与中国特色腐败治理体系现代化内在逻辑的揭示,注重对国家监察权全面承担腐败治理职责中职权定位、职能衔接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监察权的再造性、派生性、聚合性”“职能观”“公权合规计划”“合署不等于权力混同、一体不等于职责同一”等具有创新性、基础性的理论观点与实践方案,是一部系统、简明的理论专著。 魏昌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博士后;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刑法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国际刑法与外国刑法研究所访问学者,四川师范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研究领域:经济刑法原理、公职刑法学、廉政法学与监察法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反腐败国家立法体系建设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17ZDA135)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6项。著有《经济刑法研究》《刑法立法关系论》《反腐败国际公约与中国贪污贿赂犯罪立法研究》《腐败治理“中国模式”的立法发展与理论探索》等10余部著作,在《中国法学》《法学》《政法论坛》《环球法律评论》等国内外重点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级、省部级奖励。

      总序1

     

    章监察体制改革与中国特色腐败治理现代化

    节腐败、反腐败与腐败治理体系的代际更新

    第二节腐败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般原理

    第三节监察体制改革作为腐败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中心

     

    第二章国家监察权职权定位的基本原理

    节中国特色国家监察权的历史发展与权属探究

    第二节监察权是国家独立监督权

    第三节国家监察权的法定权能配置

     

    第三章国家监察权属性与“职能观”的确立

    节监督职能作为国家监察权职能的目标与定位

    第二节《监察法》关于监督职责规定的制度供给“短板”

    第三节监督职责作为国家监察权职能的实现路径

     

    第四章国家监察权运行衔接的一般原理

    节监察权运行衔接问题的理论廓清

    第二节监察权运行衔接关系的重点内容

    第三节国家监察权运行衔接机制构建的原则、根据与重点第五章国家监察权衔接机制的法治化构建

    节国家监察权法制体系建构与法治化推进

    第二节国家监察权衔接机制法治化建构的短板

    第三节国家监察权衔接机制法治化发展的实现

     

    第六章国家监察权与“纪—监关系”的一般原理

    节中国特色腐败治理体制一体化发展进程与实践困局

    第二节一体化腐败治理体制建构的应然逻辑

    第三节一体化腐败治理体制之双层级建构

     

    第七章国家监察权与“监—司关系”的一般原理

    节“监—司关系”基本问题概述

    第二节监察权与司法权的程序法衔接

    第三节监察权与司法权的实体法衔接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本书以创建中国特色国家监察权、推进国家腐败治理现代化为时代根据,建构“腐败治理—监察体制改革—监察权属性—权力运行—衔接机制”的研究框架,创新性地提出国家监察权“第四权”和“职能观”的理论命题,系统性挖掘了国家监察权全面运行中所面临的纪法衔接、法法衔接问题,以国家监察权衔接机制的法治化构建为导向,就衔接关系的一般原理、重点领域与制度缺口进行了全面研究,提出了实现与优化衔接关系的理论方案。本书注重对监察体制改革与中国特色腐败治理体系现代化内在逻辑的揭示,注重对国家监察权全面承担腐败治理职责中职权定位、职能衔接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监察权的再造性、派生性、聚合性”“职能观”“公权合规计划”“合署不等于权力混同、一体不等于职责同一”等具有创新性、基础性的理论观点与实践方案,是一部系统、简明的理论专著。
  • 作者简介:
    魏昌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博士后;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刑法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国际刑法与外国刑法研究所访问学者,四川师范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研究领域:经济刑法原理、公职刑法学、廉政法学与监察法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反腐败国家立法体系建设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17ZDA135)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6项。著有《经济刑法研究》《刑法立法关系论》《反腐败国际公约与中国贪污贿赂犯罪立法研究》《腐败治理“中国模式”的立法发展与理论探索》等10余部著作,在《中国法学》《法学》《政法论坛》《环球法律评论》等国内外重点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级、省部级奖励。

     
  • 目录:
    总序1

     

    章监察体制改革与中国特色腐败治理现代化

    节腐败、反腐败与腐败治理体系的代际更新

    第二节腐败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般原理

    第三节监察体制改革作为腐败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中心

     

    第二章国家监察权职权定位的基本原理

    节中国特色国家监察权的历史发展与权属探究

    第二节监察权是国家独立监督权

    第三节国家监察权的法定权能配置

     

    第三章国家监察权属性与“职能观”的确立

    节监督职能作为国家监察权职能的目标与定位

    第二节《监察法》关于监督职责规定的制度供给“短板”

    第三节监督职责作为国家监察权职能的实现路径

     

    第四章国家监察权运行衔接的一般原理

    节监察权运行衔接问题的理论廓清

    第二节监察权运行衔接关系的重点内容

    第三节国家监察权运行衔接机制构建的原则、根据与重点第五章国家监察权衔接机制的法治化构建

    节国家监察权法制体系建构与法治化推进

    第二节国家监察权衔接机制法治化建构的短板

    第三节国家监察权衔接机制法治化发展的实现

     

    第六章国家监察权与“纪—监关系”的一般原理

    节中国特色腐败治理体制一体化发展进程与实践困局

    第二节一体化腐败治理体制建构的应然逻辑

    第三节一体化腐败治理体制之双层级建构

     

    第七章国家监察权与“监—司关系”的一般原理

    节“监—司关系”基本问题概述

    第二节监察权与司法权的程序法衔接

    第三节监察权与司法权的实体法衔接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监察委员会职权定位与衔接机制研究
监察机关15项调查措施学习图解(修订版)
本书编写组 编
监察委员会职权定位与衔接机制研究
监察法学
赵恒
监察委员会职权定位与衔接机制研究
监察法要义
舒国兵
监察委员会职权定位与衔接机制研究
监察法与刑法衔接研究与适用
王军仁 著
监察委员会职权定位与衔接机制研究
监察委员会的预防腐败职能研究
吕永祥
监察委员会职权定位与衔接机制研究
监察法学教程【2023修订版】
秦前红 主编
监察委员会职权定位与衔接机制研究
监察调查论:我国监察委员会的调查权研究
陈晓辉
监察委员会职权定位与衔接机制研究
监察法、监察官法、监察法实施条例一本通(第九版)
法规应用研究中心 著
监察委员会职权定位与衔接机制研究
监察法学原理
莫纪宏
监察委员会职权定位与衔接机制研究
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衔接机制研究
林艺芳 著
监察委员会职权定位与衔接机制研究
监察取证原理与规则
阳平 著
监察委员会职权定位与衔接机制研究
监察法研究
姜明安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监察委员会职权定位与衔接机制研究
职务违纪、违法、犯罪办案一本通(第二版)
魏昌东;钱小平
监察委员会职权定位与衔接机制研究
贿赂犯罪分层式罪名体系研究
魏昌东
监察委员会职权定位与衔接机制研究
职务犯罪罪罚标准图表速查(徇私舞弊篇)
魏昌东 著
监察委员会职权定位与衔接机制研究
职务犯罪罪罚标准图表速查(滥用职权篇)
魏昌东 著
监察委员会职权定位与衔接机制研究
经济刑法(第20辑)
魏昌东 顾肖荣 主编
监察委员会职权定位与衔接机制研究
职务犯罪罪罚标准图表速查(贪污贿赂篇)
魏昌东 著
监察委员会职权定位与衔接机制研究
职务犯罪罪罚标准图表速查(玩忽职守篇)
魏昌东 尤广宇 著
监察委员会职权定位与衔接机制研究
腐败治理“中国模式”的立法发展与理论探索
魏昌东 著
监察委员会职权定位与衔接机制研究
职务违纪、违法、犯罪办案一本通
魏昌东 著
监察委员会职权定位与衔接机制研究
职务犯罪常见罪名精解
魏昌东钱小平
监察委员会职权定位与衔接机制研究
刑事法学国际理论前沿
魏昌东 著
监察委员会职权定位与衔接机制研究
经济刑法(18)
魏昌东、顾肖荣 编